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Defense of Food经典读后感有感
《In Defense of Food》是一本由Michael Pollan著作,Penguin Press HC, Th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1.9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n Defense of Food》精选点评:
●原来企鹅推荐的也有这么不靠谱的啊(摊手)
● good book!
●很好
●Michael Pollan is certainly an influential figure...Cynical but eye-opening. All societies have their problems.
●想翻译
●有很多很好的建议,但都缺少科学实证,偏向感觉经验。提到了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饮食,但是没有说到中国。其实中国的饮食习惯很值得被关注,多吃蔬菜、到菜市场买菜等等在中国来说是很普遍的事情。
●"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 作者虽然是记者而非学者,但本书还是很有道理的,提观点,摆事实,颠覆了我不少关于食物和进食习惯的看法,好书。
●食物营养进化: where is the food in our food?
●用数据说话的科普书
●读过以后发现绕超市一圈买不到东西。。。。
《In Defense of Food》读后感(一):返璞归真 重食美好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关注食品本身是什么,而是仅仅着眼于食品所蕴含的营养素?
饮食已经不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享受之道,而仅仅演变成了保持所谓的身体健康的手段了吗?
在大讲如何养身如何健身的当今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推动着这种“低碳饮食文化”的前进,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要求提高了,还是对食品安全的深深担忧?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In Defense of Food》吧...
《In Defense of Food》读后感(二):吃得要自然
无机客
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愈来愈成为了时下众多追求健康的男女老少们每日考虑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健康食谱大行其道,生活中更是不乏将营养补剂当作灵丹妙药的“健康”人士。
《为食物辩护》的作者迈克尔·坡伦观察到人类产生了一种“对于健康饮食的不健康的痴迷”。在“营养至上”的旗帜下,我们拥有了强化维他命的健怡可乐和添加欧米伽-3脂肪酸的面包。人们似乎相信这样一种观念:食物可以降解为各种营养成分,而不会引起某种精华成分的丢失。【譬如看《大蒜》一书,你就能知道服用昂贵的大蒜精油胶囊,还不如去嚼上几瓣大蒜】但坡伦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我们知道如何将玉米粒或者小麦谷粒分解为化学成分,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将化学成分重新组合成谷粒。”
可悲的是,人类一代代传递下来的平衡饮食的经验正在被食品工业的营销人员、营养科学家和新闻记者加以误解和歪曲。结果,今日的人们面临的是糟糕的建议和“虚假”的食物。那些“可以食用、像食物的物质”往往挂着虚假和误导人的营养标签。实际上,真正的食物正在渐渐从市场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营养”。
面对一些营养专家的建议,坡伦讽刺那些由食品行业赞助的营养科学研究,说它们“拥有令人瞩目的可靠实力,能在任何一种它们受委托研究的食物里找到健康方面的好处”。
最后,坡伦给出了一些简单而实际可行的建议,譬如“别吃任何没被你的太祖母认可为食物的东西”。如果把种种建议化为一句话,那就是“尽情食用食物,但别过量,素食为主”。
本书作者迈克尔 ·坡伦于2006年出版过一部抨击美国工厂化农业和大型农业综合企业的著作《杂食者的困境》,颇受好评。
《In Defense of Food》读后感(三):We are what we eat
第一次读Pollan的书是因为机缘巧合,《植物的欲望》,一本很有启发的人与自然。后来就一直缱绻在这本 In Defense of Food 上,直到昨天才了结。
很经典的际遇是,并没有先锋的科学和超前的理论企图要挟我们。因为回归自然的呼声确实屡次在内心此起彼伏,往往只是苦于、或困于眼前的利益不能割舍罢了。
人们对食物的情缘是大不相同的。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这种情缘很大程度上与童年的经历相关,与我们对母亲、家庭、故乡的留恋割舍不开。岁月用十多年来耐心地潜移默化我们对食物的想象、欲望、感受,浇固我们的味觉神经。先天对高热量食物的偏爱和后天早年对味蕾的百般训练,共同决定了当我们能够自由的选择食物时,我们会选择什么。
既然食物的文化氛围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被超市货架上的加工食品征服呢?据说有研究指出,多样化是人类对食物的内在追求之一,那么也许我们最初只是抱着拓宽自己食谱的窃喜第一次去尝试的。自然在教会我们怎么去选择的同时,也为我们被欺骗埋下了伏笔:我们的中枢神经最终还是靠电流传递信息的,只要外来的物体遵循一定的生物守则,我们的满足和快感便能够纷至沓来了。说到底,食品加工业也承受了无端的指责。即便是那些站在行业之巅的人,对数万年生物进化的玄机又了解什么?
展开来说,也许创新对人类——或者说自然界,最大的贡献在于帮助我们不断摆脱形式的束缚。试设想,食物的最终来源是光能,那么也许食品工业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为我们提供的食物就直接是光了。这是一个相当危险而不顾后果的设想:敢问那时人类又何在呢?
