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2021-07-17 00:30: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是一本由[英] 奥利弗·萨克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读后感(一):生活仍将继续

  昨晚用上了新买的高脚桌,打算之后增加站立阅读的时间。想要买一个抬高的桌子,却磨叽了很久,总觉得家里小放不下或者其他借口等等。组装的那天正好打完球,36、7度上海的高温天里,看到散在一旁的零部件。速速冲了个澡,来做简单的组装,于是又出了一身汗。

  收到书的那天,是周一工作日的早上。我们打开快递看到书的那一刻,我有种条件反射,一下子反应过来是书。之后这本书,在每天回家之后,成为最吸引我的事物。下班的时光,夜晚总是短暂,忙一些杂事或者整理家务等很快就到了午夜。之前连续多日的多梦失眠状况,让我不得不珍惜每一分钟的睡眠时间。这样一来,晚上的效率就尤为重要。可却很难实现达成想要做的。

  自从疫情期间,开始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收获。一些书做了笔记,一些书做了摘录。也开始在豆瓣上传自己写的笔记以及书评。开始整理好的解说文字,整理思路的过程中反复删减,重写,配上图片。写着一段文字的时候,脑子里过了好几个画面,怎么都是个繁琐的过程。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喜欢窦靖童,对姜思达有点印象。恰巧他们“梦幻联动“合作了一期音频节目,当时对播客两个字还是很陌生,小宇宙APP下载了就听了这一个音频。后来在通勤和闲暇时间,播客变成了一种习惯。第一个播客叫随机波动。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打开随机波动的列表,她们又更新了。【随机波动054】解一颗脑:比宇宙更复杂,比意识更广阔。这一期节目聊的就是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脑科学与文学的”梦幻联动“。

  在共同的讨论当中,不同出发点的思考角度,书籍与不同阅读者之间的碰撞。医生与病人的角色互换,每一种病症是如何被发现,这当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对于整个研究的感悟。

  作为医生在技能之前需要先学会的真谛,需要做什么才能更好的保持住大脑的健康。对于病人的尊重可以通过那些关系来实现,解释了阅读并不是人类通过进化而习得的技能。对慢性神经疾病患的两种非药物“疗法”是什么为什么。等等。

  对于当今社交媒体的反省,”休闲地独处,为自己做主,真正地专注于一件艺术品、一个科学理论一次日落,以及爱人的脸庞。“提醒了我们这些本应该是值得占用我们时间的事情。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读后感(二):致敬生命和爱的记录者

  这本书真的很特别。相信一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脑海里会做出很多想象,但当翻开这本书以后,却发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这本书的作者是有着医学界的桂冠诗人之称的英国神经学专家奥利弗萨克斯。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最初的爱,大多是作者讲述的一些回忆性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喜欢观察乌贼标本喜欢去博物馆的男孩,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个喜欢钻研晶体构造、在被元素周期表震撼后热爱化学的孩子,我们还可以看见他和朋友们因为乌贼储存不当导致闯祸的糗状,我们还仿佛看见那个很喜欢读书却不喜欢上学的孩子。这些都是作者小时候的样子,他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这一部分还介绍了他心目中的偶像戴维。作者认为我们需要这样的偶像,作为自我理想的投射,并让他们贯穿自己的一生。另外作者还讲了对他造成很大影响的书《头骨环游记》。作者甚至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这本书中的优缺点。

  第二部分讲述了临床故事,那些病例故事可以看得出作者对患者的关怀。尤其那篇《冰封》。那个故事的结局真的出乎意料之外,从文字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有些愧疚的感受。本意是救人,结果反倒害了患者。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篇《与上帝在第三个千禧年相见》。这篇文章中谈到了濒死体验。书中讲到濒死体验者会毫不费力地又感到幸福地穿过一条黑暗的走廊和隧道,走向一束神奇的生命之光。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濒死’感受。那时候在手术台上突然感觉自己呼吸困难,之后就仿佛睡着了。接着又觉得自己飘起来在高空中俯视大地,那些小时候走过的路和住过的房子都很快闪过,就如同幻灯片一样。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多遍,那次体验也跟着回忆了很多遍,确切地说没有什么害怕的感觉,反倒是带着一种科研的态度想要再搜寻点什么。

