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启示录》影评100字
《边城启示录》是一部由李立劭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城启示录》精选点评:
●一部关于泰北孤军的历史纪录片。这部电影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6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成王败寇,历史总是由统治者撰写并为其统治而服务的,既然存在所谓的不该被遗忘的历史,那相应的就存在应该被遗忘的历史。认知的局限性,不仅来源于自身,也来源于自己所处的环境。
●2012/04/08數位藝術中心。影片其實沒把軍隊留在縝緬的歷史脈胳解釋清楚,缺乏政府高層說法,故事訪問幾位將領及小兵,講的事情差不多,情感上無太多起伏。但有些片段還是令人感動鼻酸:當地學校下課會升國旗、唱國歌;來台很久的後裔寧願死在祖國台灣,卻隔很久才拿到身份證;雙十國慶老兵來台慶祝。
●他们是政治博弈下被扔掉的棋子,几十年来找不到身份认同的异乡人。是被历史遗忘的一群人。那些还活在泰缅寮边境地区年青一代没有了老一辈的信念,却又要背负起老一辈留给他们的身份的困境。
●3.5 故事还算清楚 但太煽情了
●他们成了被遗忘的守墓人,为心中的中华民国守墓,为“反攻大陆”这个虚妄的口号守墓。泰国人看他们是中国人,台湾人看他们又是外国人,几万人的一生成了大时代下政治力量博弈的牺牲品,可怜可叹。
●大清早爬起来去看影展,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准备一口气刷完三部曲,无奈终究难以忍受的中途离场。我从不反对煽情,相反今天这情一开始就煽取了我几滴眼泪。可我及时地警觉到我今天看的是一组纪录片,我期待看到的是鲜为人知的那群泰缅孤军生存全景,而非注入了导演强烈个人意识以及不懂克制的滥情控诉
●被遺忘的守墓人
●影片中一个老兵说【打泰共7年 打日本打8年 打中共打了32年】 没有家的人 忠贞的灵魂 只想要一次尊严。祈愿和平。
●@府中15 國家與個人的命運都是一個巨大的玩笑。全程看哭了。映后有個小女生義憤填膺地問,他們一直講反+攻-大*陸,他們知道現在KMT這麼親CCP嗎。導演說,他們有看電視有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對於KMT是近乎宗教的信仰。我想如果他們連這點信仰都失去了,那要靠什麼支撐在異鄉的艱苦生活呢?
《边城启示录》影评(一):邊城啟示錄 反共愛黨的國族幽魂
片中訪問滇緬孤軍的遺民,充滿了對共產黨的恨,以及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愛恨交織。對共產黨的恨是讓他們歷經階級鬥爭全家人被批鬥至死的國仇家恨。對於中華民國,則是一種對中央政府嚮往的愛,以及又對他們撒手不管的恨。為什麼把孤軍帶到國境之南,有需要的時候鼓吹他們拼命反攻大陸,不需要的時候不聞不問,讓他們自生自滅?孤軍是如此忠貞,在異國領土上,即使物質條件極差,卻仍堅忍不拔地進行反共大業。但是遠方小島上的中央政府,卻是袖手旁觀,不予承認他們的身份。
他們曾經效忠,以為會永遠領導他們反共,反攻大陸的國民黨政府,在物質上,自1950年代後,對他們不曾有涓滴之助。而精神上,最終也和中共握手言和,成為兩岸一家親的代言人。孤軍對中華民國的嚮往,竟換回一場空。當年浴血奮戰,銘刻在紀念碑上為反共犧牲的碑文和陣亡戰士姓名,如今都已成為不再適合大肆紀念的尷尬物件。
泰北美斯樂的孤軍,在段希文將軍的帶領下,在1960年代,為泰軍做雇傭兵,掃蕩了盤據泰國北方十七年的泰共。在考柯考牙之役,孤軍以此為存亡之戰,打輸,泰國政府威脅要將其趕出泰國。打贏了,才有機會繼續在這塊土地上生存。打了最後一仗的孤軍終獲勝利,打敗泰軍歷經十幾年無力清剿的泰共,用生命換取成為泰國公民的報酬,真正在泰國落地生根。最終,是這塊與他們講著不同語言的異國,因為他們的浴血奮戰而接納他們。而台灣,他們心中的祖國,卻是冷過臉去,未曾聞問。
孤軍子弟的蔣少良將軍,對著鏡頭說:「現在反共還有罪的我告訴你」,不禁想問,這樣過去六七十年來,他們在異國寄人籬下,過著如同難民的艱難生活,卻仍堅持反共,到頭來換來的是什麼?影片最後,泰北的光華中學李,慶祝著民國九十九年的國慶典禮,大人小孩仍行禮如儀地舉著青天白日小旗,向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如同舊時代的縮影,只在黑白紀錄片中才會看到。反共愛國的氛圍,還在這片土地上緩慢地解凍中,但他們不合時宜的一腔熱血,卻是撲了空,再也沒有人願意承接了。
