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1000字

2021-12-15 00:3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1000字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是一本由涂睿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一):陌生又熟悉的瓷器文化!!

  对于瓷器来说,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人在熟悉的了,很多人第一个学的英文单词,就是中国china,China又译为“瓷器”,可见瓷器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本书中有个小知识是说:景德镇原来叫做昌南,公元1004年后,宋真宗改了个年号叫“景德”,而当年在昌南进贡的瓷器非常受宋真宗的喜爱,于是就让之后在昌南烧制的的瓷器底部都写上“景德”的字样,景德镇也因此出名,China也有“南昌”的音译。可是我对陶瓷的认知好像仅限于china和景德镇了。对了还有周杰伦的天青色等烟雨。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

  有机会看到这本《瓷器里的文明碎片》,才知道自己对于瓷器是多么的陌生,本书用碎片化的文章,告诉读者各种知识点,可读性非常高,不会因为是知识普及类的书本,让读者感到非常枯燥,大概是作者的写作风格有趣,让读者可以沉浸到书本里,写的简单,易懂,是瓷器的故事,也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工艺。 其实想说一说本书的包装,打开快递的第一感觉,wc,200多页的书,第一版就做的精装啊,有意思,然后打开,发现纸张是特种纸,看着也比较高级,最主要图片印在上面看着非常清楚,所以从书本的制作来说也比较贴合瓷器的主题,就是精致的第一感觉!(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定价会比平装的贵点,但是拿到手来说绝对的物超所值)

  精装

  特种纸

  关于书本的内容,也不总结了,因为本书本就属于比较总结性的文章,肯定作者写的更加生动有趣,喜欢历史的朋友,本书强烈建议读一读,相信读后和我一样会对瓷器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有个问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本书的第十三章写到了清雍正的十二色菊瓣盘,但是并没有配图,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个盘子十二种颜色,心里想着这也太吊了,怎么做到的,然后百度一查原来是十二个不同颜色的盘子,虽然也是很厉害,但是觉得有配图还是最好。再看本书会有种瓷器“活过来”的感觉,每一件瓷器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看书的过程中,无数次想着要怎么怎么写,才能写出这本书的简单,易懂,好读,可是读完后又不知道改怎么写才能表达出意思,想半天总会觉得词不达意。也许看书的乐趣还是在于当时的感受,精神方面的东西无法用语言诉说出来吧!然后最后写上一句最近喜欢的话。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二):《瓷器里的文明碎片》:欣赏美丽的中国瓷器,重现中国瓷器的辉煌

  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这个英文单词来自于瓷器,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是China,而不是别的音调?提到瓷器就不能不提到景德镇,千年以来,景德镇一直都是中国的瓷都,引领着中国瓷器先进的步伐。而景德镇这个名称也是后来才出现的,之前他的名称叫做“昌南”,也就是China读音的来源。 提到景德镇,就不得不提到宋真宗,正是因为他的年号——景德,成为景德镇冠名是原因。宋神宗特别喜爱昌南的瓷漆,让这里出产的瓷器在烧制之时,瓷器上面都写上景德两字。慢慢的苍南逐渐被别人遗忘,而景德镇的名称那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这就是关于瓷器的一个小故事,中国瓷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各种驰名中外的古瓷器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可是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对于瓷器并不真的了解了,就连我们最熟知的一些关于瓷器的认知都有了偏差,比如周杰伦著名的那首音乐《青花瓷》,其中有句“天青色烟雨”,可能就和实际的青花瓷器的颜色有所出入。我们所能见到的青花瓷,大多颜色都极为浓烈,都是那种深蓝色,很少会出现天青色。

  关于瓷器的误解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现实之中,就连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出入,而这种发现也是我们了解瓷器的乐趣所在。 涂睿明,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对于中国的陶瓷文化他有着极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毕竟他接触的多,看的多,知道的一定比我们多,更何况他还在古籍文献中深入的发掘着这些陶瓷背后的秘密。他把他的发现行之于音视频,最终又形成文字,有了这一本《瓷器里的文明碎片》。

