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昌这座寺庙里,藏着“江南第一大佛”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新昌这座寺庙里,藏着“江南第一大佛”

2022-01-19 15:03:03 作者:蜻蜓写作 来源:蜻蜓写作 阅读:载入中…

新昌这座寺庙里,藏着“江南第一大佛”

  绍兴新昌,南明山与石城山的峡谷间,一座千年古刹坐落于此。

  这儿青山碧水、古树成荫,雕凿于悬崖峭壁上的石弥勒像在一派祥和之中熠熠生辉。

  图片

  到这里游览或是参拜的人们络绎不绝,无一不为石像的宏伟和古刹的静谧所倾倒。

  唐朝诗人孟浩然到寺中参加礼拜时,就曾作诗道:“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他说这座寺庙历史悠久,在世界上实属罕见。来这里参加礼拜活动,令他想要“浴佛”以洗涤自己的俗心。

  图片

  这座寺庙,就是江南一带赫赫有名的新昌大佛寺,也是我们今天沿着浙东唐诗之路将要抵达的又一站点。

  图片

  图片

  我们知道,佛教并非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是在东汉传入中国的。

  传入不等于兴盛。从汉末到三国,佛教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仅靠高僧传教维持着它在中国的生命,一直到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时代,战争不断,百姓疾苦。在这种对生活无望的环境中,佛教所倡导的“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将人们的目光从当下的痛苦转移到了来世的幸福上。

  乱世之中,人们仅能顾全本家和自己,利用佛教思想来麻痹自我,寻得慰藉。

  图片

  这一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政权,也开始利用佛教笼络安定民心。导致许许多多的人都投靠佛寺,当了院里的佃户。

  据《梁书》记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天下户口,几亡其半。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新昌大佛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以建立。

  图片

  图片

  南齐永明四年(486年),一个名叫僧护的僧人来到石城山的隐岳寺清修。一天,他看见正对寺庙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心想:这定是佛祖向自己显灵了。

  于是,他立定心志,要在这崖壁上雕刻一座弥勒佛大像。

  可惜,崖壁过于坚硬,僧护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项大工程。临死之前,他发誓要“来生再造成此佛”。

  僧护去世后不久,弟子僧淑就接替了他的工作,继续雕凿石像,但最终因“资力莫由”而停工。

  图片

  此后,弥勒佛石像的建造事宜搁置了近二十年。

  至梁天监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萧伟令和尚僧佑专程到隐岳寺来主持续凿工程,终于在516年顺利完成了弥勒佛石像。

  这座石像宏大而精美,四海八方的人们纷纷慕名而来。当时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也为它艰难的建设工程而感动,写下两千余字《梁建安王造石城山石佛像碑记》,并夸赞它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那以后,唐、五代、宋、清时期,石像所在之处,有寺阁被不断建造、毁坏,佛寺的名字也在历史变革中被不断更改。

  民国十四年(1925年)时,寺门口立了一块碑,上书“大佛寺”。至此,新昌大佛寺正式得名。

  图片

  新昌大佛寺的成名,确实要归功于这座历经三十年才得以建成的弥勒佛石像。

  这石像盘腿而坐、体态匀称,全身同林木相印成趣,面容清秀和蔼,咧嘴而笑,颇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喜乐。人们伫立在石像脚下,心里便自然生发出庄严肃穆之感。

  况且,大佛寺所处的位置风光旖旎,为人们拜佛修身提供了一个清净的环境。大家就更加喜爱到这里来游玩参拜了。

  图片

  唐朝诗人赵嘏(gǔ)到大佛寺(当时名为石城寺)来时,被这里的清心之气所感染,写下一首《早发剡中石城寺》: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我)逃离尘世的思虑,暂时到这寺庙里来休息一番,只是一想到明天要离去,就又开始忧虑。(我)住的房子附近烟霞淡淡、水流潺潺,山石闲落在各自的地方。

  雨后,竹门半开,钟声传来。松枝在变晴的空气中静默,白鹤从远方回归。明天(我)要回到尘世中去,这样的离别令人惆怅,往后只能回望这座山来慰藉自己了。

  图片

  相信,前来大佛寺拜佛的人们大多和赵嘏一样,想要逃离尘世劳烦,让自己的心灵享受安宁。

  但生活很多时候只有眼前的苟且。我们在短暂交托之后,仍旧要回到那令人窒息的劳苦和压力中去。

  不管佛教中的人物是否可信,是否真的存在,其中关于生活的一些教导至少给了许多人以安慰。

  想必,这也是新昌大佛寺存在的意义,是这座江南第一大佛“弥勒佛石像”存在的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