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风格读后感精选
《古典风格》是一本由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 / 马克•特纳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风格》读后感(一):古典风格,就是带你看世界
不偏不倚,呈现真相。不需要作者的任何观点和想法,只带你一人,看这世界。
人习得任何一门语言的时候,都会有口音。写作,带着你的概念,创作出语言,折射出你的风格。说话时,除了口音,还会有肢体动作表情等各种信息,而当你写作时,书面的古典风格,需要你通过纯文字,表达出你作为作者所看到的更真实完整的世界。
古典风格同样有应用的边界。当你理解了古典风格不是……不是……不是……,你便更容易知道古典风格是什么。同样,古典风格的`风格`,也不同于 [[《风格的要素》]]]、《芝加哥大学风格手册》等等书中的`风格`,他们所说的风格往往是一种格式规范,并不足以称之为写作的风格。
这一张卡片,并不足以传递古典风格这本书的核心。稍后通读剩余的2/3后,写一篇长文书评吧~
《古典风格》读后感(二):未完待续:写作风格的塑造
当我们提起笔写下第一个字,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展现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比如,看到月亮,李白写下「明月出天山」,而孟浩然写下「池月渐东上」王昌龄写下「开帷月初吐」......这类带着写作者对真相、呈现、场景、角色等内容所思考的基本立场,然后以自己独有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正是写作者独有的写作风格。我们常常会因为写作者所独有的写作风格,而热爱TA热爱TA的作品。但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练习,养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古典风格》这本书这么对我们说。
《古典风格》是曾任芝加哥城市学院杜鲁门学院人文科学教授的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博士,与凯斯西储大学认知学科教授、认知科学网创始人之一的马克•特纳教授,联手写的一本将认知科学与写作结合起来的写作指导书。书中内容是基于笛卡儿、拉罗什富科、帕斯卡等17世纪法国作家发明的写作风格--古典风格(Classic Style),将写作视为一种智力活动,从认知科学角度引导读者练就属于自己写作风格的学习指南。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写作者带着读者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如何观看世界,就取决于写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写作风格立场不同,将呈现不同的展现方式,甚至适合的场景也将不同。其中,古典风格认为:写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通过文字的表述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所以,必须以清楚且简洁的语言,让语言与事实一致,达到呈现不偏不倚事实的写作目的。
《古典风格》这本书,从古典风格的原理、古典风格作品(不同年代不同国籍作者所写)与不同风格的对比赏析,以及循序渐进的写作练习与指导,缓缓引导读者认识并掌握古典风格的 「场景」把不确定的读者当做一个人,展开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对话; 「呈现」不解释,只清晰呈现,推窗带读者看景,再看细节; 「真相」呈现不偏不倚的真相,带读者观看作者所看,再自行做决定; 「角色」作者表达真相读者了解真相,平等尊重彼此的智力,相信真相属于致力于获取它的人; 「思想和语言」作者下笔之前已经洞悉事实真相,并可以以语言表达任何思想。 从最基础处,带读者搭建写作知识架构,在不断地深入学习中,按部就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进行进阶练习,塑造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自己独一无二的「古典风格」。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了解过「古典风格」与「非古典风格」。写文章的时候,我更从未思考过自己的写作思路、表达形式是否呈现了某一种风格?也从来没想过我笔下呈现的风格是否会影响我的表达,读者是否能顺畅获取我所传递的内容?所以,我是带着猎奇的心理翻开这本书,只是没想到翻开「推荐序」我就爱上它。然后,流连在作者架起的写作知识架构中,我开始思考、开始学习......或许,这类从认知科学角度的清晰引导的指南模式,对于我这类思绪乱飞的人而言,具有一定的约束与助力......
《古典风格》读后感(三):什么是古典风格写作?理解这点很有必要
对于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们甚至会跟自己的朋友说,写作就是说话,写作就是写你想到的内容,看到的事物,观察到的细节,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直到我读了《古典风格》,尝试习作练习,我意识到写作一个“技术活”。
这个“技术活”,不是指写作的文采和修辞水平,而是指我们对写作的理解。当我们认为他人是友好的,我们更愿意帮助对方,当我们认为他人是刻薄的,我们就更愿意远离他。
而我对于写作的理解,也决定了你此刻读到的文章——是我想象了一个场景,想象我和你正坐在咖啡厅,我跟你说——最近我看了《古典风格》,这本书是谁写的,提到怎样的概念,可以如何有助于我们写作。
或者,我也可能跟你分享,我是怎么发现这本书的,我做了怎样的工作,我跟谁讨论过什么,我对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我还有什么样的疑问,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将在几号,有个同学提了个什么问题,我的观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描述,你会得到非常多信息,但也可以想象,这不会是一篇好的图书推荐文章。
《古典风格》刷新了我对写作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写作是作者带读者一起看一件事情,是不解释,不说服,不呈现自己的心理历程,是直接“呈现”自己看到的“真相”。这些对写作的新理解,都让我在认真审视自己写下的的文字。
1、古典风格强调“呈现”。
指作者带读者一起看一个事物。比如:看,那边有一个帅哥,他是刚刚下班过来,脖子里还带着工牌”。
2、古典风格强调“真相“。
作者总是会带读者看到不一样的真相。本书推荐序里的案例很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简单风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第二只老鼠才吃到奶酪,因为第一只老鼠被捕鼠器逮着了”。这才是古典风格。
如果前一个例子,我把帅哥换成杯子——“看,这里有一个杯子”,你大概你会觉得我有病,一个杯子有什么特别的?对,我们看到了什么特别的东西,希望带读者一起看?
