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的味道》经典观后感1000字
《清风的味道》是一部由杨堃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风的味道》精选点评:
●当代的亲情与家庭
●直观感受挺流水账的…但其实导演每一环每一点都扣着主题,调度和光影也很不错。对阿钟差遣儿子去买酒又被妻子拦下,后又偷偷塞给儿子跑路费的镜头印象深刻,只用夫妻俩的手就能完美阐述夫妻关系,导演功底还是非常厉害的。就是剪辑看起来真的很稀碎和平淡,也不是说“客观”不好,但是节奏真的有点…千篇一律。这就是生活的本真,没有错,但个人觉得,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还是稍微修修打打吧…
●老人回鄉和鄉親們扯一口流利的北京普通話?我的天,普通話與方言的對話場景我真的⋯⋯也是可能外國人感覺不到吧。而且不知道為什麼這是在bafici看到的唯一一部沒有英字的片子,作為一個北方人,雲南話只能靠猜lol。BAFICI0407Multiplix Belgrano
●纪录片风格。中国人情生活的情感逻辑一览无余,冷与热、亲与疏,间或其中。三十年后再相见,亲情友情爱情已难堪回首展望。导演映后说中国人轻生死重别离,有意思。
●看完后竟然没有落泪确胜似落泪,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好想马上回去陪陪老爹老妈!
《清风的味道》观后感(一):没有人可以不留希望的活着
这个片子让人深刻和感动的地方在于平平淡淡中所有的事情好像都发生了也注定了,你我都逃不出一个又一个轮回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一一》,都是很克制的镜头语言和拍摄手法,让你本来打算为片中的老人落泪,却发现自己也很可悲。结尾处的全家过年孩子们玩耍也映像深刻,这就是生活最美的地方吧,它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和悲叹,却又将大家都包容其中。
《清风的味道》观后感(二):生命的味道即是清风的味道
买了深圳在南方影展的首日套票 本来是冲着春江水暖的 看到同天放映的清风的味道是关于家乡云南的 就一起买了 事后觉得能在大荧幕看到这个影片是幸运的 尤其还听了杨导的映后交流会 作为普通观众 几乎忘了在影院也能有遇到好片的幸福感
1 北京 云南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北京上学在深圳工作的云南人影片的代入感太强了 这就是我会听到的方言 我会碰到的人 我会看到的画面 我会听到的故事 也是我的痛苦 我的焦虑
2 找存在感的“老飘”
玉兆在北京孤独疏离 回到家乡无法完全融入 投入黄昏恋 却发现对方动机不纯 但从始至终不愿放下心中小小的优越感 除了黄昏恋那段 像极了我家里一位长辈 映后杨导谈到男人在不工作后会丧失家里的主导地位 心理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我想我以后可能会试着去体谅这位长辈 在儿孙面前卑微可能是觉得手里没有在大城市生活的筹码 在老家人面前秀优越感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
3 留不下的大城市 回不去的家乡
观影到后半段 我开始有些难受 当我老了 大城市让我不再有连接感 对于家乡我是局外人 我可能会无意给亲人带去麻烦 我的老朋友可能自顾不暇 甚至我的离去 只是别人口中一句遗憾 我存在过的世界依然喧嚣 仿佛我不曾来也不曾走
4生命的味道
杨导谈到影片名字缘由 清风的味道即是生命的味道 我延伸理解 不着痕迹地来 不着痕迹地走 仿佛一阵清风 看似悲观 却也释然 既然什么都留不下 何必强调存在 在大城市的待过的人总想证明什么 而老家小城的人 平平淡淡 可能也真实自由
5流水账般的写实
确实 影片就是一整本流水账 演员也只有主演是专业的 观影中我甚至听到旁边观众的呼噜声 我全程精神也不排除是因为乡愁 杨导谈到从事电影的初衷是杨德昌导演的《一一》 那是第一部真正让他觉得看懂了的电影 也谈到对侯孝贤导演和小津安二郎的推崇 我只是个纯业余影迷 在大二暑假用了两天才断断续续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类电影不会刺激你 也不会让你有很大的情绪波动 甚至很难让你完全沉浸其中 但当你发现电影中类似景象时 你或许不再狭隘 当你产生电影中类似感受时 你或许不再孤独 你看到了 也被看到了
6一个小插曲
交流会上 一位父亲说前一晚带孩子来看了金刚川 看完这部电影想带孩子来洗洗眼 电影就应该是真实的 真挚的 而巧合的是 交流会匆匆结束也就是为了给金刚川腾场地 有的时候真的很羡慕韩国和欧洲的影迷 能在电影院看各种各样的电影 这样的电影应该获得更多支持 这样的导演应该获得更多支持
《清风的味道》观后感(三):回不去的故乡,正在死去的人情冷暖
这片是我在重庆重庆青年电影展看到的第一部片子。放映结束后,导演进行了Q&A,下面就我的个人感受和导演的回答谈一谈片子吧,还未正式公映,所以不做评分,只做客观公正的评论。
一、制作稍微平淡 但不影响这是一个好电影
在如今短视频横行霸道的时代,片子的节奏几乎相当于催眠药,中途我差点睡着。所以会有人觉得这片子太闷了,不好看,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越看到最后,我越发现这片子给我的感觉不对劲。片子的一些细节让我回忆起了我的家乡的人和事物。最后给我的感受竟然不是闷,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电影结束,三叔以一个电话声音的形式客死他乡,让我思考我自己的人生,会不会也会这么悲哀。演职员表字幕走完,我竟然还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自拔,不知道应不应该为电影鼓掌,还是应该默默的酝酿一下自己的情绪。
导演Q&A环节,我对导演说,这片子拍出了我不可言说的乡愁,我问导演,您希望您的生命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导演回答,顺其自然。这是一个睿智且无奈的回答。
有观众提问这部电影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哪一部分,导演说是剧本。那我们就来聊一聊剧本吧。
在剧本方面确实有日本电影小津安二郎的风格和味道,《东京物语》是一对父母去到东京发生的各种事情,这部片子讲的是父亲回到老家发生的各种事情,最后回到北京客死他乡的故事,都表现的是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
导演说剧本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最后出来的片子却有一种家庭监视器的流水账感觉。我和北电的朋友在聊他们自己的片子的时候,发现这些导演们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太过于沉浸在著名导演的风格里面,永远以一种学院派的做派结构自己的电影,希望自己的电影达什么样子。
二、风格是别人的,片子是自己的
既然是拍自己的家乡,片子视角虽然是中老年主人公,背井离乡到北京生活的主人公,但是我感受不到主人公对于生活问题的思维方式,中老年人的思维方式不是年轻人的。
片中主人公的选择和行为都太像年轻人了,举手投足间都没有中老年人的样子,流于表面,任何一个行动都看不到内在的戏剧张力,笨拙粗劣,当所有人都在说云南发言的时候,只有他在说普通话,当所有人都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时候,只有主人公格格不入。包括他应对小镇人情的各种行为也让人感觉缺少生活观察。
剧本追求生活流无可厚非,但是在生活流中看不到内在的戏剧张力,剧本就等于流水账。
不管是小津安二郎低角度榻榻米摄影,还是表演方面的非职业感,都太像别人的电影了,这样的剧作背景换在南方任何一个城市都差不多。纪录片《四个春天》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描绘出情感的张力,能够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出生命的意义和家庭的情感纽带,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普世价值。
风格是别人的,片子是自己的。片子里的情感是自己的,能不能打动人,在于创作者对于感情表达的处理方式,我希望下一个片子导演能够写出自己,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去书写。
写于10月31日13:35,空了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