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爱手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爱手袋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25 03:0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爱手袋的读后感大全

  《我爱手袋》是一本由Kate Zhou著作,新经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手袋》读后感(一):就是一本广告

  这本书的本质是品牌营销和淘宝店广告。因此请不要期待作者像鹫田清一在《古怪的身体》那样总结出时尚和人之间的哲学思考,或者像Christian Dior写《迪奥的时尚笔记》那样做出自己的时尚宣言。事实上,你要是把这本书真当成书,那你就输了。这本书就是小红书level的消费指南,理发店随手翻本时装杂志的功能——看看最近有什么好买的,简单介绍一下品牌渊源和设计师如何蹭热点话题,仅此而已。

  有一点是要承认的,那就是作者——还是管她叫店主比较合适——店主的审美是在线的,比瑞丽之类的垃圾货色好多了。店主介绍的小众牌子的包,有几个我看着还挺别致的,淘宝搜了一下,第一个出来的就是店主的淘宝店。点进去看了下价格,同时打开若干个海淘APP比了一下价格,海淘APP没有品牌方大活动的时候,店主家的价格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就是每个颜色的数量都不多,被剩下的往往颜色很尴尬。

  对于“时尚”这个东西,我一直是看看就算的态度,东西而已,有需要、喜欢、承担得起就买,买了就拿来用,其他的附加价值都是从业者和得利者吹出来的泡沫,并不用当真。平心而论,这本品牌宣传册能说人话、看起来不讨人厌,甚至还解决了几个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自从几年前开始流行迷你包,我就一直get不到这个东西存在的意义——从实用角度讲,装不下任何有意义的东西;从审美角度讲,港真我并不觉得很好看。我一直把这样莫名其妙的设计归入“你们有钱人的思路太狂野”的类别内。店主点醒了我,她说你不觉得有些迷你包模糊了首饰和包的界限吗?

  这句话一出来我就明白了,敢情这走的时候实验艺术的道路,刻意打破固有概念的界限来激发反思。从这个概念上看,迷你包这个东西就顿时从无意义,变成了有意义。

  同理还有一堆莫名其妙的晚宴包——我每次在海淘APP看到长得像书一样的手包、像拳击手套一样的手包、像箱子一样的手包,都觉得这帮有钱人真是吃饱了撑的。如果非得给这些吃饱了撑的行为加上一层艺术外壳(和洗钱手段),我就可以理解这些莫名其妙的设计存在的意义了。

  店主还是成功安利了我两个牌子。一个是zac posen,他们家主打的那个包,我一直觉得特别丑,像个被煮破了皮的饺子,连带着我对这个牌子彻底失去了兴趣。店主给的几个新款成功引起了我的兴趣。

  另一个牌子是Kozha Numbers,非常符合我一贯的暗黑审美。

  《我爱手袋》读后感(二):喜爱不一定非要拥有

  没有想到会在新年前收到这样的一本书,暗自好笑,“是想推荐我买包包吗?”不,要我是因为一点诱惑就随便冲动消费的那种人,家里应该也摆了好多个包包了。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不爱包,因为“包”治百病。诚然,我身边的许多女生朋友都爱包。有一年要买好几个包包的妹子,也有喜欢用包来搭配各种衣物的精致女孩,也有不少特地去欧美或者赴港台就是为了买包的。香奈儿、古琦、蔻驰、LV、爱马仕都是身边女同事经常喜欢背的牌子。

  然而我并不是带着买包的心态来看待这本书的,相反,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精致,很小资,图片和挎包的人也都非常美丽,翻阅书籍比本身拥有一个大牌的包可能来得更加舒适,我是喜欢书本的人,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反而是英国女演员和歌手简·柏金(Jane Birkin)所背的藤条篮子,无论到哪里她都会带着它,即便后来Hermes总裁让-路易·杜迈以这只篮子为灵感设计出Birkin Bag,她也并没有使用并成为代言人,而这款包反而成为了贵妇的象征,与简·柏金无拘无束的波西米亚风格相去甚远。

