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饮食滋味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饮食滋味读后感精选

2021-03-15 03:23: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饮食滋味读后感精选

  《饮食滋味》是一本由徐文兵著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元,页数:2018-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饮食滋味》读后感(一):碎片化

  对我而言,本书没有系统性,没有深度,浅尝辄止,碎片化的主观感受组成的文章合集。错误的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传统的精髓是什么,契合今天的生活方式,我们该做些什么,统统不通透。

  理想的饮食书,从整体到局部,各个有理有据,让人读得豁然开朗,明白一些理,扩大一些视野,改善自己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宏观而具体。

  《饮食滋味》读后感(二):适合新手看 有不少知识点(划重点)

  对于那些新手来说,没有系统的养生观念,天天胡吃海喝,看了这本书,如果能严格遵循书中的理念,最起码能让身体越来越好。

  比如里面提到的五谷为养、糜粥自养、顺时而食、不吃凉食等。

  比如提到的水中人参 鳗鱼,骨头磨碎壮骨。

  比如提到的丁香嚼着去口臭......

  缺点也很明显,整本书可以浓缩成100多页,愣是弄了300来页,有很多车轱辘话来回重复。

  以及很多中医的道理可以再深挖一些,结合生活实际的例子再多一些等。

  如果没有学过中医及相关知识,推荐看一看。

  《饮食滋味》读后感(三):以食为天

  从徐文兵老师的《黄帝内经》解读开始,到《字里藏医》,再到《饮食滋味》,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我引进中医文化神秘境地。从此让我迷上了中医,迷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文中从四季,到五味,五脏的来简述养生原理,在加上一些生活实例解读,使得文字更容易理解。每一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来讲,但是都脱离不开五行,脱离不开阴阳,细细推理,联系,就会知道相互的关系。病从口入,同样从口医。我们生活中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都是有讲究的,都影响着机体内在,决定了我们身体健康。

  文中涉及的中医知识其实很浅显,只是带我们敲开中医养生的大门,让我们了解这是什么,培养我们对中医的兴趣。但是,如果想要继续探究下去,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中医是需要下功夫的,是需要积累的,也是需要智慧的。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义务去了解,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做不到发扬光大,也要做到传承,不忘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

  《饮食滋味》读后感(四):讀後感

  從小到大,除了在大學的時候嘗試過很長一段時間吃素之外,對于吃這件事,我感覺自己一直很佛系,就是吃什麼都行,特別沒追求。并不會像某些資深吃貨一樣,去嘗一些不尋常的鮮,更不會為一頓美味不辭辛勞,乃至驅車千里。

  但是因為這本書,我想我會在吃這件事情上更加講究一些。

  我有一位外國同學,他特別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要吃米飯,因為他覺得米飯一點味道都沒有。我倒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這就是一種從小到大的習慣,不會去想為什麼。但這本書里就給出了答案,米飯乃至我們平時所講的五穀,它們是最容易被我們消化吸收的,所以“吃飯”,飯才是主,菜是輔。人體消化食物是需要耗費能量的,吃五穀便可以用相對較少的能量去消化,如果總吃山珍海味,那就要耗去更多的能量,萬一能量不夠化不了,那它們就可能變為我們體內的異物。

  這本書的作者是位中醫大夫,所以這本書可以算作是中醫視角的飲食觀,本來藥食同源嘛。一個能做美食的廚子如果還懂醫理、藥理,能以飲食來調和身體五臟之不平,那就太厲害了!不過這樣的廚子估計只有皇帝才可以享受,所謂御膳房,干的就是這個事。我等平凡人,只能自己動手,勤而學之了。

  《饮食滋味》读后感(五):食以滋养味自成

  《饮食滋味》一书中延续徐文兵老师之前著书的风格,观察细微,中西合璧,行文如行云流水,把中医概念里顺时养生、“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 、“五味调神”、心肝脾肺肾调理、油酒酱醋茶等关于饮食的方方面面都给絮絮叨叨的说了一遍。

  首先开篇就介绍中医饮食养生和日常我们接触的营养学不同,后者更多从营养物质的角度分析,带有某种机械主义,而前者会考虑到不同时候,食物的不同状态,以及人不同的状态所综合产生的效果。像高盐高糖的食物在目前普遍高血压高血糖的环境下是不提倡的,但是如果对于一个本身低血压低血糖的人来说,他正需要的是这样的食物。这叫辨症而施。

