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苔丝》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苔丝》读后感1000字

2022-05-13 12:46: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苔丝》读后感1000字

  《苔丝》是一本由哈代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苔丝》精选点评:

  ●造物弄人。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命运驱使下,一步一步,被这个社会逼到走投无路,逼到满手鲜血,而这看似的逼迫,又有多少是由于苔丝对自己的自尊轻视导致的。如果她敢于抗争自己的权力,敢于反抗命运带来的不公,结局会不会不同?

  ●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从单纯到事事皆通。从柔弱到双手沾血。终于知道什么叫被逼,什么叫待宰的羔羊。

  ●读完以后,止不住的悲伤,如今的社会在进步,而我们有的思想,精神在退化,我们的爱情还能不掺杂名利算计吗?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人,苔丝,这样的女人悲剧,无疑是对爱情的最后一次捍卫,而我们不想成为这样的悲剧但是却能拥有自己想要的幸福,值得深思。

  ●我麻麻先看的= = 然后就收起来了。。。然后买的时候五年级,看的时候已经快上高中了。。。

  ●苔丝的悲剧意蕴。。。

  ●苔丝是个漂亮又善良的姑娘。

  ●阅读这本小说时很容易将自己融入到里面,发自内心的替苔丝抱不平却帮不了她,心情很纠结。同时很能体会到当时英国乡村人们的思想状态,很多时候就算有心想要摆脱现状,但社会观念以及教育程度往往成为了阻绊。

  ●几年前读的,印象已不深,唯记得彼时并不太中意。

  ●竟然是部会让我流泪的外国文学书

  ●感觉一般的故事

  《苔丝》读后感(一):贵族题材的英国文学

  一部世界名著,很久以前就被拍成电影过,很经典的一部作品!讲的是一个叫苔丝美丽姑娘的爱情故事,最后是悲剧的结局......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严谨、认真,文笔真是漂亮!

  英国文学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特别看中出身!总是以贵族阶层为上,

  《苔丝》读后感(二):处女

  纯洁!纯洁!纯洁!

  罪恶的根源,竟是对纯洁的渴求...

  其实,归根究底,还是因为苔丝缺乏自己的力量.

  我觉得苔丝之死很公平,她在面对命运的巨大不公时一贯忍让俯首,并且在内心深处缺乏自我的力量和信仰,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又在忍无可忍时不采取理智手段而作出极端行为.

  不管艾力克做过什么,毕竟并非十恶不赦,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无论如何,她都是杀了人,这种爱情不值得赞扬.处女崇拜时代的悲剧.

  《苔丝》读后感(三):悲剧的苔丝

  不得不说苔丝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思想的乡下女孩。她的这一生是短暂而又充满悲剧的。

  一个勉强的维持日常生活的家庭,本来就比较贫困,但是苔丝的父母却还要生一大窝的儿女,多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多一张嘴要吃饭。生了这么多孩子就算了,但是苔丝的父亲却又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母亲又像是长不大一样。作为长女,身上肩负重任。

  苔丝的悲剧,一切都是由那个老牧师所引起,如果没有他和苔丝父亲的那段对话,苔丝自然也不会去认所谓的阔亲戚,她也不一直恳求安琪的原谅。老牧师是造成苔丝悲剧的间接凶手,然后她的父母却是造成苔丝悲剧的直接凶手。如果,不是她父母一直怂恿她去找那个阔亲戚,自然她也不会遇见那个阔少爷。

  苔丝虽然被诱奸了,但是,她已经做的很不错了。那个少爷虽然花心,但对苔丝还是不错的,开始可能是因为苔丝的容貌而喜欢她,后来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对苔丝的爱。

