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游戏读后感100字
《视觉游戏》是一本由[美] 莫莉·邦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认真的样子像极了蔡徐坤 天地异变,异时空入侵地球,盛世安宁轰然破碎。 种族危亡之际,武道兴起,超凡时代开启。 楚翌得技能面板临身,数据化技能,踏上崛起之旅。 天地异变,异时空入侵地球,盛世安宁轰然破碎。 种族危亡之际,武道兴起,超凡时代开启。 楚翌得技能面板临身,数据化技能,踏上崛起之旅。
作者开头利用小红帽的故事,来解释图形是如何传达信息的,后面再进一步的分解每个元素所传达的信息,包括的形状、形状的大小、色彩、以及综合产生的内容对看图的人产生的情绪影响都不一样。
人能对具体的形状产生联想,当画面更丰富或更具体的时候,会产生更形象的联想,如三角形可以联想的山,红色的三角形可能是旗子,在方形上的三角形又可能是山上的将军,当方形越长越陡峭又可能变成了在悬崖上的人。正是因为图像的一些改变,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想象,设计师正是利用这些元素,来对读者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画,都是在这些元素上面更加精细化的加工,但通过这本书,学会如何解构画面,让画面在你眼里变成各种简单的图形,去分析它,感受它。
绘本需要靠画面来讲故事,这很像电影的分镜头台本,但绘本又是平面的静止的,我们的视觉被限制在一张矩形的方框内,眼睛会从哪里开始阅读,视觉的流动性和思维的联想又是让读者如何解读故事的呢,
Molly Bang通过剪纸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一次创作过程的实验,让我们从整体看待图像和视觉心理的基本原则。大和小的对比,浅和深的对比,不同形状、色彩、空间构成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对图像影响感情的机制、观看心理的感受描述很细腻,深入浅出,对于想要用图像讲故事的小朋友或者艺术爱好者,都是很好的入门级图书。
比较喜欢作者在书中的这句话:“不要担心画面是否漂亮,应该担心的是是否有效的表达了情感”。而反观国内艺术教育在启蒙阶段,首先训练的是对于客观物体描绘的准确性,艺术类考试的标准更是如此。而我们往往在追求“画得像”的技巧同时,忽视了每一个创作者不同的个人情感和个体化的表达方式。
明白了视觉心理原则,是为了创作者更好的自我情感表达 。
《视觉游戏》读后感(四):关于读图
作为一个插画从业者,我觉得读完还是有学到一些东西的。其实很多理论说起来大家都知道,色彩心理学啊啥的,小学生都可以告诉你暖色给人感觉活力,冷色平静这些。这个书很别出心裁的用小红帽的故事举例给读者重现了创作者的思考过程。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创作神秘化,一个普通观众看到一幅作品,只会说,不错,有感觉,然后就说不出所以然了,而从具体例子的分析就好比把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觉变成了一个语言体系。
我之前为了写童书插画绘本的毕业论文,有机会采访一个很喜欢的绘本作者和插画师Alexis Deacon,他说的有一段关于他自己怎么在日常随时保持对图画语言表达的思考,让我印象很深,大意是,每当我看到一个图像我会问自己几个问题,它给我怎样的感觉?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图像中哪些具体的元素和线索在传达这个信息?
其实原理就跟这个书中小红帽的例子一样,我觉得如果想更好的用图像去表达,或者去读懂,多看以及保持思索就是最好的方法,至少通过作者的分析可以学会如何去找到一个切入点。
至于翻译我感觉整体还好不影响阅读,毕竟英国这边亚马逊上的电子版也要10磅左右,读中文还省钱省时间。
《视觉游戏》读后感(五):了解一幅图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反应,才能更好地创作
零基础开始学插画,临摹了一些喜欢的作品后开始想要原创,于是加入了一个大神级别的打卡群,在这个群里,会有固定主题,我们根据命题去打卡,第一周我原创了一幅处暑下午茶作品,但总觉得虽然画面元素很多,却不够丰满,在翻看其他大神群友的作品时我惊奇的发现,很多人的作品寥寥几笔,元素并不如我的多,却能将同一个主题塑造的非常丰满,让人一看就觉得没有偏题,美感与意境并存。我将这些画作收集起来,不断思考,他们的作品比我好在哪里呢?
