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哨人生》的观后感大全
《口哨人生》是一部由Fernando Pérez执导,José Andrad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口哨人生》观后感(一):你害怕什么?
如果身体被某种思想禁锢着,做爱时总不能完全地打开,也无法享受那最自然的融化的美好。是害怕,对欲望带来的快感而矛盾?
电影的某种表现手法稍有刻意和僵硬,而假借女孩为上帝和命运女神也有点老套。不过,也没有必要故弄玄虚去寻找一些词汇,来评审这部电影的结构、摄影、色彩、人物等等。我们喜欢一部作品,总有那一点触动了如今的你。在所有挤压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你想去做一个模范,一个好孩子,但精神却空虚在摇摆中。忙碌地找办法去掩饰,身体的缺陷,性格的不足以及对性的渴求。慢慢得不自觉成为他人眼中的自己,本源性在流失。“黎明越接近,夜越黑暗”。一个人前进,不需要谁来为你做主,听听心的声音。
故事里,三个主人公在一场雨后,从千万个社会人中走出来,选择并正在改变着自己的未来。
《口哨人生》观后感(二):在你心里,有那么一个词么?
《口哨人生》,La Vida es silbar。古巴电影,片子包含了一些政治小情绪,说实话很一般,我并不太喜欢。
但是我很喜欢里面的一个小细节。Julia总是莫名其妙的晕倒,心理医生告诉她,在哈瓦那,很多人都会莫名其妙的晕倒,那是因为他们听见了某个词。
于是,心理医生在街上,大喊着“投机分子”、“革命”,很多人接二连三的倒下去,昏厥。
那个词,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把他们内心深处最恐惧的部分暴露出来。
也许是自由、也许是伪君子、也许是真相、也许是性爱。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词,不能提,也不能碰。
一旦说出口,心里就想溃堤了大坝,洪水横流。
在你心里,有那么一个词么?
《口哨人生》观后感(三):人生就是在你无暇旁顾时发生的一切
集魔幻,另类,绚丽,隐喻等表达于一体的电影!
影片由一个被母亲丢弃的小女孩拉开了帷幕——看似一家孤儿院,里面很多可爱的孩子在舞蹈着,小女孩被一个名叫“古巴”的女人抱在怀中,给她取了个名字“BEbe”,小女孩一直没有说过话,而却很喜欢跟着一个名叫艾尔普德的小男孩一起吹着口哨。后来可爱小Bebe因为这个原因被送出了孤儿院,那时,艾尔普德和古巴就站在远处,默默的看着。
影片所说着三个人的故事,有年轻的芭蕾舞演员马瑞安娜,还有看着“Bebe”被送走的艾尔普德,和一个经常会打哈欠伴着昏倒的朱丽叶!
马瑞安娜是个纵欲者,在她眼里,走在街上的那些健硕的男人都是一丝不挂的,而却为了争取到一个舞蹈角色,她来到上帝面前许下誓言,从此禁欲,在愿望成为现实之际,她却要极力的说服自己抗拒男舞伴的追求!
艾尔德瑞是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但是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时常还会去充当一下捕鱼手的角色,因为捡到了一个环保学家的钱包,而被命运之神安排陷入了一场热恋之中。
朱丽叶则是将过去阴霾在自己心中20年,而时常会打哈欠,一听到“性”这个名词就会晕倒的中年妇女。
而当那位环保学家和艾尔德瑞肌肤相触之时,他却怒斥不要触碰他背后那纹有母亲字样的刺青,环保学家环顾四周,目光停留在一张照片上——“那是艾尔德瑞和他母亲的相片”问道:“那是谁,你母亲?”而他却回答:“那是古巴!”
与此同时的马瑞安娜,却为自己的表演赢来了无数的掌声……
影片由始至终都有一个看似十分怪异的女人在旁述,她一下在哈瓦那城市的模型前,一下在海边,一下在主角的身后,一下在水中,其表达之魔幻,趣味及至!对于她没有任何的交代,感觉可以任由自己想象,我就把她想成命运之神,亦或是那个被带走的“Bebe”!她说她只是在讲述着三个她最喜欢的人,她常常提到:“12月4日,下午4点44分,那个人将会改变命运!”其实改变命运的就是上帝。
而那么巧合的是,故事中的三个主角都受人邀请,在12月4日下午4点44分在哈瓦那的革命广场出发去不同的地方,而那天,当他们三个人抛开所有的一切,艾尔德瑞毁掉了象征着母亲,古巴,民族的刺青;马瑞安娜抛下了自己忠爱的芭蕾;朱丽叶放下了自己心中的包袱,由不同的出发点出发,在雨中一路狂奔的来到了革命广场,广场却空无一人,没有那环保学家,没有马瑞安娜的舞伴,没有朱丽叶的主治医生!三个人在广场中,相互的注视,眼神中交流着自己的无奈…… 失望!幻灭,让艾尔德瑞又如小时候那般吹起了口哨,口哨声环绕着哈瓦那四周!