  将人的个体融入到大自然中,踩着时节变化的拍子生活,会较少地消耗自身的元气,所以为什么要吃当季的食物。而现如今大棚里反季节的蔬菜、100天就出笼的家禽,已然脱离了食物的本真。

  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例子是对于豆类食物的转化。豆子单纯不好消化,但是通过转化为豆腐,或是发酵成纳豆、酱豆腐、臭豆腐,就反倒变成促进消化的食物。结合西医微生物的研究,这恰恰是通过豆类食物的酶或者微生物,激发了人体肠道微生物的活力,促进了食物的消化。

  有很多人觉得中医是一门玄学,与西医相比,缺少实验的精准度和数据的定量化,但是透过《饮食滋味》,我就发现中国的古人通过饮食来强健身体蕴藏着大智慧。正是将天人合一的思维融入其中,并通过经验积累不同食物特性,将这一个个的案例总结出厨房之道。

  徐文兵老师还提到好好的对待食物对于厨师而言是一种德,深以为意,虽然食物的获取已经很容易了,但是如何把这食物做好恰当可口的饭菜,确得下一番功夫。

  《饮食滋味》读后感(六):中医营养学讲究“以人为本”!

  中国中医传统的饮食观念里,吃要“以人为本”的。那什么是以人为本呢?作者徐文兵老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迷路的时候,指路的人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你往东北方向走。”一种是:“你往左走。”很明显第二种回答我们会更容易理解。因为“向左”是你身体的左边,是以人为本;而“东北”则是以地球为本,对本来就迷路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就有困难。

  为什么要讲究以人为本呢?因为在中医营养学看来,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情绪之下,吃什么食物、怎么吃都应该是有讲究的。同时还要分清“营”和“养”,懂得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来“应地而食”、“顺时而食”,让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

  营是营生,养是养生。现代人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营生上了,比如如何在职场、官场取得成功?如果成为有钱人?而把养生忽视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养生,养生是顺应本性、天性。营是经营,钻营,而养是顺应。因此营养应该是先顺养再经营。顺应身体的需要才能达到营养的目的。

  同时也要顺应大自然的天性,做到应季应地而食。就是吃就近本地方圆百里的地方出产的食物,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现在都喜欢追求新奇,在很多大城市的高档餐厅里,人们认为能够吃上来自法国的鹅肝酱、德国的香肠、西班牙的火腿和日本的生鱼片是一种人生的享受,甚至成功的标志。

  而我们平常也经常喜欢吃一些反季节的食物,夏吃冬菜,或者冬吃夏菜,好像是很会吃、很会生活的样子。而这其实都是与顺时而食背道而驰的。真正应该吃的是当季当下时节出产的食材,因为身体的状况四季不同,需要食物提供的营养也各有不同,我们吃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所蕴含的能量和气息。

  吃还要有节制,饥时吃饱,饿时吃好。饥是提醒身体补充食物的生理需求,而饿是心理需求。饥的时候不择食,但只吃到七分饱就可以了,而饿会伤心,因此饿的时候吃好一点,少吃一些。这样才能够达到吃的最终目的:人与天和地和谐、同步,阴阳平衡,达到一种和的状态。

  总之就是,以人为本,顺应身体与自然,让食物在身体里达到最佳平衡,让身心健康愉悦。

  《饮食滋味》读后感(七):饱读忘时,物超所值!

  08年09年,梁冬、徐文兵老师做“发现中医太美”对话节目的时候,有一期徐老师提到“厨子”。他说:我不是看不起厨师才说“厨子”,相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个厨子。”(大意,原句记不太清了。)书摆在手头,回忆起徐老师的那句话,我想说一句:你好,大厨!

  有评论说书的字大、空隙大,我要再加一句,每页还都有从文中摘出的要点。但是呢,读书是看性价比。本书对于对中医有初步了解而又希望通过中医养生的读者来说,性价比高,物超所值!

  还有评论说读不懂。这可能真要学习一下五行方面的知识——其实不用学太多,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胆小味大膀,酸苦甘辛咸,青赤黄白黑这些了解一下,就能从本书中直接受益了。给大家发个表格看看,希望有所帮助O(∩_∩)O

五行与自然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

  有评论觉得本书有点玄学的味道。梁冬、徐文兵的对话时,徐老师提到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记忆至今: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只怕科学是伪真理。

  有的地方是有点玄,比如,书中提到:“中医营养学以真人为本,然后推广到普通人。什么是真人?有点玄啊!慢慢地不以为玄是因为对中医慢慢了解多了之后自然而然的事。读的越多,见的越多,越觉得中医“很神”,而不是“很玄”。

  有评论说本书比较浅,再深一些就好了。还有评论说徐老师的文笔有待改进。我想本书的定位是惠及大众,所以语言要口头化一些,内容要浅一些,另一个评论说“ 语言有趣,不生涩,读书过程中完全无压力 ”,我觉得可以参考。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关于这本书,你要有什么要问的?

