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混新传》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阿混新传》的观后感大全

2020-09-26 23: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混新传》的观后感大全

  《阿混新传》是一部由王为一执导,严顺开 / 李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阿混新传》精选点评

  ●以前过只记得几处搞笑地方回忆起来总是不以为然,觉得一部喜剧片而已。这次重看电影有种重回80年代感觉

  ●评分过誉了,喜剧成分全靠逗 实在无聊

  ●好看,好喜歡那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啊....結尾加一星!泥馬,八十年代的人是多么的熱情健康,積極向上啊!

  ●模仿领导讲话那段是比牛群还早吧。再过二十年,相会的时候是2001?

  ●演得真好 本子真好 写小人物的喜与悲 90年代的电影比今天做得好多了

  ●80年代各种阳光向上充满希望,主旋律都主得不让人讨厌;46岁严顺开演26岁小伙子毫无压力;看到了小时候的西湖的模样

  ●30年前,人们很快乐啊。

  ●funny and serious reflection on the CR scar on common people

  ●滑稽,朝气,活力,引人深思

  ●喜剧部分节奏真好啊。一众熟悉面孔,没有人掉链子。只遗憾不是沪语。@天山(看了下南塘桥在乌镇片尾是上海大舞台

  《阿混新传》观后感(一):一切都是我梦里环境故事

  蟋蟀小鸟把头点,

  来了阿混杜小西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天天混得想活神仙

  哈哈

  小鸟啊小鸟我的朋友

  天天都无忧无愁

  春天在向你招手

  阳光下面多欢乐

  放开那青春歌喉

  唱吧唱吧我的小鸟

  唱吧唱吧我的朋友

  看

  我们幸福

  美好的生活似锦绣

  《阿混新传》观后感(二):人工阶级的非典型

  新中国的电影里,以阶级分敌我,以成份好坏,有两类人是不得列为反派的,一类是贫农另一类是工人。所以春潮急的村长是反派,火红的年代里厂长是反派主任是反派。 这样的类型一直到80年代,我记忆中咱们的牛百岁里,陈裕德扮演了一个农村的贫农,也是一个懒汉。同样,1984年的阿混新传里工人也有了懒汉,那就是阿混,而且更进一步,因为这个懒汉是主角。 这部电影同咱们的牛百岁一样获得极大成功,阿混甚至成了懒汉的代名词同名大型滑稽戏在上海场场爆满,一方面是演得好,另一方面说明这部电影是真正反应现实问题的。 好电影就应该这样,让阶级论成份论都见鬼去吧

  《阿混新传》观后感(三):直砭时弊

  当年曾经在一个同学那里看到同名的连环画,而且应该是电影的截图上文字那种,此类连环画曾经颇流行,因为更真实,我记得《周末画报》还连载过截图的香港电视剧,例如《誓不低头》。

  工人,曾经是很风光的两个字,但国营、集体工厂,往往逃不过各种裙带关系,逃不过的利益分割,逃不过的必然有拿钱不干活的混子(尤其是那些有背景的混子)。即使是私营企业也有混子,何况的根深蒂固、病入膏肓的“公”工厂?

  你什么都不缺了。“缺一个有文化……有上进的人。”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那时候的住宅楼已经颇高,超过10层。

  男主严顺开,年轻时也是能看的,老了才瘦,瘦了就显得有了喜感。

  导演王为一,就是《七十二家房客》的导演。

  《阿混新传》观后感(四):工人是怎样被阿Q的

  然了,这样一部电影的用意是很恶毒的,就是在丑化国营企业和工人。

  把这个混子作为国营企业那些吃大锅饭,不学无术,混天的小青工的代表。我们的工人真是可怜,在为了国家的工业做了那么多贡献之后,最后就被这个形象赶下台去了,而他们自己也被曾经奉献了毕生的工厂赶走了。

  我很气愤。

  鲁迅被当作民族的精神领袖已经是公认的了的,无论哪个政治派别都要把他作为自己的幌子。

  我就不喜欢他。

  因为他身上有一种令人厌恶的清高的知识贵族的坏脾气,把中国人写得很丑陋很无耻,人们或许记不住涓生或者孔已己,但是一定都知道阿Q意味着什么,一个丑陋,委琐,可笑的农民,这就是中国人在世界上的经典形象。鲁迅在写知识份子的时候,还是带着点同情和理解的,但是他写农民就完全是高高在上,对自己的同胞兄弟,恨得太多,爱的太少。

  虽然在每个民族都有一些批判民族性的人,但是把自己的同胞写的如此之恶劣,造成的影响如此之大真是没有第二个。

  莫伯桑,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冈察洛夫,都是本民族所谓的劣根性的批判者,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同胞也没有如此残忍。

  实际上,世界上的人,穷人没有点阿Q精神呢?

