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的饥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爱的饥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03 09: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的饥渴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的饥渴》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饥渴》读后感(一):爱的孤独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故事不长,一个晚上静静的也就读完了…

  孤独的女人,想要的是爱,但爱上的是爱的过程和值得爱的自我信念。

  对丈夫,因为有争夺、有嫉妒,为自己的爱找到了依托物。

  对年轻的园丁,对爱得的想象反而更加更加饥渴,伤害、排挤。故事的末尾,在园丁迎合的回应中,反而选择杀死想象中的爱人。

  爱的饥渴,是想要爱,却又无法得到爱,用爱的衍生品和附属品来证明爱的存在。

  《爱的饥渴》读后感(二):读《爱的饥渴》

  《爱的饥渴》作为三岛的早期作品,已可看见《丰饶之海》的雏形,虽然不过只是肉体与理性这一主题。从三郎的角度看,这是一个肉体被理性扼杀的故事;从悦子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人在肉体与理性的夹缝中苦苦求生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藏在单纯肉体中的单纯灵魂更美丽了,我的心和那样的心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这道鸿沟,是理性,是伦理,是阶级,是各种各样使人懦弱的顾虑和想象。悦子夹在饥渴的爱和理性之中,爱而不能,爱而不得,于是滋生出嫉妒、愤恨、乞怜和恶意。 木心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悦子是时时刻刻不论如何选择都只会让她痛苦和煎熬。她一面希望丈夫出轨,一面希望丈夫没有出轨;一面希望丈夫生,一面希望丈夫死;一面希望三郎爱美代,一面希望他不爱;一面希望三郎留下,一面希望他离开……理性的外壳下是破碎的、暴乱的、毫无道理的感性,看似针锋相对却又融合无间。自始至终悦子的心中席卷着狂乱的风暴,这风暴在内撕扯着她的意识,吹出去又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单纯肉体中的单纯灵魂”即是三郎,是三岛心中的美学典型。他身上有着不受理性、文化沾染的淳朴,他不知道“爱”为何物,他的行为遵从原始的、生理的冲动。悦子既得不到三郎的爱,她自认为做了伤害他的事,却又得不到他的恨。并且三郎对她的爱意和痛苦没有知觉也无法理解,因为悦子的爱意和痛苦的根源是理性的。所以悦子的情感需求不仅得不到满足,还得不到体谅,悲哀又寂寞。她只能永远受着饥渴之火的炙烤,直到毁灭的那一刻。

  《爱的饥渴》读后感(三):最渴望爱的人,最容易被异化成困兽

  今天在西西弗终于读完了三岛由纪夫《爱的饥渴》的最后一页。看完以后又不由得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两个女主虽命运殊途,却有不少相似之处。

  虽然我也身为女性,但我其实也并不完全理解女主角悦子这种疯狂的心理。而且我坚定的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像她,不要为了追寻虚妄的爱沦落到这般田地。

  毫无疑问,悦子的一生是悲苦的。悦子的花心丈夫在临死时也不曾正眼瞧过她,她忍耐着委身于公公弥吉,公公只将她当做夜间伴侣,人前还得她装出谦恭伏低做小。唯一让她有阶级地位的自傲感的,就是在年轻的仆人园丁三郎面前,可惜三郎不解风情,和同为仆人的美代搞到了一起。她对他的情愫由爱转恨,在设计赶走怀孕的女仆后,她又开始焦虑难耐,既期待又恐惧三郎对自己怀有恨意。设法和公公逃避这个环境之前,她又按捺不住夜间幽会三郎,主动对他坦白并乞求原谅。而三郎是个榆木脑袋的家伙,他谁也不爱,对她既无恨也无爱,但是他还是在被逼问下,遵从她的意愿撒谎说爱她,三郎对她粗暴索要肉体结合时她反而又拼命挣扎,从公公手中夺下铁锹击毙三郎。埋尸后,更令人费解的是,她竟然“得到天赐的恩宠”,进入了香甜而安详的睡眠。 我觉得她又可怜又可悲又可恨。我其实好几次因为女主角的缠缠绵绵地陷入自我纠结的状态而嫌弃她,还因为她妒忌、歧视比自己阶级地位低的女仆而鄙夷她,她太过窝囊,一点都不符合我对女性角色期待的杀伐决断,敢爱敢恨的性格,差点要弃书,反正读起来非常不痛快,实在难以理解和忍受这种“没有骨气”的女子。有可能是因为我和她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吧。读完了后,译后记里形容悦子实则“精神性怪物”的这个词汇将我惊醒。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彻彻底底的无视,冷漠。说“爱”的谎言比不爱的真相更易令人恼羞成怒,也许这正是她觉得“一切都结束了”的原因,听到了那句说爱的极其敷衍的谎言后,她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作茧自缚,矫揉造作,突然转向愤怒的情绪,于是残忍的击杀了这个让她终日难以平静的心心念念的单恋情人,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一雪前耻。或许她真正爱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某种名为“爱”本身的虚妄的形状不明的物体。