  我认为文章的两大悲剧在于,一是,苔丝父母的生活方式。父亲太过于虚荣,明明自己就很贫穷,却沉浸在富裕的美梦中。女儿遇到好的追求者,就给人大肆宣扬。母亲也是,在最后骂苔丝处处勾引富家子弟的把戏,从一开始,就是她逼迫苔丝去做的,如果没有她想要通过阔亲戚把女儿嫁给有钱人的话,苔丝就会一直是一个纯洁的苔丝。二是,苔丝在遇见喜欢人时,因为最好的自己已经没有了,因此而没有勇气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即使是两情相悦。生活在当代的女孩们,我想说的是,要把最好的自己留给最爱的人。看到安琪在农场追求苔丝,苔丝虽然也喜欢安琪,但始终不答应安琪的求婚时,我想到了《侧耳倾听》里的一句话“我喜欢你,因此我奋发努力,只为证明我足以与你相配,我不想成为你的包袱”。因为苔丝爱安琪,所以她才不答应安琪的求婚,因为她觉得自己配不上他。爱一个优秀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总是爱的那么卑微。

  在书中,我丝毫没有讨厌诱奸苔丝的那个人。他虽然放荡,花心,但是他对于苔丝的爱真的很不错。在第一次追求苔丝时,他不仅对苔丝好,而且还对苔丝的家人也好。也许这些他追求苔丝的一个把戏,但在最后一次追求苔丝时,他不顾被苔丝的羞辱,而坚持追求苔丝,并且为了得到苔丝而编制谎言来欺骗她。在苔丝最困难的时候,是他解救了苔丝。最后,很心痛苔丝,因为当她答应和他在一起时,一起那个坚韧,纯洁的苔丝已经死了。但是,对于苔丝当时的处境来说,跟了他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他至少还是爱苔丝的。

  《苔丝》读后感(四):吃人社会与残酷礼教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著“吃人”,封建礼教戕害、压抑人性,具有吃人的性质。远古蛮荒时代人吃人现象普遍,那个时候缺少食物,只要是活动的东西皆可当作美味,那个时候是充满原始的欲望,野蛮的时代,靠力量和勇气征服,弱肉强食只是字面的意思。人类越来越文明,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得怎样使其他人屈服,军队是他们武治的工具,传统与礼教是他们的文治工具,武治屠戮人身,文治泯灭灵魂。

  当社会中残忍的礼教横行,社会便会向普通人张开血盆大嘴。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君臣礼仪”深入人心,人民心甘情愿并冷眼旁观朝代更替后,对当代皇帝感恩戴德,俯首称臣,三跪九拜,年年期待交完赋税后能生活富裕,岂知年年复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却不忘皇恩浩荡。愚民到何程度,见辛亥之后众多遗老遗少为清殉国,老百姓不知没了皇帝如何生活,再见多少女人缠脚,如没亲见真不知有多残酷。“当一个政权开始烧书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烧人!”当对一种残忍可以容忍,接下来便要受到更大的残害。你忠君爱国,皇帝一句话就可以杀害你全家,诛你九族,你信奉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成为人们生活的束缚,甚至压在人们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朝历代,古今中外,所有道德和法律都是为百姓制定的。统治者或者既得利益者是法律甚至是道德的制定者,或者道德和法律就是为了统治剥削残害百姓的,或者拥有特权或者手段可以任意违背或者破坏道德和法律。他们会告诉、灌输、威迫百姓接受这些道德和法律,然后用这些道德和法律“吃住”、“吃掉”百姓。“少数特权者享受过利益后,多数人去获得利益的时候,更少数的特权者会消灭这项利益”,这句至理名言是出自一位人民教师之口,确实大多数的利益是属于少数一些特权集体的,就像社会大多数的财富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其他人只有在底层挣扎的资格,不去挣扎或者奋力反抗会被“吃”了的,这是个适合奴隶与奴隶主的社会。

  苔丝的命运,无疑是悲剧的,这部世界著名的悲剧讲述了苔丝在这个充满残酷的教义的社会悲惨生活的故事。一个天真快活的姑娘,纯真正直的天使,在这个“吃人”的社会中,失去贞操,失去爱人,失去幸福,失去生命的故事。

  一个人的悲剧是性格是原因,一群人的悲剧则是社会礼教的问题。当虚幻照进现实,当一个人的悲剧发展为一群人的悲剧,那就是整个国家的悲剧,当少数特权者利用社会礼教横行于世的时候,是选择默默承受,心存侥幸,缩着脑袋,期待倒霉的不是自己是别人,还是大声疾呼做个殉道者,做个名留青史的勇士呢?第一种人越多,社会越沉默,特权者越嚣张,第二种人越多,社会越动荡,人民则越张狂!

