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难民》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难民》读后感锦集

2021-02-09 02:56: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难民》读后感锦集

  《难民》是一本由[美] 阮清越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难民》读后感(一):评《难民》

  2006.05.06 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现在缺的不是什么钢铁,也不缺可以炼成钢铁的人,生活中你们一定缺少的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那些人,之后你会发现你开始想要拥有家庭了,家庭缺少什么你会想着为了家庭去填补什么,等你精疲力尽的时候或许缺少的是休息了,我们有的不光只有钢铁,我们还有很多一样为了自己目标奋斗的人呢,可是真正让我们彷徨地是最后自己获得的评价是什么,或许你真正在乎的是原本那些常常遇到的人,但是他们从来不说什么,也许也不会有什么要求吧。在你面对媒体记者的时候,你需要的不是完整清楚地去回答每个记者的问题,而是体现国家价值,之后的事情就交给国家的其他人吧。感谢你来看望过我,我一直犹豫不是走到哪里去,是找到很多留下来的理由,其他的事情就留给其他人吧。2020.07.15

  3933-07-0801

  《难民》读后感(二):20200703《难民》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我们不知晓的角落,他们经历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肯定是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但是最后又是大抵相同的,都会涉及到婚姻,家庭,孩子。涉及到不忠,涉及到死亡。最后写到祖国,在越南的妹妹向往逃去美国姐姐的生活,但是剥开之后却发现其实没有人活得轻松,其中的某部分让我想起来东京贵族女子里面的情况。事实上,在美国的越南人身上有种深深的割裂感。就像纽约客中在美国的中国人身上,所以是不是出国在外的人身上都会有相同的某一种情绪存在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倒是突然对越南产生了兴趣,书中的越南提到最多的就是关于战争。 别人——去年,她刚满五十三岁,动脉瘤摧垮了她。被摧垮的那刻,她在厨房里做着饭菜呢。父亲在她的葬礼上,看似也被摧垮了。我猜想,摧垮他的,不会是悲伤,或是母亲倒在油毡地板上、灶上正熬着一罐鸡骨头汤的情景给他的心理带来的冲击。摧垮他的应该是母亲才五十三岁就死了的这个事实,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难民》读后感(三):看李安电影样

  

读完第一篇我还以为作者是女的…写得好真好细腻,但真正有被打动到是因为《我想要你爱我》里的这句话:庆太太在灶前为他准备着早午餐。(p75)或是出于精确考虑,作者没有说厨房,而是用了灶前一词,然而在客家话里,灶前指的就是厨房。因此我当即就误读了,既神奇又亲切的纸上误读。

不过现在想来,除去自己身份影响,这样的误读在书中也不是没有伏笔。比如在第一个短篇里,作者写到:他被水泡涨,了无血色,头发蓬乱,皮肤暗沉,下身一条黑色短裤,上身一件破烂灰色T恤,一双胳膊与两条腿皮包骨样。(p7)这里的“皮包骨样”也是客语中很常听到的。在之后的篇章里,记得还有好几处用一个“样”字表达“像……一样”。(我懒得找了x_x)

因为缺乏相关了解,我并不知道这两个以及其他很多精妙的词汇用语是作者的表达还是译者的翻译。好遗憾。回头再找《同情者》来对比看看。

第二,作者的行文也蛮有意思,说书人样。尽管我也就听过一点点说书,加上些儿时的听故事经验。但阅读过程中我就有这种感觉,特别是读到下面这段文字时(p94):

她被自己的声音,教授也被她的声音,给怔住了。他张着嘴,呆呆地望着她。只听她大声说道:‘我不叫燕。有没有那个女人我不管,那个女人是谁我不管,反正,我不是那个女人。’

先写动作造成的反应,再写动作本身。这难道不是讲古(讲故事)的人很喜欢的吊人胃口的手法吗?如今读完全书,粗略翻看下我更有一种看说书人的感觉。不知是不是自我验证,还是小说与说书共有的叙事特点。

最后是《我想要你爱我》《美国人》《别人》为代表的,作者笔下所呈现的东方与西方相混合,最终又落到东方的风景,令人想到李安的电影,那些家庭与亲情的复杂羁绊,在全球化时代的儒家文化圈是共通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个男人》《祖国》里更加追求自由的个体。

