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冰室的读后感大全
《偵探冰室》是一本由陳浩基 / 譚劍 / 文善 / 黑貓C / 望日 / 冒業著作,星夜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118,页数:2019-7-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偵探冰室》精选点评:
●不到三百页塞进七个短篇,所以别指望有啥质量了,相比起来三个篇幅最长的(即陈浩基黑猫冒业)还有点意思,当然陈浩基那篇结尾感觉也是用脚写的……怎么说呢,我还比较支持写小说夹带私货,但如果连基本的故事也讲不好的话,就,抱歉了各位(不能只有我一个人花冤枉钱,思考一下怎么挽回损失)
●2019.8.11看完。有几位也不年轻了吧,有点尝到又愤青又油腻的滋味怪异。五星推荐冒业的港铁推理《来自地下》。2020.3edited
●如果说《侦探冰室》的策划初衷是想向读者展示香港本土推理小说风采的话,非常遗憾那无疑是失败的,书中似乎只有《太阳黑子少年少女》(日常之谜)的作者黑猫C和《来自地下》(港铁时刻表诡计)的冒业是在认认真真地写推理小说。
●早上醒来无事,随手翻开这本。两个小时读完了,抛开那些“政治”的部分,这本读起来还是挺轻松的。七个故事没有特别惊艳的,个人最喜欢黑猫C的《太阳黑子少男少女》,因为比较有爱。回过头来再来说说“政治”,这本有问题的不仅仅是序,望日的就不说了,陈浩基、谭剑、文善其实都有涉及一些。但是给我的感觉有点刻意了,为了黑尔黑就没意思了。作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很正常,但是这么刻意就没必要了。
●除了陈浩基的都是什么玩意
●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本书。不能说的部分不止序言。望日这位仁兄真的很会“搞事情”,包括他囊括前面所有人的梗写出的自己那一篇。就核心解谜来说都不惊艳,陈浩基那篇也一样。有一些谜面不错,可能因为都偏社会派所以全是香港从宏观到微观的枝枝蔓蔓。推理版本的《十年》吗?有一些,也不全是。总之不知道该推荐还是不该,大家随缘吧。
●站队学
●书中短篇的质量大概都是三四星的水准,所以本书整体给三星半。我想这本书对香港作家来说,他们可能希望这是香港推理本土化的开始,但从我这个读者的角度来说,从这则短篇合集中大概只能看到香港本土推理的湮没——也许香港推理小说无法在本土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了。具体的感受稍后会写一篇长评。
●本土的推理读起来真的很有代入感,每一篇都蛮精彩的,特别是《二楼书店》读到后面竟然有些背脊发凉,真的喜欢陈浩基的文字了。
●总体来说阅读体验还可以,打麻将那篇术语太多完全没看明白…基本上都涉及了当前香港重要的社会议题,言论相对自由环境下的香港推理未来有理由让人期待。社会派作品不谈政治是不可能不谈的…但是,谈政治也要也要遵守基本法吧,部分段落不符合一国两制减一星(笑)
《偵探冰室》读后感(一):一些感想
看一篇写一篇吧,免得以后忘了。
其实早就留意到这本书,后来的某作者改写序言更是让这本书成为在某些圈子内的话题,也就此与内地书市绝缘,于是只能找当地的朋友代买。下面分篇谈谈感受。
序言就不多说了,我支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但一要诚实坦荡,敢作敢当,二不要搞道德绑架,不要为难别人。现在版本的序言已经和书的内容没有太多关系了,算了,看正文吧。
《偵探冰室》读后感(二):【非泄】《侦探冰室》与2019年的香港推理
首先,其实是写了一篇泄底长评,除了最后两篇懒得写外,其他五篇(包括每篇中提到了哪些可能是敏感点的内容)对应谜面谜底伪解答什么的都列进去了。
保命不发豆瓣,给个链接传送门。查看文章的密码是两个大写英文字母。(猜不到也别公开问吧,够明显的)
虽然题目起得好像很严重,但这里只是随便扯两句,不会涉及严重的内容。而且会【非常特别很】个人主观感受,不建议看下去。对书本身感兴趣的可以买本自己看,不想买也可以去看泄底或者早点叉掉这个页面。
