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郎妹》观后感100字
《等郎妹》是一部由郑华执导,袁志博 / 褚栓忠 / 董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郎妹》观后感(一):数豆子的感动与辛酸
数豆子、等.......
纠结的一逼看完这部电影,想哭;哭不出来,想批判觉得太残酷。闰月、春生、思焕、阿菊、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我最初看到的都是淳朴和善良。
原始的状态里,心灵的纯洁可以让一切感动,能拍出平淡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得事情。生活永远离不开男人、女人、钱、战争、感情;每个人都一样,倾注一生的等让人觉得既心酸、又感动。
《等郎妹》观后感(二):一部真实反映七八十年以前的客家人生活的电影
电影拍得真不错。
尤其各种客家人生活的细节,小物件,都很真实。
我老家离土楼不远,可是对里面人物操着北方口音,有些还京腔京韵,就感到十分别扭了。。。。
中国那么大,尤其拍南方各个方言区的电影电视的时候,对话用当地方言肯定不现实。但是如果都是北方口音,甚至京腔京韵,也太别扭了啊。。。。
那怎么办呢?
《等郎妹》观后感(三):目前最优秀的客家电影之一
1.场景布局和格局稍小所以对区域风土展示比较全面。
2.虽是改编片名不妨叫做“土楼岁月”“土楼往事”“客家岁月”“客家往事”。
3.方言全篇对话不大可能,但是可以再多点的,比如辈分称谓。小名也可以加上。
4.独立的短镜头稍微多了点,转场不是很顺畅,但得益于导演表现能力,基本不影响整体观感。
5.导、编、演到位,优秀的作品。
6.小男二看着眼熟,原来是李卫当官里的岳小满。
7.推荐郑导的另外部电影《战时省委》
《等郎妹》观后感(四):good
悲剧阿.我一直在悲剧里出不来...
大概是因为演员都是比较有文化的,而我读书少...
客家那不刷牙牙齿还很白...真是太好了...
一定是因为糯米好吃...
去过一次贵州...那里的白酒和人的开放程度感觉不是电影里的。
又或许人都是自私的。
所以才这样悲剧吧。有时候你给别人的,是别人不想要的,就像思焕。他没把姐姐当老婆,不像文章...
人的节操有差别...
但是文章和马就悲剧了吗?
现在的生活都是靠钱。什么都要钱...好吧好的
《等郎妹》观后感(五):等郎妹
有的人,一等就是一辈子。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挺感触的。那个年代的女性,成为童养媳,便一辈子束缚在那里,难以逃离。
自己的丈夫比自己小好些年纪,要等着他长大,再继续给他生儿子,周而复始。女性的命运被束缚,了无生机。润月在等她的丈夫长大,然后再和他成亲,小小年纪,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孤独的寂寞。和她一样的,还有邻居家的阿菊。
等呀等,等到他长大成人。
成人后的丈夫却离开了这里,远渡重洋;而润月即使有春生的细心爱护,却害怕村里人的闲话,过不了心里的道德伦理束缚,压抑着自己,孤独一生,年复一年,等着那远去的丈夫归来。在那漫长的岁月里,数着豆子,来熬过这难挨的岁月。
社会呀,对女性太残酷了。她们总是在不停地承受着这样的痛楚,无法逃离。等到下一辈,又开始她们的悲剧。谁又能真正的解脱呢?
《等郎妹》观后感(六):纠缠
影片最让我觉得沉重的地方,是润月听到思焕还活着时,一把扯下红盖头,然后背过身去,将银钗取下,那是最接近希望的时刻,却被一纸家书和润月对自己操守的无奈坚守击得粉碎。
我好像很久没有感受过,那种给了一个人希望,却又堕入更深的悲剧的感觉了。
润月对春生是动过心的,那么她对思焕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太复杂了。有疼爱,有盼望,有悲伤,有绝望,但我始终认为那是多加一份索求的亲情,就像是养大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对自己好的特别一点。
思焕何尝没有看出润月对春生的动心,包括他后来的拒绝,那份家书,都是希望润月可以选择春生,不用为自己苦等。他是一个好孩子,唯一对不起的是他的母亲,即便他的母亲给他制造了婚姻枷锁,他也应该回来看她一次。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他才永远都没有回来吧。
至于春生,我想,他应该陪伴了润月一生,即便最后是润月一人孤身守着整栋围屋的镜头。
言尽于此。
《等郎妹》观后感(七):……