  《苔丝》读后感(五):沉稳纯净的叙事——微评哈代《苔丝》

  8、 开头:“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个中年男子正从沙斯顿向靠近布莱克莫尔谷(也叫黑荒原谷)的马洛特村里的家中走去。他走路的一双腿摇摇晃晃的,走路的姿态不能保持一条直线,老是朝左边歪着。他偶尔还轻快地点一下头,仿佛对某个意见表示同意,其实他心里一点儿也没有想到什么特别的事……”——2013-4-23

  9、 “苔丝,你说每一个星星都是每一个世界吗?”“是的。”“都跟我们的世界一样吗?”“我不知道,不过我认为是这样的。有时它们就似乎像我们家尖苹果树上的苹果。它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是极好的,没有毛病的——有一些是有毛病的。”“我们住的是哪一种——是没有毛病的还是有毛病的?”“是有毛病的。”——2013-4-23

  10、 “真是太不幸了,有这样多的极好的世界,我们却没有挑一个没有毛病的住。” “是的。”“真的是那样吗,苔丝?……要是我们选中的是一个没有毛病的,那又是什么样子呢?”“哦,如果那样,父亲就不会像现在那样咳嗽和有气无力了,也不会喝醉了酒不能上路了。母亲也不会老是洗来洗去的,总是洗不完。”——2013-4-23

  16、 苔丝怀孕了,“在这期间,苔丝唯一的活动是在天色黄昏以后;她走出屋外,来到树林里,那时候她似乎才不感到孤独。她知道怎样抓住傍晚时分极短的那个时刻,那时候,光明和黑暗恰到好处地得到平衡,白昼的拘束和黑夜的紧张相互得到中和,留下来的只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 ”——2013-4-24

  17、 “她唯一的念头就是避开人类——或者不如说是被称作世界的冷酷的生命群体,它作为整体是如此令人可怕,而作为个体却又不那样令人害怕,甚至是可怜的。”——木心评哈代:“他是真正的大家,大在他内心真有大慈大悲。”“哈代的小说,里面有耶稣的心,无疑可以救济品性的贫困。”大概便在于此。——2013-4-24

  18、 在这些寂静的山林和溪谷之中,她那轻轻的脚步和她周围的环境极其融洽。她那袅袅婷婷的娇软腰肢,也和那片景物融为一体,有的时候,她那怪诞的幻想,使她周围自然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深地饱含了感情,好像大自然的变化也是她个人身世的一部分。或者不如说,她周围自然界的内涵,就是她那身世的一部分。——2013-4-24

  19、 MX.: 后者 || 雨天:世界只是心理的现象,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薄荷糖:如果二选一,我选一。如果是我,我译成“世界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内心感觉到的那个样子。” || “the world is only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what they seemed they were. ”译文一:“世界只是心理的现象,好像心里觉得怎么样,也就是怎么样。”译文二:“世界只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看起来像什么,它实际上就是什么。”哪个译文更好呢?熊焕颖(@xiongboyin) 刘莎(@liusharat1987) 薄荷糖(@yooy128)——2013-4-24

  20、 “因为世界只是心理的现象,好像心里觉得怎么样,也就是怎么样。半夜的的暴风和寒气,在苞芽紧裹的枯林枝干中间,悲鸣哽咽,成了一篇对她苦苦责问的告诫。/阴雨绵绵的天气,就是一个模糊缥缈的道德神灵,对她那无可挽救的百年长恨苦苦哀悼。”——2013-4-24