  《饮食滋味》读后感(八):徐文兵又来妖言惑众了

  我自己的公众号上面已经写了。我就懒得搬过来了。徐文兵又来妖言惑众了,希望能与各位真才实学的大神探讨下。 此篇长文的确是要带着辩证的脑子阅读的,无论你站中医还是西医,我只是觉得如果你稍微有点儿开放的探索精神也应该看在给你认真按摩足部穴位的娘娘(一声)份儿上不要太早拍板。

  在阅读饮食滋味的过程中,我时刻处于一种分裂的癫痫状态,一方面,实在是好笑得不能自控,险些翻出808窗外(关于我如何在万忙中挤出时间阅读X公交之花),另外一方面,我会不断拷问我的营养学认知体系,但最让我坐立不安的是,如何折中调和西医和中医在膳食方面的分歧。

我的公众号

  《饮食滋味》读后感(九):《饮食滋味》读后小结

  在坐月子的时候因要尽量减少看书和手机的时间,而选择听喜马拉雅作替代性娱乐,选择了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的节目,进而关注徐医生的微博,再进而知道有这本书的出版。带娃间隙抽空略读两遍,在这里记录一下自己觉得有益的观点。

  --------------------

  奶制品是寒的,做成酸奶奶酪,偏温;经过酒曲发酵,把粮食变成酒盒醪糟,真是把粮食提纯了,所以酒是有种彪悍之气的。喝粮食酿的酒,少喝果酒。酒是药引子,能入髓,肥胖痰饮多的人喝点白酒有好处的,不同的酒能补四脏,唯独伤脾胃,没有补脾胃的酒。想要伤害小,放个话梅,加点姜丝,喝温酒,或醪糟米酒。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为人量身定做的叫膳,饮食是和之道。有感觉的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本能的会拒绝不适合的食物(偏食是正常的,想到自己小时候爱吃蔬菜面食和粥,肉类只吃瘦肉,讨厌吃鱼虾鸡蛋,尤其螃蟹,但每每被逼着吃,就是脾胃偏寒的自我保护,长大以后慢慢很多以前不吃的东西都爱吃了,是体质增强的结果)。五谷最养人。不吃汤泡饭。到了异地怕水土不服,先喝当地水。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越吃常食,消耗越小,吃饭专心省元气(道家认为人一生吃的饭有定数,应该指的是消化食物的元气是有限的)。

  催吐减肥,先伤胃气后伤心,以至厌食症、抑郁症。那些觉得活得没意思的人,要补心气。甘甜的东西补脾胃但伤肾,爱掉头发、牙齿不好的人应该戒甜食。(另一位敬重的中医认为眼睛不好的人也要戒甜食)

  把偶蹄类的食草动物作为肉食首选,吃肉要挑部位。春天不吃水果,秋天可以适量吃应季水果,夏天反而应该吃温热的东西,冬吃坚果、干果、须根之类。水产都阴寒,鳝鱼、淡菜除外,带鱼入脾胃,好消化。会吃鱼的吃鱼冻。失神严重的人可吃狗肉。五果为助,怕寒可食用后吃一点姜平衡。水果解酒,饮酒后吃水果会不知不觉喝的更多进而伤肝。桑葚补肝肾,瓜类少吃。西瓜可撒盐吃,防止尿频眼涩。

  唾沫为人体大药,“津津有味”意在于此,唾液质量高的人不得龋齿,不易口渴。山泉为上水,井水寒,宜于炖阿胶。死水变活水:甘澜水。人体体液循环由三焦控制(现代医学发现的人体最大器官应该对应的就是三焦),碳酸饮料伤三焦。

  葱入肺,蒜温通心神然而伤眼,芥末入肝。

  三七粉会慢慢把小肠里那些污浊阴寒的东西透出来,因此有人服用会觉得痒。春天易过敏,也是外透的表现。

  同一种食物,出产季节不同,作用不同,如冬笋春笋。每个食材都有营养,但不是适合所有人吃。中国经典的做菜配伍都有其中的道理,比如小鸡炖蘑菇,豆汁儿配焦圈、生鱼蘸芥末、配紫苏、蒜蓉配茄子、孜然配羊肉(羊肉忌八角)。坚果类盐焗才对,加糖就错了。