为了搞懂这个问题,我入手了这本《视觉游戏》,作者用小红帽的故事引题,向读者阐述了一幅图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反应的,而我也在阅读这本书数遍后,终于搞懂了为什么群友天马行空的作品,不那么规则的构图,反而比我用心良苦画的画更耐看。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内容是构件图像的情感内容,作者用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作为例子来描述,图形和颜色、距离等因素的改变,将带给读者什么样的情感反应。
首先是小红帽,等边三角形显得可爱、娇小,而想要构建她妈妈的角色,如果用更大一点的红色三角形,则是剥夺了主角光环的效果,这时候可以将三角形变的更圆润一些,但依然不够,换成浅紫色就好很多了,妈妈看起来温柔,小红帽看起来可爱。
但小红帽进入森林,树木就变成了周围的环境元素,如果用堆砌的三角形确实可以表现树木,但却营造不了森林的感受,于是简单粗暴换成了长方形,大小不一,却看起来像是森林深处,在这里也解答了我内心的疑惑,为什么同样一个主题,简单的画面或许比复杂的、具象化的更能让人反应强烈,就是因为人其实是一种有丰富想象力、有着复杂情感的动物。
小红帽登场,三角形的远近,也可以改变人的感受,远了就感觉在森林里阴森恐怖,如果离得近、变得更大,反而削弱了这种恐怖感受。
狼的登场更有意思,加入用尖角来表达,看起来就穷凶极恶,如果换成圆润的图形,立马感觉这头狼很傻,如果带上牙齿、菱形的红色眼睛,更让人有一种小红帽下一秒就会被吃掉的害怕感受!
书中类似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作者简直就是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最初想好的画面只是构思,而最终如何更好地呈现,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对比,最终才能确定一个最佳的作品。
第116页的内容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提到在一篇小说里,将死的主人公躺在冰冷的冻土上,他看到远处有一匹狼,她不明白为什么狼看起来那么友好,直到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必死的人了,而狼没有理由再咄咄逼人。
这个场景大概是不经历、不思考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吧,但看完这段描述茅塞顿开,是啊!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传达作者的感受,只要能让读者体会到,那么任何天马行空,甚至夸张的手法都可以运用起来,具象化表示方法反而不那么好。
对我来说这本书是我问题的答案书,同时也是当下插画学习的指导书,我个人也希望未来能画出一本完整的插画。在这本书中,作者也给出了建议:
插画的画作是一个插画故事遵循的是一个感情的弧线,插图必须反映出对应的情感,一幅画应该指向下一幅,当一本图画书真正画的好的时候,他就会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
最后这本书的作者给了读者一个作业,而在作业之前,也给了一些指导。比如他教会我们如何开始。我们可以用剪纸来练习自己对图形的把控,从练习、修改、分析、进一步练习逐步进步,最后完成。
然后,就轮到读者亲手动手制作了!
阅读的过程一定是先输入后输出的,但我们很多时候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但这本书很及时地给出了一个作业,让你不得不接招,于是在阅读后,我又尝试着画了处暑主题,这一次我只是用圆形表达荷叶、用线条表达小船,用简单的图形拼接表达人物,上色后很快就完成了一幅命题插画,感觉比我此前用时很久的复杂元素的画更出彩。
若你也对艺术感兴趣,对插画学习、对设计感兴趣,不妨阅读下这本书。
《视觉游戏》读后感(六):绘本作为送给孩子的童年礼物,画面拥有什么样的视觉呈现和情感内容会比较好?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中的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对绘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都无一例外地指出了“情感”和“思想”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达·芬奇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图。”
当你自己发现自己完全看不懂一幅画时,你会讨厌或者反思自己吗?
当你自以为看懂了一幅画时,后来却发现根本没有走近它,你会怎么做?