《等郎妹》一部很悲伤的电影,等郎妹一个很悲哀的群体。 等郎妹在幼年就被家人如同物品般卖给别家,以后她们的生活与自己最亲的亲人再无瓜葛。悲惨如阿菊再花一样的年龄才等来她刚出生的小丈夫,然而,好景不长,她的小丈夫被水冲走了。润月依然,她唯一比阿菊幸运的是比阿菊更早等来了她的丈夫。可是,思焕却一直将润月视做亲姐,即使二人按习俗结婚也不肯越线半步,后来啊,思焕去来南洋,不久又有人传来了思焕身亡的信息。只留下阿姆和润月在那个古老的村庄相守,还好有春生的相助。再后来啊,阿姆决定就让润月和春生在一起以延续自家香火,但是,在举行仪式那天又得知思焕并没有出事的消息。润月决绝地扯下红盖头,决定一直为思焕守下去,即使思焕让他的阿姐另嫁…… 以等郎妹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女性被灌输着各种各样在如今看来奇奇怪怪的理念。她们与其说是一个活生生独立的人,不如说是一个受各种封建观念压迫的傀儡: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被困在一方小小的家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限制,特别可悲。
《等郎妹》观后感(八):慢慢等
应该是上周的时候了,看了郑导的这部电视电影,感觉是看过的电视电影中最有电影感的。后来才知道郑导一直是做胶片的,而最让人感动的是郑导的敬业精神,做数字也严格的做了分镜头,而他也一直强调敬业对完成作品的重要性,这是对我最大的教诲。
回过头来说电影,这是记录原生态的剧情片,导演软化了戏剧性,着力塑造了地方氛围,在节奏的把握上也控制的很到位。在这种创作意图下,我提到过演员的感觉还可以再好些,就是用本土人饰演,但是当我得知拍摄周期仅仅11天时,我知道没有必要再问下去了。
女主角等妹郎这个角色是有问题的,不是说人物本身的性格有问题,而是在表现中没有用镜头把这个人物给支撑起来,因为母亲这个角色的表演是向上的,不用刻意表现就能产生张力。而等妹郎相对低沉的表演需要视听的烘托,由于这一点没做到,两个主角对影片的建构变得不稳定,总觉得差一块。
镜头的运用比较到位,大全景,特别是湖和围屋很好看。镜头的组接也是很娴熟的。
有个比较大的遗憾是,导演放弃了对这样一个传统话题的新阐释,沿袭了...后来得知这是制片厂为推广本地文化而策划的制作,我同样也知道没必要问下去了。
《等郎妹》观后感(九):等待这份畸形的爱情,是传统的恪守还是真正的爱
十一月中刚从客家土楼那边回来,在那曾听当地的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讲过关于等郎妹的故事,一起的驴友说有一部电影《等郎妹》就是讲诉这样一个故事的,于是从那边回来我就找出来去看。
这片片土楼里不知有多少像阿菊,闰月的等郎妹,阿菊正要和儿时的伴春生结婚,即将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可偏偏漂泊南洋的思焕来信告诉大家他还活着,接下来闰月是恪守那份本分,还是等待自己真正的爱情,还是要履行阿姆给予她的使命?闰月在昏暗的灯光下是数的豆子,还是数的时间,数的寂寞,数的对往事的心酸,数的对自己宿命的憎恨?
“十八娇娘三岁郎 半夜想起痛心肠 等郎长大妹已老 等花开了叶也黄...”这凄凉的歌谣,永远荡漾在客家土楼里,永远唱不完的凄凉,永远读不完的悲哀,永远等待不来的情思。
等郎妹就这样再等待中老去,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年老的闰月就在土楼天井那块坐着,用苍老布满老茧的手摘这东西,恨岁月的无情,闰月已不是十八娇娘,如今满脸是书写岁月的沧桑,恨观念痛心,让当时鲜活的爱情老去,成为标本。
这部电影,各个环节衔接自然,舒缓的节奏书写当时客家人,当时偏远山区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对畸形婚俗的一种批判。
《等郎妹》观后感(十):“等”一个一生一世
说实话这是哪个王八蛋想出来的奇葩“婚俗”了,童养媳感觉都够缺苦的了,居然还有等郎妹。很多人看这个电影一定会想到沈从文的《萧萧》,谢飞导演将其搬上银幕成了《湘女萧萧》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沈从文是善良的,萧萧被长工花狗引诱怀孕之后被发现,可喜的是萧萧的伯父不忍心她被沉塘和婆家商量之后决定将其发卖,但是没有正相当的人家来看,这段时间里萧萧生下了儿子,有意思的是婆家的那位小丈夫和萧萧长时间的相处竟然不舍得萧萧离开,两人又生活在一起了,生下的儿子起名阿牛管小丈夫叫叔叔,小丈夫也不生气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后来二人又生育了一个儿子毛毛,之后阿牛12岁时萧萧为他娶了一个大6岁的童养媳,没错又重复了萧萧的命运,萧萧做了婆婆,萧萧和其他男人有染生子之后还能继续在婆家生活这个是相当善良的了,后来我发现或许是萧萧生下的阿牛算是为婆家添了个劳动力而躲过一劫,但是女性的悲剧也在这,她的悲剧不是在别人把她如何,而是她自己的不争,萧萧浑然不知自己的一生就这么浑浑噩噩在周而复始中继续,我一直觉得《萧萧》这个故事是悲喜交加的,毕竟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儿可是动不动就被婆婆鞭挞,烙铁能烙穿脚心最初看时我真是脚底发凉,头顶发麻。