因此说,文化对一个物种,尤其是像人类这样能够有自我意识的物种,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对我们进化过程的一种怀念和丰满,是进化这一线性发展过程中对每一个发展节点的第二维、甚至第三维展开。我们可以进化太快而更强(尽管我们对于强的定义是困惑未知、也因此最容易迷失的),但是一旦一个节点过去,文化的增生在那个节点就永远停止了。
《In Defense of Food》读后感(四):回归传统
最近在看Yale开放课程中有关食物的一堂课,非常有意思。可能是老妈在食品公司工作的缘故,从小就不停给我灌输各种加工食品的知识,中心思想就是这些东西都不健康,还是吃老妈自己做的菜最好。来了美国后,大脑受到高糖高脂高添加剂的食品的诱惑和欺骗,短时间内就染上了和很多美国人一样“吃不停吃不饱”的毛病。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得了暴食症(Gluttony)。依旧记得很久以前在看电影七宗罪的时候,第一宗罪就是Gluttony,当时还在疑惑怎么会有这样的病态心理出现呢?现在终于明白,都是高度发达的食品加工业的错。
传统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协同作用会在消化系统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告诉人的大脑,“已经吃够了”。而现代工厂生产出的高度加工的“食品样物质” (Food-like Substance),让人永远不会有饱足感,只知道把这一袋/盒吃空时,就该停止进食了。
以上这段话,是我从刚刚读完的Michael Pollan的In Defense of Food书中总结得到的。
这本书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而且这种对作者观点的极度赞同的程度恐怕是少数读者能企及的。因为整本书的核心就是比较传统食物、饮食文化和现代美国加工食品、快餐文化的区别。试想一个人要想深刻理解两者的区别,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 有体验传统饮食及其文化的生活经历(比如书中提到的原始土著,地中海饮食,法国日本中国饮食);
2. 受到过并且领悟了当代美国快餐食品的毒害。
我想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并不多。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整本书的脉络也就显得相当清晰。作者从各个角度比较美国食品、快餐文化相对于其他传统食物和饮食文化的劣势。就我所能回忆的内容而言,大致有这样一些区别:
科学在美国食品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食物和人体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科学运用的还原主义(Reductionism)方法根本无法从生理层面完整解释饮食和健康这一庞大的课题。食物、人类以及整个食物链的关系也不是随便几个科学家能研究清楚的。然而传统的饮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健康生活了上千年,况且很多由饮食引发的曾经罕见的疾病已经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中普遍发生。这就足以提供给我们回归传统饮食的警示。
美国城市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方式除了让人们不得不选择快餐和微波食品外,也剥夺了大家享受饮食的乐趣。“吃”已演变成满足味觉和填饱胃口的方式,而不是家人和朋友间分享美味、故事和人生的生活方式。吃的意义以及人和食物的关系已经完全由横膈在食物和进食者之间的食品生厂商来控制。
虽然这本书非常有力且清晰地阐述了作者强调回归传统的观点,但非常可惜的是,作者引用了各种饮食文化来解释什么是传统,唯独没提到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用几句话称赞了中国的豆腐)。既然作者对食品及饮食文化如此有研究,引用了很多澳洲土著、北欧和地中海的例子,但对东方的饮食文化却惜字如金。满篇尽是法国人喝红酒,法国人吃鹅肝,法国人享受午餐。让一个懂得东方饮食文化的人读起来相当可笑。如果我再举以下几个例子,就会更让人相信一个不懂中国饮食文化的人写一本关于饮食和养生的畅销书是多么浅薄。
作者强调最好不要去超市购买蔬菜,因为它们出产得不合时令,同一蔬菜的种属有限,而要去Farmers Market。因为那里很多都是农民自己来卖菜,很多都是时令蔬菜,有丰富的种类供以选择。如果用中国人的话来总结,不就是每天去菜市场逛一圈吗?
看到高质量的肉食多购买,然后储存在冰箱里,这样既便宜又健康。中国人早就知道这样做了,腊肉香肠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吃饭时间更是家人团聚聊天的好机会,所以建议美国的家庭要统一吃饭,并且分享食物。中国人做这件事已经做了几千年,并且这一习惯保留至今。
……
还有更多的例子,我也不想一一例举。当然这仅仅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另一种眼光来评价这本书的观点。作者不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一定是个人问题,很可能本来就没有很多相关的英文资料可供参考。这也不足以抹灭这是一本好书的事实。同时又让我想到,在当代中国,当我们越来越喜欢进入超市购买零食及各种加工食品,并愚蠢地以为这就是高尚生活品质的标志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要拾得别人正在摒弃的恶习还把它当作宝,并且用之作为排挤传统文化的理由。
http://cdlichao.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html
《In Defense of Food》读后感(五):有有用的信息,可是问题也不少
同意论点,完全不同意论据和辩论方式。
的确如作者所说,现在营养学的研究有很多弊端。他攻击的几种,比如over simplification, failure to address confounder的确是主流研究里面非常常见的。
但是啊,他用来当作证据的内容,suffers from exactly the same fallacy in design.