  21、 “苔丝按照一堆混乱不堪的传统习俗,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她总是觉得周围存在着她毫不怜悯的形体和声音,把自己紧紧包围起来。然而,这只不过是她幻想的产物,一种可悲的错误的幻觉,而是她无故感到害怕的道德魔鬼的迷雾。跟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正是这些道德魔鬼,而不是苔丝本人。”——2013-4-24

  22、 所以,“她的痛苦,大多都是出于世俗的偏见,不是因为生来固有的感觉引起的。”何止苔丝,世人不皆然吗?——2013-4-24

  25、 “过去毕竟已经过去了,不管它从前如何,反正眼下它已经不存在了。不管它有什么结果,时光总会把它冲淡的。在若干年之内,它就都要和并没发生过的那件事一样,她自己也会被青草掩埋,无人记得了。同时树木仍旧像以前一样碧绿,鸟鸣声仍旧要像以前那样清脆,太阳仍然要像往事一样散发出光辉。”——2013-4-24

  26、 “一切每天都能看到的景物,并没有由于她的忧伤而变得憔悴,也没有由于她的痛苦而变得阴沉。”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013-4-24

  29、 “罗杰•阿斯坎说:‘经验表明,我们必须走过很多弯路,才能发现一条捷径。’可是,一般情况下,这种漫长的弯路把我累得不能继续前进。那么走弯路的经验对于我们又有什么用处?苔丝•德贝威尔的经验也下是这种累得走不动路的一种。她最终学会该怎么做人,但是她如今学会了,又会有什么用处呢?”——2013-4-24

  30、 “可是,不管是苔丝,还是任何其他的人,都只有在那些金玉良言对他们不再有益处的时候,才能领悟它们中的所有真理。她,还有很多其他的人,会学着圣•奥古斯丁的口气,嘲讽地对上帝说:‘你建议的路是一条好路,但却是人不能走的路。”没办法,教训总是姗姗来迟,我们总是头破血流。——2013-4-24

  31、 在第十五章,哈代让苔丝成为了一个哲学家:“她用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去回忆一年中从头到尾的日子;她回想起在特兰里奇的猎苑的黑暗背景中,毁了她的那个不幸的夜晚;回想起她的孩子出生和死去的日子;也回想起自己降生为人的那一天;还回想起那些因为与她有关的事件而变得特别的日子。”——2013-4-24

  33、 “苔丝的思想几乎是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一个单纯的姑娘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女人。她的脸上融入了沉思的象征,她说话的声音里偶尔也流露出悲剧的音调。她的眼睛越长越大,也越来越富有表情。”——2013-4-24

  34、 “她长成了一个可以被称作美人的人了;她的面容妩媚,引人注目;她的灵魂是这样一个妇人的灵魂,有了近来一两年的纷乱经验但是没有因此堕落。要不是世俗的偏见,这些经验简直就是一种扩展心智的教育了。 ” ——2013-4-24

  35、 “生命的力量仍在她的身上热烈地搏动;也许在一个不知道她的历史的地方,她还会愉快起来。逃避过去和逃避跟过去有关的一切,就是要把过去和过去的一切消除掉,要做到这一点,她就一定得离开这里。 ”于是苔丝埋葬了孩子,埋葬了过去,准备第二次离家了。——2013-4-24

  36、 “她的身上,有某种精神就像树枝的汁水一样,自动地涌现出来。那就是还没有耗尽的青春活力,在受到短暂的压制之后又重新高涨起来,给青春带来了希望,也唤醒了不可压制的追求快乐的本能。 ”她准备去挤奶场,她会遇上克莱,她会恋爱,结婚,她一直以为这是她的幸福,却不得是更大灾难的来临。——2013-4-24