  这个章节中介绍了呃逆和其他奇怪行为还有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额颞叶痴呆、躁狂症等。每一篇文章都值得反复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出作者的医者仁心。

  最后一章为生活还在继续。当我们回忆过去,自然也会更加期待未来。那些生命的奥秘,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作者讲到‘当死亡迫近时,如果仍能感到生活还在继续,那么也许会从中得到慰藉’。即使作者在生命中最后几周,仍然怀着希望。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多,我常想我当初跟医生说的以后一句话是救我,心有不甘当时死去是有的吧。依然能够觉察出当时对死亡的恐惧更多一些,自己真的没有作者这样心存希望的心境。

  这本书我还会多次阅读的。当我面临困境的时候,当我觉得停滞不前的时候,从这书中汲取的力量会给我带来丝丝希望。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读后感(三):从精神到神经到精神

  1.最初的爱

  奥利弗·萨克斯的这本随笔集分为三个部分,“最初的爱”“临床故事”和“生活还在继续”。“最初的爱”中,他写文回忆了童年对科学的热爱,那种纯真的赤忱叫我也想起了我的小时候。12岁的我买自然百科,收集恐龙卡片,读发明家的故事,在外婆家院子的角落里开辟出一块场地,放上瓶瓶罐罐,用粉笔在墙上写“XXX实验室”……仰望星河期待自己哪天也做出什么改变世界的发明或青史留名的发现。萨克斯重新唤回了那些记忆。读到他写元素周期表,我甚至不自觉地背诵起来:“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产生重新打开高中教科书的冲动,复习每一列元素的优美性质。

  不同的是,当他着迷于头足纲生物,就能到城中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躲起来等闭馆后开着手电出来看化石。当他喜欢化学,能在科学博物馆看到一面墙的元素周期表,每个格子里都存放了一盒或一管元素单质。他的生物老师会带他们周末抓标本,去海洋生物研究所旁观科研。他自己甚至在地下室试着养乌贼,结果气体爆炸满屋臭味。这一切都发生在他十四岁甚至十二岁以前。

  这个条件中国大概只有北上或者省会城市才有了吧。我小时候也参观过,在县城里看那种短期的科学展览,摸静电球,后来我无数次路过那栋小楼,期待发现那里变成一家常设博物馆的蛛丝马迹,但永远只有本地银行的招牌。大学去其他城市游玩时也喜欢去博物馆,总能看到一队队的小朋友,就很羡慕他们。虽然知道其中肯定不少“鸡娃”,但是,人在青春期之前应该见识一些宏大壮丽……啊不是,人对世界那种纯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宝贵的,或许会终生受益。

  在“生活还在继续”里,萨克斯已经变成了八十岁的老人。但你丝毫读不出他是老人,他依然保持着那样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参加蕨类植物学会,拿放大镜阅读,研究细胞结构起源,思考地外生命……“如果大脑要保持健康,就必须保持活跃,要勤于思考、玩耍、探索、体验,直到生命终结。”他的确做到了。

  怀着这种探索精神,他最终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成为一位神经学专家和临床医生。

  2.最后的故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爱好者适合来读一读,萨克斯分享了自己遇到的和读到的许多病例,关于大脑皮层某些部位的损伤或者某种激素的缺乏会给人的情绪和心态带来怎样神奇的影响——也就是从神经到精神。而且这一本临床故事也不像那本是网文作者的科幻小说。

  譬如说,宗教徒会经历的“狂喜发作”,病理上可归因于颞叶癫痫。灵魂出窍的“濒死体验”,研究它的神经科学基础也非常有趣。萨克斯睿智而严谨地总结道:

  “幻觉,无论是启示性的还是平庸的,都不是源于超自然的;它们属于人类意识和经验的正常范畴。这并不代表它们无法在精神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不能否认它们对个人产生的重大影响。有的人通过幻觉来形成价值观、建立信仰或构建叙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幻觉不能被用来证明形而上学的存在。它们仅仅证明了大脑具备创造出幻觉的力量。”

  这是大脑对个人的影响,另外一些“神经病”则会影响到他人。譬如图雷特综合症患者,也就是《叫我第一名》的主角那样的人,会经常抽动、说脏话、强迫行为,但似乎是在控制不住地试探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因为颞叶手术而患上克吕弗-布希综合征的丈夫,无法控制食色怒欲,但也从未骚扰别人而是持续购买色情制品……

  在我们的脏话里,“你神经病啊”和“你精神病啊”是一个意思,这说明人们自己也区分不开这两者,然而到了面对真正的精神病患的时候,却无视了这种心理表现的生理根源。萨克斯指出,其实令许多精神病人无法健康生活的障碍,正是对精神病的耻感,以及被放弃并孤立于“正常化”的社会之外。萨克斯在书中提到了比利时一个叫海尔的小镇,那里有寄宿家庭接纳精神病人的传统,也进驻了不少的专业医生作为监督。在社会和家庭普遍的良善与包容之中,他们彼此产生了忠诚和责任感,从这个小镇中穿行,你将很难分清楚病人和普通人。在合适的治疗以及和谐的公共生活之中,即使是终生的病人,或许也能过上“令人满意,对社会有所贡献的生活”。

  海尔只是一个机缘巧合下诞生的乌托邦,但世界未尝不可以是这么一个小镇。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读后感(四):奥利弗:"医学桂冠诗人"

  我这样的文科生,在看了奥利弗·萨克斯的书之后,都有点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爱上科学,是不是从小的教育资源太匮乏了。(想来自己的应试教育确实没有奥利弗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初高中生活精彩,做过那么多实验)

  奥利弗是一位英国的神经科医生,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了解到他还是一位非常善于写作、观察生活和思考的人,他的一生在研究人类的大脑神经。与大众熟知的宗教、信仰和心理学不同,奥利弗的视角是科学。他喜欢用科学的视角就分析和分享一切发现。

  最初的爱,奥利弗说的是他初中的时候,是怎样喜欢乌贼的。那时候每年去参加为期三周的海洋生物课对他来说是近乎无法忍受的甜蜜回忆。可以见得他从小就是一个超级爱科学的孩子啊,无穷尽的着迷。他最爱鱿鱼、乌贼和章鱼,所有的头足纲动物在他看来都是最漂亮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他也因此有一大堆关于乌贼的趣事,比如跟随朋友的家人出海打渔时候,捕捉了很多乌贼,为了上学的时候提供给老师做授课解刨素材,自行保存在朋友家的地下室,结果保存不当,乌贼在地下室爆炸了……场面狼藉不说,更是无法消除气味。

  奥利弗还在书中为我们分享了他求学时候特别崇拜的化学家汉弗莱·戴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天才化学家的一生,以及一个科学爱好者的成长历程。偶像(科学)对一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他总是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指引。

  最后的故事,可能还没有最后,最后的文字中,奥利弗跟我们谈了这种生存在社交网络下的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他引用了多个实例和多方言论,有时候不得不佩服他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和思考力。

  书中的精华部分,能引起我们大部分人思考的新观点,都在“临床故事部分”。在这里奥利弗分享了他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病例及其中的神经学现象。“回光返照”“灵魂出窍”“幻听和幻觉”其实都是最基本的一些神经学现象。大众可能不熟知的是,其实癫痫病人在病情发作的时候,有极小的一部分会进入一种“狂喜发作”的状态,在那种状态的病人,甚至会觉得自己进入了天堂。还有我们身体的很多重大疾病,有时候会引发一些梦境。我们的梦可能会预见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情。这一切是符合科学解释的。

  还有一个令我非常吃惊的知识,原来做脑部手术的时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痛要全身麻醉,事实上因为大脑没有痛觉神经,做手术的时候病人是感觉不到脑部的疼痛的。