他作为好的例子,提到了一个古老的study,让某已经部分西化并且得了西方富贵病的人回归远古,自己狩猎钓鱼采摘来过活,短短7周,各种病大幅度好转。好吧,我只说一个简单的可能因素:eat less, move more.....他怎么那么肯定一定是食物的完整成分是causal factor,而不是以上这个简单因素呢?现代大量对照试验他不相信,一个样本点为10的小规模,less well documented的试验,却信奉的不得了。
Also manifested in this book was a so called "the beautiful people fallacy", 认为过去的原始状态的人啥都是好的。我不记得是哪本书了,举了很多例子证明,这些完全保护环境,绝对不过度狩猎/畜牧/灌溉/繁殖的beautiful people是从来没存在过的。Native American,曾经猎杀灭绝了物种。复活节岛,人们出于各种原因过度砍伐,把树林全砍光,岛没有办法住了,他们只好离开或者死绝了。还有另外几个例子,都是这样。
他也没有真正address这个问题反方的几条challange,比如过去人得的病比现在少是因为过去人年纪轻轻就因为其他原因死了。他说现在人口活的比较久是因为婴儿存活率提高了,不是成年人能活更久了,他的举例是,Given that a person has survived until 65, 他下面还可以活多久,这个年限从古代到现在差别不过几年。这个是一个条件概率,it conditions on 这个数字:人群里面能活到65岁的比例。我没去找具体数据,印象里面,这个数字是在很近的若干年(大概一到两个世纪)才大幅度提高的。而此前的疾病纪录,真的很完备么?跟现在的数据非常可比么?记得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人口普查是17**年在Sweden做的。要说古人不得那些富贵病完全因为吃的天然,这不也是oversimplification and ignoring confounding factors?
另外他举例说现在得病的人越来越多,用的就是纯人数增加。当然他自己也承认,还必须考虑,病的诊断标准改变了,并且人口基数也改变了。这些都很重要好不好?哪怕这些全部都能被accounted for,并且可以准确计算人群里面某疾病的患病率prevalence, 是否就能说明某一个因素是导致两者prevalance产生差别的唯一因素呢?显然不是。举例:美国的某些癌症prevalence 比中国高很多,可是因为美国的diagnostic test比较sensitive,比如说诊断出来的多是相对早期的癌症患者,所以确诊后5yr 10 yr survival 什么的比例都大。但是中国呢,一来年年体检的意识不是那么普遍存在,二来诊断出来的都是晚期了,诊断以后能活10年的比例小很多。再者,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在做prevalance除法的时候当分母了,但是他们是否属于是有病但是没有被诊断的呢?还有跟疾病紧密相关的是年龄,在做对比的两个人群年龄组成是否相同呢?我一个数据都没有找,只是提出种种可能。这些种种中的一条或者几条都可能减弱prevalance差异甚至颠倒之。单单凭“诊断出来的癌症比例”就断定美国某方面比中国有害,也属于错误的推断(inference)。
科学的确是不断自我纠正的,并不是因为一个理论被纠正过,我们就认定它永远是错的,绝对正确不了,因此必须被忽略。一味崇尚反科学,跟一味崇尚科学一样,没啥好处。
关于这方面可以读读Lies, Damned lies and Science,那本也不是很深,但是考虑问题还是很全面的。作为中学大学生科普觉得满好的,在走上社会,受各种“主流”影响之前形成自己的认识,应该会很有帮助。
另外他认为牙齿方面的问题也是西方的问题,这个太奇怪了,我不觉得中国老人牙齿很好啊。Actually 在中国孩子们流行带braces之前大家的牙齿情况不是一点两点的糟糕。65-85年出生的人可以看一下周围,自己判断。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社会回归到过去的低产量耕作,这个世界还能sustain这么庞大的人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为了多活几年放弃现代化生活方式回归自然,辛勤耕作,收获甚少,闲暇甚少呢?
哎呀。。。。后面半本用来支持他自己论点的论据更加那个什么了。很多都是新的未能证明causual relationship,到处都是“may cause", "could", "might"这样的字眼。如果是支持工业化生产食物的那一方出来拿这样的东西做论据,他一定最快站出来指出the weakness in their argument, ei?
The book really doesn't stand to scrutiny. 但是嘛显然迎合了现在流行的说法。
That being said,凭感情我依然相信大家应该吃的更健康一点,尽量吃天然的东西,多运动,神马神马的。这些不是common sense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