  本书从我们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开始,用我们能看到的最知名的各种瓷器来带我们了解瓷器的演变历程。书中总结了历史发展的十几个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恰恰是不同的瓷器鼎盛的时期。比如真正最开始进入人类视野的是青瓷,唐以前都是青瓷的天下。青瓷虽然也极为漂亮,但受制于原材料的限制,毕竟过于单调。这技术的发展,白瓷逐渐发展了起来,白瓷时瓷器的胚胎成白色,而这也就被未来瓷器的各种颜色发展奠定了基础。白色是一切的基础,也更容易在其上展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青花就是在白瓷基础上颜色重大的突破。技术逐渐成熟,人类不会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颜色,中国的各大瓷瓷窑也不断完成着自己的突破。而这更有着皇家的参与,让瓷器走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当我们看到清朝珐琅彩的时候,瓷器已经成为重要的装饰产品,达到了他最为鼎盛的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进步,手工业的瓷器也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中国,作为瓷器之祖,反而逐渐没落了下来。现在中国依然是最重要的瓷器生产国,但如果说著名的瓷器品牌却反而不属于中国了,这也是一种悲哀。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带我们了解中国瓷器过去的辉煌,也期待中国再现那辉煌。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三):《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试读

  今年寒假,孩子的学校布置了一篇作文——“从一件文物的角度,向大家介绍自己”。于是我翻出了之前带他去几个博物馆拍的照片给他看,最终他选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里一件北宋定窑的瓷器,写了一篇《宋孩儿枕的梦想》。 其实瓷器不也是一个慢慢长大的孩子么?工艺是它的骨架,历史、文化和美学是它的血肉,它的成长过程,就是瓷器的发展史。现在就有这样一个人,为我们这些“洋盘”将瓷器的历史娓娓道来,这就是涂睿明先生和他的《瓷器里的文明碎片》。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一些配图,都是我在几个博物馆里看到过的,也使那些橱窗里冷冰冰的瓷器在我心里鲜活了起来。特别是钧窑、青花瓷、珐琅彩三章我更是又读了一遍。 现在的年轻人常说:“勾勾一反,倾家荡产”,而对于钧窑来说,就是“钧窑带红,价值连城”。涂睿明先生书里钧窑那一章,有两副配图,分别是天蓝紫斑盂和天蓝紫斑圆盘,它们就静静地摆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当时我并不知道它们的价值,但只是走过看了一眼,竟然就让我停下了脚步,可见钧窑的魅力“非同一斑”。 书中写到,要1280℃才能烧出红色,但如果少了10℃,那么就有可能烧不出红色,要么发黑,要么什么都没有。看到这里,不仅要惊叹当时把桩师傅技艺的精湛,以及对温度把控的精确。 烧制钧窑要1280℃,那么我们最常听到的青花瓷呢?涂睿明先生书里给出的答案是1300℃,在当时没有科学仪器准确测量温度的情况下,烧三天三夜。在这一章,涂睿明先生用很多照片来描述制作青花瓷的过程,从拉坯、利坯到画坯。而看这章的时候,我还特别选了“UNCHAINED MELODY”做BMG,突然想起孩子的学校三年级开设过陶艺课,不知道他做出了怎样的一个作品呢? 除了钧窑、青花瓷,我当时还拍了很多的珐琅彩。在涂睿明先生书里也称作“瓷胎画珐琅”,也被称作是最贵的瓷器之一,简直就是瓷器界的天花板。当我再翻了一页,我发现……我竟然完美错过了“斗彩鸡缸杯”。于是我又把之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拍的照片又拿出来看了一遍,看看我究竟错过了多少精品。但我却吃惊地发现拍的最多的竟然不是字画,而是瓷器。可见瓷器它本身就有着独特的魅力,来吸引着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人们…… 读完后记,我又把书翻到了第一章,或许明年寒假,我再带孩子去上海博物馆参观瓷器馆的时候,我就可以和他说“影青”的来历了,毕竟我这是又读了一本书啊。合上书,我问孩子:“知不知道瓷器的英文怎么说?” 他回答:“不知道呀,因为学校里还没教过。” 我告诉他:“瓷器的英文是china。” 他很吃惊地说:“中国的英文也是China!” 我把书翻到第十八章,指着大雅斋盖盒的图给他看,他告诉我之前写作文时我给他选的照片里有一张和这个很像。我对他说:“瓷器象征了中国,他坚韧、纯粹、有内涵,而世界上也只有一个中国。或许在不久的明天,你真的可以像作文里写的那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两个宋孩儿枕呢!” PS:书中第110页,“乾隆九年洋彩黄锦地乾坤交泰旋转瓶”与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拍到的应该是同一个,那里的标注是“清乾隆粉彩黄地八卦如意转心套瓶”但没有注明具体年份。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四):从瓷与瓷源地认识中国文明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说起瓷,会想到中国和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青花瓷》。 中国在海外以瓷器闻名,它的英文名字“China”,小写(“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在过去交通运输不甚方便的时代,东方瓷器一度是欧洲贵族的象征符号,随着海外订单的增多,中国把自己的文化习俗以瓷器的图纹向外输出;随着欧洲人对瓷器纹样审美的要求细致化,中国又以外销瓷作为认识西方文化的媒介,总之,中国的瓷器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

