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峡谷》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峡谷》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11-19 23: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峡谷》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峡谷》是一本由[美]陈振盼/著绘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峡谷》读后感(一):峡谷地质揭秘之旅------评《大峡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我们的世界很大,所以每一代孩子都可以在畅游的路途发现地球发生的诸多精彩片段

  凯迪克奖五部曲之自然揭秘之旅用绘本故事形式孩子们开启着立体直观的地球探索旅程。正如编者推荐的,这套系列丛书确保着孩子们增长知识世面,也培养着孩子们大事业大格局能力。基于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我特地让家中的宝贝们读了《大峡谷》这部绘本。

  尽管这是一本绘本读物,但是书中的内容其实还是很有深度广度的。大开本版面栩栩如生的旅行画面,兼备着图文并茂讲解---这本读物借由旅行为线索引领书外的读者通过美国西南部大峡谷了解众多地质科普类的知识点。于本书之中,它最难能可贵的是将整个地球地质变化的动态过程简明扼要的文字画面形式对比出现。确保着小读者们可以从动态的,直观的角度深入学习解读不同于以往文字解说形式的地质类科普读物,本书则是在言简意赅之中生动立体地分享着发生在大峡谷中的地质变迁进展。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唯有提炼想象升华,这在某种程度意义上让小读者们培养着阅读兴趣,激发着更多的好奇心。虽然我们的孩子们足不出户,但是《大峡谷》却从全方位的角度有着巧妙地质知识点分享。从谷底向上攀登,我们见证神奇的地质变迁。不仅仅有着动植物介绍,更穿插入地层中的化石遗迹画面展示

  最为有趣的是,这本书还非常有趣地涉及了一些互动的版面。前一页的今日发现旅途,后一页的曾经地质地貌,以及动植物生存状态大揭秘。洞中看乾坤,地质发展原来就是那么生动有趣。这仿佛是一场精神上穿越之旅;这仿佛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学习放飞契机;这更是揭开地球上地质变迁的大发现-----

  峡谷的地质表现无疑展现着峡谷的发展历史,也同样是也激发着小读者们提升地质科普知识的学习兴趣。于这本书中,它也许仅仅只是集中在大峡谷的分享。于本书之外,其实我们还有更多的地质地貌等等知识点等待我们着探索发现。分享阅读的过程中,我不难发现家中的孩子很是乐意在本书之中探索和发现。也许作为绘本,它在某些的科普知识点上确发了深度。但是换个角度而言,它更是由点及面地开启着读者的思路寻觅更多的知识内容。发现之旅变得并不无趣,发现之旅其实太有着精彩等待我们的发现!

  《大峡谷》读后感(二):“红河”谷

  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这也正应了大峡谷的颜色。《大峡谷》这本画册带我们走进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了解着红河的前世今生,感受着红河的宏伟壮丽

  我非常喜欢自然地理图画绘本,当翻开绘本中四页展开的大峡谷风貌画时,左上方的那一行“地球上最宏伟的峡谷。”是那样有力。这也源于作者亲自游历的感受,这种真实冲击感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绘本的后面标注阅读年龄在7-12岁,但对于我这个年近30的人来说读起来也是兴致勃勃。在于这本书不仅关注于图绘,还更多赋予历史和地理知识和有趣的故事构架

  我很确定有些人会和我一样,想要了解某些分类名词就会去百科一下。但百科总是在大量的文字里艰难穿梭(专业性强且大量枯燥数据信息理论)。很容易乏味忘记。我把这个绘本当作是娱乐版百科丛书,它激起了我认知世界的热情,我现在还记忆河谷形成的分图和大峡谷岩层的组成。这册书除了大图的故事脉络还在周边或下方分图科普了生态动植物与各时期岩层的形成,可见陈振盼老师对于科普知识研精致思。在最后又集中解决了大峡谷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图文并茂,自然生动,相映成趣

  当然重要的部分是故事主线,这里讲述的是爸爸带着女儿进入大峡谷游览探险。但在文本中从未出现“我”的人称,我认为这不仅表现了绘本的故事脉络清晰,无须文字注解,也能从文本里看出简而精化的解说——在大峡谷每一个高度贴近每一层岩组都会想象女孩儿穿越进入到当时的世界,在现实里的风貌遗迹和生物化石都变成了下一页鲜活存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与触碰到历史的变迁,这是一种丰富体验

  这本书无疑是精彩的。关于图画书我想说,不用搞得高深不行或者画到无法欣赏,在保有描绘准确的同时寓教于乐便是正道了。我们的图画产业还在慢慢发展的阶段,在商业模式下不断亲“日”画风并未做出很好的作品来给孩子阅读。在面对未来,面对孩子的阅读需求和读书体验中,《大峡谷》不失为最好的借鉴范本。能够在兴趣里学习知识不仅能专心投入还能记得牢靠