  男权社会将女性塑造成靠爱活着的生物。为了爱她们几乎可以毫无底线的将自己放低到尘埃里去。然而“爱”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吗?世俗的规则只承认契约关系和肉眼可见的实物。被骗了钱,你去报警 警察会受理帮你追回财产。被欺骗了感情,你只会在众人的叹息声或者嘲笑声中自惭形秽。是否只有女人需要爱,男人就不需要了呢?关于这一点我也一直很疑惑。世人皆叹自古多是“痴情女子薄情郎”。与她的对爱狂热的追寻不同,作者将三郎塑造成一个如同雕像般的符号——如同古希腊展示健壮雄性完美身材的雕像,俊美强壮,符合女性对男性力量的一切完美幻想,却是冷冰冰的死物。三郎对女仆没有什么爱可言,与之发生关系只是自然而然的雄性激素作怪。当他面对高贵的女主人对他突如其来的关心,他只会木讷地接受,既不逃避也不好奇地想入非非。他不知自己的年轻俊美和健壮身躯是秀色可餐的,也不懂积极地对怀孕的女仆承担责任,不向母亲争取,在回主人家后 知道女仆被无故赶走了也没有任何情绪,仿佛一潭死水。在女仆怀孕后他完全成了空气,我只不停的看见作者对两个女性之间的较量的描写。他像一个工具人,他永远都在被动的接受着一切。在夜间与女主人葡萄园幽会这一段,我才从作者的描写中窥见他的真实个性。他唯一主动的就是撒谎,在女主人近乎偏执的追问下冷静地撒谎说自己爱的是女主人悦子,然后如兽类般爆发出最原始的欲望,代价是被铁锹打碎脑袋,被草草埋葬在野地里,自此结束他作为工具人的短暂一生。

  依靠追寻爱作为自己活着的意义的女子,可悲。也许正因为她们鲜少得到来自男性的对等的、稳定的、受尊重的爱,缺乏安全感,渐渐开始在感情方面扭曲,既希望自己的魅力一如既往,又热衷于幻想和揣度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又因社会规范和世俗观念的约束,女性转而折磨自己,终日活在自己为自己缠缚的茧中,化身困兽在无形的笼子中抗争,她们如同勤劳的蜜蜂,一点点采集各类抽象的痛苦酿成某种具体的东西,将这个过程孜孜不倦地进行下去,将其视为作为自己活着的全部意义。

  生活中这样的女子还少吗?活在无爱的地狱里,任何人都有可能沦为“恶魔”“疯子”,转而倾向毁灭一切。既然从来没有得到过,干脆全部抛弃。何曾几时我也是采集痛苦、作茧自缚者中的一员,对爱饥渴到什么程度?比如我走在无爱的荒漠中,喉咙几乎冒烟,这时有人递给我一杯尿,甚至是有毒的饮品,我大概率会将其灌入喉咙以解一时之渴。

  陈奕迅有句歌词我记忆尤其深刻“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所以最渴望爱的人,最容易被异化成困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