  我没有买过什么太像样的品牌包,毕业初期艰苦阶段,包包都扔在电动车篮子中,没钱也不会去买品牌。而后因为工作需要东奔西跑,整天捧着电脑,遂改背双肩包,实用而耐用。有段时间用帆布包,发现真心爱死了帆布包,便捷舒适又环保,还非常柔软,可以放书本也适合我这种杂物特别多的人。我的杂物一般有:钥匙、充电宝、Kindle,或者书本,笔记本,录音笔,U盘等等,我实在活得是不够精致的。我也不太惜物,所以其实不配拥有太好的东西,就像女同事有个香港代购的2万以上的香奈儿,很精致的一个小包,吐槽说经常高铁出行,扔在传送带上被各种不知何物的袋子挤压蹂躏,很快就不像样子。“贫穷女孩不配拥有好的包包”,她自嘲道。但是在一起去上班的途中,她和另一位同事兴奋地谈着各种“邮差包”、“信封包”的时候,我在前面开车,我看着前面宽广的马路,在心底对自己说,“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

  “是的,我们想要的不一样。”每个人都各有追求,本无对错。但我倒是很佩服作者,从单纯的喜欢到中国专业买手,将所爱变成职业并为之发展,也是很了不起了。

  说点题外话,我还记得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母亲没有给我买书包,只是让我背了她的一个旧皮包过去上学,那一天的路上我挎着那个包尴尬又难过,因为没有一个新的书包,我一点也不喜欢那个皮包。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家早已脱贫,但如果母亲看到这些包包要上万一个的价格肯定也会觉得“疯了”,我看这其中有些包包的年代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要知道那样的年代里普通家庭的收入可能只有几百元一年。“的确是疯了”,花这么多钱买个包。但时代再变,包包的盛行说明经济在不断变好。然而我还是觉得,“喜欢不一定就要拥有”,真正的喜欢,远远地欣赏,即便像我这样通过书本,我也感觉挺棒。

  《我爱手袋》读后感(三):云想衣裳花想容

  “靓包是我清晨的那杯缺不了的咖啡,是雨后窗外的那一道意外的彩虹,是百看不厌的《欲望都市》和《电子情书》,是我永远的inspiration。一句话,包包里有美,有艺术,有文化,有故事。”这是Kate Zhou十二年前在自己“靓包博客”里写第一篇博客时,留下的爱包缘起。

  如今那个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电工程系,1993年留学美国,获得理海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MBA学位,并先后担任软件工程师和高级管理咨询师(德勤咨询);辞职后于2008年创办Kate Zhou Handbags(凯特周手袋),成为凯特周设计师精品CEO兼买手的北京女孩儿,已经能把自己十多年的爱包体验与感受用一本书的厚度呈现给世人,那就是《我爱手袋》。

  “手袋不是大学问,但每款都真诚而尖锐地映射出时代的审美和文化,是不可小觑的历史的见证。手袋是个包罗万象妙趣横生的世界。”Kate Zhous如是说。

  《我爱手袋》不仅介绍了国际知名的手袋品牌与近年来兴起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购买与搭配手袋的诀窍,也谈到中国女性消费观念的转变。它是一本手袋知识普及书、也是一本走近时尚的启蒙书,更是一本手袋搭配的扫盲书。

  但是,不论服饰还是手袋,潮流必须顺应时代的变迁。“人无我有,是原创。历久弥新,是经典。原创是经典的必要条件,经典是原创的终极成就。现代的时尚爱好者一不跟分,二部凑合,只被原创打动,只为原创买单。”“因为手袋不仅是女性表达个性和展现魅力的法宝,还是取悦和满足自己的载体,甚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象征。”大牌经典不仅追逐者甚多,也容易被抄袭,所以,背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就成为现代女性的追求目标。“特别是新一代消费者生活在多元化的环境中,从小学习多种语言,在全球旅行中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他们见多识广,思维开放而包容,审美取向自然趋向于表达这种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国际风格。”

  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品牌既需要鲜明的个性,有需要被主流消费者所接受。It Bag不再由百年品牌占据,越来越多的的个性化手袋悄然成为新一代经典。