  在这样的世界里有众多选择,很多曲折弯路都有诱惑性。我当然会把好的书留给孩子,读书的选择从小的时候就应该教会他,也伴随教会他时间宝贵

  《大峡谷》读后感(三):一本优秀的科普绘本——《大峡谷》

  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一般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这三个阶段慢向演变,而若想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孩子强烈求知欲,绘本无疑是座很好的架接桥梁。因为不同的绘本其故事不同,主题也不同,而一本优秀的绘本不仅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教给孩子知识以及做人道理,更能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从绘本的世界里获得启发,更能帮助他们初步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大峡谷》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以故事性艺术性创意性以及寓教于乐功能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凯迪克奖,是这样评价《大峡谷》的:陈振盼用水彩、水粉和墨水再现鬼斧神工景观,用震撼人心的拉页展示了大峡谷史诗般的壮丽全景,用图解、剖面和依据实地考察绘制的动物、植物和化石插画表现了多重地层数亿年的演化形成。为什么《大峡谷》会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因为它区别于其他的硬性科普,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用温情软性的故事来讲述硬核科普知识。 当我们翻开《大峡谷》这本书时,映入眼帘的是大峡谷的整体地理面貌,随后是介绍大峡谷行成的原因及过程,仅用短小精简的五幅图画就向我们解释了其中的缘由,这远比枯燥的地理书上的介绍来的震撼,也能让孩子得到极好的理解。随后便是看到漫无边际的层峦起伏的山峦以及一头伫立在岩石上的花豹。紧接着是花豹沿着石块行走,而在另一边却有一座小小的散发光亮帐篷,倒映着一大一小的影子,原来是一对来探险的父女。之后便是跟随书中一对亚裔面孔的父女从峡谷底部往上徒步、探险的故事,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过大峡谷所切割开的十多个岩层,跨越将近20亿年的地质历史,领略无比壮阔引人入胜的大峡谷之自然景观,途中他们还经过多种多样的生态群落、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地质、生物和遗迹化石。以及穿插在书中满满的动物植物、自然生态和地质地理的知识。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感受壮美的自然场景,更像和孩子一起亲身经历了一次精彩无比的探险之旅,久久不能平息! 绘本无疑是帮助孩子打开广阔世界的天窗,当孩子领略过自然风光,然后通过科普知识拾级而入自然科学殿堂,当孩子感受过四季变化节气四时,便更能理解季节更替与丰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这些由绘本构成的知识加强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加深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因此,以阅读为起点,兴趣为轴心,探索为轴尺,来丈量这个世界,帮孩子成就一样的人生视野与格局。

  《大峡谷》读后感(四):能让孩子爱上地理的一本科普读物

  在读《大峡谷》这本科普绘本之前,我并不知道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大峡谷,说起来有些惭愧,毕竟我最爱的学科是地理,却不知道这样一个大峡谷的存在。原本我以为这本书应该是讲的小女孩去大峡谷的各种冒险之旅,以及途中发生的各种小故事。直到翻开书的第一页,看到一副很壮观的大峡谷——国家公园亚利桑那州的手绘地图,再看到对作者的介绍是,对非虚构题材特别擅长,我才意识到这和我之前看过的很多绘本都不一样啊,这个大峡谷是真实存在的,而作者用这些手绘插画和文字讲述了大峡谷的故事。

  之前看过的绘本大多是虚构题材,故事情简单,文字内容扫一眼就能很好的理解和记忆,没有什么知识性,通常是教小孩一些道理什么的,而这本书作为科普读物,知识性非常强,每一页都有知识点,尤其是对于大峡谷的形成,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和特性,这些都描述的很到位,更适合年龄大一些的小孩阅读,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知识点。但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家里不到三岁的娃也是积极的凑了过来,虽然不识字,但很明显是被书中的图画吸引了,还要抢过去自己看,指着各种小动物激动大喊大叫,对于一个热爱小动物的娃我还能怎么办呢,当然是先陪他认识各种小动物啦,从这方面来说,倒也挺适合低龄宝宝看的。

  书中是通过一对父女去大峡谷旅行来循序渐进的讲述大峡谷的地理特征精美的手绘图很好的展示了大峡谷的种种地貌特征,包括垂直生态特征,气候,地质构造和生物多样性等等,还着重介绍了不同时期大峡谷的特征,让读者能够从这些不同时期的大峡谷面貌中感受到地质运动和时间的神奇,对地理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女孩在大峡谷中徒步旅行,一路上发现很多意外惊喜,各种化石很自然的引出了对大峡谷亿万年前模样的介绍,小女孩也仿佛跟着时光机器回到了那个时期,惊讶表情大概会和很多小读者一样吧,虽然我们不能见证这些历史的变迁,但看看亿万年前的大峡谷,再看看今天的大峡谷,已经足够让我们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了!

  作为书中的主角,这对父女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语言交流,但却让人莫名感觉温馨,父女俩始终走在很近的距离,虽然各有各的注意点,但一路同行的默契却很明显,爸爸陪伴女儿去观察任何她感兴趣的事物,也让她自由去探索和发现,陪伴与放手把握得很好,这一点其实很值得我们为人父母的去学习,要懂得更好地高质量陪伴,但也要在该放手的时候给孩子更多自由。

  这本书不像普通翻翻书那样藏着很多惊喜,但却隐藏着几个镂空的小彩蛋,前一页是小女孩发现的化石,后一页则是再现了化石中生物存活时期的大峡谷风貌,前后衔接特别棒,而且这些画看起来都栩栩如生,非常吸引人。可以说,看完这本书,我也很想带着宝宝去走一趟大峡谷了,当然大峡谷太远,今生也不一定能有机会去旅行,不过能带宝宝去别的地方多走走看看,也是很好的。

  最后的部分是对大峡谷更详细的一些介绍,还有作者的后记插图笔记,插图笔记中对于真实的大峡谷的一些介绍让我更加感觉到了作者的用心认真,且不说我自己对地理很感兴趣,就算我是一个从未接触过地理学科的人,也会因为这样一本书而产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的。很期待宝宝在长大一点,然后我会陪着他好好阅读这本书,陪他去发现地理之美。

  《大峡谷》读后感(五):孩子不爱学习?带他穿越,来一次独特的科普之旅吧

  上学的时候,我一直比较头疼地理。因为地理位置面积、岩层分布、地貌特征等等,在我看来就像天书一样,理解不透,就只能死记硬背。偏偏我还记性不好,于是地理就拖了后腿

  所有的知识,如同标本一样,被永远定格在薄薄的纸张上。直到我偶然看到《大峡谷》这本绘本,才不禁感慨,原来知识还可以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方式获取