  37、 来到农场后,克莱尔变得很敏锐。他想到了帕斯卡耳说过的一句话:“心智越敏锐的人越能发现,原来有独创性的人大有人在。普通人则不能辨别出人与人之间的异同。”那种典型的千篇一律的乡巴佬形象已经消失殆尽了。他们已经分化成各个不同的成员了,他们性格各异,思想千差万别。——2013-4-26

  38、 他们有人幸福快乐,也有的人郁郁寡欢。他们有的人天资聪慧,简直到了称得上天才的程度,也有的人愚昧笨拙;他们有的喜怒无常,有的严肃稳重;有的是默默无闻的米耳敦,也有的是不锋芒的克伦威尔;他们对于他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像他对于他的朋友那样;他们也能相互称赞或者相互谴责;——2013-4-26

  44、 我问一位基督徒学生,怎么看苔丝被亚雷强暴后哈代的疑问“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在哪儿呢”?对方说,经历此事之后苔丝会更加认识到克莱尔的好。果然,后来当苔丝遇到克莱尔的时候,让她对他另眼相看:“克莱尔表现出一种自我克制的品质,她以前没有想到会在男性身上发现。”——2013-4-26

  45、 哈代再次调侃教会:“那一天是礼拜日,不比寻常,那是同风头的一天,嘴上说的是去做‘灵’方面的事,其实却是‘肉’出去和‘肉’调情”。——2013-4-26

  53、 新婚之夜,当克莱向苔丝坦白他曾经在伦敦与一个女人有过48小时的荒唐经历后,苔丝非但不伤心,而且很高兴。她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向克莱坦白自己的过去了。她马上原谅了对方,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往事。苔丝的叙述结束了,克莱如何一反常态,从爱得死去活来到恨的铁石心肠的?这是考验一个作家的地方。——2013-5-10

  56、 克莱明知道苔丝没有说谎,他的疑问纯属多此一举。他又埋怨苔丝为何不早告诉她,可没等苔丝回答,他自己就推翻了自己,是他自己没让她说出来。他说话语无伦次,没有实际意义,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信口开河。哈代于是给他一个诊断:“在他内心深处他已经瘫痪了。”这为接下来的反目作了充分的铺垫。——2013-5-12

  57、 苔丝问克莱,我宽恕了你,你不能宽恕我吗?克莱说,这并不是宽恕的问题。你以前是一个人,如今却成了另外一个人。苔丝说,我觉得的你是爱我的,爱我这个人本身,就像我爱的是这个人一样。克莱说,我再重新说一遍,我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苔丝问,是谁呢。克莱说,是具有你的气质的另外一个女人。——2013-5-12

  59、 克莱觉得不能呆在房间里了,于是他离开了。苔丝跟着在他后面在夜间行走。然后哈代引入了一个旁观的视角,通过一个村民的眼睛描述了二人的情形。那个村民半夜去请医生的路牌,看到这对仿若情侣的人一前一后慢腾腾地走着,像是在办丧事。回来时依然如此。如此,苔此终于赢得了一只可怜的狗的形象。——2013-5-12

  60、 苔丝看克莱很痛苦,于是痛苦地建议他可以离婚,类似休了自己。克莱说这不符合法律,因为苔丝是遇到他之前失得身。苔丝想自杀,但又怕毁了克莱的名誉。苔丝说,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是为了自己呀,我认为我活着根本没有一点意义,对你的妨碍太大了。苔丝正像她的朋友易丝说的,她可以为克莱去死。——2013-5-12

  61、 苔丝最后得出结论:“他过去的所有人生经验告诉她,在某种情况下,有一种情况胜于美好的人生,那就是不要降临人间,不要过任何生活。”这是一种彻骨的悲凉,以至于否定了生命本身。生有何欢,死亦何苦?哈代说,他接受索福克勒斯的一句话:“最大的幸福不是出生,而是出生以后快点死去。”——2013-5-12