在这之前对于港澳台推理作家我也分不清谁是哪里的,也就一个陈浩基写了《13·67》让人记住了他是香港的。其余的参与作家中也就黑猫C的作品之前看过。本来以为是品质保证之选集,不过感觉自己被打脸。
先是谭剑,把一本新长篇的开头(还未出版)放在这本开头,丝毫不能让人感觉到诚意。我就挺反感这种说法,哪怕你之后出版长篇的时候再说个“因为这次短篇很受欢迎所以决定续写”也比这样来得舒服。
质量也,不是说低,你收在这个集子里,你侦探呢,你推理呢,来玩呢。
文善和望日也像来玩的。文善你还交了两篇稿,真有点故意拉低平均水平了。望日本来就是组织着玩的。算了……诶。你开心就好,有钱人真会玩系列。最后篇余味挺差的,特别刻意,写作风格不讨喜。
陈浩基,期待越大失望越大,以为自己买了根老冰棍结果一口下去,嗬,是粗长版芥末百奇棒。你们想象香港推理的明天的时候没有带上大陆,写的时候倒是总有大陆身影又刻意不去缓和大陆读者口味,这样的香港推理的明天究竟是玩哪样啊。想要放弃大陆市场迎合其他市场也可以直说呀。
在后记谭还说希望出外国版权和电影版权,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不如你们几个自己凑合着拍一下吧。
我也没觉得把推理场景设置在香港本土 就是香港本土推理,那种风味特色是需要开拓探索的,这集子倒是有点反例了。
剩下两位还算正常,而且单就写作上很认真,推理上很诚挚。甚至于冒业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之作,值得一看。长评里欧阳写挺好,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也没更多话说了。黑猫C我觉得比起之前看到他写的那篇要有进步,也有特色,不泄不多说。
香港还有别的本土推理作家吗,这集子确实有些失望了啊。
《偵探冰室》读后感(三):错失的重点
对身为大陆的读者而言,要读这本书还真不算容易。幸好我有位深圳的朋友,周末(7月21日)正好有时间去香港书展,才替我买到了这本书。按照通常的流程,去香港书展买书本来按部就班就能搞定,但很不凑巧的是,那一天香港发生了一些事情,还好我朋友那天买了书就回深圳,才没有碰上危险。而在香港书展上,这本书因为自身宣传定位的关系,也成为书展上某些人发泄政治观点的一个出口。这一系列的事情叠加在一起,让这本书能够被大陆读者阅读到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对这本书感到好奇,最大的原因是想看看这几则短篇是会如何演绎香港推理小说的本土化。前面陈浩基的《13·67》是非常杰出的作品,本书的短篇作者名单他也位列其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我的好奇心。所以在我朋友把书寄到我这边之后,我便很快在一周内阅读完毕——但是有些失望,如果这本书就能代表香港推理作家的最高水平,还不如说他们交稿太仓促,都没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后者更能让人接受一些。作者之一文善也在facebook上说:“我宁愿看到的是说我写得不好,诡计是如何的烂……”
既然这样,那就一篇一篇来说,问题在哪里。
首先是谭剑的《重庆大厦的非洲雄狮》。作为推理小说,这个短篇的主要诡计是在众人环视下安全将一个人护送出重庆大厦,诡计本身很简单,使用了一个红鲱鱼,然后靠着对重庆大厦的描写和外来族裔在香港的生活状态,凑齐了短篇的长度。而这,就是我不喜欢这则短篇的原因,将这则短篇作为开头,个人感觉也不太合适——尽管这可能是谭剑正在创作的长篇的第一章。这个短篇只有一次容易让读者猜到的逆转,很难让推理读者满意;而短篇中对“何为香港人”的讨论,估计也很难让大陆读者满意。
文善的《李氏力场之麻雀移动事件》的诡计比谭剑的那篇还简单,讲的是麻将牌在打牌过程中突然移动的日常之谜。说实话这个日常之谜……挺无聊的,而且这一次连红鲱鱼都没有了,所以这个短篇篇幅最短,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凑数才塞进来的。
陈浩基的《二楼书店》本来我非常期待,但是阅读完之后发现诡计也是老梗。当然,相对来说陈浩基本身的水准底子还在,所以这个短篇还是能有足够的纵深吸引读者读下去。当然书中最大的红鲱鱼来自于大陆,这个红鲱鱼充满了对大陆的种种臆想,在大陆读者眼里看来真的非常尴尬。不知道陈浩基是不是想不出足够好的诡计了,才需要用老梗+臆想大陆的方式来完成这则短篇。如果把对大陆的臆想减少一些,把功夫多下在推理诡计本身上,也许这则短篇能够更好。
