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梁实秋:人间况味》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梁实秋:人间况味》读后感摘抄

2021-02-21 03:4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梁实秋:人间况味》读后感摘抄

  《梁实秋:人间况味》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实秋:人间况味》读后感(一):散记

  

共两辑,对整个人生的回顾,第一辑写青年求学郊游经历,第二辑写妻子季淑——她是他的后半生。《岁月的风烟》开篇先记在清华大学读书八年的经历,学生运动、办报办刊、考试不合格等趣事,大家泰斗当然也有青春调皮的青年时期,也会为读书考试等小事挣扎努力。还记录了与当时各个文人知识分子的交往经历,和老舍讲相声、逛旧书铺、徐志摩的一生(“还没有见到一个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灾难性的死亡及其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对张幼仪的评述,诗歌及其受哈代泰戈尔的影响,颇多史料)、老舍(一天只写七百字,颇有节制苦行的感觉,原姓可能是满洲八大姓之一“舒穆鲁氏”)、冰心(信件往来,在里面谈自己的病情、谈徐志摩、谈孩子家庭)、胡适、梁启超等的轶事。“槐园梦忆”真动情,记述与妻子季淑五十年来的恋爱、婚姻经历,从恋爱到分离到订婚到一起度过战乱年代,最终因意外客死美国。至情至性,真情流露,读完一阵怅然。他真的爱且欣赏体贴季淑,而季淑在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方面也是处处周到,料理周旋家中事物需要处处留意上心,统筹安排不可怠慢。值得期待的婚姻与爱情一定是能互相理解互相体贴互相搀扶互相照应的,不仅是soulmate,生活中也弥合地极好。乱世中相偕走过五十余年,太幸福了。

“志摩的诗,魄力甚好,但情调处处趋向一个毁灭的结局”

“据冰心的解释,老舍之死,‘要怪舍予太爱发脾气,一发脾气去跳河自杀死了······’这句话说得很妙。人是不可发脾气的,脾气人人都有,但是不该发,一发则不免跳河自杀矣。”

144胡适自己亦不讳言他喜欢用教训的口吻。他常说“说话而叫人相信,必须斩钉截铁、咬牙切齿、翻来覆去地说。”

  《梁实秋:人间况味》读后感(二):往事如歌

  文:薇子

  记忆终归变成涓涓细流,回首过去我们除了回忆更多的是对自己年轻时代的那些事情的感慨。 谁不曾是个少年,学生时代,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时候, 有很多人和事,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仍然是觉得好像是在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第一次读梁先生的文章是看《雅舍谈吃》,关于各地的美食从选料到做法都在文中提及。 关于美食没有多少人能抵挡的住,甚至有一些号称吃货的人们, 专门去探店有了专门的视频和图片,美食顿时呈现眼前, 但是对于信息技术没有这么发达的现在来说,要把一道菜写得读者仿佛看到了菜一样,就要看作者的功底了。 梁先生的文章中提到的西湖醋鱼、铁狮子头、烤羊肉都很细致,文章中透露出对美食的研究和观察很深入。

  作为华语散文一代宗师,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来的权威的梁实秋先生, 在《人间况味》中,梁先生提到了在清华的求学的经历。 求学过程中的趣事儿, 同学之间的故事, 还有当时在学校里遇到数学的科目,自己的厌学到刻苦学习的过程。 清华设立学科之初考虑到学生之后要去美国进修,上午和下午的课程分别做了不同的区分。 梁先生还讲到了上不同的课程的老师, 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自己对待老师的看法。

  求学之路想必都是很辛苦的, 从各个省市选拔来的学生来到这里, 有的人讲的方言, 有的人说的普通话,每个人性格也不相同,所以回忆起来很多事情想想还是很有意思。

  学校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很浓重的一笔, 一所学校的校风和同学,都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的轨迹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正如跟很多优秀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彼此之间的社会背景虽然有差异,但对于求学的态度都是很端正的。

  梁先生还在书中提到了自己的一些朋友, 讲他和老舍一起说相声的事情, 相声是一门艺术,想要说好也是要花费功夫的, 在选他们俩去说相声跟群众听的时候, 大家也对相声的内容做了编排, 虽然没有能做到按照抗战的内容去写, 说相声的效果倒是能引起很多人的捧腹大笑。 老舍先生越说越是严肃的表情,两人在节目中的互动, 表演当时光看二人的互动估计笑点也不少。

