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10篇

2019-09-02 23: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10篇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是一本由叶扬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一):我就是我的底线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是叶扬所著的作品集作者是一位作家书评人等等,头衔不少,最让人好奇的是书评人,个人认为能给自己冠名书评人的人,肯定已经阅书无数了,且也是对书真正的热爱,并对于书有了一定的了解,要不然不会轻易给自己冠这个头衔。 果真,看这本书,可以感觉到跳出故事外的冷静,也能把自己放入故事的坦然。 这本书是个作品集,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讲,没有多的元素符号,就是生活的实料打来,让人觉得不真实,却也残酷! 情情爱爱,各自追寻追逐,以为是人生美好最终却是独自的放手;以为是解脱,最后却越绑越紧!……逃不掉走不开!滚滚红尘,以为谁离了谁不能过,却终有牵挂!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很多的不完美,我们看到作者并没有为了结局圆满而大团圆结束,什么都是顺其自然,这或许就跟我们当下大环境宽容宽松有关吧——没有什么生死大义等着你,我们每个人只要过好自己就行了。 印像中有一个故事让人记忆特别深,而且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女主与前男友相恋多年,以为会在一起一生一世,却发现前男友出轨,并抓现行,根本理由原谅,且前男友也放手,留下多年真心错付的女主……这一段心路历程虽苦,可是我们无法去描述体会,一般故事发生在女主的后半辈子……我身边的这个故事最终是女人疯掉为终,可是疯掉也逃不掉嫁人,最终还生了个孩子,孩子父亲也不管,最后的最后她和孩子都只能老人来看顾,未来知道,只能想着当下有老人一天就有她们母子一天!所以看到书中这个故事,还觉得虽然男女主他们离婚了,可是在离婚时他们表明了心迹,虽然法律不再承认他们的关系,但是,男女主剖析了自己,再有孩子为纽带,加上女方父母对于她的打压使她的内心足够坚强,或许会造成男主再次攻克的困难!但是,女人终究是水做的,我就是我的底线!随时都可以有机会放过自己给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所以看到作者在书中描述这样一个故事,感觉完全不搭调的两人,或许最后他们的故事会可歌可泣呢?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里面有你有我有他,能受到启发就好,推荐本书!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二):爱德蒙·威尔逊曾经觉得他的书销量太大,——大得足以使一个严肃作家感到害臊。

  我毫不怀疑作者的真诚。 说起来可笑,我本不应该怀疑每个严肃作家的真诚。可我实在受够了满嘴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下笔都是对村上春树、卡佛的拙劣模仿所谓作家。 或者说,他们真的足够伟大吗?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中国当代作家的书,我读过李诞和蒋方舟,可我不能承认他们是严肃作家。原因有很多,作者会兴致勃勃、兴高采烈的转发并不尽如人意的书评,甚至在我微信阅读里点赞,而我刚读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点也不想翻开手边的夜色温柔和喧哗与骚动。最重要可能是它对我来说,崭新、小众又限时免费。 也可能是我也渴望得到反馈。 阅读从来都是作者和读者的共谋。 作者试图捕捉一代人焦虑困境,作者做到了吗? 我不知道,我没经历过,更不敢从比作者更狭窄的阅读经验里推断,但我知道这本书是写给谁的——如果作者承认自己写的是五四的文学——写给我的。让我在二十岁明白二十五岁才能明白的道理,多好的文学传统启蒙力量。 本来想说说最后一篇,实在怕把意思说没了,拨云见日是最没意思的。 你的敏感沉重我也很喜欢。除了移动一只手像一座山之类的比喻,实在讨厌太过落俗的比喻。 我喜欢的是作者的洞见力,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置身度外式的洞见力。作者是生活着的,文章不是完全阅读经验的积累,这很可贵,可贵显出可悲。它有一个不俗、立体又不自相矛盾主角...说真的,我现在在翻这篇小说,可我实在不擅长琢磨,行文结构、切割意图写作大纲、故事的时间线和事件路线气氛烘托舞台的搭建、消解的冷冽...算了吧,一个天才少年怨自艾的故事,一个妄图掌控世界的故事,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一种猎奇的、苦咖啡式的文学。作者下笔还是太温柔了点。 我想起和妈妈说起鸡汤,贩卖焦虑又没有方法论东西。那这本书是吗? 应该不是吧,当贩卖的是生活,方法论只能存在成功读物。 絮叨这么久,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书很好,很好读,不知道这句话对作者是冒犯还是褒奖。作者的心是炽热滚烫的,它因纯粹放弃了 野 这个字,够了,足够了,我们不该要求太多。 如果一个当代作家试图捕捉一个时代的焦虑,一个民族的困境,