黑猫C的《太阳黑子少年少女》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短篇,因为这则短篇才是踏踏实实地在写推理。网络游戏群第一次线下聚会选在漫展,在漫展上发生了模型被盗的事情。虽然也是日常之谜的解答思路,但是作者确实在推理本身上下了不少功夫,让这则短篇的可读性超强。个人认为本篇当属全书最佳。
冒业的《来自地下》是罕见的诡计时刻表推理,这则短篇的可读性也非常强,并且将香港地铁本身的规则漏洞和凶杀案结合起来,几乎整个短篇都在进行逻辑推演,让人有大快朵颐之感。此外,这则短篇还具有非常强的启发意义,就中国本身的交通状况来说,要想像日本一样写时刻表诡计,基本不太可能。但是,各大城市的地铁运营时间相对固定,随着地铁网络的逐渐成形,地铁的时刻表诡计也可以成为本土推理小说的新方向,《来自地下》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也许后面大陆这边也可以结合高铁和地铁这种时间相对固定的交通工具,来开展时刻表诡计的创作。
这一次文善有两个短篇,第二个短篇名为《李氏力场之欠交功课事件》。仍然是日常之谜的套路,诡计本身仍然很简单,当中书中也添加了不少对大陆的臆想,虽然短篇采用误会生成——不恰当臆想——误会解除的方式,但是对于臆想的部分,我只能作者的脑洞真的是大陆作者还大,相似的题材其实建议看看紫金陈的《长夜难明》,那本书无疑写得更好。
最后是望日的《豪宅》。这则不算长的短篇本来有着不错的诡计和逆转,问题是画蛇添足,实际上对于已经在所有线索用完的故事,完全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非要在最后关头再黑大陆一把。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的重点错失了,明明是想写本土的推理小说,却没在诡计上多下功夫,小说的重点反而放在了政治影射上,用这样的情绪来写小说,小说本身自然会产生很多不协调的感觉。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作家本来想写的就是社会派推理小说,诡计本身并不能成为衡量作品本身的标准。话这么说是没错,问题是,社会派推理小说的的诡计是为了主旨服务的,而这本小说里面的不少短篇,有关政治影射的部分和诡计本身的关系真不大,更不用说作者在短篇中刻意添油加醋的部分。作为大陆读者,看到这些段落其实只会觉得尴尬,如果要举一个政治影射和推理小说结合地比较好的例子,那我觉得应该是思婷。
如果说这本书想向大家展示香港本土推理小说的风采,那个人觉得很遗憾这本书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会让人觉得香港和大陆更加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毕竟七个短篇中至少有四个短篇都提到了大陆。你看命题作文是要写本土化,结果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描写大陆的影响力,因为这就是香港面临的现实。真正体现香港本土化的作品,比如《13·67》,里面有多少段落提到了大陆呢?几乎没有。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并不是香港作家不想写香港推理的本土化,而是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在朝着大陆城市趋同,而大陆城市呢,又因为科技发展的因素在朝着全球城市趋同,所以作家只是在如实反映现状而已。虽然从推理小说本身来说几个短篇都是三四星的水准,而诡计之外的部分很多又很尴尬,但这本书仍然有自己的价值,哪怕它成不了香港本土推理小说的开端,可能也很难成功,但这本书也是一段历史。看清楚历史进程的人必定有很多,想逆转历史的人恐怕也不少,但真正敢于去做的人说实话远远不够。毕竟本书第204页,书中的人物也说得很清楚了:“不可能吧。香港人哪有这个胆量?”