  《人间况味》还有对于一些朋友和以前发生的事情的记载。 多年之后回首看自己年轻的时候的事情, 很多事情其实过后回想起来发生在昨天一样,只是有很多时候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想起之前看电影里面演学生时代的片段, 我们都曾经年轻,也都曾经有过很多的梦想, 年轻的好处是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去尝试, 不论是否成功, 也不管对错, 仿佛早上生气的太阳一样,炽烈而充满活力。 那个时候的友谊多年之后回忆起来还是会会心一笑的。

  《梁实秋:人间况味》读后感(三):世间有小温,自是入心来

  以前没怎么读过梁实秋的作品,大概就是因为他是和鲁迅先生曾经论战过,在鲁迅先生那里的名声不大好,《“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个篇名还是记得很清楚的。但在连着读了梁实秋的《人间食话》《人间意趣》之后,才发现,实在是不应该想当然。想当然,而不自己去作调查研究,有时是难免会错过很多好东西的。更何况,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挨过骂的那些人,也不都“十恶不赦”,也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呢!

  《人间况味》是梁实秋所写的一部怀人纪事的散文集,集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也就是“第一辑”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一种回味,也有对故友亲朋的一种思念。这其中,梁启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冰心、老舍、辜鸿铭……不妨对比一下,梁实秋笔下的这些“故人往事”,和自己以往读过的这些“故人往事”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梁实秋是亲身经历者,和文学史中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故事,总归是会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的。

  下部分也就是“第二辑”,是长长的一篇《槐园梦忆》,主角是梁实秋的夫人程季淑女士,等于是一篇人物自传。读这部分,很容易让人想起来宋代大文学家、词人苏轼的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或者,还有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都是此情可鉴,比起现在电视剧中那些卿卿我我深刻得多了。

  此情此景,在当时或许不见得有多少印象、多少感觉;但在时过境迁之后,特别是当物时人非时,再来回忆“此情此景”,印象或是感觉就会有大不同。《人间况味》中诸篇,所涉及到的人和事,都是梁实秋在晚年时候所写。这个时间点是很有意思的。人多半会在这个时候,才会以另外一种心态和观点来看待曾经人和事——至于什么样的心态和观点,那就得看每个人的个人修为了,平和者有之,激进者亦有之——而梁实秋显然属于前者。每个人其实也可以来假设一番,假如过上若干年,自己究竟会如何来看待自己曾经有印象的那些人和事——毫无疑问这个还不妨尝试一下。

  无论如何,在尽情品味了《人间况味》的诸人诸篇之后,封面的那两行小字也不应当轻易划过。哪两行字?就是那两行呀——“世间有小温,自是入心来。”其实不仅仅《人间况味》如此,《人间食话》和《人间意趣》也一样。这三个都是编者的功劳,可谓非常用心;假如读者不小心错过了,那就成了读者的损失了!事关人生的道理有很多,不一定都需要记住,却一定需要用心地去想一想,三思而后行——当时没有“行”,此次之后来“行”也并不迟……

  《梁实秋:人间况味》读后感(四):这真真是“神仙打架”

  在爱国的这条路上,我曾经最佩服的是钱学森,身怀宝藏,为了祖国,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的土地上,科学救国。梁实秋先生因为宣誓的里面一句,忠于美利坚合众国,放弃绿卡,因为,我爱我的祖国。

  谈老舍,令人悲痛万分,父亲死在小粮店,老舍投湖,没有骨灰,两人惨死,衣冠冢,死于侵略,死于文专,他陈尸于文化的原野上,令人惋惜。责备时代,责备老天爷,天不会做天,不如塌了。很多真挚的作品,就像是可怜的小鹿,他们藏无可藏,也招来祸患,写实本身把事实放在阳光底下,总有地方见不了人。