  乍一看,是爸爸带着孩子去游览大峡谷国家公园,但事实上,翻开书,你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跟随孩子和父亲的脚步,就像是体验了一次时光之旅,去探访大峡谷的前世今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籍华人陈振盼,他的手绘作品大多是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过的,让读者在收获美感的同时,还能增长知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和幻想。该绘本获得了包括2018凯迪克银奖在内的11个奖项和最佳图书推荐。

  《大峡谷》是《自然探秘五部曲》之一,陈振盼用水彩、水粉和墨水再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景观。而它精美、细腻、震撼的手绘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美的同时,还能够学到不少知识。

  一起来看看,它的独特之处吧:

首先,画面感非常强。

  既然是科普绘本,科普自然是重头戏。但是书中绝不是枯燥地普及各种名称,而是通过图画的方式,一步一步演示,岩层是如何形成的、化石是怎样形成的、植被是如何分布的,等等。

  以地质层的形成为例,作者用了七幅小图,完美地再现了岩层是如何接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横切面的演示,让孩子们能够一目了然,而且,知道这一点之后,后面的很多知识点就都能够融会贯通了。

  而化石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什么是风化作用,作者也用几幅小手绘就非常生动地再现了整个过程。动态的展示过程,让人记忆更深刻。

  事实上,将之称为一趟“时光之旅”,一点也不夸张。

其次,知识点超多,但是丝毫不乏味。

  绘本中提到了许多专业名词,比如:基底岩层、大峡谷超级群、光明天使页岩、红墙石灰岩、隐世组和凯巴布组等岩层。

  虽然听起来都有些费劲,但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独特的动植物,以及化石的出现,让孩子们对这些知识充满了好奇。

  书中还有五个镂空小洞,读者上一页还在欣赏地表的风景,下一秒就像穿过地表,回到了十几亿年前,去探寻它们的成因。

  许多当地特有的动物,被穿插在画面当中。而这些动植物与气候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借此机会,跟孩子科普一些其他知识,也是毫无违和感的。

第三、探寻亲子游的意义。

  其实,该不该带孩子出游,是很多父母比较纠结的。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更不要说是去考古考察了。但带孩子出游,在国外是非常普遍的。一来,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再者,可以拓展孩子的眼界。

  绘本中的小朋友自己背着大大的背包,并没有事事依赖爸爸。而在他们的背包里,装着他们探险的所有装备。比如:帐篷、地图、探照灯、望远镜、相机等。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应对;下次出游该选择带些什么东西,这些对于孩子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父亲牵着孩子的手,站在高处眺望独特的大峡谷地貌时,眼前的开阔和震撼,相信会让孩子衷心地发出“好美”的感慨。

  孩子也许记不住路上所有的风景,但是总有一个时刻,或者是一样东西,能够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回忆里。

  有网友说,旅行就像是一颗种子,能够在内心生根发芽。好的科普绘本又何尝不是呢?当孩子被书中的知识深深吸引时,他们内心想要亲眼去看看和体验的种子,也会萌芽。而这种好奇心和渴望,能帮助孩子吸收到更多的知识,更好更快的成长。

  《大峡谷》读后感(六):科普图画书,如何有想象且有情感地讲硬知识?

  科普知识如何讲才能让读者有兴趣,尤其是让小读者有兴趣?

  有人会肯定地说文字配图画。

  可是,知识和图片仅仅是简单相加吗?

  哪怕是给一两岁孩子的认知图画书,恐怕也不是简单的“1+1=2”的思维吧。

  那么,科普图画书到底怎样呈现?尤其是面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科学知识的接受有别的客观事实,图文配合所达到的故事情境和视觉效果应该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未知的知识和未解的问题。自然世界,无奇不有。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地球以外的宇宙,从来都没有以完全完整的面目示人。

  只不过,我们的先人通过图画和文字,不断地记录着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很快地掌握一些基本的认知,比如不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但是有这些基础知识够吗?或者说,我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没有提出过质疑?自己有没有亲自去实践或考察一番?

  很多经典的科普图画书都回应了这些问题。比如《牙齿大街新鲜事》、《神奇校车》系列、《揭秘》系列等。下面这本《大峡谷》则从更大的视角出发,吸引读者进入实地去观察和体验。

  科普图画书应该有这样的使命,也应该有这样的一条标准:可以无限调动读者的兴趣和热情,去大千世界看一看,走一走,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就像《大峡谷》所做的,从个体的观察、体验和想象出发,用水彩把一个地方的绚丽和生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大峡谷》对自然地理风貌的介绍,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把科罗拉大峡谷当作一个整体的生活方式去呈现。“大峡谷”就不仅仅是著名的地名和景点,更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生态系统的生命地带。

  表面的壮丽,那是季节的馈赠;内里的繁华,却是时间的礼物。观者得有心,听者得多意。心意到了,情动于心,从而形成某种具有故事力的语言和图片。倘若故事和图片还不能打动自己,打动读者,那就用反思,是不是需要重新调整心态了。

  故事不足,可以有图片补充;一幅图片不足,可以有几幅连贯的图片。何况,故事和图片本身还有嗟叹、咏歌、手舞、足蹈的能力。当然,如果故事本身足以表达情意,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流传千古的童谣谚语、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等都是具有很好地把趣味和情意传递给读者的特质的。

  就拿《大峡谷》来说,虽然只是选取了一个小地方来讲,但是讲述知识的口吻却有故事的味道,有看默片的感觉。父女徒步走进大峡谷,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发现,一边讲述,穿越的不仅仅是地质结构形成的年代,而且还有各个年代与现在的关系,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大峡谷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不管我们注不注意,它都存在着。人类的好奇心永远是那么重。美籍华裔作家陈振盼用水彩给我们呈现了大峡谷具有的特别风貌。如果不是作家,或许我们就不会注意到大峡谷里居然生活着如此众多的“居民”。