  改刀、研磨、取汁、烹煮蒸是省牙和助消化的智慧。猪油、胡麻油比混合油好。好厨子做菜不用酱油,用酱。豆豉、纳豆、酱豆腐豆腐卤、豆瓣酱都是好东西,豆腐卤上的那层红油是精华。

  受了哪种频率的寒,必须用跟它频率相近的热去解。高压锅、电磁炉烹煮食物比煤气做的易上火(熬药中有文武火应为同理)。煲汤最好是陶罐砂锅。

  --------------------

  最后一部分说的是五脏的补泻的汤药,跟食材关系不大了,这一部分看看就成别真跟着去试,好多读者包括我自己都不是真正懂药的中医,看书就喜欢拿自己的症状往上面套,结果弄得很糊涂,而且容易把体质吃坏...总得来说,这本书写得较浅,适合建立一下整体观念,买给爸妈提醒一下他们别乱吃乱喝,听亲戚朋友说什么好也去买什么之类的盲目养生。要是能再深入一些,比如拉一个食材列表,按照东西南北中原地域分类,或者以节气为索引,成体系的讲讲就好了。

  《饮食滋味》读后感(十):中国人的饮食之道

  

大约在十年前听梁冬和徐文兵老师讲《黄帝内经》,徐文兵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我受益匪浅,从此种下了对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尤其是他在逐字讲解的时候(比如衣和服,巫、灵、秀等等),才发现自己是个文盲,对中国的汉字一无所知,被徐老师的博学所深深折服。此后还专门买了一本《字里藏医》不时翻阅,愈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了。

梁冬和徐老师的《黄帝内经》在过去的几年里,至少听了三五遍,每次感觉收获颇多,尤其是对四季养身之道,如何作息之类的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盲目的熬夜,尽可能的顺应自然之道。平时自己也不好意思去讲,因为讲类似的事情大都被看作不正常的人,好在有一个同事对这方面也感兴趣,有次偶尔聊起,感觉遇到了知音。她后来研究更深入,后来还买了一本徐文兵老师的《饮食滋味》,看完之后主动分享给我。我用了几个晚上认真翻阅,发现了好多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新鲜的东西。

1、滋:唾液好,肾精足。

唾液是人体的大药,唾液养生是一个从古流传下来的养生方法。此外,唾液质量高的人不得龋齿,不易口渴,是不需要大量喝水的。

老虎不刷牙也不得牙病,主要是老虎是肉食动物,且从不吃腐肉,吃饱就不吃了。

要想吃肉,就要吃低端动物的肉,首选偶蹄类的食草动物(牛、羊)。最好不要吃任何动物的血液(鸭血,毛血旺之类的,这些食物寒气和阴气太重,如果阳气很足,吃着无所谓)。

2、味:酸苦甘辛咸,涩焦淡辣鲜。

咸的东西可以补心气,通心神;焦的东西可以助消化。

3、顺时而食

春天吃嫩芽绿叶,少吃肉少吃酸;夏天补充盐分,吃温性的食物(夏天易肠胃寒);秋天多吃水果滋阴润燥;冬天吃实(含须根的东西:土豆、红薯、萝卜等)。

4、应地而食

“上堂问礼,入乡随俗”:去外地之后,先要喝当地的水,煮开之后喝一杯当地的茶。

不要经常尝试新鲜的东西,吃常食身体的能量消耗最小。

所有东西并非绝对的,要因人而异,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做调整。

5、五谷、五畜、五果、五菜

五谷为养:吃饭就是吃种子;麦补肝、黍补心、粟(小米)补脾、稻补肺、菽(豆子)补肾;

五畜为益(锦上添花):羊入肝、鸡入心、牛入脾、驴入肺、猪入肾;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吃燕窝(用冰糖来炖);吃虾最忌讳的是:吃完虾就吃水果,或者是吃完虾就喝绿茶;连皮带虾一块儿吃,这样的吃法才真正滋补人,可以实现阴阳平衡;特别好的滋阴的食材就是鳖,这个食材绝对入肾;滋阴、壮阳效果好,而且比较温性,容易被人接受的,就是牡蛎(生蚝);补肝效果最好的是鹿肉(鹿角是滋补肝血、壮阳的最好药物,它就像人的指甲);食用又滋补,又比较性平的水产品:鳝鱼、淡菜(贻贝)、鳗鱼(水中人参)、带鱼(吃了不会上火,入脾、入土);