(从左至右,分别为闻一多、王统照、杨振声、梁实秋、苏雪林、萧红、萧军、沈从文、老舍、赵太侔、洪深)别人的图,只是介绍神仙帮,如有不便,请联系删除。

  梁先生和老舍先生一起说过相声,雅俗共赏、言语入味,两人合作默契,不断的练习,惹得哄堂大笑。今天相声以“德云社”为首,相声男团复兴经典文化,让更多的青年开始喜欢上相声,昆曲、京腔大鼓等的融合,让相声重新受到追捧,一捧一逗配合默契,包袱够多够响,人们茶余饭后来这么一段,幸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神仙大儒之间都是朋友,他们生于同一时期,闻一多、老舍、冰心、沈从文等,生于危难之际,救国瞬发之间。那时候的车马送信,沟通不是电报、电话就是写信,等一个回复,就像是等一个平安。大儒发力的文学时代,创作出的经典作品,至今细细读知,甚开心。

  我一直不喜欢徐志摩,文学价值不可否定,《再别康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仅仅一句,迷死了多少的少男少女。心中还是黄磊演绎的那个,带个黑色圆框眼镜,儒雅利落,西装革履,真实的他,根据影像资料,约莫也是这般模样,毕竟风流才子。喜欢有夫之妇的陆小曼,不得不佩服王庚的大气,爱不是得到,而是祝你幸福。反之看过来,徐志摩就有点渣了,夺人妻子犹如杀人父母,这不是一首浪漫作品可以掩盖的事实。逼自己的妻子打胎,不管婚姻是否自由,罪恶就都推给老天爷吧,不如塌了。

  神仙爱情,才是值得歌颂的,程季淑女士对丈夫梁实秋情深一片,妻子为自己搬到美国,是妻子对丈夫的爱,也充满了丈夫对妻子的愧疚和感谢,相亲相爱,织毛衣、楼梯间打趣,美好的回忆一幕幕的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可惜,那人不在。妻子的意外离世,他发出沉痛的悲叹:“人世间常没有公道,没有报应,只有命运,盲目的命运!” 因为爱的深切,死别的分开就显得上天不公,真挚、朴素、是情深。

  岂能乾坤主宰人事,上穷碧落下黄泉,正确的人生观、伦理观,才是君子的风格。

  《梁实秋:人间况味》读后感(五):人间况味始相知

  我读过的散文作品不多,其中梁实秋先生和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是我最喜欢读的。很多文学评论对比二位先生的散文作品,评异同,说优劣,于我都不置可否,因为我觉得散文之美,在于个人观感,一篇散文如果诵读下来,能给人以静以美之感受,便是好文。 我手上的这本《人间况味》是天津人民出版社根据1974年出版原本选印的,它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怀人纪事散文的高超水平。 梁实秋先生被称为华语散文宗师,他写的《人间食化》《人间意趣》《人间况味》再版多次,依然受到读者热烈追捧,是经久不衰的散文经典。经典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信我们可以一起读读看。 《人间况味》这本散文集记录了梁实秋先生对过去年华的一些追忆,比如在清华的八年求学生涯,在纽约的旧书库寻书的故事,比如他与徐志摩、老舍、冰心、沈从文、胡适等人的交游意趣。这些故事在先生笔下生动展现,让人读之欣然。 这便是人间况味之一,友人相知。 清华求学的八年和赴美读书的三年,是梁实秋先生奠定文学基础、塑造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他14岁离开家到清华读书,从中等科到高等科,跨越八年,相当于初高中和大学,这一时期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清华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氛围,同好间的互帮互助和切磋求知都深深影响了他的发展。 作者写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清华轶事,比如当时上课:"上午是英文授课,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下午是国语,用中国的教科书,上午的成绩需要及格,下午的成绩,不在考虑之列……”这种学术氛围下,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 求学时期也正赶上“五四运动”大游行,新青年的崛起,民族使命的点燃,让清华生活陷入不安分中,书中说到在清华那几年,连续换了三位校长,学习风气剑拔弩张。不过在这种氛围下,先生依旧能够刻苦求学,为去美国的学习和回国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书的另一半篇幅则是梁实秋先生回忆与爱妻钟季淑女士相识、相知、相恋、相守的点点滴滴,从生活小事中透露出来的温情让人不自觉地微笑,而写到离别,写到情深伤处,又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这是人间况味之二,爱人相知。 先生与妻子相识是在清华求学时期,相较于之前的盲婚哑嫁,新的婚姻观念给两个年轻人带来的自由。他在《槐园梦忆》中回忆与妻子的相识,是自己得知媒人上门,在好友的鼓动下主动约见妻子,从此便与她暗地里谈起了恋爱。 在先生笔下,我们能看到季淑女士的温婉、得体、顾全大局,以及出身于大家庭所受到的各种礼教约束。他们偷偷约会,在北京的各个公园留下惺惺相惜的足迹,他们在离别后每日写信互诉衷肠,约定回国后结婚。先生笔下记录了他们婚后的柴米油盐,也记录了一个丈夫对于一个妻子的深情款款。 人间况味始相知,是友人的相知,是爱人的相知,是人活一世的情感寄托。

