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屐痕处处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屐痕处处读后感100字

2022-07-14 09: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屐痕处处读后感100字

  《屐痕处处》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屐痕处处》读后感(一):《屐痕处处》:人是好奇的动物,少不了于必要的事情之上,去做些不必要的事情

  郭沫若先生在《再谈郁达夫》中曾说:“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卑己自牧,以谦逊的态度修身养性。坦白说,这样的评价,在我刚刚读完郁达夫的《沉沦》时,是绝对无法认同的。不过,随着更多地接触郁达夫的作品,以及对郁达夫生平越来越多的了解,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个评价也就越来越能够认同。 《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作品中的内容大多取自郁达夫留日期间的生活经历。郁达夫留学日本期间,正是自然主义文学盛行时期,郁达夫以自身为蓝本创作的《沉沦》一经出版就轰动国内文坛,也成为郁达夫的代表作。 郁达夫一生,文学创作多以小说、散文为主。1933年-1934年间,郁达夫移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居生活。这一期间,郁达夫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最终集结为《屐痕处处》出版。 “屐痕处处”名字的由来,郁达夫在《序言》中是这样写的——将稿子收集好了以后,就想造出一个好听一点的书名来,以骗读者;叫做“达夫游记”哩,似乎太僭,叫做“山水游踪”哩,又似乎太雅…… 按照郁达夫的意思来看,“屐痕处处”是既不僭,又不雅,也不俗的名字,不过在我看来,这个名字比郁达夫前面提及的两个名字都好,雅而不俗,很是喜欢。 郁达夫的这本山水游记,文字亲切随意,从“序言”开始,就有一种与友人对话的轻松愉悦之感。尤其在读到《钓台的春昼》开篇的那段话时,更感觉一语中的。因为这句话,放到今天来看依旧很是适用。 “因为近在咫尺,以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我们对于本乡本土的名区胜景,反而往往没有机会去玩,或不容易下一个决心去玩的。” 这样的想法似乎人人都有,越是觉得抬脚就能到达的胜景,越是不急于前往,总感觉随时都可以去,却是一年又一年地拖延着。 郁达夫在《屐痕处处》中不仅描绘记录了山水风景,也有一些日常生活记录以及读来非常有趣的句子。比如《屯溪夜泊记》中说:人是好奇的动物,除了睡眠,吃饭,排泄以外,少不得也要使用使用那两条腿,于必要的事情之上,去做些不必要的事情。 读到这里,大家能不能想到不必要的事情是什么?哈哈,是逛街,或者,也可以说是闲逛——就是一处贩卖破铜烂铁的旧货铺,以及就开在饭馆边上的一家假古董店,也突然地增加了许多顾客。 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作《屐痕处处》的这一段时间,可以算做是郁达夫一生中比较快乐的时光。1935年,郁达夫在杭州建新居“风雨茅庐”,时任警察局长的赵龙文在扇面上写了两首诗赠郁达夫。郁达夫和诗道: 卜筑东门事偶然,种瓜敢咏应龙篇? 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 令人感伤的是,1945年,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岛遇害,年仅四十九岁。 回顾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从留学日本时期的《沉沦》,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时期的《小说论》《戏剧论》等文艺论著,再到武汉担任《抗战文艺》编委、新加坡《星洲日报》主笔,及至最终因抗本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郁达夫一生正可谓是“屐痕处处”。

  《屐痕处处》读后感(二):行走

  “身体强健、有闲而又有钱的人,出去游山玩水,当然是一件极快乐的事情。每见古人记游或序人记游,头上总要说一句‘余性好游’的开场白,读了往往想哄笑出来;……将稿子收集好了以后,就想造出一个好听一点的书名来以骗读者,叫作《达夫游记》哩,似乎太僭,叫作《山水游踪》哩,又似乎太雅,考虑了几天,更换了几次,最后我才决定了一个既不僭、又不雅、但也不俗的名字,叫作《屐痕处处》。”这是郁达夫在首页撰写的《自序》中的内容。