  陈振盼是2018年凯迪克奖得主。创作了《一座岛的600万年》《穿越寒武纪珊瑚礁》《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万有引力》等图画书。可以看得出,陈振盼对科学和自然非常感兴趣,真正地把硬邦邦的知识变成了鲜活的图画和户外主题活动。

  作者在画这样的作品时,也是亲力亲为,必须对所画的自然环境有特别透彻的了解。不管是环衬亚利桑那州国家公园大峡谷的地图绘制,还是对大峡谷人类生活历史的考证,都力求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与和历史和现实有更好的切合。

  我想这也是科普图画书应该具有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有情感地讲述知识,把知识讲活。如果一本书的作者没有亲力亲为,对所述内容抱着千真万确的态度,那么这本书无论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被读者接受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陈振盼谈到自己如何绘制这些插图时说:“除了极个别的,书中的主人公的旅行地点是我去大峡谷参观时都去过的地方。书中的每一幅插图描述的都是某条路径上的具体地点。但是你或许注意到了,书中有两点与现实有出入。……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我不得不完全虚构,例如大气层、光和颜色。所有的图画都是基于科学研究创作的,但是通过我的想象,画面才变得栩栩如生。”

  对于古老的岩石,《大峡谷》不遗余力地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比如基底岩石,书中这样说明:大约17.5亿年前,地球内部的力量导致一条岛屿链撞上了古老的北美大陆。碰撞的热量和压力造就了基底岩石。

  我们面对相对静止的事物,比如面对安静的高山、静默的石头,总是不那么在意它们的存在。可是《大峡谷》却用插图有情感地讲述了静默的石头的力量。“每当我看着这些岩石,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它们的历史、来源和形成的故事。这本书是我对大峡谷和这份想象力的致敬。正是想象力,使科学和艺术变成可能。”

  人类对岩石的认识,恐怕最多源于石制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石头”给人类的认知和想象带来的影响真是不可估量。石斧、石房、石洞、石床、石碑、石刻、石象、石膏、石英、化石……日常生活、现代科学、文学艺术里都少不了石头,就连《西游记》的孙悟空都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倘若真要追问它的存在,估计可以上升到宇宙起源的高度。

  石头的知识和趣味不止于《大峡谷》所呈现给我们的。书中的呈现形式会把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带到很多地方。我们跟着小女孩和她爸爸的目力和脚力,看到了大峡谷不仅仅是一个静默的大峡谷。

  很有意思的是,书中父女俩并没有任何语言交流,但是通过作者插图中所展示的动作和神态,我们可以很亲切地感受到父女之间的深厚感情。在大峡谷里,爸爸和女儿各有各的兴趣和发现,但是都毫无例外地展示了大峡谷里各种生命的魅力。爸爸的视角更多地从现实和知识角度出发,向读者讲述大峡谷里的一切秘密;小女孩的视角则是从更细微的角度展现大峡谷里的某个时刻、某个地方、某种生物到底是什么模样的。

  小女孩每发现一处“秘密”,都有一处镂空在等待这读者去特别注意:跟小女孩一起去惊讶或者喜悦。插图以跨页的形式的把读者带进史前的某个时刻,去史前某个地方感受地球和生命诞生的情境。

  倘若走一趟大峡谷还没有看够,有几张插图的底图还展示了很多大峡谷的“居民”:凯巴布松鼠、火鸡、臭鼬、锡嘴雀、红头美洲鹫、落基山白栎、西黄松等,应有尽有。如果带着这些硬知识去大峡谷走一遭,或许还有很多不一般的发现。

  借着陈振盼在《大峡谷》里所展示的,我们得以知晓地球的生命,得以知晓时间和空间到底是以什么面目示人的。以“亿年”为单位的时间,恐怕是人类没办法去想象的;以“毗瑟拏基底岩石”为根基的空间,恐怕也是人类不能到达的区域。

  如此看来,《大峡谷》其实给生命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解释。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富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地解释一切,关于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起源都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思考。越是接近地球内部,越让人好奇地球居然以这样的形式存在了无数个“亿年”。

  面对大峡谷,大的世界,人类显得如此渺小。难道不是吗?幸亏,人类还没有被渺小所击倒,还在不断努力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

  《大峡谷》读后感(七):论老母亲的科普共读血泪史

科普虐我千万遍,我待科普如初恋

  想起给娃读科普书就头大,好多字连见都没见过,更不知道该咋读,感觉自己就是个文盲。所以每次在给孩子读书之前,都必须提前做好“功课”,万一给孩子读错了可就麻烦了。

  查字不会拼音只能手写输入,可那些生僻字的笔画还贼多,这不欺负人嘛!想瞄多一眼那字怎么写,但只要停顿下来两秒,说时迟那时快就识别成了另一个字,又得删掉从头写过。此动作可重复多遍,真跪了。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尴尬情况吧。

共读科普书前的我

  你以为查完字就万事大吉了吗?就这么第一轮“预习”结束后,还得进行第二轮学习理解,不提前做足功课,和孩子共读的时候被问倒了有多心塞,相信你也是明白的……

这位科普作家,孩子超喜欢

  前些天整理了下家里的书柜,不整理不知道,发现特别多自然类的科普书,而且有几本脏旧得特别明显。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书,都会带到学校里和小伙伴们分享,带回家后只要看看书的新旧程度就知道受不受孩子的欢迎了。