  63、 写到面粉场和寺院,“在几个世纪以前,那座面粉本身是寺院产业的一部分,然而如今,面粉场还在使用,而寺院却消失了。”这本是寻常景致,可哈代接着写道:“由于粮食一年四季都不可少,而信仰却是短暂的了。我们总是不断地看到,为短暂的需要服务的东西长久,而为永恒的需要服务的东西却短暂。”——2013-5-13

  64、 关于克莱对苔丝的看法,哈代写道:“在他崇拜苔丝那段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到一小时之前,他都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苔丝更为纯净、更为甜美、更为贞洁的了,但是——只差了一点点,就判若天渊!”很多人和事,总是因为那“一点点”而“判若天渊”,吊诡的是,这一点点不在人和事上,而在人心里。——2013-5-13

  66、 关于火,哈代在另一处写道:“在他的情感中,真正的火焰少于虚幻的光环,对于女人,他如果不再信任她,也就不会再追求了。在这一点上,克莱尔与很容易动感情的人恰恰相反,那些人尽管在理智上觉得一个女人可恨,并且鄙视她,却在肉欲上继续迷恋。”这也是克莱既可敬又可恶的所在。——2013-5-13

  67、 哈代认为克莱尔“情感的底层,潜伏着同情的暗流,老于世故的女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令他回心转意。可是,苔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把这些都看做自己应该得到的报应,几乎不开口说话了。”这样细腻的情感体察,同时期的作家中,也许只有哈代能达到这种水准。——2013-5-17

  68、 “她对他坚定的忠贞,几乎到了令人怜悯的地步;尽管她天生性格急躁,不过,不管他说什么话,她都不会觉得不恰当。她说的话从来不使她失态,她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他如何对待她,她也绝不会有恶意。她如今的样子很可能是圣徒时代的博爱女教士,回到了自私自利的现代社会里。”最后一句,点题了。——2013-5-17

  69、 坦白真相之后,克莱尔与苔丝是分开睡的。可有天晚上,苔丝发现,克莱尔突然进来了,他“穿过那道月光走了过来。他仅仅穿了件衬衫和衬裤,因此,她一开始发现他的时候,心中一阵兴奋,不过,当她发现他的那双异常古怪、茫然直视的眼睛的时候,她的欢乐立刻就烟消云散了。”她知道,克莱尔在梦游。——2013-5-17

  70、 克莱尔和苔丝终于还是分开了,“当苔丝所乘的马车翻过了山顶之后,克莱尔转身走上了自己的路,几乎不知道自己还爱着她。”最后一句写得出彩,“几首不知道自己还爱着她”,这是克莱尔和苔丝共同的悲哀。人们以为自己能清晰地判断自己的感情,事实上往往不是。奥涅金如此,克莱尔也是如此。——2013-5-17

  71、 克莱如此叛逆,为何不能原谅苔丝?哈代写道:“他算得上温文尔雅、情感丰富,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却蕴藏着顽固的逻辑物,就像松软的泥土中,埋着一层金属,不管什么东西,要想穿越这层障碍,都会被它弄钝,阻挡回来。就是这层障碍物,令人不赞成教会;就是这层障碍物,令他不能宽恕苔丝。”——2013-5-13

  72、 “事情的关键在于能够沉得住气。”——2013-5-17

  73、 在《圣经与西方文学》,金导说:“圣经是理解本文文学的‘伟大代码’”。以《苔丝》为例,苔丝向克莱尔坦白真相时,哈代写道:“灰烬被正上方的火光照着有如一片酷热的荒原……看到那炭火发出的斑斓红光便能看到末日审判的可怖景象……一个巨大的暗影在她的身后升起。”苔丝的“末日”到了……——2013-5-18

  74、 再如,当后来苔丝遇到亚雷,他已变成一个狂热的传教士。他要求苔丝把手放在十字架上起誓,从此不再诱惑他。美国学者认为,十字架对于苔于意味深长。它意味着从此此地开始,她就背上了十字架,正像耶稣一样。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她生命结束共14章,每一章都描写了一种磨难,与14幅耶稣受难像相对应。——2013-5-18