  读读巴尔扎克笔下的法国农村和农民,难道不也是深处贫困与愚昧之中吗。

  我看来,与其说是在批判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不如说是在嘲笑一个穷人,没文化的人,一个弱者。

  马龙白兰度曾经自己制作过一部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电影。

  他扮演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政客,操纵着别国的政局,我很敬佩这位伟大的演员,因为他是为数很少的敢于批判美国,并且为有色人种争取权益的美国白人。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美国电影,几乎没有批判自己的。

  所以我看了那么多美国电影之后自然就认为,美国人是优等人种,他们的一切都是优秀的,应该被尊重。

  这就是宣传啊,象迈克摩尔那样的人真是少数。

  而相反的,我们只要一遇到问题,就已经习惯性的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我们的素质差,德行差,制度差,人种差逻辑推论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应该死。

  我接受这个逻辑推理也很多年了,最近才有点清醒。

  就象孩子在学校里,一个老师假如总是说,你笨蛋,你不行,天天说,月月说,那这个孩子最后真成笨蛋了,因为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断了。

  而老师却逃过了责任。

  这就叫做转移焦点吧。

  说到这部电影,依然在遵循了清算文革的路子,把所有的错误都政治化,全推到意识形态的身上。

  其中的主角,一个被知识分子恶意丑化的青年工人由阿Q来扮演也是很有意思的安排,那就是说,瞧,让阿Q当主子怎么行呢?

  我是一个在国营工厂长大的,很多后来的电影所指责的工人打牌,无所事事,现象是有的,但是在大学里没有类似现象啊,公务员喝茶聊天没有啊!

  我看知识分子更可恶。

  只许州官放火啊!

  奇怪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那时候有工人俱乐部,有工人剧团,有工会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只是在80年代之后,开始把工厂的一切商业化,才出现了工人们无处可去的现象。难道现在你想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者去图书馆不要付钱吗,去不起的只有呆在网络上吗。

  80年代以后,占据中国电影舞台的是知识分子,什么人到中年了,苦恼人的笑拉,天云上传奇拉。

  工人已经靠边站了。

  直到今年,才总算搞出了一个钢铁年代,还要加上一个国民党的知识分子来平衡。

  而当年的青年工人为什么会彷徨,空虚,那么就去问问现在的青年,是否在本质上一样吧!

  时代的断裂和变化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困惑,而杂色的宣传又总是在用一些空洞的甚至垃圾来腐蚀他们,你让他们怎么办呢?

  听谁的?

  都是时代变革的受害者。

  明白说,看不起穷人就得了,废话什么。

  当我11岁的时候,住在一个大城市的工人新村。

  那时候,我的邻居是个漂亮而乐天的工人小伙子。

  他长着一双大大的微微发黄的眼睛,浓密的头发,白皙的皮肤,身材不高,却很匀称。

  他喜欢说笑话,会弹吉他,喜欢逗小孩子玩,是大楼里的开心果,人人都喜欢他那乐观向上的个性。

  我无法想象的是,他是一个屠宰厂的工人。

  每天的工作就是背那些沉重的被屠宰后的动物。

  他那么瘦弱却要做那么沉重的工作,可是每天回来,我只看见他在和人们开玩笑,从来没听过他抱怨什么。他带给我们的只有欢乐。

  有一次,他去参加义务修理河堤的劳动,傍晚回来的时候,他找到我,一下抓住我的手,狠狠的握了着。

  --知道吗,今天市长去看我们拉,我和他握手拉,人家说,和领导握手有福气哩!

  直到今天,我的眼前还会浮现出他那快活而天真的笑容。

  我只想哭。

  他已经死了,在36岁那年得癌症死了。

  我漂亮的,善良的,乐观的,青年工人叔叔,我永远忘不了你。

  你是那么纯真,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