  《难民》读后感(四):成为父亲的选择:从《别人》说起

  最近偶然在两本集子里读到了两篇短篇小说,都与男性对一个(不知是否是自己亲生的)孩子的认同有关——更确切地说,是与父亲在血缘关系上的焦虑和犹疑有关。巧合的是,两位作者也都是男性。

  在阮清越的小说《别人》里,主人公我(越南难民二代)因父亲一生游移不定的爱情与对自己和兄弟姐妹毫无情面的严管而对家庭生活心存恐惧,他拒绝了女友希望生育后代的请求,二人分手了。下次见面时,女友大着肚子,他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最终决定“要做这个孩子的父亲”,不管这个未出世婴儿的真正父亲是谁。

  在亚当·约翰逊的《无名飓风》里,飓风过后,货车司机农克的车里突然多了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前任在入狱前把孩子留给了他,而他的现女友怀疑这个孩子的来历并坚持要做DNA鉴定。结尾是农克和女友开车从佛罗里达去加州闯生活了,他把孩子留给别人照看,他对孩子说“要记住,农克是你真正的父亲,他很快就会回来”,而他的女友已经把缝纫机和《洛杉矶租房圣经》装上了车。

  两个故事一方面都关涉男性对一个孩子是否为自己亲生的身份判断——在故事里,他们无从判断,他们靠下定决心、做出选择而成为父亲;而且这种选择充满了牺牲意味,即便农克最后没有带上孩子同行,他依然努力在孩子身上分辨自己的样貌,并曾在贫穷和灾难过后的混乱中尽全力爱这个小孩。另一方面,两位男性主人公与各自父亲的关系也都十分微妙,前者直到中年依然比父亲体格孱弱而且怀疑他从未爱过自己的母亲,后者与父亲多年断绝联络甚至拒绝接听父亲临终前的电话。与自己父亲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他们在选择成为父亲时更为艰难(也因此更具牺牲意味)——在他们对后代血缘关系的质疑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自己是否有资格成为一位父亲的质疑。

  父亲是如何成为父亲的?如果说一位母亲很少对自己与后代的血缘关系产生怀疑(除了抱错孩子等特殊情况),那么一位男性是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为亲生骨肉的?当一位父亲问出“孩子为什么不像我/这是我孩子吗”这种问题时,受折磨更多的人是他还是他的妻子?我曾听一位前辈说起,直到她的孩子接近成年,她先生依然会频频说出“这孩子不像是我的孩子”这样的话,这代表着一种长久陷于怀疑状态的家庭状态,还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深刻情感联结最终超越血缘关系的更高级更超越的相处方式?DNA鉴定的意义更多是终止怀疑、确认亲情的合理存在,还是无论结果匹配与否都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个家庭最终崩溃于怀疑的裂隙?

  大概有些问题是《精子战争》和《自私的基因》无法解决的,写小说给了男性作者一个机会,探讨父亲身份背后的微澜洪波。

  :说回《难民》这本集子,几篇都是结构成熟、叙事精巧的好看短篇小说。阮清越看似对种族冲突和文化差异等“大问题”不着笔墨,但实际上在对亚洲难民的家庭、代际和情感故事的讲述中无处不满溢着这种两个世界的冲突和战争的长久创痛。

  《难民》读后感(五):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

  借用书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做标题。

  用每晚入睡前心最静的时段读完了阮清越的这本《难民》,很是喜欢。作者用7个小短篇,给我们讲述了背井离乡的“难民”所遭遇的战争创伤、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婚姻家庭、身份认知、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等故事。温暖而悲伤。

  比如《黑眸女人》中想忘却忘不掉的回忆;全家人一起去旅行遭遇空难,太太和一双儿女均遇难唯有自己残损的像鬼一样活着的男人,“悲伤将他烧得了无血色,几近透明;他仅有的色彩来自那头蓬乱且久未梳理的红发。”比如《另一个男人》中“廉先生”不堪的过往、被救济的日常与其情感归属;《移植》中谎言被拆穿时路易那句:“我是华人。不过,我生在越南,从没去过中国。我说不出几句中国话。你说,我是哪国人?是华人?是越南人?还是又是华人又是越南人?还是两边都不是?”以及《我想要你爱我》中那个逃离越南时没能带出一本自己的书因而想拥有多到读不完的图书的教授等等等等……