  那么 你猜

  她可以卖出几本书?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三):令人震惊的生活真相

  叶扬,一位擅长以男性视角书写女性作家,叶扬能够通过两种性别的视角看待情感的关系,她笔下人物往往能在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以及自己的独特个性之间寻找平衡,她的书写既有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又为每个脆弱的人抱有悲悯同情

  这本书叶扬写出了当代人失重的、过得像公文一样的生活,同时现代人的各种情绪被作者敏感的记录笔端,成为一张张记忆切片,随着小说的的一步步推进,清晰地显影于我们的眼前,有时温存,有时惊悚

  对于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只不过是以为是讲述“车祸”现场,但其实并不是,我很惊奇作者能以这样独特的视角来阐述当代人的真实的生活故事,因此,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有些许吃惊的,这种类型的书我很少看,但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成年人的世界,而作者却像是毫不费力的讲述着有关这个时代的犀利故事。

  一个不信任恋爱,但是却想要一个孩子独立女性,和一个玩世不恭、害怕感情束缚的男性选择合作,结婚生子。二人维持了长达九年的平静不平凡的生活,却在有一天被无情打破;互相认识的三男二女,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互相揭秘、互相猜疑婚姻令他们的各种生活缺陷暴露无遗,同时也让他们渐渐认清他们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和爱情一个男人和自己的前妻离婚后选择依然在自己儿子的面前装成一家人那样在餐厅里吃饭。然而,他们的儿子早已看到两人的离婚证,知道了真相,只是不愿打破、不愿说破这场僵局罢了,他和他的儿子开展了一场有些严肃,又有些认真对话,聊他的儿子在恋爱方面问题和一些无关紧要事情,在这段过程中,两人敞开心扉,说生活上的一些男人之间的小秘密······

  其实,书上说的这些事皆为我们现在生活的一个折射罢了,说人心、生活、性格心情,这些看起来并不能起什么大作用小事,在这本书中却能够很圆滑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今天看来,许许多多的人因为自己的需求而去做自己不想、不喜欢的事情,而同样,更有一些人遵循自己的原则,追寻着自己的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去考虑自己的人,会感到伤心痛苦失望后悔······

  这本书我也说不清楚它到底是想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我能想到的就是要追寻自己的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因为他人的束缚,自己的需求,还是情感上的羁绊,做好自己就好,无论如何,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也不要因为生活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去忧愁,放宽心万事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去对待,也与身边的人的交际关系互相友好互助······

  反正呢,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很不错的,推荐大家去看,我的观点也就到此结束了,如果你有其他观点与问题,那就去看《请勿离开车祸现场》吧!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四):生活是一地鸡毛之后的勇敢

  当初入手这本书时,是因为看到了以为编辑的推文,推文中引用的故事是书中的第三个故事。推文中是大段大段的引用的这篇故事。夫妻二人变得冷漠,不再说话。甚至9岁的儿子都有些早熟的埋怨爸爸。。。其实看过故事之后才知道是妈妈对爸爸实施暴力,也是看到儿子的天平完全倒向妈妈,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身边的闺蜜,“丧偶式”婚姻,因为夫妻二人是异地工作状态,所以儿子一直是闺蜜在带,所以孩子和妈妈特别亲,和爸爸一点不亲,当然爸爸也不怎么亲孩子。果然,孩子之间的感情是透亮的啊。好吧,说回到这个故事。我心其实还是很暖的。