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怎么说娜仁花老师当年也不是吹出来的双料影后,重点是漂亮的不得了。 《等郎妹》给我映像最深的是在看这部电影演到阿菊被她阿姆埋怨是因为她命不好导致她阿姆生不出男孩时弹幕上出现“再等一等,共产党来了就好了”的字句时我很受触动的,清末民初的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为女权奔波的路上,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们仅仅是那小部分思想开明家庭中的大家闺秀们,而真正意义上解放了妇女的还是共产党。共产党在争取女性独立的道路上也经历了相当大的困难,在那个 “娶妻如买马,骑时用鞭打”,“鬼神不是神,女人不是人”等说法盛行的时代下广大基层农村的女人们才是最大的“难”,在起草第一部《婚姻法》光无条件离婚自由这一条邓颖超们就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这些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千百年来女人们的生活受到太大限制,长期存在的早婚、老少婚、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单说电影中的女性,润月的父亲将她送到王家阿姆家时一定意义上就已经将她“送”到了王家,本身而言我并不愿意说“卖”这个字,因为对润月父亲来说那并不公平,中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吃饭问题是没有解决的,为了一口活命的粮食,很多行为都有了可以被理解的基础。王家阿姆在送走润月父亲时对他说,她会好好待润月的,坦白说王家阿姆作为一个婆婆对润月很好了,婆婆与媳妇儿这又是一个困扰中国人多年的历史问题,有没有人想过“多年媳妇儿熬成婆”这句话透漏了多少女人的悲苦,这种悲苦其实是在婆媳之间不停的传承转换的,同样电影中在润月夜晚想要偷偷离开围屋时因为人太小而够不到门栓惊动了邻里,被王家阿姆带回屋里,第二天一早她的阿姆告诉她自己来到王家时比她还要小才三岁,晚上思念亲人想要离开时被自己的阿姆带回来打了一顿告诉她进了王家的门就是王家的人,犯了错误要自己跪搓板这样才记得住,同样他把这套道理又告诉了润月,或许她觉得这没什么不对她的阿姆就是这样教她的,她或许在看见金枝婶打阿菊的时候无奈的告诉润月,金枝婶脾气不好苦了阿菊她没有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润月,是因为或许她的阿姆对她不好她不希望润月也被那样对待,她变成了曾经的她,她也成为了曾经的“她”,在大大的围屋里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拒绝,有的只是就应该这么做,她们接受不了新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有辨别的能力,直到一个人的长大。思焕长大了,那个润月从出生就照顾、盼望着长大的小男孩,思焕是遗腹子,他的父亲在南洋去世了,王家阿姆所有的希望都在他的身上,她一定要生下一个“男崽”,她千思万念的希望自己生下一个男孩为王家继承香火,之后又为他带进了一个“等郎妹”期盼着儿孙满堂,电影中思焕与润月成婚的当晚在围屋中的大家都是快乐的,屋外还有许多如当年润月般大的等郎妹……但结果却是思焕读过书受过教育,他潜意识里润月是姐姐,小时候润月为他换尿片、洗澡,对他来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小朋友笑他怕老婆时,思焕也只是傻傻的笑,但是有一天他不让润月帮他洗澡时,其实事情就已经变了,他知道他不能和姐姐润月做那样的事,思焕虽然不是个大户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家里润月还是不会让他做一些辛苦的活计,他本身其实还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爷”,他读过书,他不想被抓壮丁去打仗,他想去南洋谋个活路,但因为父亲的事,阿姆不希望他去南洋怕他像丈夫一样客死异乡,思焕不想伤他的母亲表面上接受了母亲的意见,暗地里却在希望润月放他走。很快,阿姆为了留住思焕为他们举办婚礼,大婚当夜思焕没有动润月,润月说她不是他的姐姐,从进了这家门的时候就是他的妻子,两人相顾无言,第二天阿姆告诉她以后会好的,思焕还是想去南洋,甚至试着用丈夫的口吻和润月说话,思焕的一声润月最后让润月决定放他走,这就是夫权,思焕不是弟弟他是丈夫,出嫁从夫这是润月认识里的道理,最后润月放他走了,润月为他做了米糕,瞒着阿姆让他离开,离开时给了他自己的银镯子,但是思焕不知是忘了还是故意的却没有带走米糕,润月夜晚一个人流着眼泪吃完所有的米糕,结果显而易见,婆媳发生了第一次的撕打,准确的说是润月挨打,又一次相顾无言。