无论怎样,确实有我们看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用心去看。不论是在美术馆看一幅画,还是翻阅一本图画书,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视觉素养,并在这个基础上去看出一些什么来。
视觉艺术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高级游戏,是人们在茶余饭后的欣赏和讨论的对象。先民们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刻画在龟甲、岩壁或者陶器上,以此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后来人们对画画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题材越来越小,风格也越来越多变。这样就要求艺术家在精通技术的同时,还得让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想表达的万事万物上。如果能达到像大家那样“随物赋形”的境界,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会让观者得到某种启示或净化。
《视觉游戏》就是这样一本指导你如何去创作和欣赏一幅画、一本图画书的指南书。它在一个当下的语境中,告诉我们头脑中面对一堆最原始的线条、形状和颜色时会想些什么?为什么艺术家要创造这些线条、颜色和形状?通过这些线条、颜色和形状,通过颜色和形状组合起来的图像,又会唤起我们什么样的情感和记忆?
《视觉游戏》的作者是《小红帽》的著绘者莫莉·邦(Molly Bang),她是美国知名插画家,曾创作过三十多本畅销书,并已荣获三项美国凯迪克绘本大奖,一项英国绘本大奖凯特·格林纳威奖,一项夏洛特·左罗托夫奖,以及其他各类奖项和荣誉。
《视觉游戏》抓住情感和我们观图的关系,详细讨论了整个艺术结构中“构建图像”的重要性。画家画画,如果没有情感注入,画面就会变得跟机器流水线作业一样。可以这么说,情感是图像的根本。艺术家以自己的体验告诉人们,他们的创作只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一幅图、一本绘本之所以让观者拥有特别的感觉,是因为它们与现实世界建立了某种连接。这种连接可能是直接的,比如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可能是间接的,比如印象派。
达·芬奇说:“画家的心应当像镜子一样,将自身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数摄进摆在面前的一切物体的形象。应当晓得,假如你们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
图像无论呈现出什么风格,它们都会集中表达某种主题、某种现象、某个环境、某种物品、某个时间、某种情绪……哪怕是艺术家自认为无序的、偶然的创作,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再现了自然的一切形态”,观者也都会从中或多或少地捕捉到某些核心情感。
情感呈现方式一:要有合适的语境
语境就是图像呈现的环境。图像在不同的语境里,就会引起观者的不同的反应。那么图像需要在什么语境中出现?图像出现要讲什么样的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图像得合适才行。最原始的图像是什么呢?世界万物皆可以成为图像。但是当人类去用图像表现某些值得表现的现实时,就需要创造一种只有人类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线条、形状、颜色和符合组合在一起的东西。
线条、形状、颜色、符号等可以说是人类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重要标志。动物可以通过气味、声音等简单而原始的方式宣示主权和宣泄情感,而人类则更进一步,把自身的情感通过复杂而文明的方式呈现并保存下来。
只要走进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砖上或陶上画画,在兽骨上刻画出简单的符号,在石头上刻下神秘的图案……这些图像似乎都在讲述着古人生活的瞬间。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像所呈现的瞬间连接起来,就会得到一种富有整体性、生动性的故事效果。
可以说图像在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连环画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作为能够通俗易懂地传播思想的载体,连环画的繁荣可想而知。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在1982年到中国来看到这种景象后也表达了对连环画繁荣的惊讶:“中国的连环画在世界上也是独特的,无可比拟!”
这种惊讶应该包含好几层意思:第一,确实印刷数量庞大,令人叹为观止;第二,这种文配图的出版形式也符合图画书发展的趋势;第三,连环画的内容多数要起宣教作用,对读者对象的考虑,尤其是儿童读者的考虑较少。
据在日本做过图画书的唐亚明所说,后来松居直再来中国访问时又表达了连环画没能发展起来的遗憾:“中国把自己的好东西丢掉了,太可惜啦!”松居直表达的“可惜”,或许有以下两种可能:第一,这种文图一起呈现的图书形式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向前发展呢?第二,这么好的艺术表现,如果能给孩子做绘本就好了。
文配图的连环画居然没能被广大的读者继续喜爱,尤其是被儿童读者喜爱,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按照世界上图画书发展的历史来看,凯特·格林纳威的《窗户下》、伦道夫·凯迪克的《痴汉骑马歌》等,都是采用文配图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之后图画书成为一种独特、独立的出版门类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发展过程中其实有两个核心问题:是否寓教于乐?是不是给儿童的?美国图书馆协会从1938年开始,每年评选凯迪克大奖的重要标准就是“儿童的理解力”,在儿童理解力的基础上去看是否使用了优秀的艺术技巧,图画是否巧妙传递故事内涵。
“儿童理解力”被提升到这样的高度,这对于图画书的发展当然是巨大的福音。艺术家去创作一幅图像的时候,就不会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表达,或者是故事内容的直接再现了。
那么,老的连环画在当下是否有新的生命力迸发出来呢?是否值得把风光不再的连环画原封不动地重新出版呢?