  或许是因为作者用了比较客观的叙述语言,几乎没有评论和太多残酷的字眼,所以看的时候基本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看《难民》,但本书画面感极强,在脑中呈现时便会倍觉凄凉。

  《黑眸女人》和《我想要你爱我》是我比较喜欢且戳我的两篇。

  《黑眸女人》:从小一起玩儿保护她在躲轰炸时给她讲故事分散她注意力甚至为她丢了命的哥,可能是她最不想面对的,毕竟“往事的重量”往往压得人踹不过气来。从最初不愿哥哥(鬼)来找她,到后来期待哥哥的到来,有些事情,必须面对才能释怀。

  有时觉得,“鬼”其实就是过往,是那些你想忘却忘不掉的不愉快的记忆,比如在超载了一百多个难民的船上遭遇海盗的经历,比如为啥死的是哥而不是她自己的拷问。不过,等一切释然了,“鬼”也就消失了,哥哥(鬼)不会再来,她也能相对轻松的活着。

  《我想要你爱我》:和包办婚姻的丈夫一起生活了四十年后,记忆力在悄无声息的一天天衰退的丈夫把自己叫成了另一个女人的名字,然后每天都听丈夫跟她回忆他和那个女人的美好与浪漫,她还必须像啥事都没发生一样每天照顾丈夫的日常,直到有一天在丈夫的记事本里看到丈夫的记录:“事情愈变愈糟。今天,她认定我叫错了她的名字。须更加密切关注她的表现,因为,她可能不再知道自己是谁了。”看到这里时觉得特别伤感,虽然很早就知道了自己不是他一生之爱,但在晚年被丈夫一次次的证明时实在太扎心。知道不爱,但不知道不爱到这种程度。毕竟他是自己一直爱着、一起经历过糟得不能再糟的人生的人,但在他忘掉了一切包括自己的时候却一直记着另一个女人,那得多绝望。

  我以为就到此为止了,我以为她会把他为数不多的人生交给他的孩子们,结果她却不离不弃一切如常,因为,她爱他,就够了。心中被揪了一下,这种无望而深情的相伴,傻得可爱,傻得忧伤。

  :听说作者还有一本书叫《同情者》,种草~

  《难民》读后感(六):《难民》——我们那一代人的小故事

  之前一直在读经典文学作品,这次有幸读了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新书《难民》,书中包括《黑眸女儿》、《另一个男人》、《移植》、《我想要你爱我》、《美国人》、《别人》、《祖国》共七个小故事。

  区别于我之前读过的几部中短篇小说集讲其中的一部小说名字作为整本书的书名,这本短篇小说集因七部短篇小说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讲经历的当年越南战争的难民或难民二代在当下的日常生活故事,难民也作为贯穿七部短篇的一个线索。

  每一位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传统的很多作家如此,阮清越亦是如此;作为越南战争难民之一的亲历者,在每部小说中都体现出了对当年越南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的反思。

  第一篇《黑眸女人》主要是说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间的故事,期间还提到讲鬼故事的黑眸老妪,期间也描述的难民们坐走私船在海上漂泊的苦难经历,读毕全篇,我不禁想问几个问题:生是死之间的界限是什么,黑眸女人未来会不会也成为一位黑眸老妪,整篇故事是梦幻还是真实。

  第二篇《另一个男人》主要是讲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故事从一位年轻帅气小伙子到美国洛杉矶开始讲起,被涂了颜色的房子作为隐喻奠定了本篇的一个主题,从另一个维度讲了越南难民在美国的一种特别的生活,可能也是区别于之前的痛苦经历的一种解脱。

  第三篇《移植》讲器官的移植作为标题,期间将了越南裔难民在美国做走私、贩卖假货等等等等的故事;还对一些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光辉进行了剖析,读毕我想,越南裔对在美国的生活是否适应,从越南到美国算不算也是一种“移植”。

  第四篇《我想要你爱我》是我在本部短篇小说集中最喜欢的一部,主要讲的两位老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爱与被爱,爱了一辈子才发现对方心里爱的是另外一个人,不管你爱不爱我我都会全心全意爱你。作为一个爱的主题,值得反复去品读体会。

  第五篇《美国人》给我的体会就是探讨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的故事,在美国生活的很多年,但是越南才是自己的根,可能也是作为作者本身对哪里才是自己的家的一种思考。