一部色彩极为丰富的影片,却隐喻着如此多的无奈和忧伤,让人不由为此片导演费德南多·德古斯曼拍手称绝!而口哨就隐喻着那个被带走的小女孩“Bebe”,她是自由的象征!故事的叙述者就是命运的掌控,命运其实是在冥冥之中注定的,却看似那么刻意的安排,而到最后,她说自己其实就是上帝!
艾尔瑞德毁掉刺青的时候,他是本着何等的心情?难道他真的对母亲,对古巴,对自己的民族彻底的失望了么?以至于环保学家用热气球将他带到天空之时问他是否知道自由,他却逃避的回答:“不知道”
而朱丽叶隐藏了20年的忧隐,为什么她亦从来没有想过释放,却只是一味的压抑?难道她的灵魂真的拒绝自由么?
芭蕾舞演员为何那么刻意的压抑自己,难道这些都象征着古巴么?那个经过长期的西班牙殖民,走过痛苦而长远的战争,宣布独立的国家。 在影片最后可以知道这也是导演本人对自己祖国的期许,他希望古巴的人们不再好似孤儿般,没有母亲的疼爱!亦希望所有的人们放下心中压抑的忧隐,去寻觅释放的源泉。就好像影片里面引用的胡志明的那句名言:“黎明最近之时,便是夜最深之时。”这也许只是一个成长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经之路罢了,何必如此压抑自己而忘记如何释放呢!
《口哨人生》观后感(四):邀请你的灵魂,我们一起跳舞
一、 电影叙事
(一)束缚灵魂古希腊时期的奥尔弗斯教派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要想死后重新获得灵魂,就要净化灵魂。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接受了这个观点,并且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而净化灵魂的途径之一就是音乐,因为音乐是和谐的音调。
本片即以音乐为起始,音乐也贯穿了整个影片,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更迭音韵。口哨则是由音调构成的语言,它无须说话,只用音调交流,一个个不同的音调构成了和谐的音乐。口哨的最初出现也是在小孩们载歌载舞时,大家的心灵在一起构成了和谐的乐曲。
但是好景不长,只会吹口哨的小女孩被送走,代表上帝的小女孩出现,三个不同经历但相同命运的人的故事正式开始,并且都是以人物“缺陷”的展示登场:朱丽叶的昏倒、马瑞阿娜对男性的渴望和伊匹迪欧对母亲纠结的爱。
(二)拷问灵魂
故事的第二阶段,三个主人公迎来了改变他们命运的重要人物。作为舞蹈演员的马瑞阿娜喜欢上了自己《吉赛尔》的搭档,但是她在祈祷获得这个角色的时候向上帝承诺不再碰男人;在海边钓鱼的伊匹迪欧遇上了一个英国女人并且和她坠入爱河,他纠结于要不要跟随爱人离开古巴;一直昏倒的朱丽叶被朋友要求去看医生,但是她内心的矛盾让她恐慌。
一直被禁锢的灵魂仿佛被打开了天窗,外部世界让他们恐惧,又让他们心生希望。面对命运的岔口,他们究竟要做何抉择?对于灵魂的锤炼不仅缠绕着故事人物,也拷问着电影观众。
(三)释放灵魂
就在三个主人公都无法下定决心之际,生活之路的延展不允许他们继续踟躇。随着《吉赛尔》的结束,马瑞阿娜的男伴即将离开回到自己的城市;朱丽叶看到医生向她展示的周围人各自的恐惧;伊匹迪欧的英国爱人即将回到古巴。他们都被告知同一个时间到同一个地点,去或不去就代表着你的选择。
在加快速度的乐调和富有韵律的鼓声中,在古老音节织就的歌声中,在弥漫于整座城市的倾盆大雨中,他们奔跑着,洗刷自己的灵魂。三人被命运指引着般相遇,伊匹迪欧率先吹起口哨,就像童年一样。接着,古巴的工人一齐吹起口哨,中产阶级吹起口哨,影片在代表上帝的小女孩悲伤的表情和时断时续的口哨声中结束。
二、问题延伸
(一)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电影中的作用
1.口哨、母亲的暗示等隐喻
口哨既是电影叙事的关键,也是表达主题的关键。就前文所言,音乐是灵魂净化的桥梁,而口哨更像是介于音乐与言说之间,是一种将字词音律化的表达。它弥补了部分语言本身所限带来的歧义,用更为富有同一性的音调代替多元对话。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正是对立的状态或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而音乐的独特性就在于用不和谐的音符构成和谐的音乐。口哨正是这样一种更朝向他者的言说。