  《梁实秋:人间况味》读后感(六):最爱闲情淡雅,冶容清润

  不管你承不承认,人确实是经历了一些事之后,就悄悄换了一种性格。当我在微博上无意看到这句话时,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惆怅之情溢于言表。短暂而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经历了很多,慢慢从天真单纯变得成熟稳重,其实有很多不易之处。有时候很感慨世事繁多,致使我无心遐想,只待有朝一日能够有机会寄隐山林,了却一切尘世。

  这种情愫现实生活中很少能够实现,最多通过旅游来短暂释放一下。但读书可以,喜欢阅览各种书籍的我,近来尤为喜欢看汪曾祺,梁实秋,林清玄等人的散文佳作。因为至始至终相信,书籍能够进化心灵,就像我曾经那么浮躁的心境,在看了梁实秋老先生的生活记事,改善了很多,慢慢人生中知足常乐。 《人间况味》,《人间食话》,《人间意趣》是梁老经典散文三部曲,原汁原味的重现了梁实秋老先生怀人记事的经典。我最喜欢《人间况味》就像要表达:莫问今生错对,不语红尘是非。满庭乱红如絮,不似人间况味 。这样的人生情趣更让人心思神往。在这里有梁老对故友亲朋的深切缅怀和思念,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冰心、老舍等老前辈的人生趣事,还有梁老自己与夫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里有人生哲理,有至臻友谊,有温馨爱情,每一个文章都让我感受到了寻常生活中的感性,非常打动我灵魂深处。有些情节,兴许待到多年后,我才能心领神会,但如今我也能够体会一二,也甚是欣慰了。

  在《谈徐志摩》这篇文章中,我第一次从徐志摩一个好友的口中得知当年飞机失事的真实情况,一直以来,总以为这样的一个人物死亡的事情太过离奇,当我还在沉溺于他的才华横溢与感情世界中,离开却变成了板上钉钉,虽然明知现实,因为毕竟相隔多年,但也还是感慨他就那样悄悄的走了。当年航空事业还不算发达,而徐志摩早就习惯飞来飞去,在文人世界里这是一股清流,开了风气之先的。原来只是因为有一位好友给了他航空公司的长期免费票而已,但是命运女神太过贪恋他,早早的将他带走了。

  在梁老先生的讲诉中,我对陆小曼和徐志摩之间的事情了解更甚,有军人情节的我,一直都觉得军人是男人中男人,但是兴许是太过阳刚,理解不了女子的内心深情。陆小曼的前夫王赓的履历在如今看来不要太过繁华,在当年居然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这个全世界都知道的魔鬼训练堂,但是感情的世界谁又能说的清楚呢。结婚,离婚是当事人之间的事,所以真的就像梁实秋老先生说的,人们太喜欢讨论是非,而添油加醋了,至于真实情况无人问津。我很欣喜的看到了很多真实的情况,文人世界也有很多瞎诌乱道,所以在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口中我们才能得知一二。

  蝉噪声声,知旅苦、凄凉独奏。 况味人间半参透。 茗香机忘,笛中闲、拣些词凑。 别了繁尘,拾来毓秀!

  《人间况味》中还有很多新的见闻,都是梁实秋老先生的平常心境下的所思所想,我们能够感知当年很多文化名人的真实世界。还是要多读书,读书才是灵魂之间的对白,它的构建,是生活和情感的取舍和重组,能极尽人间之百态,人生之况味;它的力量,不可比拟,能唤醒良知,能激活思想,能点燃希望。书,让世界安静,让心灵沉淀,让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读书,是一次旅行,直达灵魂深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