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胡思
来之不易的周末,来之不易的阳光明媚,聚之不易的家人,这么好的天,一起出动放风筝。大人孩子有前有后,都各自悠闲地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边感慨着风的轻柔,一边讨论着风筝是否能够放起来。
开场,大人们就掌握了放风筝的主动权,我带领一帮孩子在田间地头为防人碾压自家麦地而刨的土坑里玩耍。仔细观察路的两旁,虽然刨了坑,可是真正达到了不让别人碾压麦田的目的了吗?结果是否定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在想,人们的心中,无论大人或孩子,都有一种猎奇心理,猎奇心理会让他们探索一些新鲜的东西,越是不让触碰的东西,越是兴奋。就像班里的孩子会时不时的触碰班规,挑战老师的底线一样。
在大人放风筝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只能观看,又或者围着那个被刨开的泥坑玩耍,初冬之际,泥土是干的,就算是刚刨过的,坑里的新土依然是给人一种舒爽的感觉,小朋友们更是无知无畏,但仍然是试探性的一步一步的往坑里走,仿佛获得了巨大的宝藏,又或者是拿着土块投向麦田里。于是两个小朋友的位置就被我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每个人站在一个小土坑里,感受着高低带来的落差感。放风筝的爸爸看着孩子们如此玩耍,更是觉得很惬意。而当专心致志放风筝的妈妈终于回过头来看一眼孩子时,便大声责备孩子快出来,理由是孩子的鞋子上沾满了泥土。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矛盾的,他当然是想自由自在的玩耍,不用考虑衣服是否脏了、鞋子是否沾了泥土这些“小”的事情。殊不知这些“小”事情在妈妈的眼中可是天大的事情。于是,妈妈的责备会让孩子在心中产生一丝犹豫,会让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畏手畏脚,生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和鞋子。
在这里对于孩子来说,我们能认为爸爸的想法很好,而妈妈的想法不好吗?
在我看来,需要考虑多重因素。我们要考虑家务事谁做,常规家庭是妈妈负责孩子的衣服和鞋子的清洗,而我身边这位妈妈如是。所以当妈妈阻止孩子去玩耍时,我们不能够说她做错了,或者她只是没有考虑那么多。
除此之外,这次放风筝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风筝就像正在被正在受教育的孩子,风筝能飞多高飞多远,取决于扯线的这个人。而扯线的这个人在家可能是爸爸妈妈,在学校可能是各科老师。
当然,这不是定论。孩子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绝不是一个风筝可以比喻的,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允许我们把他比做一个风筝,除去风筝本身不谈,我们聚焦扯着风筝线的人的想法。
扯线的人就像是家庭和学校,他们都希望孩子这个风筝能够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可是放风筝的技巧取决于放风筝的人,有的人很快就放得又高又远,而有的人放了许久,奔跑了许久,风筝依旧飞不起来。可是能怪风筝吗?不能。
一点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