  以上这些关于神经学的病例和病理发现,其实除了医生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很多的“记录着”神经出现问题的病人其实非常有必要将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虽然这些离奇的事情与外人说很难让人信服,但确实是事实。是值得研究的,是推动医学发展的。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想起人们一直在夸的费曼先生。奥利弗也是这样有趣的“科学家”,虽然严格来说他更是一位医生。他传播了非常正的价值观,喜欢科学,钻研科学,同时要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要不断的思考总结,要多读书多涉猎知识,来增强自己的学识和思考力。

  最后附上奥利弗的介绍,相信你也会喜欢上他和他的作品。(还有这个开本真的是爱了,致敬广师大)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年7月9日- 2015年8月30日),经验丰富的神经病学专家,具有诗人气质的科学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他擅长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脑神经病人的临床案例,写成一个个深刻感人的故事,被书评家誉为本世纪难得一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读后感(五):那些会忘掉自己的人啊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最好的部分在中间。

  这本书的作者是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百度百科里介绍他是:经验丰富的神经病学专家,具有诗人气质的科学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他擅长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脑神经病人的临床案例,写成一个个深刻感人的故事,被书评家誉为本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文学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

  不过,用神经学家和作家两个头衔概括他的一生,多少有些偏狭。萨克斯曾是一位摩托车骑手,周五离开医院后彻夜骑摩托远行,周一精神利落地返回医院;除此之外他还善举重、爱游泳。1961年,曾以600磅的成绩打破加州蹲举记录。

  他年轻时恃才傲物,一言不合就能和上司同事干架,还被赶出实验室。在他18岁时,因向父亲坦白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遭到家人的厌恶。他母亲直接冲下楼对他说:“你太恶心了,我真希望从没生过你。”萨克斯的爱情也从未顺遂,大半生都孤独一人,在75岁疾病缠身时才邂逅真爱。在其自传与回忆录《说故事的人》中,完整地记录了他精彩的一生。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是萨克斯写的最后一本书,也是在他即将告别这个世界之时,写给初心与热爱、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

  这本随笔集分为“最初的爱”、“临床故事”和“生活还在继续”三部分。在“临床故事”中,萨克斯记录了漫长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数个千奇百怪又触动人心的真实病例:躁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在每一个奇怪病例背后,也都存在着一个充满挣扎与困顿的独特个体。他写道的 - “在医生出现类似‘研究动物标本’的狂喜时,患者是个人这一点是多么容易被遗忘。”

  比起被遗忘,精神疾病或神经疾病的更加残忍之处在于自我遗忘。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病症,即便痛苦,患者也总能保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人格,一切都有迹可循。而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是从逐渐脱离原本的自我开始的。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神经,一个人的性情习性就此大变。积累的教养,习得的经验,全都一笔勾销。活过的人生,也被删除。

  想到忒修斯之船,一艘船在航行中木头被逐渐替换,最后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当一个人的脾气、情绪、爱好、习惯,突然全部更改,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吗?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位图雷特综合症发病时的样子:“患图雷特综合症后的行为通常与患者‘真实的’自己完全不一样,会很怪异。当我第一次遇见安迪·J时,他正在难以抑制地抽动;他从我手中夺过写字板,指着她的妻子喊道:‘她是个妓女,我是个拉皮条的。’但平时他是个性情温和的年轻人,对妻子无比温柔。”

  图雷特综合症经常表现为不受控的“抽动”,涵盖了大量古怪、重复、刻板、难以抑制的行为。最简单的抽动可能包括扭动、抽搐、眨眼、做鬼脸、耸肩或吸气。其他抽动可能更复杂。有的发作也表现为突如其来的污言秽语。

  “精神疾病并不是一种个人特质,而是暂时性的失常或脱离原本的自我。然而,受困于一种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精神异常状态(如躁郁症),必然会影响一个人的特质,成为其态度和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图雷特综合症或躁郁症只是偶然性间歇性的脱离自我,阿尔兹海默症则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 “对于神经科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被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症就意味着失去一切,这太常见了。”