  75、 哈代认为苔丝是纯洁的,因为“判断她的道德价值,不是依据她所做过的某一件事,而应该依据她的本性。”但是克莱尔不懂这一点,因为他离苔丝太近了,“克莱尔只看到苔丝所欠缺的一面,他就看不到他优秀的一面,他忽略了一个道理,有缺陷的东西,能够胜过十全十美的东西。”——2013-5-18

  76、 距离与美:“通常处于不利地位的是近距离的人,由于距离近,一切都明明白白、暴露无遗了。处在远处的人,却受到重视,因为距离把他们的污点,变成了艺术的美点。”——2013-5-18

  77、 哈代的议论不动声色,却一针见血。他认为,真正的阴影是克莱尔的局限性。“他这个年轻人,尽管企图以独立的见解来判断事物,尽管有着进步的思想、美好的理想……不过,因为受到早年教育的影响,一旦出现意外事件,他就成了一个习俗和成见的奴隶。”——2013-5-18

  78、 “对于苔丝而言,所谓美就像很多深有体验的人一样,并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在于它所象征的事物。”所以,“她的忧伤却正是在那个峡谷中形成的,她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爱它了。”这里说的是苔丝对环境的态度,反过来也适用于这个被概念充斥的世界,在很大多时候,所谓幸福和成功不过是一堆符号。——2013-5-18

  79、 有人认为,哈代的小说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悲剧小说。比如《苔丝》,既是命运悲剧,也是错误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同样还可以加上一个——性格悲剧。哈代对二人各打了五十大板:“正是那人(克莱尔)判断事物的传统标准,给她带来后来的种种不幸。……正是这种女性的怯懦造成她平生的最大不幸。”——2013-5-18

  80、 对于放荡子弹亚雷转信传教士,哈代毫不留情地写道:“这与其说是洗心革面,不如说是改头换面。过去那种放荡的淫欲,现在转变成对宗教的狂热了。”翻译得也好。——2013-5-19

  81、 “她刚刚镇静下来可以专心思考的时候,想到他们两人之间身份的转变,不由得惊骇不已。以前毁了她的人,如今却可以皈依圣灵,然而,她仍旧是罪恶深重而得不到新的生活。就像一个民间传说一样,她那仙女一般秀丽的形象却突然呈现在他的祭坛上。”“祭坛”二字第一次出现,马上就会成真了。——2013-5-19

  82、 “那个时候,每一项工作,就连扬扬掮粒,都靠手工劳动。在他们看来,那么干尽管出活慢一些,做得却要更精细。麦秸垛上的人也能聊聊天。可是在机器旁边汗流浃背的人,包括苔丝在内,可就不能聊天,不能减轻压力了。”所谓工作文明对田园生活的侵蚀,大概也可以解释富士康员工跳楼的原因吧。——2013-5-19

  83、 哈代说克莱尔的父亲“很爱他这个起错了名字的小儿子。”由此可以看出,克莱尔的名字翻译成“安其尔•克莱尔”比较恰当,可有些版本翻译成安吉尔,实则谬误了。——2013-5-19

  84、 “谁能算是真正有道德的男人呢?或者问更更确切一点,谁能算是真正有道德的女人呢?批评一个人人格的优劣,不仅要看这个人曾经做过什么事,还要看他的目的和行动。是与非的真正依据,不是已成事实的过去,而是要看他的将来。”还有内心,这话适于苔丝,也适于索尼娅。——2013-5-19

  85、 克莱在巴西遇到一英国人,求教苔丝的事。他说无关紧要,“只像高山和低谷的起伏不平,无损于地球是一个浑圆形的天体一样。”爱默生说:“精神的事实总是不可改变的,哪怕是一点点,就像没有任何山峰能使地球表面巨大的弧线看起来有所改变。”他随便说的几句话,由于他的死去,而变成至理名言了。——2013-5-19