  这本小说,待我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它是由十几个小故事组成的。以上只是其中的一篇。但是,故事的开头都是裂痕,让我们压抑,让我们伤心难过,不过走到结局之后,总会令你会心一笑。人间冷暖,少年夫妻老来伴。

  其中第一个故事,我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惊艳

  故事中的两个男人心中都有着一个不能对别人说的秘密,譬如没有生育能力丈夫和一个怀了孕的妻子,又如对面正在给自己“讲故事”的人的妻子实际上与自己发生了关系……三个男人,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你无法去评判谁的道德水准更高,也无法去度量谁的社会能力更强。但是,成年人并不一定要成熟。也许我可以说我带着我个人的思想感情去喜恶他们其中的谁,但是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伤口,在这个世间踽踽独行着。。。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放弃的自由。

  面对满地鸡毛,不如做个鸡毛掸子!

  说道这本著作,似乎每篇故事都是以男人的视角去叙述。我反正是看到了慢慢的男性化的语气和状态。但是,没想到作者居然是位女士。这点令我倍感意外。看作者的简介恍然大悟,作者的功力深厚,她笔下的“我”以绝对干净利落的男性思维思考问题,细腻但是不带女性思想,也因为我不知道作者是女性,所以看书的视角也会与其他了解作者的读者不太一样吧。

  推荐大家入手这本书,和我一起扫除生活的一地鸡毛吧。请勿离开车祸现场8.1叶扬 / 2019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五):失控的生活

  首先,我一直以为作者是一位男性,作者擅长以男性视角进行文学创作,这本书里大部分是以男性“我”的视角讲故事,而且前几篇都是男性口吻,即使中间夹杂着几篇女性视角的作品都是我在读到中途忽然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回去看前文才知道这一篇是以女性视角进行的描写,也有以第三方视角描写的作品,但是可能先入为主吧,我从头到尾都没有想到作者是一位女性,直到我准备些书评时,看作者的简介才恍然大悟,作者的功力很深厚,她笔下的“我”以绝对干净利落的男性思维思考问题,细腻但是不带女性思想,也因为我不知道作者是女性,所以看书的视角也会与其他了解作者的读者不太一样吧。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书封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是叶扬所著,由世纪文景出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小说集,其中包含了叶扬从2015至2019年创作的十四篇短篇和中篇小说,《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是其中一篇小说的篇名,每一篇小说都有完全不同的故事,完全不同的职业背景,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家庭构成,每一篇小说都在调侃千头万绪的荒诞生活。

  看了叶扬老师为这本小说集写的豆瓣日记,她的朋友调侃她对孩子的执着,故事里的人要么自己就是孩子,要么自己或者另一半怀孕了,要么就是有了孩子,更有甚者两个孩子,当然也有人把孩子打掉了,从我的视角来看,作者写的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她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普通人生活中不太会出现的生活场景,但是这些生活场景中又存在着普通人生活的影子,就是说作者将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加上天马行空想法写出了她笔下的人物,构成了这些看似荒诞但是值得深思的故事,而一个家的构成一定要有父母和孩子,有孩子的人代表的是这个人从孩子成长为了懂得承担责任个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作者怎么写作孩子都会成为故事的一个部分,在我看来这与作者自己有没有孩子,想要不想要孩子没有必然联系

  除了孩子,作者这一系列小说涉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家庭和责任,书中有的人物出轨,而且是几个人转着圈的出轨,有的人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养大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有的人为了追求利益委曲求全利用伤害身边人,有的人为了拍摄出符合要求的作品杀人藏尸……故事的发展走向总是令人大跌眼镜,但是仔细思考又完全符合逻辑,看似荒诞但又意义深刻,我本人自认为生活阅历有限,看这本书就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但是越看心理越沉重,渐渐地也理出了一些“门道”,生活就是一地鸡毛,没有什么规律而言,独立自主、承担责任的人总是会受到生活的眷顾