  《我爱手袋》300多页文字,几百幅美图。既养心有又养眼,但这本书给与我启发最大的地方是面对奢侈品的态度。

  好友以前特别喜欢名牌包,我总觉得用上万元钱买一个包实在有点败家。但是Kate Zhou对购买奢侈品牌包时这样说“用得起是什么概念?如果你买一只三万元的包包就像普通人买三百元的包包那样轻松,你就属于用得起的消费者。”“虚荣心是十分正当的,追求时尚难道不正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吗?......我们鄙视虚荣并非处于否定虚荣心本身,而是对有些人为满足虚荣心才用的手段和付出的代价不甚认同。””一个人用什么价位的包包不心痛或许反映出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向往奢侈品不是虚荣,不买奢侈品更不值得惭愧。当你的内心足够丰富强大,你就自由了,不需要用奢侈品来装点自己。内心自由的你选择任何包包都出自由衷的喜欢。因为你浑身散发出自内向外的美,所以用什么都好看。”

  当生命消逝时,所有的物质都是身外之物,而活着时精神的愉悦感却是长寿的重要条件。云想衣裳花想容,在自己经济能力或者潜在能力允许的条件下,为自己买上几件心仪的奢侈品,不仅会提高生活品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可以在这个小小的奖励中给自己大大的激励。

  “那么什么能激发我们对一件单品的占有欲呢?我猜是我们梦想成为的那个女人。哪怕此时此刻,她的样子和她的风情,触动我们心中的浪漫,我们想穿上她的衣服,踩进她的鞋子,挎着她的包包,像她那样回头一笑。”《我爱手袋》里,Kate Zhou用那些倾国倾城的包包诱惑着读者。我们或许也可以改变一下自己对奢侈品的态度和观念。梦想是奢侈的欲望,但梦想能激发潜能,创造出所有不可能。

  《我爱手袋》读后感(四):为什么女主角的逆袭总是先从外表开始?

  女主角的逆袭,常常是从外表开始的。

  安妮·海瑟薇在《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穿搭升级后轻松应对“女魔头”,《回家的诱惑》里林品如造型一换便从受气小媳妇变身复仇大女主,甚至连动画片里的仙女每次都是变身后才施展魔法。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不可否认,衣服、鞋子、首饰这些外在的物件能够给人力量。

  放眼历史过往,当女性拥有了仅为取悦自己而穿衣打扮的权利和自由时,她们的美俨然成为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某种意义上,我们选择穿什么戴什么,意味着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能激发我们对一件单品的占有欲呢?我猜是我们梦想成为的那个女人。哪怕仅仅是此时此刻,她的样子和她的风情,触动我们心中的浪漫。我们想穿上她的衣服,踩进她的鞋子,挎着她的包包,像她那样对镜头回眸一笑。

  在女性从头到脚的外在物件中,手袋的地位似乎尤其特殊。

  不受身材限制,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不管是拎着挎着,还是入座时随手放到一边,手袋永远是女人风情最直接的注脚。

  而这风情里的最大值往往来源于,那些靠自己能力给自己买包的女性。

台剧 | 《我可能不会爱你》

  道理当然都懂,但对于基层女孩来说,买一个动辄几千上万的大牌包包真的不容易!

  抛开经济收入问题(假装可以抛开!),买名牌包这件事就像上了大学才开始学习护肤化妆一样,可能要到工作以后才会关注到,而名牌的入门又远远不像美妆这样普遍且亲民。

  都在说经典款,哪些才是真正值得入手的?

  爱马仕、LV、古驰……各有什么特色?

  同一款包,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价格不同?

  怎么辨别假货,避免买到假包?

  大牌包包凭什么卖那么贵?

  ……

  关于这些问题,中国最资深的手袋专业选品人Kate Zhou,花了四年时间,数易其稿,为普通读者写成了这本“手袋扫盲书”——《我爱手袋》。

《我爱手袋》

  简单介绍下,Kate Zhou,中国最早的设计师手袋精品店创始人、从业十余年的手袋买手。

  但在跨入时尚行业前,她曾是一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做过创业公司技术骨干,对C++语言驾轻就熟。

  Kate Zhou,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后留学美国,修计算机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Kate Zhou在美国互联网大发展时期顺利地就业、结婚、买房,过上中产阶级生活,实现了很多人眼中的“美国梦”。

  然而,当她顺顺当当活到30岁时,猛地发现自己做着喜欢但不算热爱的工作,和喜欢但不算热爱的人生活在一起。

  于是辞职,离婚,卖房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读MBA,想要从事奢侈品或消费品领域的市场营销。不久后,因为热爱手袋而开始撰写新浪“靓包博客”,并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手袋博主。