  说来有一位科普“宝藏作家”一定要安利给各位老母亲,这位作家的书总会被孩子们翻到残残旧旧,能把科普做得和大冒险一样刺激有趣的可没几个人,他就是2018年获得美国凯迪克大奖殊荣的华裔作家陈振盼Jason Chin。

华裔凯奖作家Jason Chin 陈振盼

走进陈振盼的奇妙科普世界

  在和孩子共读他的书时,能明显看到他脸上的表情起伏,或惊讶、或感慨、或赞叹……可见故事勾人心弦,作者功底非同一般。我也一样会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无不为大自然的壮丽和奇妙所折服。

穿越回到侏罗纪!来一场大冒险~《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内页图

  陈振盼的笔触通俗易懂,能将很多学术的解释转变为容易让孩子理解的表达,在共读时无需多加解释,孩子自然就理解了。

细腻画风,超养眼!《一座岛的600万年》内页图

  他的绘画画风细腻,用色柔和,擅长用水粉、水彩等媒介作画。所以每次阅读都非常“养眼”, 原来科普读物也可以用来进行美育培养,不愧为凯奖作家!

科普迷必读!凯奖大作《大峡谷》中文版

  去年因为关注的一个阅读推广人翻译了他的作品《穿越寒武纪珊瑚礁》而了解这位宝藏作家,继而入手了《一座岛的600万年》、《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还有《万有引力》,每一本都收获了孩子的芳心,今年那本凯奖大作《大峡谷》的中文版终于上市了!机智如我早在预售的时候就下单,和孩子盼着能早点读到这本绘本。

终于集齐5本中文版啦!:)

  一到手就被震撼到!虽然原来也知道大峡谷是个非常著名的景点,但是万万没想到竟是如此壮丽,终于明白为什么会称之为世界自然奇观了。

  故事俨然一本“活地质史教科书”,故事讲述的是一对父女徒步游览大峡谷,揭秘大峡谷底部到顶部的地层结构构成,并且用穿越的方式以简单的语言告诉读者大峡谷的演变形成过程。

高度还原真实场景!《大峡谷》插画及实地场景

  因特殊地貌而自有一套独特的生态系统,大峡谷有着许多独特的植被和生物,孩子看到这些眼睛都亮了!

丰富多样的动物和植被 《大峡谷》内页图

  这回娃就开始嚷嚷着要去游览大峡谷,好吧,寻思着好好筹备一番,今年暑假带着娃和绘本,去实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陈振盼在书后有提及,书中出现的景点大多是他本人亲自去“打卡”的,可以作为路线参考,连攻略都省了。

编辑贴心备注,再也不用查字典

  喜欢他的作品原因还有一点不知道当不当讲……天知道他的绘本解救了我的“难字恐惧症”,我终于不用苦苦查字了!

  编辑非常贴心,会给罕见字标注拼音,所以在上网查找资料的时候会方便很多。

有拼音再也不怕不会读!《大峡谷》细节图

  反正每次给娃读科普书,感觉都得用上写论文查资料时的气魄和精神。但非常神奇的是,孩子对那些长相有点“古怪”的字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会记得特别牢,而且还喜欢去考一考小伙伴知不知道,再借机科普一下字的意思,可能是因为懂得别人不晓得的东西,打心底里感到骄傲吧。

  也正因如此,孩子越来越喜欢看科普类图书,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科学知识,在他的小小朋友圈里,可算是个不折不扣的“百科小达人”。(在此露出了老母亲欣慰的笑容)

  在给娃读科普书之前做了大量功课的我,也收获了很多从前都不知道的知识,虽然谈不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程度,但也略懂一二,无形多了个技能点。自从和孩子读科普读物后,我对身边事物也会多加以观察和思考,能和娃一起成长,就是读科普书的最大收获。

  《大峡谷》读后感(八):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优秀的科普绘本,最重要的意义是

  谈起科普,就会想起当年我们在自然课上背的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等的混乱的分类记忆吗?地理课上,为了哪些又长有复杂的地名、河流峡谷位置而伤神吗?……如果不够喜欢,背诵记忆这些简直是世界上最枯燥的事情了,背完考完就忘完,是一条不变的定律。问问自己,还记得美国大峡谷吗?恩,大峡谷、在美国,除此以外呢,没有任何印象了,更别谈,从美国大峡谷,我们所了解与联接的世界了?

  真遗憾,我们错过了与之相关的那么美好。但是,有些人很幸运。因为美丽的遇见,挖掘出一个人内心潜藏的热爱,成就一个人的梦想。科学史上许多科学家的成长过程无不说明,正是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活动和科普读物,从儿童时代就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热爱科学、喜欢接触科学、学习科学,最后终于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曾有世界级畅销书作家杰拉尔德.达雷尔,一次到印度动物园游玩的经历,领达雷尔从此定下一生要为“关爱动物”奋斗的目标;也有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因为喜欢蝴蝶而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处于喜爱而追寻蝴蝶,但渐渐地,什么种类的蝴蝶栖息在什么地方,飞行路径是怎样的,什么蝴蝶比较珍贵等都了如指掌。这使得他进一步接触那些充满狂热的书籍,从蝴蝶只是扩展到对科学正题的兴趣,因而阅读到科普系列书籍,涉及到一些与小学算数、与课程并无关联的内容,比如“相对论”、“粒子鞥为物理学”等,在这期间,还读到了爱因斯坦的专辑,心中对他达成科学成就充满了无限向往,直至自己也成为脑科学家;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父亲是严个医生,他非常喜好园艺,达尔文耳濡目染,从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热爱和想象力。长大后,他从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中,得出“物竞天择”的结论,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还有遇见这本科普绘本的孩子们——美国华人童书作家陈振盼创作的,2018年获得世界童书界的重磅大奖凯迪克奖的绘本《大峡谷》,书中描述的不仅仅是大峡谷,更是讲述的一个穿越时间轴,横跨地球的科普史诗;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打开孩子观看另一个时空的世界的窗户。