腰封上的评价

  作者书中提到了同性群体,男同性恋、女同性恋,还有我不太确定可不可以归为同性恋群里的变性人安,他们都在积极守护着爱,有的人背叛了他们,甚至利用他们,但是他们仍然坚持着守护内心的美好,为了年轻时候的一时冲动也罢、寻找到的真爱也罢默默的付出与守护,在现在的社会氛围中,总有一些恶意的声音站在不能称之为“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他人,甚至讽刺挖苦这些小众群体,而能为这些群体发声的人也越来越少,作者很勇敢,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群体也只是简单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伴侣,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会有,但是十分渺小。

  作者也是一个很有趣又细腻的人,她会关心自己作品的反响,会看豆瓣上的短评,为了没有增长的短评数而写下一段文字,和朋友讨论自己的作品,将朋友的评价整理之后发出来与读者分享,不知道作者会不会看到这条长评(实际上在知道作者会看评论的时候我有打退堂鼓,不太想写长评的,因为写评被作者看到就有一种被家长、老师看到自己写的日记般的窘迫感),我想告诉作者和其他读者的就是我很喜欢这本小说,它是有温度的,值得反复去看,每一篇小说都很精彩,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让我想放空脑袋仔细捋故事情节,极具有吸引人的魔力。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六):我们的敏感与疼

  2019-08-05 发表于文汇app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inwen/20190805/281383.html?timestamp=1564996269797

  2010年,我写了一部很长的关于爱的故事,写完之后陷入难以名状的空虚,把值得一用的桥段都用完了,想象中再起头的故事也只是换个主人公的重复,就像一个世界已经对我关闭了。我不再能再在其中制作新的苦难。

  与此同时,我不再年轻,比起感情的确定性,更影响我心情的是家人、同事、甲方、上司,我周围的人关心的事也早就变了,买房子、生孩子,在话语间谈论的是日常的敏感、推测的关系、可能的代价,当我们谈到与感情有关的事,关注点不再是爱,而是家庭、责任和价值观。

  我发现,我一直想写的可能不是爱,而是什么让我们刺痛,为什么感到疼。

  但我写得又慢又少,七年所写的小说一共就只有《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这一本这么多,多数来自约稿死线的压迫,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这个束缚和编辑老师们的努力,它们也许都不会被写出来。

  它们汇成一本书,发出的问题要比回答多。放在一起,重新分类排序。“谜”,是与家庭内部有关的篇目,排序按照故事中某个孩子的大小;“愿”,是与外部社会有关的篇目,顺序源于与生活现实可疑的距离。

  它们截然不同,读过之后,有可能喜欢前半部分的真实,而认为后半部分语焉不详;也有可能喜欢后半部分的悬疑感,而觉得前半部分只是一地鸡毛的琐碎。想评价我的写作水平可以读《你的敏感与沉重》和《林中巨船》,认为我不写女性故事可以读《特殊的日子》和《预展//“53:女人们”》。时至今日,我已经收到了许多读到不同位置而产生的不同评价。

  每篇小说都有当时的心情和问题,我想写的可能并不是小说最主要的情节,那些情节可能只是用来把事情推动到我能写的最想写的部分。比如,《特殊的日子》里写一对受伤害很深的姐妹,花了许多笔墨,而实际上我想写的是“小文夫妇”,写一对夫妻如何像那样感到情投意合,而他们又会为什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我是个认真的人,每篇小说可能都应该有自己的创作谈。但实际上,写那些编造的话对我来说更容易,吐露心声则干涩费劲。

  这些故事是我写的,但不是我根据某种必胜的逻辑谋划好的,不知道谁会去读它们,预计不会畅销,也想不出它们会以什么原因被记录被称赞。它们来自我一时一刻的好奇、冲动,有时像是它们找上了我,而非智性的选择。

  我想写这些故事可能来自于这些原因。

  首先是我对美国作家弗兰岑作品的喜欢,他对中产阶级家庭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审视和挖掘,我在以某种相似的方式尝试去看透一些东西,希望看到表皮之下的血肉,到底在想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心惊肉跳,是什么在左右我们。