之后二人一直到海边去等思焕的消息,有一天撑船的人说思焕在海上生病,之后到了南洋就去世了,这里面出现了春生这个人,这是喜欢润月曾经帮助阿姆家春耕秋收的一个短工,阿姆担心他们发生什么辞退了春生,春生和阿姆知道了思焕去世的消息,两个人相约瞒着润月,因为思焕去南洋的钱和阿姆的病欠了很多钱,润月去挑盐赚钱,挑盐是九死一生的因为会遇到土匪,女人很少干的一种活儿,在路上春生情急之下说出了思焕的死讯,润月崩溃,但她回到家里还是装着不知道瞒着阿姆,两个女人都在试图瞒着对方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后来金枝婶终于生下来男孩虎崽,但是阿菊很大了已经,阿菊每天照顾虎崽,有一天金枝婶死了,阿菊还在照顾自己背在身上的这个小的一点点的“丈夫”,阿菊告诉润月如果有一天她有了女儿怎么办?润月说她会替她照顾女儿好好长大,一定不让她再做“等郎妹”,悲剧就这么来了,9岁的虎崽在海边玩耍被海水给卷走了,阿菊被叔公们强按着和一只大公鸡拜了天地,阿菊不从,在虎崽被水卷走的地方投海自尽了……阿姆在和叔公的对话中透漏出了想把润月当做女儿为她招婿,继续王家的香火,托人问春生,春生说他愿意上门。在那样的环境下我始终觉得王家阿姆是一个好人,我查过资料等郎妹的几种结果里,除了和自己的丈夫结婚外,婆家当做女儿为她择婿已经是相当好的一种结果了,毕竟所谓“望门寡”和大公鸡拜堂或者和夫家的小叔子、侄子拜堂的也不是不存在的。阿姆向润月表达了这样的意愿后,告诉她春生愿意被招婿,润月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自己在屋中跪了一夜,这里面还有一个事儿,隔壁有一位婶子因为通奸被浸猪笼沉塘了……早晨阿姆忙扶起问她没有犯错为什么要跪,双方才知其实大家都知道思焕不在了的消息,二人抱头痛哭,之后就是阿姆为他们忙着成婚,偏偏不巧大婚当天,思焕送回信说自己没有死,只是没有路费无法返回,顺便送回了银镯子,告诉母亲让姐姐润月不要等他,如果有个好的归宿就另行嫁人吧,但是润月却决定不嫁了,我很难过的是润月亲手断送了已经到手的幸福,但是我却是很理解润月的,这不怨她,这不是她的错,这也不是王家阿姆的错,他们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然而但是这就是结果。“十八岁的姐,三岁的郎……不知是姐还是娘”,人们不断唱着这样的歌谣,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却不懂她们的悲苦,在这围屋之中围住的是那一方水土,只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围屋围住的又何止是人,围住的还有人心。其实我一直在想润月对思焕有没有爱情这种情愫存在,但我宁愿相信是有的。阿菊和小时候的润月在围屋里看到一个数豆子的老人,这或许就注定了结局,后来老人去世了,叔公说这要是搁在有朝廷的时候可以为她申请建造牌坊的。不知道很多朋友了不了解牌坊这个东西,我不止一次见过牌坊这种东西,在高高的牌坊之下我会想这真的是这些女人想要的吗?这些东西很沉重的压在几代、几十代、几百代女性的身上,她们被要求你应该怎么做?不会有人想我为什么这么做,有时候想文化教化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它真的会让你认为你所能认识到的一定是对的。资料记载“由周至五代的贞节烈女仅 92 人,宋代倍增至 152 人,元代倍增至 359 人,明代三百年间则井喷般地猛增,贞节烈女的人数达到空前的 27141 人。比起清代来,明代只能算作「小巫见大巫」。清代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竟然高达 100 万”,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政绩而转变成了一种类似“邪教。”的东西,人们病态的追求,导致很多女人被迫要守节。民国的创立在中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结果,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很大的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还是在遵循乡俗礼法在生活,我原则上并不崇尚暴力革命,但是不得不承认革命确实能让很多事情推倒重来,能以最快的速度结束糟粕,重新构建新的框架,制定新的规则…… 《等郎妹》这部电影拍摄的很原始,剧情很简单据说拍摄只用了17天,很多的时候越简单的东西越真实,女主角是袁志博,很多人认识她应该是《芈月传》里的“骚浪贱”南后郑袖,演员的塑造确实很厉害,寥寥演绎会让你一度相信她就是“润月”,最近又看了她演的秋瑾,眼神里包含了太多的不一样,实话说袁志博对这个角色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角色各阶段衔接的也特别好,整体很顺畅。 最后还要为CCTV6打个call,很多电影还是拍的挺不错的,虽然不会投入很多的制作成本但是它却能讲出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