TIPS:凯迪克奖是为纪念十九世纪的英国画家伦道夫·凯迪克而设立。每年由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给美国最杰出的儿童图画书艺术家。凯迪克奖俨然成了童书界的奥斯卡,成为了国内童书业界和妈妈们选书的风向标。

凭什么斩获凯迪克大奖

  如果你对孩子说:在我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上的另一边,有一条大大的裂缝。这条峡谷长446 000米,宽29 000米的巨大峡谷,这里不仅仅壮阔美丽,而且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了地球1/3的历史。干巴巴的数字,孩子们大多数并没有多大兴趣。

  然而,当我们翻开这本书《大峡谷》,跟随书中一对亚裔面孔的父女从峡谷底部往上徒步、探险的故事,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过大峡谷所切割开的十多个岩层,跨越将近20亿年的地质历史,领略无比壮阔引人入胜的大峡谷之自然景观,途中他们还经过多种多样的生态群落、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地质、生物和遗迹化石。以及穿插在书中满满的动物植物、自然生态和地质地理的知识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感受壮美的自然场景,就像经历一次精彩无比的探险大片。这时,再问问孩子对大峡谷的感受?

  区别于硬性科普,这本科普绘本既有温情软性的故事,也有硬核科普的知识。以故事性、艺术性、创意性以及寓教于乐功能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凯迪克奖,是这样评价《大峡谷》的:

  陈振盼用水彩、水粉和墨水再现了鬼斧神工的景观,用震撼人心的拉页展示了大峡谷史诗般的壮丽全景,用图解、剖面和依据实地考察绘制的动物、植物和化石插画表现了多重地层数亿年的演化形成。

  《大峡谷》担这个评价名副其实。要知道,陈振盼在创作科普题材绘本之前,都会进行大量相关信息收集和消化吸收的,并会做到实地考察,呈现到绘本上,则是“每一副奇幻现实主义的华丽手绘都来源于作者游历峡谷、亲眼所见的壮观景象,每一段文字所带来的感受都是作者身临其境、内心震撼的传达。”

  可以说,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科普知识,是陈振盼努力的重要目标。他从雪城大学插画专业毕业后,曾供职纽约曼哈顿的儿童书店,他在那大量阅读绘本,并最终选择了自然科普主题作为自己独立创作的主要方向。自2009年出版《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以后,陈振盼又相继创作出版了《穿越寒武纪珊瑚礁》《万有引力》《一座岛的600万年》和《大峡谷》。从处女作开始,他的作品就屡屡获奖,5册图书分别获凯迪克奖、赛博特奖、奥比斯奖、《书目》杂志“编辑的选择”奖,2013年美国狮鹫奖,入选亚马逊十大编辑精选童书,入围美国罗德岛儿童图画书奖、大须芒草奖、比尔·马丁奖、矢车菊奖等。闪闪发光的履历也无不说明——陈振盼于绘本所显示出的突出的艺术表现能力、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以及绘本作家的创意,其成为80年来第一位获得凯迪克奖的华裔科学绘本作家也是意料之中。

  当科普遇见艺术

  确实,区别于绘本《大峡谷》和课本“大峡谷”的,不只是知识点,而是表达知识的方式,在这本绘本里,你会看到立于世界的视野、贯穿历史的格局,以及表达知识的方式。用美国《儿童图书中心会刊》的评论就直接道出其中的奥妙: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仅仅看陈振盼赏心悦目的水彩画中的风景就会心满意足,但对岩层的描绘和对变化的气候带中动植物生态群落的描绘构成的多学科通识认知,比孩子们在教室能学到的更引人入胜。”

  翻开《大峡谷》,最先进入视野的是,幽兰夜空下,有一只身形健硕的母狮徐徐从大峡谷顶部往峡谷底部走去,它要去干什么?当狮子一直走到谷底的河边来饮水,这时河边露营的父女俩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天色渐亮,帐篷里一片明亮,父女俩的探险之旅马上要开启了,小读者们的兴趣也来了!

  跟随着父女俩的步伐探险中,绘本藏着很多小彩蛋——小读者们会依次发现五处化石,在刚刚翻动书页时会发现,每一处化石都是一处镂空小洞。此处小洞有什么作用?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对书中这一创意评论道:

  “通过镂空看到的岩石中偶然出现的化石,会短暂地将孩子带往史前泥滩、沙丘和海底。双重视野生动地强化了陈振盼的观点,大峡谷‘不仅仅是地表上的一个大洞’”。

  除此以外,绘本巧妙地分出了两个阅读层。就像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主体写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爱孙子的老爷爷,他用巧思把孙子心爱的破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钮扣的故事,而画面下方的老鼠家庭的故事,则给孩子带来了额外的阅读乐趣。《大峡谷》则除了主体父子两的徒步探险故事,在画面的周边则插入与探索相关的动植物、大峡谷岩层等知识点,阅读的体验自然丰富起来,那种感觉就像听赵忠祥老师一边讲动物的故事,又一点点将动物习性渗透进来,特别生动有趣。

  最后,特别要提到的是,“作者擅长用图画讲述故事,有书中书、画中画的奇幻绘画,也有纪录片般的分镜展示,带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各种自然奇观,见识大千世界”,在《大峡谷》的后记中,记述了他的创作感受:有些画面他可以查到化石资料可以依据,“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我不得不完全虚构,例如大气层、光和颜色。所有的图画都是基于科学研究创作的,但是通过我的想象,画面才变得栩栩如生。”即,作者在艺术极致中仍保持最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大概是科普绘本追求的最理想的呈现。