  第六篇《别人》中的一句反问“你难道没有想成为别人的时候?”说出了本篇的主题,为了自己爱的人幸福,成为别人又何妨呢,期间作精老爷子的描写也是一个亮点。

  最后一篇《祖国》讲的是两个同名姐妹的故事,你想成为我,而我却想成为你,那种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怎么做才是对的,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难民》读后感(七):《难民》:不管在哪里,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的世界,一半留在了越南,一半离开了越南” ——阮清越

  阮清越是美籍越南裔作家,他是美国文坛一颗瞩目的新星。

  2016年凭借处女作《同情者》斩获诸多国家大奖,包括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

  《难民》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书读起来是十分顺畅的,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重叙事,也没有复杂的写作背景。

  作者以少数族裔的越南人在美国生活的家庭为单位。在平静的日常家庭生活虚掩着战争后留下的创伤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

  提起‘难民’这两个字,心不由得一沉,心想接下来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吧。

  ‘难民’,指由于天灾或人祸而生活无着落、流离失所、需要离开原居地的人民。

  但这仅仅是一个字面意思。对难民来说,除了身体的颠沛流离,更凄凉的是心灵的无所依傍。

  你相信鬼魂存在吗?

  《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台词是 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相信鬼神的老一辈,时常会说自己某天看见了自己哪个逝世的亲人。我不认为他真的看见了,但他的脑子里有很逼真的想象场景,欺骗过了大脑从而也骗过了自己的眼睛。这行为更加倾向于对某人思念,有意识,无意识中发生。

  无论鬼魂是否存在,我想最后都会落到,人类情感的寄托。

  就像是开篇中逝去的哥哥,哪怕是25年过去了,母亲以及妹妹都还记得他的样子。但他的样子永远停留在25年前。

  那艘逃难的船,那天刺眼的阳光,那时保护妹妹的哥哥,对于妹妹来说,它一直没有消亡,依旧如此的清晰。

  25年过去了,‘难民生活’的遗留物,一直还围绕着这个家庭。

  ‘我想要你爱我’的庆太太,令我印象最深。

  教授得了老年痴呆症,他有一个蓝色的本子,上面记录着他的过失。

  在一次婚宴上,教授叫错了庆太太的名字,一个叫‘燕’的女人是谁呢?

  燕这个女人就围绕着他们的生活中了,因为教授一直以为庆太太叫燕。

  庆太太在此之前吃够了燕这个女人的醋。为什么要吃醋呢,这就跟他们以前的生活有关了

  庆太太的可爱之处是会为了教授辞掉她的图书馆工作,会认真的,不紧不慢的为教授读短篇小说。

  她理解的爱,很简单。‘她爱他就够了’

  美国人中父女两代人的文化差异,对待姐姐“贾雯”截然不同的态度,父亲把照片视如骄傲,而芳怒撕这虚伪的面目。作者这里的气氛营造到位

  确实很难看到非虚构与虚构的界限,虽然是小说,但是读起来格外真实,仿佛作者亲身经历一般。战争后遗症通过单个体放大,缩小。文字平淡,却带给我们无尽的悲伤。

  书封是素雅,干净,明艳。

  适合找一个舒适透气的地方,食用!