判断的依据还是要遵循“儿童理解力”和“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在的语境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创作什么故事给儿童?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什么故事给儿童?儿童的理解力我们是怎样衡量的?
情感呈现方式二:主人公要成为真正的主人公
基于对连环画的不舍或热爱,很多人开始尝试重新编辑和出版连环画,甚至以图画书的形态来出版。“中国绘本”系列就属于这种尝试,目前已经出版了《牛郎织女》《白蛇传》《李逵闹东京》《少年将军岳云》《杨志卖刀》《桃花扇》《木兰从军》《三打白骨精》。
负责“翻译”和编写这套书的唐亚明说:“怎样把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的图话书结合起来,使当今的孩子们喜爱?这是受松居直先生刺激后,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图话书”这一提法活生生地把图像和语言剥离了,图就是图,话就是话,图和话的关系呢?难道是简单地放在一起吗?“绘本”和“图画书”的概念是可以接受的,不管是约定俗成也好,还是从语言角度去理解也好,两者都有一个图像的概念在其中,而“本”和“书”都有一个故事的整体感受在其中。如果多一个“话”出来,反倒显得很僵硬。
传统艺术如何在现在语境中发挥作用?我想也不是纯粹的技艺问题,更应该包含一种情感在其中。现代人,尤其是儿童,如何走近传统技艺,如何把传统技艺中的精华继承和发扬,这些问题应该是传统技艺和互联网时代应该碰撞的方面。
图画书如果前提限定在给儿童的,是为了让儿童喜爱,那么图画书无论怎样包装和变化,它们应该有“儿童的理解力”和“寓教于乐”的原则。这套“中国绘本”都是传统经典故事,《杨志卖刀》中杨志一刀砍了无赖牛二,在法治社会如何解释?《桃花扇》里爱情和政治杂陈,又如何给儿童讲清?难道,我们就只能欣赏一下传统技法了吗?
周作人在《儿童的书》中指出当时中国给儿童的书“一点也没有”,即使他们想读也找不到。
“中国向来以为儿童只应该念那经书的,以外并不给预备一点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挣扎,止那精神上的饥饿;机会好一点的,偶然从文字堆中捡煤核的一样——掘出一点什么来,聊以充腹,实在是很可怜的,这儿童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从经验上代答一句,便是故事与画本。”他对画本应该是什么模样的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大抵在儿童文学上有两种方向不同的错误:一是太教育的,即偏于教训;一是太艺术的,即偏于玄美。教育家的主张多属于前者,诗人多属于后者。其实这两者都不对,因为他们不承认儿童的世界。”当时的作家们还没有大规模进入儿童的文学,可是现在不同了,标榜自己给儿童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偏教育这个方向似乎没多大改变。一篇作文,一个故事,必须得有意义和道理才行。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不讲意义,完全变得流于表面的、浮躁的嬉笑怒骂。
“寓教于乐”为什么不可以呢?做到这一点为什么那么难呢?“其实艺术里未尝不可寓意,不过须得如做果汁冰酪一样,要把果子味混透在酪里,决不可只把一块果皮放在上面就算了事。”
“我说无意思之意思,因为这无意思原自有他的作用,儿童空想正旺盛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愉快地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益,至于其余观察记忆,言语练习等好处即使不说也罢。总之儿童的文学知识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儿童本位”不就是一种标准吗?儿童有自己的心性,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喜好……儿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作为给儿童的图画书,当然也得有儿童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游戏的、快乐的、空想的、纯真的……都有可能。