  当孩子看见天空,然后通过阅读了解天空;当孩子读过了春夏秋冬、节气四时的形成,便更能理解季节更替与丰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当孩子感受过自然,然后通过科普拾级而入自然科学的殿堂。这些阅读构成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当阅读落下起点,以兴趣为轴心,以探索为轴去丈量世界,这将成就人生不一般的视野与格局。

  《大峡谷》读后感(九):给孩子启蒙地理知识,别错过这本凯迪克大奖绘本!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裂缝”:

  它长约446000米(沿河流测量),如果你以正常的步行速度沿着它行走,每天走8小时,大约要花12天才能走完。

  它的平均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6000米和1600米,也就是大约35个东方明珠那么宽,3.5个东方明珠那么深。

  这个巨大的“裂缝”,就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有人说:“不管你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名山大川,你都会觉得科罗拉多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星球。”

  你能想象出这个巨大的“裂缝”是怎样的吗?不如跟着绘本《大峡谷》的作者,去一探究竟吧。

  《大峡谷》是美籍华裔作家陈振盼根据他和孩子亲身游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经历,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后创作出的科普绘本,介绍了大峡谷的形成历史、地质风貌以及其中各个生态群落。

  作者在开篇处写道:

  河流雕琢,峡谷成型。 流水下蚀,峡谷变深。 风化侧蚀,峡谷加宽。 时光流逝,流水带走了剥落的物质。 数百万年的地质作用,无情地刻画着这一巨大的峡谷,它被称为……

  短短5句话,配上5幅简明扼要的小图,便勾勒出了大峡谷在苍茫的时空中的变化。

  翻开正文,在蓝色的夜空下,一只美洲狮出场了。你似乎能听到它在寂静的峡谷中行走时,发出的细微声响。跟随美洲狮的脚步来到谷底,一抹温暖的黄色灯光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有人!没错,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一对来大峡谷探险的父女了。书中沿着他们探险的路线,介绍了大峡谷的自然风貌。

  这对父女的探险路线是从谷底往上走,一路经过多种岩层。正因如此,作者先介绍了各个岩层的位置和基本概况,让我们对大峡谷岩层的分布有一个整体概念:

  “大峡谷”超级群靠近谷底,距今约7.4~12亿年,向上走,会经过距今5.15亿年的“光明天使”页岩,再往上,会经过距今3.4亿年的“红墙”石灰岩……我在跟孩子共读的时候,经常会倒回来看看这张图,看看这对父女走到哪里了。

  每到一处,作者都会更加详细地介绍那里的不同地质、生态群落、动植物、化石等内容。

  比如,在“红墙”石灰岩那里,作者介绍了住在那里的鸟类加州兀鹫,它是北美陆地上最大的鸟类,翼展可达2.8米。在“科科尼诺”砂岩那里,作者介绍了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遗迹化石和实体化石的区别。

  最特别的,是书中除了介绍了这些岩层“现在”的情况,还通过岩石上留下的痕迹或是岩石中的化石,带着我们“推理”了亿万年前的景象。

  比如,在“凯巴布”石灰岩层,透过书上的“小洞”,你能看到很多化石。亲子共读时,不妨让孩子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的化石?再猜一猜,这些化石意味着什么呢?

  翻到下一页,答案揭晓。原来,这是腕足类动物的化石。更进一步,你可以了解到,这里曾经被海水覆盖过,有过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

  作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通过前一页书上的“小洞”,把前后两页书联系起来,自然地引出了每一个岩层对应的奇特又神秘的史前世界。

  读者也跟着做了一次“侦探”,凭借着不多的线索,拨茧抽丝,了解在遥远遥远的过去,这里是怎样的景象,也许,这就是地质科学的魅力吧。

  这本书是我娃最近点读频率最高的一本书,写一点共读感受吧。

  之前问过娃,他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娃给出的第一条理由是,这本书很漂亮:“这些岩石都好美啊,岩石的颜色也不一样,就像一幅画。”

  确实,书中每一页都是一幅美丽的水彩风景画,让人忍不住细细欣赏。尤其是下面这张跨页,画的是探险父女到达大峡谷南缘时,眺望峡谷所看到的景象。我跟娃翻开这一页时,都不禁“哇——”了一声。

  那一瞬间我想到很多词语:鬼斧神工、气势磅礴、苍茫辽阔……用来形容大峡谷都过于苍白吧,只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样的景色,才能满足。

  另一个吸引娃的地方,是书中写到的各种在大峡谷生活的动物。

  比如,书中写道,蓝头鸦会食用刺柏的种子,但不会全部吃光,而是会把一部分种子埋藏起来,让种子发芽长成树。这个例子,让娃加深了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再比如,书中讲到加州兀鹫已濒临灭绝,娃就很好奇,加州兀鹫现在怎么样了。于是我们一起搜索了关于加州兀鹫的信息,还顺便了解了其他濒临灭绝的动物……

  甚至,在讲到2.8亿年前的大峡谷生活着翼展约20厘米的巨大蜻蜓时,娃也兴致勃勃地拿出尺子来比划20厘米的蜻蜓到底有多大……

  这些娃平时听也没听说过的动物,如磁石般吸引着娃,让他一次又一次沉浸在大峡谷的世界中。

  此外,娃说,我可以知道大峡谷是怎么形成的;还可以知道过去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些也很好玩。

  我有点惊讶,没想到他会对这样的地理知识感兴趣。

  陈铭在《奇葩说》里曾经说过一个观点: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所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平行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大峡谷》是我娃第一次读地理科普绘本。这本绘本,就像一把钥匙,帮他打开了地理世界的大门。我可以预见,他会因此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看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而这,应该是《大峡谷》这本书对他更为重要的意义吧。