  86、 “男人对于他们自己心爱的女人,本来就很严酷,女人对于她们心爱的男人,也是一样。这种严酷是从宇宙中普遍的严酷中产生出来的,所谓普遍的严酷,包括地位对于性格的严酷,今天对于昨天的严酷,将来对于现在的严酷,都是极不通融的情况。”这也许是为什么哈代说无理性似乎是宇宙的法则的原因了。——2013-5-25

  87、 关于苔丝那勇武的德伯威尔的家世,哈代认为政治上的价值和想象上的价值完全是两码事。“说到让人发生思古幽情的时候,她这种年代久远的家世,意义非常重大。这在经济方面,尽管没有什么价值,不过对于定于幻想的人,对于感叹盛衰兴亡的人,却是最珍贵的东西。”——2013-5-25

  88、 关于小说的名字,为什么不直接说《苔丝》,而要说《德伯家的苔丝》?这又是一个“包法利夫人式”的问题。就像问为什么不直接说《爱玛》,而要说《包法利夫人》?前缀表明了一种身份,而这种身份成了一种符咒,她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了。——2013-5-25

  89、 关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哈代写道,昔日乡村生活的主要力量,现在被迫迁徙到人烟稠密地区,寻求避难之所。“这种情形,据统计家的幽默说法,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趋向’,说实在话,这种趋势,就像本性朝下流的水,在机械的作用下,而朝山上倒流一样。”在我们这,这种幽默说法叫新农村。——2013-5-25

  90、 小说中太多宿命式伏笔,关于亚雷的命运,其实是经过他自己之口泄露天机的。他对苔丝说:“根据人们传说,德伯威尔家族的一个人抢走了一个漂亮的女人,抓进了马车中,那女人想要逃跑,他们两人就在马车中打了起来,后来,他就把那个女人杀死了——要么是那个女人将他杀死了……”后来我们知道了。——2013-5-25

  91、 “我那最爱最爱的丈夫回来了,来找我了……你那么残忍地愚弄我……我的小弟弟小妹妹和母亲需要帮助——你就以此趁火打劫……你说我的丈夫永远不回来了……然而,他却回来了!如今他又离开了,第二次离开了,如今我才是永远失去了她……这都是由于你……我再也受不了啦!”然后苔丝杀了亚雷。——2013-5-25

  92、 当苔丝告诉克莱她杀了亚雷的时候,克莱看着苔丝,“心中弄不明白,不知道德伯威尔的血统中,究竟有什么令人难懂的特质,才会让苔丝做出这种反常的事情来……他心中有一瞬间,曾经想到,德伯威尔马车跟杀人的传说,之所以会发生,或许就是因为人家都知道德伯威尔家干这种事儿很拿手吧。”——2013-5-25

  94、 苔丝被绞死了。哈代最后一段写道,“所谓的‘正义’得到了伸张,用爱思库罗斯的话说,那众神的主宰结束了对苔丝的愚弄。”“正义”原文justice,又译“典刑”和“死刑”,英文意思最丰富,也最反讽。一个纯洁的女人死了,终于符合了道德、正义、法律,还有上帝的意思?——2013-5-25

  95、 结尾最后一句:“自杀了,说明她是纯洁的,而佛瑞尼则是出了名的妓女。”(注:卢科莉丝遭到塞克斯塔斯强奸,愤怒之下自杀,说明她是纯洁的,而佛瑞尼则是个出了名的妓女。)——2013-5-25

  96、 从4月9日写下关于苔丝的第一条微博至今,已经过去了46天。这一个半月内,断断续续写了近百条读书笔记,很奇怪这种热情竟然会持续如此之久。后面的从普希金到果戈理,从屠格涅夫到陀氏再到托氏,整个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都没能重燃哈代给我的这种激情。这或许就是阅读的缘份,没什么道理可讲。——2013-5-25

  ——2013-5-25丽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