给儿童的书首先得发现有儿童,有儿童的个体在其中,儿童也才能跟随主人公走入故事中。如果主人公的世界和情感是成人的,儿童去理解就会变得很困难了,更别说带来阅读的快感了。
“儿童同成人一样需要文艺,而自己不能造作,不得不要求成人供给。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现代野蛮民族里以及乡民及小儿社会里通行的歌谣故事,都是很好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还不能就成为‘儿童的书’,须得加以编订才能适用。这是现在很切要的事业,也是值得努力的工作。”成人创作给儿童的故事,编辑给儿童的书,是有责任的。历史的、现实的、想象的题材都可以作为儿童故事的题材,尤其是像神话传说和歌谣故事这样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儿童兴趣更浓。哪些传统故事值得挖掘?传统故事里适合儿童的趣如何挖掘出来?传统故事的美术表现是线画还是写意,是现实还是超现实?……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情感呈现方式三:要有其他元素为主人公的表达效果负责
《视觉游戏》一书的作者莫莉·邦在谈及如何更好地凸显主人公时,她以自己画的绘本《小红帽》为例,一步一步地详细分析了形状、颜色、大小、位置、背景等元素对构成一幅图像的各种影响。她说:“一只饿狼想在森林里吃掉一个孤单的小女孩。但是,这幅图片让观众真正感到害怕,是因为组成画面的各要素的颜色、形状、大小和位置。”
三角形的小红帽并不起眼,也不讨人喜爱,当她变成红颜色的三角形后,一种大胆而热烈的感觉就出来了。
红三角就是小红帽。我们接受了这样的设定,接着跟着作者进入了故事语境中。小红帽出现在森林里,她孤单但勇敢,可是她未曾料到,一只饿狼正在向她逼近。
为了让这座森林有纵深感,突出主人公小红帽在一个巨大的、充满危险的环境中行动,作者建议用垂直的矩形条来表现,并且让图片顶部有树倒下来了。一种充满运动和紧张的感觉出现了,直向小红帽涌来。
巨大的、神秘的森林画好后,小红帽得有一个位置来凸显她的无助和孤单,甚至是被困住的感觉,于是她被放在了图片靠左一点的中间位置,并被一棵大树挡住了一部分。
接着,图片靠右下方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尖尖的黑色三角形组合起来的狼头。这个狼头必须足够大,足够尖锐,足够引起人的恐惧。作者就让狼头拥有了恐惧的模样:黑色的尖牙、猩红的大舌头和尖尖的红眼睛。与此同时,作者还不忘给整幅图像加了一个纯紫色的背景颜色,以此来突出画面氛围的阴森恐怖。
最后,作者给看着这幅图片的紫色、黑色和红色的形状,总感觉有些不对劲,于是她就把黑漆漆的尖牙变成了白森森的牙。
一幅图像就这样从一个三角形开始诞生了。这幅图像给我们带来的情感是一步一步实现的。我们既有对主人公遭遇的关注和担心,也有对现实世界中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等元素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奇妙情感变化有了深入体验。图像其实是我们现实世界的延伸。
作者在明白了一幅图像是如何呈现出来才能传达合适的情感后说:
“我知道我可以用几个尖锐的三角形做一只吓人的狼。但是我不得不首先做一个令人舒适的图案,这样才能把吓人的狼衬托出来。我使用了从四种颜色的美术纸上剪下来的简单形状——红色、黑色、淡紫色和白色。当孩子们给我指点,告诉我如何才能让一幅画看起来更恐怖或更舒适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一些我们其实已经知道的东西——一些关于图像和感觉的东西。”图像和感觉不能分离。图像是人画的图像,感觉是人因为看图像产生的感觉。一幅图像所唤起的人的感觉中,自然当居首位。图像自然了,不管引起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优美、新奇、恐惧、幽默、单纯……他们都可以让观者很自然地进入图像所营造的故事情境中去。
情感呈现方式四:视觉素养的核心是画道
我们还可以看看《形状游戏》《小线条大故事》。它们可以让我具体感受线条、形状、大小和位置的不同组合带来的奇妙体验。尤其是《形状游戏》,日本纪实文学家柳田邦男推崇备至,因为它就是“艺术想象的游乐场”,可以让看画的人感到开心。