  又于2008年创办Kate Zhou Handbags(凯特周手袋),把各国独立设计师的手袋品牌及款式独特、材质优秀、做工精良的个性手袋介绍给国内消费者,现任凯特周设计师精品CEO兼买手。

  小时候总觉得长得美就是魅力,长大后才知道能像这样将自己的人生选择权紧紧攥在手里的女性才是真的有魅力啊。想到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读书随笔里写到的一段话:

女人首先必须独立,她必须具备的不是高雅风度或迷人魅力,而是精力、勇气和将意愿付诸实行的能力。玛丽觉得最可夸耀的,是能够说「 凡我决心做的重要的事,无不贯彻如一 」。

  《我爱手袋》分成了三个部分:历史与经典、从包包到人生、视觉盛宴,也可理解成“历史篇、现实篇、视觉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手袋发展史甚至就是一部女性发展史。

  以及什么Chanel 2.55、Fendi法棍包、Celine 笑脸包、Chloe 锁头包的设计理念,还有一些优质的小众设计师品牌介绍也尽在这一篇章。

Celine Luggage Tote(俗称笑脸包)作为 35 岁担任 Celine 创意总监的菲比·费罗(Phoebe Philo)的惊世力作……笑脸包的原创设计元素有两个:一个是以曲线、手柄和拉链形成的笑脸轮廓;另一个是手袋两侧伸出部分形成的秋千形状。手袋的正面酷似一张小胖子的笑脸,天真可爱,嘴角还有一滴哈喇子,颇具喜剧效果。

  读现实篇,毫无疑问能够为一些更加现实的问题解惑

  比如同一款产品,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价格不同?某款产品在品牌官网打折了,代理商/精品店为什么不打折?,以及让人关心的假货问题。还有Kate分别写给大学毕业初入职场的女孩和中年女性的购买建议。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专业且有态度的人,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关于买手袋要注意些什么。

  Kate:“我的职业是手袋买手兼时尚精品店管理者,在凯特周创立的最初几年也做过客服。十一年来,我接触过很多设计师和消费者,完成过数以千计的品牌订货,也回答过同样多的顾客提问。我感到消费者或许对设计师和时尚行业的运作缺乏了解,所以在购物中产生很多困惑。在这篇文章里,我希望从买手的视角为消费者解惑,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享受时尚,更有效地决策购物。”

  读视觉篇,《欲望都市》里的手袋、红毯上明星们的手袋、近年来风靡的微型包、堪称艺术品的手袋……视觉篇当然除了美还是美!

《欲望都市》的核心思想是女性主义,因此在我们所处的“女权”(girlpower)时代具有特别的启发意义。亲爱的读者们或许能看出来,我们这本讲述手袋的书其实也是关于女性主义的;我们之所以关心手袋的种种,并非因为我们是购物狂或者收藏家,而是因为手袋不仅是女性表达个性和展现魅力的法宝,还是取悦和满足自己的载体,甚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象征。

  以上便是《我爱手袋》的内容介绍,整本书图文并茂,大量精美的图片,全彩印刷,视觉上堪比时尚杂志。

  而文字部分,Kate Zhou的文字功底是过硬的,据晓雪(时尚杂志《ELLE》主编)回忆,最开始读Kate在博客写的文章一下被惊艳到了,比时装编辑写得还好,问她怎么写的,Kate答,多查查资料呗。不禁感叹:理工科的女人,还是厉害的。

  图美也好,文好也罢,关于这本书可贵在于,Kate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分享出来的同时,深入刨析了手袋与女性独立和女性力量的关系。

一个人用什么价位的包包不心疼或许反映出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向往奢侈品不是虚荣,不买奢侈品更不值得羞愧。当你的内心足够丰富强大,你就自由了,不需要用奢侈品来装点自己。内心自由的你选择任何包包都出自由衷的喜欢。因为你浑身散发出自内向外的美,所以用什么都好看。《我爱手袋》内页实拍

  《我爱手袋》读后感(五):包治百病?女人为什么爱手袋?

