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是尊重 溺爱是伤害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是天使的守护者。孩子的未来很多程度却决于养育者的爱,真爱是尊重、溺爱是伤害。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很多家长都在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对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也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那么什么是真爱?真爱就是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危险。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的对你来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的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
我们常常在想:为孩子做什么是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的痛苦,远胜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的痛苦。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会自动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很多父母的挫折教育逻辑:在家,我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在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为所欲为。
溺爱会严重伤害孩子自我的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与自信联系起来,他说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拥有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追求一个目标时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自己的成败体验,大人或许以为孩子的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我们要做的太多尝试都很重大,完成这些任务东西,头脑身体和心智等。每完成一个他认为的重要尝试,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自己行,久而久之就帮助孩子形成了强大的自我效能感,若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总是帮孩子完成对他来说看似困难的事情,这其实意味着父母破坏了孩子的探索过程,破坏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最终在孩子脑中形成一个逻辑,它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于大人是否帮他。所以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这时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天地很小,但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要先在这个世界里证明自己的力量,而后才可能信心十足的在更大的世界里去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