《偵探冰室》读后感(四):还香港以推理!
今年1月,我写了一篇《2019中国推理十件小事》,其中排在第五位的是:第30届香港书展将“科幻及推理文学”作为年度主题。本文是当时附带的【毒家点评】。
说起香港的推理作家,大陆地区的大部分读者可能只知道陈浩基一个人,因为不算夸张地说:陈浩基凭借《13·67》《网内人》等推理小说,单枪匹马将香港推理,乃至华文推理提升到了世界高度。
陈浩基13 679.1陳浩基 / 2014 / 皇冠网内人8.2陈浩基 / 2019 / 九州出版社所以,当听说有一本名为《侦探冰室》的香港推理小说合集要在2019年香港书展上亮相时,作为读者我是很高兴的,因为我想看看除了陈浩基之外,香港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作者。
左起:陈浩基、谭剑、望日、黑猫C、冒业这本应是该书引起大陆读者关注的正确方式,但却因为另一个原因获得了更多讨论,有些本末倒置。
该书出版社星夜出版的老板,也是作者之一的望日,在序言中抛开原本想介绍的香港“本土”内容不谈,而在敏感的时间节点“适时”地插入对当下香港话题的讨论,使得文章带有浓烈的“政治”气味。于是,只在网上看到序言“试读”部分的大陆读者便开始担心此书会因此成为“禁书”,不方便代购,最后无缘看到香港本土的推理作品。
我不反对任何作家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尤其是港台作家,但还是觉得应该以适合的途径和场合来表达。我以为,适合的途径有:仅代表个人观点的社交平台(脸书、推特等),个人独著的文学作品(序跋也好,故事本身也罢);不适合的场合有:多人合集的序言。即便你是合集的作者之一,而且还是出版合集的出版社老板,这种裹挟其他作者,有蹭热点之嫌的夹带私货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推理作家就应该拿作品说话,为了夹带“政治”私货而不好好写“推理”的做法只会令读者反感。陈浩基的《13·67》也涉及过政治元素,但那是小说中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需要,而且与小说内容也有结合,不会显得突兀。
如果说《侦探冰室》的策划初衷是想向读者展示香港本土推理小说风采的话,非常遗憾那无疑是失败的,书中似乎只有《太阳黑子少年少女》(日常之谜)的作者黑猫C和《来自地下》(港铁时刻表诡计)的冒业是在认认真真地写推理小说。
80后的黑猫C凭借长篇推理小说《欧几里得空间的杀人魔》于2017年斩获第五届“金车·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首奖;90后的冒业凭借短篇推理小说《古典力学的象征谋杀》(收录于《亚斯伯格的双鱼》)于2018年入围第十六届“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征文奖”决选。
歐幾里得空間的殺人魔6.5黑貓C / 2017 / 皇冠亞斯伯格的雙魚评价人数不足克拉珊 王稼駿 宋杰 冒業 厭世學者 / 2018 / 醇文庫这两位可算是香港本土推理作家中的后起之秀,希望今后能创作出更具香港本土特色的推理小说!
除陈浩基的作品外,如果非要推荐一部香港本土的推理小说,那我宁愿推荐莫文蔚的兄长莫理斯创作的《神探福迩,字摩斯》。
神探福迩,字摩斯8.0莫理斯 / 2020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这是一部中国本土化的“福尔摩斯”同人作品,作者将人物设定和故事背景完全移植到了与原著同时代的晚清中国、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将虚构的人物穿插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如中法战争)和背景之中,与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发生互动,通过小说展现了近代香港的开埠史。
莫理斯与母亲和妹妹莫文蔚偵探冰室·靈暂无评分陳浩基 譚劍 莫理斯 黑貓C 望日 冒業 / 2020 / 星夜希望今年这本香港推理合集不要太烂,有个固定主题还是不错的,而且还有莫理斯加盟,蛮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