《边城启示录》影评(二):邊城啟示錄 反共愛黨的國族幽魂
片中訪問滇緬孤軍的遺民,充滿了對共產黨的恨,以及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愛恨交織。對共產黨的恨是讓他們歷經階級鬥爭全家人被批鬥至死的國仇家恨。對於中華民國,則是一種對中央政府嚮往的愛,以及又對他們撒手不管的恨。為什麼把孤軍帶到國境之南,有需要的時候鼓吹他們拼命反攻大陸,不需要的時候不聞不問,讓他們自生自滅?孤軍是如此忠貞,在異國領土上,即使物質條件極差,卻仍堅忍不拔地進行反共大業。但是遠方小島上的中央政府,卻是袖手旁觀,不予承認他們的身份。
他們曾經效忠,以為會永遠領導他們反共,反攻大陸的國民黨政府,在物質上,自1950年代後,對他們不曾有涓滴之助。而精神上,最終也和中共握手言和,成為兩岸一家親的代言人。孤軍對中華民國的嚮往,竟換回一場空。當年浴血奮戰,銘刻在紀念碑上為反共犧牲的碑文和陣亡戰士姓名,如今都已成為不再適合大肆紀念的尷尬物件。
泰北美斯樂的孤軍,在段希文將軍的帶領下,在1960年代,為泰軍做雇傭兵,掃蕩了盤據泰國北方十七年的泰共。在考柯考牙之役,孤軍以此為存亡之戰,打輸,泰國政府威脅要將其趕出泰國。打贏了,才有機會繼續在這塊土地上生存。打了最後一仗的孤軍終獲勝利,打敗泰軍歷經十幾年無力清剿的泰共,用生命換取成為泰國公民的報酬,真正在泰國落地生根。最終,是這塊與他們講著不同語言的異國,因為他們的浴血奮戰而接納他們。而台灣,他們心中的祖國,卻是冷過臉去,未曾聞問。
孤軍子弟的蔣少良將軍,對著鏡頭說:「現在反共還有罪的我告訴你」,不禁想問,這樣過去六七十年來,他們在異國寄人籬下,過著如同難民的艱難生活,卻仍堅持反共,到頭來換來的是什麼?影片最後,泰北的光華中學李,慶祝著民國九十九年的國慶典禮,大人小孩仍行禮如儀地舉著青天白日小旗,向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如同舊時代的縮影,只在黑白紀錄片中才會看到。反共愛國的氛圍,還在這片土地上緩慢地解凍中,但他們不合時宜的一腔熱血,卻是撲了空,再也沒有人願意承接了。
《边城启示录》影评(三):邊城啟示錄 反共愛黨的國族幽魂
片中訪問滇緬孤軍的遺民,充滿了對共產黨的恨,以及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愛恨交織。對共產黨的恨是讓他們歷經階級鬥爭全家人被批鬥至死的國仇家恨。對於中華民國,則是一種對中央政府嚮往的愛,以及又對他們撒手不管的恨。為什麼把孤軍帶到國境之南,有需要的時候鼓吹他們拼命反攻大陸,不需要的時候不聞不問,讓他們自生自滅?孤軍是如此忠貞,在異國領土上,即使物質條件極差,卻仍堅忍不拔地進行反共大業。但是遠方小島上的中央政府,卻是袖手旁觀,不予承認他們的身份。
他們曾經效忠,以為會永遠領導他們反共,反攻大陸的國民黨政府,在物質上,自1950年代後,對他們不曾有涓滴之助。而精神上,最終也和中共握手言和,成為兩岸一家親的代言人。孤軍對中華民國的嚮往,竟換回一場空。當年浴血奮戰,銘刻在紀念碑上為反共犧牲的碑文和陣亡戰士姓名,如今都已成為不再適合大肆紀念的尷尬物件。
泰北美斯樂的孤軍,在段希文將軍的帶領下,在1960年代,為泰軍做雇傭兵,掃蕩了盤據泰國北方十七年的泰共。在考柯考牙之役,孤軍以此為存亡之戰,打輸,泰國政府威脅要將其趕出泰國。打贏了,才有機會繼續在這塊土地上生存。打了最後一仗的孤軍終獲勝利,打敗泰軍歷經十幾年無力清剿的泰共,用生命換取成為泰國公民的報酬,真正在泰國落地生根。最終,是這塊與他們講著不同語言的異國,因為他們的浴血奮戰而接納他們。而台灣,他們心中的祖國,卻是冷過臉去,未曾聞問。
孤軍子弟的蔣少良將軍,對著鏡頭說:「現在反共還有罪的我告訴你」,不禁想問,這樣過去六七十年來,他們在異國寄人籬下,過著如同難民的艱難生活,卻仍堅持反共,到頭來換來的是什麼?影片最後,泰北的光華中學李,慶祝著民國九十九年的國慶典禮,大人小孩仍行禮如儀地舉著青天白日小旗,向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如同舊時代的縮影,只在黑白紀錄片中才會看到。反共愛國的氛圍,還在這片土地上緩慢地解凍中,但他們不合時宜的一腔熱血,卻是撲了空,再也沒有人願意承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