  其次是,我发现在我狭窄的阅读范围领域里,关于中国大城市家庭的小说不多,远远少于我们对城市生活的讨论。这和我在自己专业领域里所知的情况并不匹配。难道我们只读那些顾左右而言他以便去逃避什么吗?也许是的。

  另外,这些故事来自于我的疑问:比如,抑郁症患者如何度过一天,一个人如何认定和接受自己放弃梦想。

  不过这些原因都是马后炮,我在写了书里的许多篇目之后不得不逼迫自己给一些回答。

  这些故事注定不会给读者带来激动的幸福感,不会得到可复制的技巧。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在图书室读到对日本漫画家冈崎京子的评价,说她的漫画带给人“痛快的压抑感”,这个词组一直在我脑海里,想写这样感觉的故事,不过我还没能达到那种痛快。与一些抽离于现实外的小说不同,我写的那些即使情节狗血仍然会给人迫近感,会有粘稠泥泞的不爽快。新书见面会的时候一个读者说有时候想到周一要去上班感到痛苦就看看我的小说,觉得自己还好。这样的故事会带来治愈效果?

  或许只是记录了当下的时代?我写的是我的同龄人。据说幸福感最低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了,我们的共同点是承受着一定的生活的压力。当代城市人会面对的困扰,工作的,家庭的,来自于朋友的,来自于爱人的。种种恐惧,爱的人被人伤害、生了重病,没有钱,而钱也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看不到未来。各种牵绊太多,慢慢累积成形,让人深感压力。

  我故事中的人生活不积极不振奋,他们遇到各种失败以致于被人评为很佛很丧。缺乏勇气吗?不。他们想了很多很多办法,解决问题,或者解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伤害了别人,带给别人压力。那些别人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过程像编辫子、吃麻花、解九连环的套索。

  我看了一些有关写作技巧的书,其中提示说,你要先预设读者,有针对性地预估你的故事写给谁。这些小说不是写给我自己的,它们虽然在隐秘的角落与我的生活和见闻有关,却没有一篇是为了记录我自己的情绪、想法和生活。如果目的只是自我记录,不需要把它们写成小说。可我故事里写的那类人,正忙于处理生活的芜杂,哪儿有时间读小说呢。前两天读到多克托罗的访谈,他提到他并没有想过写给什么人看。这让我觉得很安慰。

  可在书出版后,我又希望这些小说被人读到,希望听到读后感,告诉我读和没读过会不会内心有所不同。到现在为止,读后感听得太少,但很多人问我,你是这些事的是真的吗?那个故事里的是谁?它们不是真的。它们可能在某个地方成真了,或者未来会发生。有人问我,你怎么知道那种感觉的?我不知道,但我确实知道。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读后感(七):说来有点可笑,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

  从一部小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从琐碎生活中拾起满地鸡毛。有时候,我们在去看一部作品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审视自己的过程,生活往往穿上华丽的外衣,戴上神秘的面纱,可是内里之中,总会有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隐秘。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表演着一场荒诞的剧目。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就是这样的一本描述当代都市生活、集合了生活中各种“鸡毛”的短篇小说集,压力、空虚、家庭、事业……每一种都可以让人透不过气,却又不得不去面对。这部作品中的那些个小故事,是以男性视角来讲述,所以我理所当然的以为,作者叶扬一定也是一位男性,且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中年男性,不成想,错的离谱。

  年轻的叶扬一头短发,干脆利落,很难想象到是这样一个女人,写出那样坚毅悲悯、稳重练达、却不乏玩世不恭的文字,就像面对日常的生存压力与复杂情感关系时,流露出的达观的心态一样的珍贵。

  对于《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著名作家毕飞宇评价说:“叶扬写出了当代人失重的、过得像公文一样的生活。”