  《难民》读后感(八):独在异乡

  从安稳的故国至难民营再到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其中的辛酸苦楚是不待多言的,而《难民》却是将三个步骤的前面两个舍弃了,直接去叙述已经生活在美国土地之上的那些与越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 在他们之中,有的是背井离乡,来到美国,谋取安身立命之所在,有的是先辈迫于战乱,率先离开了,自然而然出生于斯,也有的是来到了这片土地以后莫可名状地感受到隔阂与生疏。 与之相对是,从美国也有前往越南的人,战争结束以后,破碎的心在时光的流逝之中逐渐地重新拼凑到一起,只是破裂的伤痕犹在,细细的裂缝甚是扎眼,仿佛再也无法愈合。 《黑眸女人》中的“我”已经算在异乡有一席之地了,但是“我”自始至终都还是那一个困在船上的女孩儿,无法忘记过去,不能忘记死去的亲人。因此,哥哥的魂灵满身潮湿地来见“我”和母亲了。母亲认为“我”过了而立之年已久,早该谈婚论嫁,而“我”心里的伤口永远存在,即使给它披上了一层斑斓的外衣,依然挡不住它时刻在流血,未曾结疤和愈合的事实。哥哥的魂灵的到来,替“我”对过往的迷障开出一个小孔,在那小孔里,“我”看见了我们错失的岁月。我们一家人原本可以和乐地团聚,相互陪伴,共同度过艰难和欢悦的时刻,然而战争掠夺了亲情与快乐,将“我”封锁在愁苦里。这愁苦,是泪水也无法洗涤干净的。 在另外一则短篇中那个时常叫错妻子名字的教授,他好像是进入了一个倒错的人生。年岁活得越久,所拥有的记忆越加地稀薄。妻子疑心他是否有外室情人,他已然是不能辩驳的了。爱与不爱在长长久久的婚姻生活里似乎是最不该提起的了。他们携手并肩离开越南,来到美国共创了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衣食无缺,功成名就,却忽略了枕边人的感受。也许正是因为爱,才会信任彼此,托付彼此,到终了的时候,把对方当成自己,也不会注意对方内心世界的波动了。“我想要你爱我”,像是一个无奈的请求,像是一句得不到的埋怨,又像是遥远岁月荡起的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并非不爱,恰恰是爱变成了细水流长,就显得惊涛骇浪太险,平平淡淡太无趣,到底从何处才能一窥所爱,大约就是从喊错了对方的名字罢。 在《难民》里,此类细节比比皆是,譬如在《祖国》中“芳”对同父异母姐姐的向往,到最后却变成嫌恶。她清醒地明白自身的处境,于是她以姐姐为标杆。对姐姐悉数吐露心声,她面对的是一个令人作呕的骗子,是一个摧毁了她的希望的真相。姐姐并不如她写的信中那般职为医生,名利双收,车房皆有。她烧毁的不只是与姐姐的合照,还有往日不切实际的幻想。 家庭关系和战争创伤是《难民》书写的重点。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与老舍的《四世同堂》分别在正面和侧面描写过战争时期“我们”对敌国之人的态度。对于践踏生命的军事力量,他们是批评的,是指责的,而对于人民出奇地一致,是同情的是怜悯的。 古时候讲究出师有名,这样的军队是“正义之师”,但是,细想战争何来“义战”,不过是一群接着一群政治掮客换汤不换药地谋取各自的利益。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同理也。战争催生出的难民不止是一代人要承受巨大的苦难,他们后代亦是如此。文化隔阂,种族歧视等等,人与环境是割裂的,心绪自然是难平。 他们不断地被历史遗忘,可他们又必须不断地被书写。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减少被遗忘,减少悲剧再次发生的可能。

  《难民》读后感(九):说吧,记忆!

  正如小说集伊始所引用的《德意志安魂曲》(“纠缠你的,不是你的记忆。不是你写下的文字。而是你已经遗忘的,必须遗忘的东西。”)所预示的那样,这些必须遗忘但又因无法遗忘而纠缠毕生的记忆,例如,难民的遇难经过,像梦魇一样,以不在场的方式始终在场着。也就是说,作者虽然避开了惨烈的逃难现场,但逃难之后的和平生活无一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再度确认难民记忆。在这个意义上,阮清越抵达的是难民的灵魂深处,窥视到的是无法修复的灵魂创伤。

  因此,平和生活的裂隙在阮清越的笔下可怖地呈现出了深渊的面目。就像开篇《黑眸女人》所隐喻的那样,试图借为他人书写记忆的方式来隐藏自我难民经历的“我”,在遭遇哥哥亡魂之后,才有勇气直面幼时在难民船上的创伤记忆。这才意识到,旁人的缄默不言非但没有将创伤遮蔽了,反倒是再一度地割伤了“我”。“我”也由此开始写“关于我自己的书”。

  而书写的第一冲动则来自于“寻根”。就像《移植》中接受肝移植后渴望找到肝来源的亚瑟那样,小说中的难民二代也渴望着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根”。但肝脏的来源易知,“根”却难寻。毕竟,缥缈之物何谈把握。因此,难民二代呈现出了巨大的可怖的精神黑洞,一方面因为幼时便逃离原国籍,而丧失了对本土的记忆;另一方面,因为难以真正融入移民国,而无法滋养出新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在《美国人》一文中,女儿克莱尔直接表态“我不想以美国人自居”,“我有一颗越南心”,而究其越南身份认同的根本,是出于“做些好事从而多少补救你(即战时轰炸过越南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即,当克莱尔试图去热爱越南时,负罪感则成了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让她爱得恐惧且羞愧。