  《大峡谷》读后感(十):看了复联4,你有没有想过坐上《大峡谷》这本时间穿梭机……

  最近,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的新闻刷了屏。因为巴黎圣母院要修缮,未来10年人们将无缘参观巴黎圣母院。

  看到这个新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我和儿子还没去过法国巴黎呢,就在未来10年丧失了和它见面的权利。

  这个世界真是有太多太多地方值得去看,可孩子们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暂时没有办法去实地参观,那么看看绘本也是极好的。等到某一天,孩子真的有机会抵达那里,回想绘本中的知识和图片,记忆和现实交错在一起,说上一声: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这就是我入手《大峡谷》这本书的原因。当然,原因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它是美籍华裔作家陈振盼的作品。而这位画家向来擅长非虚构类题材的儿童作品。 又比如,这本书是2018年凯迪克银奖的获奖作品。而我一向很看重凯迪克大奖,那本我儿子超喜欢的《我的宠物小火车》也是凯迪克大奖获奖作品。

  可是,对我这个还算挑剔的中年老母亲来说,这些不过都是一本书的标签和背书而已。

  早过了通过外部评价衡量事物的年纪,对我来说一本书的好坏最关键的还是内容。《大峡谷》的内容相当出色,游历日记+科普读物的模式,辅之以一张张逼真写实的照片,不由得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这本书讲了什么?

  大峡谷是美国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美国的西南部,整个公园的面积4931平方公里。对于旅行者来说,一次性的参观大峡谷不可能的,所以这本书只涉及到大峡谷的一隅。

  这本书以小女孩和父亲的游览路线为视角,讲述了他们在大峡谷里游历的所见所闻。

  小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幻影牧场出发,沿着凯巴布小径到达大峡谷的南缘。在这大概30多公里的行程中,他们像科考队员一样,见证了大峡谷的林林总总,了解了大峡谷的地貌、生态、历史等知识。

  书中最让人兴趣盎然的,莫过于小女孩和父亲对大峡谷不同岩层的考察。孩子们可以跟随小女孩的视线,知晓诸如基底岩层、大峡谷超级群、光明天使页岩、红墙石灰岩、隐世组和凯巴布组等不同岩层,并通过这些岩层了解了大峡谷的形成和历史。

科学考察的意义到底何在?

  整本书以小女孩和父亲的科学考察为线索。读这本书,可以感觉到科学考察的严谨和认真。

  你看,小女孩和爸爸准备相当充分,他们背着背包,携带着望远镜和地图。时不时,爸爸看看地图,明确自己所在的纬度和方位

  而小女孩每看到一个岩石,总是俯下身去抚摸这些岩层。她还通过这些岩层中的化石,视野飘向几亿年前,想象着当时的地形地貌和特征。

  最近在读知乎大神采铜的《精进》一书。采铜提出要把知识、信息和技能区分开来,像操练技能一样操练知识。在我看来,小女孩的大峡谷之旅实际上就是一种技能的操练。她和爸爸把所掌握的知识和大峡谷的具体样貌结合起来,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在这过程中,她印证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调用地理、历史、生物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最终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

  而对于我们这些阅读《大峡谷》的父母和孩子们,不也是如此吗?去过大峡谷的孩子可以在脑海中重塑对大峡谷的印象,加深对大峡谷的记忆;没去过大峡谷的孩子则可以“脑补”大峡谷的场景,对于当地的盛景有所期待

读书常常在旅行之前很久已经开始了,甚至开始于你不觉之处。

  台湾新闻记者詹宏志在他的《旅行与读书》中,道出了旅行和读书的意义。我想,这也是这本《大峡谷》之于我和孩子的意义。

大峡谷就像历史的一扇窗?

  说了那么多,《大峡谷》到底有啥科普意义呢?

  对于科考队员来说,大峡谷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各式各样的岩层,每一块岩层都在陈述一段历史。小女孩和爸爸在路途过程中,逐个看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岩层。绘本别出机杼的把岩层镂空,展现的像一扇窗户,既便于孩子们了解岩层的形状,也便于回溯岩层的历史。

  比如,大峡谷超级群,告诉我们的大峡谷12亿年前的样子。那个时候,大峡谷似乎还是一马平川,只有一些泥沙沉淀。

  再比如,有着三叶虫化石的“光明天使”页岩。三叶虫化石告诉了小女孩这里的前世。

  而不仅仅是大峡谷的岩石在说话,不同纬度的动物也在说话。他们栖息在不同的生态群落,让大峡谷变得格外的神秘。

  比如,在他们出发的幻影农场,小女孩看到了小溪,溪谷边上是青蛙、蜻蜓等各种动物,溪水最终汇入了科罗拉多河。而在隐世组的斜坡上,出现的是加拿大盘羊。在小女孩到达的终点,我们都可以看到西黄松林里可爱的小松鼠,他有个很专业的名称叫缨耳松鼠。

  够了够了。这哪里是在看书,分明是用时光穿梭机穿梭。通过大峡谷这个穿梭机,我们看到了不同纬度的生态群落,见识了不同的动植物,了解了不同时代的大峡谷。而这,可不像复仇者联盟4一样可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这次旅行安全系数高、知识性强,有趣又养眼!

  这本书完全非虚构吗?

  作者陈振盼在插图笔记里告诉了你答案。旅行的地点是他在大峡谷参观去的地方,但肖松尼点小径并不是能够通过南凯巴布小径直接到达的。小女孩找到的化石也不大可能出现在路边。事实上,采集化石在这里是禁止的哦。

  一本严谨细致的非虚构童书。

  和孩子一起看了那么多儿童小说,何妨了解下真实的世界?看了复联4,你有没有想过坐上《大峡谷》这本时间穿梭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