  “病人迟早会失去准确表达自己病情的能力,失去以任何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除了声调,触感或音乐能短暂地唤起他们。最后,甚至连这一点也会丧失,最终完全丧失意识,丧失皮层功能,丧失自我 - 也就是精神死亡。”

  读萨克斯的临床故事,总忍不住惊叹大脑之精妙莫测,同时也会质疑灵魂这个东西的存在。就算灵魂的确存在,它也太过依赖大脑这个过分精密的容器。作者也提醒我们:

  “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或肾脏功能几乎是自动而机械地以一种相当一致的方式进行活动。与此相反,大脑或心智功能却不是自动的,因为它总是寻求着在从感性到哲学的各个层次上对世界进行归类和再归类,并对自身经验进行理解并赋予其意义。现实生活的本质是,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迎接挑战,要求大脑对其进行越来越全面的整合。大脑或心智只是维持一成不变的功能是不够的,它必须在医生不断冒险、不断进行提升。与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大脑的健康和运作良好有其特殊的定义。”

  “如果大脑要保持健康,就必须保持活跃,要勤于思考、玩耍、探索、体验,直到生命终结。”

  ps:安娜在住进医院之前,曾越来越狂躁地想要自杀,并试图用鸦片酊杀死她的一个孩子。当她被保护性地关进病院以后,她感到了深深的宽慰,尤其是当她的疯病得到确认的时候。她后来写道: “在我进入精神病院前一个星期,我感到一种比一年前更大的满足。并不是说我甘心接受了这样的生活,而是因为我这种不快乐的心理状态得到了理解,我接受了相应的治疗。此外,我还周围的其他人都处于困惑与不满的精神状态,他们很痛苦……我开始对他们越来越感兴趣,同情心也越来越强烈……同时,我也被当作一个患了精神病的女人对待,这是迄今为止我从没有得到过的一种善意。”

  “在正统的犹太人中,有一种祝祷是在见证奇怪的事情时说的:感谢上帝创造的多样性,感谢神创造出的陌生的奇迹。”

  或许,这个世界的每个生灵都是神创造出的陌生的奇迹,若这样去想,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善意吧。当然,也是对自己的褒奖。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读后感(六):爱上那个钱包里装元素周期表的作家

  有这样一个说法——当代年轻人喜欢一个人的最高礼节是把 Ta 设置成锁屏壁纸和聊天背景。把时间拨回去一点,这句话可能就是——爱 Ta,就把 Ta 放进钱包透明隔层。还记得谁入住过你的钱包吗?

  有一位作家,被 W.H.奥登、罗宾·威廉姆斯等我们一听到名字就会在脑海中闪过一连串画面的人深爱着,他将我们都背过的那张表格「元素周期表」放进钱包。他的家中也有大量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周边(抱枕地毯、海报……)。

  他是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

  萨克斯一直以其极富人文色彩的医学故事写作而享誉全球,他记录下病态背后的一系列奇异大脑与独立个体,被誉为“医学界的一千零一夜”。他平均每年收到 1 万封读者来信。《福布斯》深情悼念他,“医学界失去了灵感的缪斯”。

  元素周期表是他对于世界、对于科学与艺术最初的

  但科学博物馆给我带来的真正的顿悟,是在我十岁的时候,发现了位于五楼的元素周期表 — 这可不是你们那种粗制滥造、一尘不染、小巧现代的元素周期表,而是一个占满了整面墙的实体矩形箱。每个元素都放在单独的小盒子里,只要有可能,里面都装有真正的化学元素:绿黄色的氯、棕色的溴、黑色的碘晶体(但实际上是深紫罗兰色气态物)、非常重的铀金属体、浮在油里的锂颗粒。里面甚至还有惰性气体。