  女人为什么爱手袋?绝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想象的爱慕虚荣那么简单。

  试想想,你拿着一个你梦寐以求的,合适放你所有东西的,和你气质相得益彰的,给你的着装锦上添花的包出门,你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1

  1992年,距离今天27年的时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北京女孩,看到自己的台湾同事来北京的时候都背着同一个牌子的包,那些不同款式的包上都有一样好看的小花图案和L、V两个字母,当时觉得她们的包简直好看死了。台湾女孩说:这包呀,越用越好看,用十年也不过时,二十年也坏不了。

  她暗想:天呀,这是什么包呀!

  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LV专卖店,回到酒店,翻来覆去想着自己种草的包包,算着自己小存折上的数字。最后她悲壮地决定,就算是吃两个月的方便面,她也要省钱买下这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小包。

  后来她真的买了它,并且真的为它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但她心里是无比雀跃的——背它上班的时候,觉得天也蓝水也绿,老板再骂也抗得过去!

  这个女孩叫晓雪。后来她浸淫于中国的时尚产业,经过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成为行业中的顶尖人物。

  20多年过去了,那个包包果然没有过时。后来与LV有过无数次亲密接触的晓雪谈及名牌说:

  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奢侈品是对自己的奖励和认可,那种快乐无可替代;即使这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也不可能把这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搬回家。所以,很多时候,看到,了解到,感受到,比拥有更容易快乐。无论你是否是名牌的消费者,都不妨多看,多了解,多感受。

  2001年,一个有着文学梦、从湖南到广州打工的姑娘,阴差阳错地到了一家时尚杂志,做负责文化部分的编辑。工作已满两年,在同事的眼中——她是不修边幅,永远背着一只黑色的尼龙大包的土气女孩。

  在香港湾仔的会展中心,在同事的指点下,她懵懵懂懂地买回了人生第一只名牌包——Longchamp灰蓝长柄Le Pliage系列的尼龙手提包。那年她二十七八岁了。——这是她唯一买得起的“名牌包”。小号七百多,中号九百多。(当然到现在也还是这价格。)

  后来她成为南方某大报的主笔,再后来她做公号做得风生水起。拥有了Chanel、 Hermes等不少大牌包,她说: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适度拥有的人。喜欢就买,但量力而行。物质当然仍然可以带给人快乐和满足,但去创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显然是更值得努力的事情。

  这个女孩叫黄佟佟,她的公号叫“蓝小姐和黄小姐”,她们的口号是“对这个浮华世界的小角度报告”。

3

  一个福建漳州的女孩,毕业后在《南方都市报》一干就是十几年,担任首席记者,八年跑时政,六年跑娱乐和电影,业余总带领大家买买买,且总能带领大家买到好货。

  她说她人生中第一次想拥有的大牌包包,是Chanel的Classic Flap。她说,大学毕业没多久,当她在某个采访现场,看到有个女孩施施然从面前走过,她背着一个黑色牛皮的小包,金色的Chanel扣子在闪闪发光,整个人看上去是那样的精致和气定神闲。看看自己那个因长期装电脑笔记本资料而被撑得变形的硕大包包,不由地想:这一定是因为她背了一个Chanel包包的缘故!所以我必须给自己买一个!

  彼时(2000年左右)她的月薪只有两三千元,她给自己存了一笔买包基金。当然,后来,她成了房奴;再后来,又买了各种各样的替代品,而每次路过Chanel专卖店,想买它时,发现,它又涨价了……

  现在她拥有千万粉丝,和粉丝们每日分享自己的搭配心得,她说,要控制拥有物品的合理数量;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下,尽可能买最好的;物都是有神性的,一个东西永久了,才是自己的。讲搭配的时候,她常说:用一只包点亮全身!

  这个女孩,就是黎贝卡。当今时尚界广告界的宠儿。

4

  2008年2月,美国康州莫特利公园大道,55号出口,一个白雪皑皑的冬日。一个留美多年,有着光鲜亮丽的职业,终日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打交道的德勤咨询的管理咨询师,这一次在雪中,在55号口处,停了许久。

  她一路优秀一路学霸,从清华到留美。她要彻底对自己的生活做一次改变,她要全心地投入到她热爱的包包事业上去。彼时,她已经36岁了。

  她叫Kate。十年弹指一挥间,她已经成为中国最资深的设计师手袋买手,她的手袋品牌已发展到当初不敢想象的规模。她说:这么多年过去,阅包无数的我每次看到美包,还是会肾上腺素飙升,幸福感油然而生。