  《屐痕处处》是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全书收有《杭江小历纪程》、《浙东景物纪略》等十一篇,其中除《感伤的行旅》写于1928年11月外,其余大多写于1932年至1934年间。

  郁达夫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称为“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郭沫若曾称道:“古人说‘多文为富’,他名叫郁文,真可谓名字相副,‘郁郁乎文哉’了。”当我读完《屐痕处处》后,发觉游记原来可以这样书写,不再是平铺直叙的述说风景,而是抓住湖光山色的特点,准确地描写自然景色的特征。像在《杭江小历纪程》中描述诸暨五泄景色:“一步一峰,一转一溪,山峰的尖削,奇特,深幽,灵巧。”文字不多,却将五泄山峰和溪流的尖、幽、灵的奇特景色巧妙地展现出来,栩栩如生。

  郁达夫的散文行云流水,自然畅达,《半日的游程》描写游览以前学生时代生活的山中,在景物的映衬、对比中,感受到时间的长河,“以这一短短的时节,来比起天地的悠长来,原不过是像白驹的过隙,但是时间的威力,究竟是绝对的暴君,曾日月之几何,我这一个本在这荒山野地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现在也竟垂垂老了。”与友人相伴吃茶,“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晴空中一只飞鹰,像霹雳似的叫过,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许多时。我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这鹰声的响过。”寥寥数笔,描绘出人物所处环境,闲聊中,忽听见老翁“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了么?……说到这里,他才摇动胡子,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也一到笑了,三人呵呵呵呵的大笑余音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做不绝如缕回响。”感觉自己与他们一起身处山中,那朗朗的笑声不绝于耳……

  “旅”旅行,外出;“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快乐的事情”,也成为大多数文人墨客的至爱。爱山戏水、热情坦荡的郁达夫是个旅行爱好者,他将自己所见所思所言付诸于《屐痕处处》,《屐痕处处》不仅是他的第一本游记散文,也是是知行合一的延伸……

  《屐痕处处》读后感(三):《屐痕处处》:作家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文学色彩与爱国情怀

  《屐痕处处》是郁达夫的经典游记散文,写于1933-1934年,此间,郁达夫过着游山玩水的隐居生活。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现在脑海中还能忆起课本中那篇《故都的秋》,那种优美的文学风格令人记忆犹深,郁达夫这个很独特的名字也牢牢地印在了心里。

  现在文学界还有以郁达夫命名的文学奖项。

  郁达夫小说奖是以浙江籍现代杰出作家郁达夫命名的小说类文学奖项,以弘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为主旨,鼓励浪漫诗意的性情写作,注重汉语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屐痕处处》是大家小书之一册。

  北京出版社出品的大家小书·文学卷 (共15册)是一套精品丛书。这套丛书包括鲁迅、沈从文、老舍、郁达夫、萧红、周作人等等耳熟能详的作家,是我们了解民国时期文人与作品的经典作品集。

  郁达夫的文字风格十分鲜明,一是具有自我性,一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有时看到人们常说散文最好脱离“小我”,不要通篇都是“我我我”的,我不是十分赞同。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体验都是独特的,任何一个“小我”,其实都是“大我”的映射。没有“小我”,何来“大我”?

  看别人在文字中记录自己的生活,更让人能够体验到真切可靠的生命体验,从他的种种情绪中,我们也更能体验到时代在一个人内心深处带来的影响与变迁。

  从《屐痕处处》一书中,浓烈的情怀与清秀的文风,我们也能体验到作家的浪漫主义情怀,仿佛随他一道走在山水景物之间。更能从那行云流水的文字里,看到那一代文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广博的读书底蕴。读郁达夫的作品,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没有一定的古文底子读起来恐怕有些头痛。

  文无定法,作家要紧的是有自己的风格,真正值得流传的文字,一定是这样美而真诚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