母亲的暗示是伊匹迪欧的精神锁链,它链接了伊匹迪欧和古巴。伊匹迪欧一直在寻找母亲的暗示,让他有理由留下,但是他一直都没有找到这个暗示。直到在三人相遇前的那场大雨,他终于读懂了,暗示一直藏在他的心中,那就是对古巴的热爱。
2.上帝织就的网
影片的所有人都仿佛被命运的红线牵引着,并且由一个代表上帝的小女孩表达出来。小女孩同时是三个主人公的化身,也是他们向往的化身。
在常规的主人公的故事叙事之外,小女孩及其独特的背景影像所承载的是对于故事隐含的意义的表达和不同场景切换的过渡。同时这种表达也是带有半言说性质的,在把照亮故事隐喻的同时又带来新的叙事黑暗面,从而给观众一种不可一次领会的思考。
作为上帝的化身,小女孩也肩担着对于命运安排和解说的任务。每个看似离奇的行为和背景设置都代表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灵妙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世俗的亲密关系,而更倾向于一种原始状态。
3. 空间的非常规设置
这种设置体现在不同类型场景的交汇、伊匹迪欧的房间和热气球的出现等。在该片中,空间具有比常规电影更强的流动性,将时间卷入空间之中,让场景表现更有隐喻意味。
譬如伊匹迪欧的房间中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经常出现的茂密得像热带雨林的植物,将都市的现代房间与丛林碰撞在一起,给人以两种文明身份的无所适从感,同时它们又神奇地交汇在一起,仿佛远古与现代的组成的同心圆,有着相似的形式却无法完全重合。这种冲击力将人物的内心外在化、具象化了。
4.晕倒、盯蜗牛等戏剧性情节
电影设置了大家听到一些词就会晕倒、长时间盯着蜗牛看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的情节。通过词的内容和看的人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人们自身具有的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和期冀的表现。
人们在听到诸如“性”、“机会主义”、“不敢面对现实”等词语或短语时会晕倒,而盯蜗牛的人说蜗牛因为可以一直带着家行走而幸福。这侧面反映了古巴当时的社会现状。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或许谁当政并没有太大意义,重要的是能在自己的家园过好每一分秒的生活。
(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之我见
1.潜意识的前置化
对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来说,表达人的内心生活也许是一直以来的宗旨。而这种表达的方式便是把人的潜意识给具象化并镶嵌到人的现实生活中。
潜意识是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用于表达人类心理活动中无法认知或还未认知到的但是深刻影响着意识体验的一个概念。不管是《口哨人生》中的森林幻象、《鸟人》的飞行还是《罗马》的意念动作,都是在将人本来没有实际意识到的内心涌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由于这种表达方式与现实生活的相悖而显得离奇而魔幻。
2.巫祝场景的情节设置
巫祝指占卜祭祀的人,笔者在此用于表达人在寻求与他人、自然等关系时产生的信仰与崇拜及相应的行为。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些有关于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的巫祝情境设置,这其实和拉美的现状,特别是印第安人的存在有关。
作为一片在还沉浸在神灵崇拜时就被科技先进的欧洲所侵占的伤痕累累的土地,它承受着对于自然的信仰与对于现代化的侵蚀的对抗,这种对抗在内也因为政局混乱而不太平。由这种土壤滋养的人们天然携带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巫祝场景的设置正是他们寻求自我认同的故事化体现。
3.时空设置的神化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电影整体的设置,如“上帝之网”的编织上,其次体现在微观的空间设置,如不同类型场景的交汇上。