  当我作为一个十岁小男孩,站在南肯辛顿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元素周期表前面时,这种崇高的感觉冲击着我,它让我感到自然规律的永恒不变,而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自然规律的时候,它们又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感觉从未离开过我,甚至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也毫不褪色。

  这位出色的文学写作者同时也是脑神经学专家、古根海姆学术奖得主,在医学研究上留下重要学术贡献。他有很多称号,比如“医学界的桂冠诗人”“神经学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传奇科普作家”。最接地气的一个介绍语是“奥利弗·萨克斯医生堪称是美国神经医学界的贾斯汀·比伯”(那个时候比伯还是人们印象中的阳光天才少年)。

  接受采访时,萨克斯给自己的定位是“博物学者”。结合他的采访,以及接近死亡时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人生自白,如果请他做个自我介绍,他可能会这样说“我爱过,被爱过;我付出过,收获过;我读书旅行,思考记录。我和这个世界有交集,尤其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别交集。我探索过许多奇异的神经领域,神经异常病症的北极与赤道。

  最重要的是,我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一直是有感情、会思考的动物,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荣幸与冒险。”

  萨克斯与罗宾·威廉姆斯在电影《无语问苍天》片场。该片改编自萨克斯回忆录,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改编剧本。

  在医院,萨克斯是每个病人都想要遇到的那种天使牌医生。“他将他人眼中严峻的机体障碍或是悲剧,视为人类以尊严应对生理问题的过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德·霍夫曼这样评价萨克斯的医生生涯。医生萨克斯里面穿着元素周期表T恤、外面套着白大褂,坐在办公桌后面,对着每一位坐在对面的病人露出微笑。不管他们是否处于正常人状态,他都会说一句“你好吗?”,然后等待他们或用破碎难懂的语言或用外人看不懂的肢体动作进行回应。“医生的工作不只是诊断和治疗,它会影响病人一生中一些至关重要的个人决定。这需要相当程度的敏感和判断力,其重要性不亚于医学判断力和专业知识。”这是他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当医生的真谛。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是萨克斯在临终前回望人生,写给青春与记忆、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躁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他在其中记下了千奇百怪又触动人心的真实病例。每一个奇怪病例背后,都有着独特个体与艰难的灵魂,正如他写道的——

  “在医生出现类似‘研究动物标本’的狂喜时,患者是个人这一点是多么容易被遗忘。”

  这本书也并不只是萨克斯的临床生涯集结。对于从未读过他作品的读者来说,《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是一个万花筒,旋转它,看见日常事物的五彩碎片。对于读过《错把妻子当帽子》《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等作品的老读者,《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是拼图,拿着它,与曾经的读书记忆链接,回到他遥远的童年与原点。

  “最初的爱”是献给乌贼与其他头足纲动物的诗篇,饱含着少年趣味与科学浪漫,将读者带回“成为科学家”这一漫长旅程最初的起点;“最后的故事”则是对科学与人世的爱之告白,在饱含尊严的动人讲述中,向世界缓缓道别。

  在成为读者与病人眼中的萨克斯之后,他很少提起那之前的人生经历——一心想做实验,但不是弄坏机器,就是把样本搞丢(年轻时酷爱骑摩托车,有次他将报告放在摩托车后面,太过于享受路上的速度与激情,根本不知道半年来的实验成果早已被风吹散);疯狂健身,以 600 磅破 1961 年加州深蹲举重纪录;恃才傲物,一言不合就和上司、同事吵架,被赶出实验室……

  从各种文字细缝中,我们似乎可以爬梳出他转变的原因与疯狂的前半生。谜底固然吸引人,但他作为《纽约客》《纽约时报》最受欢迎作者与天使牌医生,留给我们太多。他的笔有一种魔力,让读者一次又一次回到他的笔下。读他的作品,只有 0 次与无数次。

  翻开《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与萨克斯在不谈论股市,也不聊名人八卦的鲱鱼节上,尽情享受鲱鱼从后领滑下去的时刻;逛各地的植物园,观察蕨类植物;凝视无限宇宙与有限肉身,重新拾起对人类与地球的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