  刚开到书名,我一度以为这是一个悬疑故事,看完之后才觉得,它比悬疑来的更加惊悚,那是来自生活中最真实的“惊心动魄”。细想起来,生活可不就是一个大型的“车祸现场”?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如此,哪有那么明晰的是非对错?在社会规则和感情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去寻找他们之间与自我之间的平衡,甚至不惜去打破重组。在面对生活这个“车祸现场”,我们时常来不及去想什么爱与不爱,谈情说爱、风花雪月是生活,工作、家庭、房子、孩子更是真实的生活,当我们走到了生活的这一个阶段,关于家庭与责任之间的问题,才是我们生活中的重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不能说的秘密

  他和她,她和他,她又和他,弯弯绕绕,绕来绕去,不过是个人尽皆知的“秘密”。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的开篇就是《说吧,说出你的秘密》这么一个“劲爆”的故事,真心话还是大冒险?面对失重的生活,你会如何选择?

  故事中的两个男人心中都有着一个不能对别人说的秘密,譬如没有生育能力的丈夫和一个怀了孕的妻子,又如对面正在给自己“讲故事”的人的妻子实际上与自己发生了关系……

  叶扬讲起这些故事来,犀利老练,丝毫不带手软,真实地让人叹一口气,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事,却总能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有点自嘲: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的生活和婚姻是一地鸡毛。

  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更是成了茶余饭后的新闻谈资,我们说起来似乎只是别人的事情,可是这些事离我们真的远吗?有家庭必然会带来牵绊和束缚,但也会有陪伴和关怀,谁知道鸡毛满天飞之后,会不会落下片片翎羽?

  谁说平凡的生活不需要勇气?

  当我们离开校园这个象牙塔,当我们一步一步走进中年危机,当焦虑和压力无时无刻不在龇牙咧嘴地露出恐吓的表情,难道不需要勇气吗?故事来源于生活,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的折射,我们或许不止一次地尝试着去改变什么,那是在生活的爪牙下,往往会力不从心、无可奈何。

  我们的生活总是被各种琐事占据着,早上的油条要排队,孩子的奶粉要下单,冰箱里的牛奶过期了,阳台上的植物没时间浇水……即便当初你侬我侬、蜜里调油,有时候也逃不脱生活枷锁下的鸡毛蒜皮。

  谁说平凡生活只能做咸鱼?

  生活是个大型咸鱼晾晒场,衣食住行,工作家庭,每天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发不完的愁。其实这也正是生活之真、生活之美,没有一个人的顺遂是的来容易的,没错,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换来回报,但是如果都没有尝试过努力的话,岂不是连“回报”的门都没摸到?

  所以怨天尤人无用啊,生活让人疲倦,但也给人希望。

  我们的肩膀上负担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赡养、爱人的期待,那是压力,更是动力。人生不如意之事七八九,但不是还有剩下的那一二吗?

面对满地鸡毛,不如做个鸡毛掸子

  相互比较与爱慕虚荣是人的正常心态,只不过有严重与不严重罢了,不能说是一种劣根性,因为这种心态有时候在无形之中也会激励人积极向上,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地调节自我,把工作中的怨气带到家里,堵车时的路怒,老婆系着围裙唠唠叨叨的样子,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时候,开拓或者爆发,往往就在于自我调节所产生的结果。

  当内心安静下来的时候,环视四周,其实自己过得也还不算差劲,该有的有了,没有的还有奋斗的空间,奈何不了生活中的一地鸡毛,那就干脆把它做成鸡毛掸子,日子总要过,生活是为自己而活。

  这个社会有时候就是这样浮躁,你既不能奈它何,那就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好好拾掇拾掇,没有那么多事情好计较。

  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两样?我一直信奉这句话。

  蹉跎也是过,愉悦也是过,得过且过不如开心的过。就算暂且放下梦想、目标这些志向高远的“陈词滥调,也应该好好看看眼前,把日子过成诗不易,但用力且努力的活,还是值得一试的。

  逃离车祸现场,走出满地鸡毛,从叶扬的故事中看小人物们的苦辣酸甜,笑与泪,悲与喜,看进眼里,更看进心里。

  每一个时代的爱情似乎都有其特点,而如今这个“速食”时代的爱恨情仇更夹杂了不同于他时的敏感与纠结,在这些有点“丧”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找到新的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