  靓包是我清晨的那杯缺不了的咖啡,是雨后窗外的那一道意外的彩虹,是百看不厌的《欲望都市》和《电子情书》,是我永远的inspiration。一句话,包包里有美,有艺术,有文化,有故事。

  她酷爱读书——每年三四十本新书,五六本复读,两三本经典反复读。也非常爱写读后感。爱上包包二十年,做包包买手十余年,她把这段旅程,写成了一本生动而深刻的“读后感”。

  因为她发现,虽然网络时代,资讯发达,社交网站极其活跃,女孩子们可以迅速地知道新近的潮流、网红单品,但,网红的包包为什么红,那些经典为什么畅销不衰,有些还排队难求?怎样选择自己人生的一款重要的包,怎样才不会随波逐流?怎样才能培养对于包包的真正的好品味?

  她发现,市面上,还没有这样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理性地介绍包包的好的图书。

  于是,她花了几年的时间,数易其稿,为普通读者写成了一本《我爱手袋》——300多页文字,几百幅美图。让人不由地流连其间。

  “手袋不是大学问,但每款都真诚而尖锐地映射出时代的审美和文化,是不可小觑的历史的见证。手袋是个包罗万象妙趣横生的世界。”

  那在这本书里,她都写了些什么呢?她说——

  作为设计师手袋精品店创始人、从业十余年的手袋买手,或许我可以谈谈设计师和他们的设计,谈谈层出不穷的It Bag。

  作为历史爱好者,或许我可以谈谈手袋的历史、手袋和女性独立的关系、我钦佩的强大女性的手袋。

  作为视觉控和艺术爱好者,或许我可以谈谈艺术品手袋、古董手袋、装饰手袋。

  作为流行文化的追随者,或许我可以谈谈影视剧里的手袋、街拍手袋、网红手袋。

  总之,这是一本关于包包小型百科全书,是一本白领女性都应该有的一本手袋扫盲书。

  这本书里写的都是我买不起的大牌手袋么?NO。当然有那些经久不衰的百年品牌,当然有那些经典的It Bag,但也有很多优秀的独立设计师品牌,比如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热爱的品牌ZAC Zac Posen,其实经典款也只需一两千元。

奥巴马夫人的ZAC Zac Posen

  “如果背大牌包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背小众设计师包包同样是一种身份的体现——体现不俗的品牌和坚持个性的自信。”

  “一个人用什么价位的包包不心疼或许反映出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向往奢侈品不是虚荣,不买奢侈品更不值得羞愧。”

  无论你是否热爱买包,无论你持否崇尚大牌,翻阅这本书,无疑可以提升你对包包的审美,提升你日后穿着搭配的品位。

  来欣赏一下内文页面——经过无数次调图打样,印得无比精美;同时选用了裸脊锁线的装订方式(费时费工),可以平铺于桌面,极尽阅览之感受。

《我爱手袋》实拍图

  无论你是刚毕业的职场小白,还是资深爱包女性,都会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都会引发赞叹和共鸣。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你选哪件?

  饥不择食的年代一去不返。我们嘴上说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服、一双鞋和一个包包,准入标准却越来越严格。

  很多年前,晓雪工作的第一家公司的董事长、香港传媒界资深前辈“胡爷”,拉她去王府饭店试衣服,晓雪很没底气,说:我一年的工资都买不起呢。

  胡爷说:记着,丫头,这里的衣服不只是给那些富婆、那些傍大款的女孩子准备的,也是给你准备的!你爱漂亮,有才华,又用功,一定相信,有一天你会买得起这里的衣服!

  黎贝卡小的时候就爱美,总是想穿漂亮衣服,也很喜欢买买买。邻居阿姨们总是会问她妈妈:“你女儿这么臭美,以后长大了可怎么办?”“你女儿这么爱买,她以后能养活自己吗?”

  她妈妈每次都气定神闲地说:“她那么臭美那么爱买,自然就要想办法努力养活她自己啊。”后来,她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把爱美和买买买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有时候,物质是激励我们向上的力量,是我们勤奋工作的伴生品和奖赏。 希望每个女人都能美得自信,美得自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