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折射下社会政治层面的变化
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于计算机网络作为人际沟通的新媒介,借助虚拟平台连通传统的传者与受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单向传播,互动性前所未有的增强,双向传播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流趋势。后工业社会是多种媒体的整合和交互连接的时代,交流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外, 还有图片,音频,视频等,满足了语言之外还有视觉、听觉等方面的需求,这些时代特性和社会特征影响网络语言特征的形成。网络语言中突出的大众化,个性鲜明,交互性强等性质受后工业社会影响,因互联网网民基数庞大,网络语言需要满足数量庞大,类型众多,需求不一的网民群体,继而网络语言不可避免的出现大众化的特征,平民化的语言用来论述深奥难懂的思想,要求一个词汇能够让大多数人产生情感共鸣,普通质朴的词汇抒发情感,就像近几年的网络热词“郁闷”、“蓝瘦香菇”、“hold住”、“996”、“柠檬精”等,能够概括社会事件,引起大众情感共鸣,在现实生活中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同时这些词汇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词汇形成当中结合的新旧元素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符合互联网主要用户——青少年群体的喜好,网络语言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词汇和数字符号成了该群体进行思维和交流表达的最流行的工具。
另外,从网络热词的诞生和流行源头可以看得到信息时代下社会结构的变化。大部分流行的网络语言都是从草根中诞生,一方面草根阶层属于大众的一份子,能够生产出符合大众品味的语言,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会”,去中心化成为最突出的特征,自媒体的崛起,多类型传播媒介的异军突起,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力被分散,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各群体通过微博,博客等各种平台,对民生,社会,国际形势各种社会热点发表意见与态度,这不仅为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在多种思想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当中使得网络语言愈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