  而当美国朋友向他们张开怀抱时,难民二代则无法坦然地接受,游离在渴望拥有与心存怀疑之间。这意味着,难民创伤某种程度上摧毁的是他们感受爱和付出爱的能力,他们变得敏感,变得神经质。但在面向越南时,他们则无意识地戴上了面具。就像《祖国》里那位向越南家人隐藏起美国辛酸史的费雯。

  在这个意义上,难民二代彻底地成为了无根的浮萍。“‘即便如此,你们是有根的。‘克莱尔说道,‘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属于你们的地方。可我从来没有过。’”

  吊诡的是,当难民二代试图借由父辈修补精神空洞之时,就像《我想要你爱我》中遭遇阿尔茨海默病的教授所隐喻的那样,他们可悲地遭遇到了父辈们的健忘与失忆。《美国人》中的父亲卡佛出于恐惧灾难重演的本能,选择了将满满当当的记忆淡化掉,但这也只是淡化,不是抹去,他也只能回避女儿克莱尔,当他赤裸地面对克莱尔时,自然是“泪光莹莹”。

  因此,很有意思的是,小说里似乎始终潜藏着两个黑白不同的鬼魂,在搏斗,不断地在召唤记忆与失去记忆之间挣扎着。

  而当这种挣扎状态成为生命的常态时,难民们又该如何自处?当我读到《我想要你爱我》时,我落泪了,我心里想,感谢阮清越的温柔。发现自己并非是教授一生所爱的庆太太,她选择的是去为他读他所喜爱的短篇小说,去为他重新装裱他所喜爱的画。“她爱他,这就够了”。换句话说,当无法与他者达成和解时,庆太太选择的是与自己和解。同样的,创伤记忆无法抹去时,能选择的也是和自己和解,用真正的来自内心的爱去疗愈创伤,而不必去理会这爱能否有回响。唯有此,才可带着创伤继续生活。

  《难民》读后感(十):《难民》:越南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个国家

  越南战争是一场复杂而旷日持久的战争,可能很多读者跟作为历史小白的我一样无法深切了解这场战争。但是即便是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的美国人、中国人、越南人,可能也会因为各自不同的立场或实际经历而给出不一样的解答。

  越南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都以法国、日本或美国等国家殖民地的身份存在。而其中美国扶持南越与北越之间的战争则是最终导致越南崩溃的原因。美国人表面给予越南帮助和扶持,但这其实是对越南人民的一种腐蚀。而后来美国发动了一场战争让许多越南人无家可归,只能逃到对他们开放的美国去,美国再一次又给了他们一些机遇,让他们在经历了死亡和磨难之后活了下来。美国这种打个巴掌给个甜枣的方式让越南难民产生了思维上的混乱。但是这些难民在美国想要凭借机遇立足也不是容易的事,各种歧视和暴力在等着他们。但是他们又无法再返回越南了,因为在其他同胞眼里,他们是叛徒。

  这本短篇小说集的作者阮清越正是1975年从越南逃到美国的越南难民之一。他一直从事着关于这一题材的创作,他说,“不管在哪里,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他希望借着非虚构的难民故事,帮助自己,也帮助身在异国他乡的越南难民们了解自己,找到自己。 第一个故事《黑眸女人》讲的是一个靠给别人写传记谋生的中年女人,她13岁那年与一家人从越南坐船逃亡到美国,中途遇上海盗,15岁的哥哥为保护她而被杀死。突然有一天,哥哥的鬼魂泅水而来,到家里来看她……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慢慢展开。 另有一个让人感慨万分的故事《祖国》。一个越南男人在越战期间被抓去改造。老婆因为知道了情妇的事情而带着三个孩子以难民身份去了美国。男人与情妇结婚,又生了三个孩子,给他们取了跟前一拨孩子一样的名字。越南的这一拨过着穷困的生活,美国那一拨的大女儿风风光光来越南探望。文化的差异,关系的尴尬,都有着说不出的拧巴。留在越南的人和离开越南的人,他们之间将展开怎样的故事…… 阮清越的故事在主题上发人深省,在行文上又给人以阅读的乐趣。是不可多得的非虚构小说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