《小线条大故事》讲的是一条短线如何发挥其用武之地的。一根平凡的红线,串起人生的不同时刻。红颜色在不同的语境中显得异常耀眼,它出现在一个人生命中那些重要的瞬间。在不同的时刻,显现出不同的作用和面貌来。
画家在构思一条短红线时,用得最多的就是感觉和想象,她要让短红线成为这本书的主人公。就像国外文艺复兴时期和国内画写意画的时候,都是要凭感觉和想象去完成的。艺术家们会把对现实的记忆和情感逼真地再现在自己的画作中,并尽可能地让画作呈现出来某种崇高的、有意味的精神状态出来。
当然,首先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这根红线所带来的想象世界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让细心而大胆的儿童读者进入故事里。“我散步的时候遇到了它。它躺在路边,看起来就是一段小小的线条。”当作家把儿童自己的发现和需要放到首要位置时,就会去想象儿童感兴趣的一段线条、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把木剑……想象着这样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样看来,《小线条大故事》中的短红线其实是要表明某种精神的。为什么不用树叶呢?为什么不用羽毛呢?那么只能说,这根短红线在作者心目中必定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突出这根红线,让它“成精”,人类甘心退居其次。可是反过来一想,不管是在书中还是现实中,短红线的选择和影响,不也是因为人类吗?
茶道起源于喝茶,剑道起源于砍人,花道起源于养花。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事件,当到达一定阶段甚至是精通后,“道”的意味就出来了。其中的“道”必然让起初的事情变得不一样了。俗话说“成精了”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画道起源于什么呢?对自然事物的描绘应该是首选。比如对山水的刻画,对牲畜的描绘,而且是怀着一种类似于敬畏之情去做的。现在虽然不可能回到当时的语境了,但是这种心态还是可以有的。那我们去描绘某种自然之物和工业产品时,就会有了不一样的情感。
《视觉游戏》读后感(七):又看一遍小红帽,发现一个不得了的玄机!
为什么有的人能读懂艺术,有的人却无法读懂。其实除了需要知识和理论支撑的少部分艺术之外,常见的艺术体验就在人的生活中,就在更加直接的色彩和形式观感中。
为什么很多人喜爱莫兰迪或者基里柯,或许是因为他的画面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但是你有没有更深一层次想过,为什么你喜爱?为什么你能共鸣?
莫兰迪 那种又清冷有温暖的观感基里柯 空间和斜影带给人们不安或者你有没有想过,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你会觉得别人的穿衣搭配和谐又好看?为什么别人家的装修看上去高级又舒适?为什么你能认同一些让你看见觉得舒适的东西,反感一些让你觉得难看的东西?
视觉艺术形式的结构,影响人的情感反应。
图像的表达就像人们的语言表达、肢体表达一样,影响人们的情感。只不过睁开眼就生活在图像世界里,无时不刻不在变换的图像已经太过司空见惯,并且未加抽象的提炼,图像对人的影响就更容易被忽略。
《视觉游戏》用抽象却极其容易理解图像来讲述图像带来的影响。只不过,如果没用这样一种捅破窗户纸式的讲解,这些哪怕3岁的孩子都能懂的道理,你一辈子都不会意识到。
这个道理,作者是套用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的“小红帽”的故事讲述的:
作者决定用一个三角形代表小红帽。
但为什么是红色的三角?
这样一个红色三角形一定有从其它图案中不能获得的东西。虽然在最开始,选择这个图案只是作者的直觉。
首先来问问,你对这个红色的三角形有什么感受吗?
它似乎并不令人喜爱。因为它有角。但同时它有一个平稳的底座。以及它是等边三角形,如果是它更锋利,是个锐角,就显得充满恶意。红色又是暖色,勇敢无畏光鲜亮丽,同时充满警示和危险,又类似血液和火焰的混合。
对于这样一个小小的三角形,作者在书中所分析的还要更多,总之:稳定、平衡、敏感或警觉,加上温暖、力量、生机和勇气,也许还有一丝丝危险感”。因此让一个红色的小三角形代表小红帽,也可以成为作者或者人们的普遍认同。
而小红帽的妈妈会是一个大红帽吗?比如这样的?