五果为助(帮助消化):水果大部分都是酸、甘、寒,即使某种水果是热性的,只能作为一个点缀、一种辅助,而不能把它当成主食,不然就会导致身体湿气重,因而生病;要吃就吃应季水果;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桃熟了还可以吃,但是杏和李子吃多了,绝对会伤身);饮酒后吃水果,特别伤肝;

五菜为充:蔬菜绝对不能当主食,可以通过吃菜来帮着疏通,这就是蔬菜的价值。

6、汤、汁、液、胶、糜、髓

汤:喝汤能减轻胃的负担;喝荸荠汁、藕粉,能调治严重胃病;

汁:喝麦冬(麦门冬)的汁,生津效果特别好;要学会“断奶”;没事尽量不吃榨汁的瓜果;

浆:老家的浆水就很好喝,酸酸的,夏天解暑又生津;酸奶要喝正宗的;

液:液就是水和肉的交融,比如肉糜、肉汤、皮冻(鱼汤也能做皮冻,滋阴效果也很好;而羊肉和牛肉做的皮冻,就没有滋阴的效果,因为它们都偏温、偏燥),广东人煲的汤,鸭架汤(滋阴效果是非常好)。

胶:从根本上讲也是液,食用胶的最好方法是烊化。

糜:把种子打碎了,再熬出来的东西;《伤寒杂病论》中有句话叫作“糜粥自养”;反对在粥里面乱加东西,比如皮蛋瘦肉粥、鱼片粥、牛舌粥、牛鞭粥……最后很多加进去的食材都喧宾夺主。与其那样,我们还不如直接去吃那些食材;真正的粥要熬到“水中有米,米中有水”。

髓:髓是半固体的东西,是体液渗透到骨头里的进一步浓缩物。敲骨吸髓的“髓”,是最滋阴,也是最难化的东西。类似髓的还有蟹膏、蟹黄、鱼子,这些都属于精一类的东西。这种东西完全蒸熟的话,就没有滋阴的效果了。但是生着吃又消化不了,所以最好的烹饪方法是发酵。最好是吃像醉蟹、腌蟹、炝蟹这样的,经过发酵或者是经过腌制处理的东西。

7、饮食的心态

(1)饮食,以“和”为贵。

强调的是元气与谷气的和。饮食的滋味,最重要的就是用我们的元气化谷气的一个动态平衡过程。道家说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数的,要慢慢吃、悠着点儿吃。吃的时间长一点儿,活的时间就可以久一点儿。

(2)吃饭的时候不生气,生气的时候不吃饭。

不要带着情绪吃饭,因为情绪也会动心、动神。所以,吃饭的时候不生气,生气的时候不吃饭。当你生气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吃不下饭,这就是人体的自我保护。而那些生了气还吃的人,等于是在损耗自己的元气。

(3)想省元气,吃饭时就要专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吃饭的时候想省元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专心吃饭。不要动情绪、不要分神,要认真地去琢磨饭的滋味,要在自己真正饿的时候再去吃。

8、一些小常识

(1)改刀、研磨、取汁、烹煮蒸是省牙和助消化的智慧。

(2)猪油、胡麻油比混合油好。

(3)好厨子做菜不用酱油,用酱。

(4)豆豉、纳豆、酱豆腐豆腐卤、豆瓣酱都是好东西,豆腐卤上的那层红油是精华。

(5)葱入肺,蒜温通心神然而伤眼,芥末入肝。

(6)三七粉会慢慢把小肠里那些污浊阴寒的东西透出来,因此有人服用会觉得痒。

(7)受了哪种频率的寒,必须用跟它频率相近的热去解。高压锅、电磁炉烹煮食物比煤气做的易上火(熬药中有文武火应为同理)。煲汤最好是陶罐砂锅。

(8)喝水尽量要喝温水。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喝胃癌得人喜欢喝滚烫得水,吃滚烫得东西,是因为他们内心得寒气很重。

(9)喝荸荠汁、藕粉能治疗严重的胃病;喝冬麦的汁生津效果特别好。

(10)喝酒:尽量不喝啤酒(阴寒之气太重),少喝高度酒,少喝果酒(如葡萄酒偏寒,用的是果而不是实),可以喝点酒酿等,可以喝黄酒,但是最好温着喝。

(11)喝茶:脾胃弱的人或者北方人,要喝就喝红茶或者黑茶(发酵后的熟茶容易被身体接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