  不过,其实方文山写错了。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天青色等烟雨”,虽然被传诵得神乎其神,但它不应该用于青花瓷上。涂睿明的解释是,天青色是青瓷的颜色,但不是青花瓷的。青瓷是陶瓷史上历史最悠久的瓷器,唐代秘色瓷、宋代汝窑、官窑、哥窑都是青瓷。龙泉青瓷还有一种叫“梅子青”,不过到了清朝,中国烧瓷技术已算成熟,颜色样式都可以人工把控。

  如果用“温润如玉”来形容青瓷,似乎也很恰当。青瓷质感如玉,也常常被与玉混淆,所以它也有个“假玉器”的别称。

  龙泉青瓷

  说到瓷器,必不能少了景德镇这个瓷都。可知,瓷都以前叫什么名字?著名的历史事件“澶渊之盟”就称其为“昌南”,据传宋真宗在景德元年看到昌南进贡的瓷器,十分喜欢,就让其以后的瓷器都加印“景德”二字,这二字可是宋真宗的年号,景德镇也因此得名。不过,也有一说“china”是“昌南”的音译,但这个目前没看到有研究考证出来,暂且不论。

  瓷都源地在浮梁。浮梁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赣、皖二省交界,东邻婺源县,西毗鄱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市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浮梁建县始于唐,但冶陶早在汉世,唐初已以“假玉器”而闻名,名气曾高于景德镇。

  涂睿明就工作与生活在浮梁古县衙不远处。不同于其他非特产瓷器的城县,涂睿明在浮梁县接触的瓷器频率自然多得多,与瓷相伴如同与空气、与水、与阳光同在。他熟悉眼前的手边的瓷器,所以,他写了这本《瓷器里的文明碎片》,带着读者们一起探寻中国瓷器的前世今生。

  在这本《瓷器里的文明碎片》里,除了介绍上述的青瓷,还有白瓷、万历龙缸、珐琅彩、十二色菊瓣盘等大约十八款不同瓷器的来历、品类与烧制技法,对于读者而言,不失为一本认识中国瓷器,认识景德镇与浮梁的科普性读物。

  宋代可谓中国烧制瓷器之巅峰时期。其实,除了瓷器,当时的工匠还烧制了瓷画。所谓瓷画,就是把中国传统绘画作为瓷器的纹样。不过涂睿明认为,宋代瓷画技术属于“青少年阶段”,技术还不纯熟。尽管宋朝十分重视中国画,但限于技术水平,当时装饰纹样主要以雕刻技术来完成,工匠始终没能把气韵生动的中国画融入到瓷器中,直到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中国画与瓷器的融合才有所突破。可知道“珐琅彩”最初是依赖外国进口的,直到清雍正时期,中国才研制出属于自己的“珐琅彩”,还解决了陶瓷绘画的最大难题,使颜色在瓷器上呈现出丰富有变化的形态。到了今天,有了科技的支持,想在瓷器上天马行空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瓷,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外国人通过瓷器认识中国,以瓷器作为自己尊贵身份的象征。到了现在,生产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发达,致使瓷器大众化,大家不再像过去那样视它为珍品,也因为它易碎而显得不实用,民众也很轻易不选择它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不难发现,如果想要显示自己拥有精致的生活,一套精美的瓷器必不可少。同时,假瓷器也散布在各个城市的角落,如果不认识瓷器,可能就容易与假瓷器相伴而不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