3、古典风格强调“角色”。
作者和读者是假定的对等关系,作者不必说服读者,只需要为读者呈现没有障碍的视角,带读者去看到真相。
4、古典风格强调“场景”。
作者和读者是在对话。如果你在文章中读到很多“其实”、“事实上”,就能知道我不是在呈现真相,而是在自说自话。或者也可以尝试读一段三流的故事,看看作者有多高高在上。
5、思想和语言。
古典风格认为凡是能知道的,就能表达出来。语言足以复刻我们体验到的事实真相。
如果我在这篇文稿里,(大概率)没有呈现这本书的好,那也是因为我尚未洞悉古典风格的魅力。
最后,就让我真诚地跟你分享我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感到欣喜和困惑,欣喜是因为我体会到乐趣,困惑是因为原理并不容易吸收,需要在一次次练习中深入体会,但我知道这是好的开始,真心向你推荐。
《古典风格》读后感(四):认知革命开始分析写作了?《古典风格》教你如何写作
17世纪当文艺复兴的狂潮走向衰退之势时,法国一些文学家、音乐家、雕塑家在中世纪的故纸堆中发现了希腊罗马遗留下的精华,他们开始了大量关于希腊罗马时期残留作品的研究,并掀起了一场复兴古典主义艺术的运动。从17世纪开始复兴古典艺术的热潮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初期,成为当时欧洲文学艺术的主要思潮。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将其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在遵循唯理主义观点的前提下,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要求形式服从于内容。在自由与规范的关系上,要求艺术形式规范化,一是语言典雅化,二是体裁固定化,三是创作模式化,要求作品必须遵循三一律(戏剧创作中要求时间、地点、行动三者一致)。因其对于当时现实存在种种消极影响,国内外学者一直对此写作方式嗤之以鼻。
直至2018年世界级语言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夫·平克出版《风格感觉》一书,在书中他用一整个章节推崇《古典风格》的写作方式,鼓励写作爱好者参与到“古典风格”的方法学习之中。
这本书今年二月份由电子工业出版社首版,出品方开智学堂在看到平克如此推崇之后终于将其成功翻译出版。此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芝加哥大学博士,他曾任芝加哥城市学院杜鲁门学院人文科学教授、系主任、特聘教授;另一位马克•特纳,凯斯西储大学认知学科教授,认知科学网创始人之一,凭借此书获得法兰西学院法语语言文学推广奖,曾是马里兰大学的杰出教授和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还是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此书可谓是人类学科和认知科学的一次强强联合,美国著名学者大卫·鲁宾更是笑称“认知革命终于赶上了对写作风格的分析”,副标题更是直接取名为《21世纪写作指南》吸引读者关注。
这本书中作者首先解决的问题便是“风格”与“古典风格”的定义问题。“风格”一词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会被其它词代替表达,我们做古诗词鉴赏时形容李白的诗是浪漫主义诗人,他诗的特色是豪放的、富有想象力的;到了李清照那里就是婉约、凄凉。风格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写作的特色,我们喜欢这些诗人,也便是这文字呈现的特色也可称之为“风格”。到了此书中,作者认为风格像是文章内容的附加项,可以被选择,他时常被忽略,也真实存在于书中,是书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而“古典风格”便是17世纪杰出法国作家如笛卡尔、帕斯卡尔、拉罗什福柯的作品特色。在书中表达的他们对于某件事可以是所有事的真相的认同,对向广大读者呈现真正重要结论可能性的深深确信。它是明确的、肯定的,是一种透明无痕的呈现型风格。它以真相、呈现、场景、角色、思想和语言为立场,立场不同风格则不同。
“古典风格”之外的风格类型区分,古典风格的秘密何在
如上文所述,立场不同,风格则不同。“古典风格”选择的是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努斯《论崇高》中分析的崇高风格,“能够形成令人振奋的思想”是崇高风格最首要、最有力的源泉。在此基础上书中将古典风格和平实风格(重集体)、反思风格(主题杂糅,习惯性绕圈解释)、实用风格(目的性太强)、沉思风格(全程解释,极少呈现)、先知风格(读者与作者没有交集)等等进行区分。以这些风格的区分揭示出“有限的应用范围”和“无法实现终极统一的理论视角”两大奥秘。分析其利弊之后,作者在最后一部分介绍如何练习此种写作方式,愿大家都能去试试。
在中国写作一直都是私人化的,作家写作的奥秘无人能知,它不可教。读文学出来的不会写作,不怨学生,毕竟咱也没这个课啊。但是美国几百年的历史却偏偏沉迷于写作可教的理论之中,他们在大学创设课程,民间更是有许多写作班进行交流探索,他们近现代出现名作家也越来越多。中国在最近十年也在大学创设创意写作课程,国内作家班的交流也有很多,现在国内也有不少人投入到写作的学习之中,也是真心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爱上写作,在笔尖记录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