没什么不可以。但这样的妈妈显得过于霸道了!作者考虑将妈妈变得更柔和更包容,于是抹去了尖角。
但是这么大的一团红色,使妈妈成为画面的主体。人们的注意力就从小红帽身上移开了。所考虑她的颜色能更淡。
绿色,蓝色做成妈妈,也可以,但是这样就与小红帽在色彩意义上的关系减少了。于是妈妈最终成了这样一个亲切、稳定的形象。
有了主角,可以搭建故事发生的舞台了。三角形的树同样与小红帽主体本身太过相似,而这样的长长的竖条,则像是一眼望不到顶的巨大树干。错落的摆放,更产生一种纵深感。
舞台有了,小红帽要登场啦。
相比较之下,体量更大的小红帽给人的感觉更安全,但实际上,小红帽的遭遇需要比看上去更加可怕才行,毕竟是要遭遇大灰狼的。
是不是能把小红帽缩得小小的?体型变得更小时,小红帽变得脆弱了。而让树木倾斜,似乎随时要倒下,更让人产生一种紧张感。打破平衡,整个画面显得不安起来。而画面中腾出来的空间,则可以让大灰狼遇见小红帽了。
大灰狼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如此尖锐和锋利一个长长的三角形来代表大灰狼。而放在前景让它看起来黑暗和巨大则更有侵略感。
相比之下,来看看其他方案的狼。逊多了。
不一样的狼 | 小个儿的狼圆鼓隆冬的狼 | 浅色的狼在塑造狼的外形的时候,要给狼加上细节,让他变的更加具体。先来尖尖的牙齿,细长的眼睛,当然颜色和形状都要选对。不然你看这样的等边三角形眼睛的狼,看起来可真有点二。
为了看起来更恐怖,还能加点什么呢?或许是一条大贪婪的大舌头。
还能加吗?或许……是更暗的背景色?尖牙应该是变成白森森的?
哇!这里的恐怖又上升一个台阶。
但为什么,小红帽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紫色很温和,而在这里,紫色却显得这么吓人?
白色和紫色在一起明亮而干净,黑色和紫色的明度更接近,因此更显得压抑。这副图片中紫色暗示着黑夜,或深影,或是暴风雨或者阴天,也意味着宁静或障碍。黑暗对我们来说,比光明更可怕。
图像,到底是怎么让我们拥有某种特别的感觉的?
我们把图像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延伸,那些对我们产生强烈情感影响的图片都是使用了一些结构性原则,这些结构性原则是基于我们现实世界中为了生存而必须具备的反应模式。一旦理解了这些原则,就会明白为什么图片会在造成如此特定的情感效果。
虽然,《视觉游戏》的作者在写这本书的灵感来源是与一群小孩子上课,但作者在书讲述的图像、心理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为了简单的吓唬小孩儿。
作者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图像和心理之间的种种关系和原则,并在书中列举了大量自己描绘的图像帮助读者理解。不但帮助设计师了解艺术图形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感受,帮助广泛意义上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能让大众看懂生活中的图形,辨明生活中的审美价值。
《视觉游戏》中的论述部分《视觉游戏》中的论述部分其实说这本书有玄机,也并没有难懂。但恰恰是将简单的事情说得明明白白相当不容易,就像需要去证明1+1为什么等于2一样。这也是为何这样一本小书,能得到多位凯迪克金奖得主推荐的原因。
而这本书的作者Molly Bang在插画界的亲们耳中也并不陌生,她的《苏菲生气了》也在曾获得过世界最厉害的插画大奖凯迪克银奖,以及夏洛特佐罗托童书金奖( Charlotte Zolotow Award)。
这本书的最后,Molly Bang就是用《苏菲生气了》中的其中几张插画作为例证,讲述自己在艺术和设计中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之道。
视觉游戏8.5[美] 莫莉·邦 / 2019 /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