不同于常规的戏剧性情节,“上帝之网”更像是有一个神在操纵着整个世界,掌管着故事发展的轨迹。热带雨林与都市房间、大型庆典与城市废墟、潘神的迷宫与地方住宅等神奇的接轨让电影极具张力。这种设置让时空本身相交相融,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具有拉美风格的迷宫之中。
《口哨人生》观后感(五):《唤醒已沉睡的自由灵魂》
一曲轻快的歌谣伴随着钢琴弹起轻快节奏,略带诙谐的演唱方式与孩子们稚气的摆动,散发出南美洲洋溢的热情和淳朴的民风。空荡荡的工厂只有数盏黄久久的灯和一张椅子,一群孩子与一位妇女在厂中央随着音乐摇摆,他们笑的好不快活,环境的空虚却没有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寂寞,相反的他们每个人还以笑容面对,以音乐化解这份阴郁。电影以这种方式开场,现实的场景却又带有魔幻现实亦真亦假的类似“梦”的环境氛围,使得在观影的时候对环境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也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似真似假,如痴如醉的魔幻现实故事。
——炙热血液的孤独者,Elipido
是妈妈最温暖的小棉袄,牵着妈妈的手随舞散发着内心炙热的灵魂。那时候的Elipido是多么的快乐。妈妈的疼爱和怜悯为他内心的小林园灌满了爱的养料,让他能够健康蓬勃的生长。而成人的世界是比魔法世界还要千变万化的,他一直以来都是以最优秀的姿态呈现在妈妈面前,但是年纪的增长,已经失去了稚气的脸庞,没有值得令人疼惜的原因了,而一直处在自我怀疑和否定的Elipido最终被妈妈抛弃。Elipido以小偷小摸为生,但他背上却背负着信仰与教诲。母亲对他的爱与教诲时时刻刻记在心上,而房间里的萨满更是与母亲沟通的信使,但是母亲从未对他的召唤有所触动,而回到他的身边。就算邂逅了最挚爱的情,也不能走进他与母亲一起打造的林园。但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生活的吸引与打击不无时无刻的在消磨Elipido对母亲的思念,他看着内心的林园越长越茂盛但心却离母亲越来越遥远,他开始感觉到母亲已经不会在出现了,他开始把这份爱隐藏起来,就像当初没有爱过一样,他把自己肩负在背上的神圣,亲自用炙热的火燃烧,血肉模糊深刻的烙印在自己的身体上,不能想起,但是绝对舍不得忘记。在不断重复的生活中,他虽然游走于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但是他的背影更显得他的无力与无助。他最后勇敢的踏出对人生进程有改变的一步时,来到终点,却看到对岸都是与自己一样的一座座类似孤岛的人。电影中,Elipido是急需要被帮助走出困境的人,Bebe也曾魔幻的在海中给他给予了生活的补救,送了一条代表生的鱼给他,而这也象征着Elipido需要走出了母亲的阴影,才能更好的活出自己的路,不然只能一味的依靠别人,活得不是自己,在电影最后虽然没有离开,但是他却真正的离开了他的母亲,他已经能够从新站起去面对没有母亲支配的新生活。
——被神诅咒的Mariana
曼妙的舞姿,魅惑的眼神对男人充满无处安放的情欲,在街上的男人在她眼里都是裸露且性感的,Mariana知性与性感于一身,她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敢于释放和不压抑自己的人。Mariana充满激情与活力,他总是对异性有过于的征服欲,她喜欢自己掌握主动权,她敢于与自由做搏斗。她敢于追求的性格,让他选择了去挑战更高难度的舞剧之冠《吉赛尔》,她极力想要成为剧里的女主角,而向上帝祈祷给他演出《吉赛尔》的机会,她就再也不和男人上床。最后他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上帝的回馈,获得了吉赛尔这个角色,但在她面对迷人的男舞伴时,却需要压抑着自己的欲望。但就是这份压抑成就了她在吉赛尔的演出,带有点忧郁至疯癫的求爱演出,她把自己捆绑起来成就了舞台最美的她。他是的成功都来自于他对自己的束缚,即使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却不能和以前一样用力的拥抱自己,拥抱爱的人。所以最后,Mariana抛弃神对他的眷顾抑或是诅咒,他选择大力的去拥抱自己所爱,但却在十字路口中遇到自己亲身母亲和儿时玩伴,揭开了童年过去的自闭和被遗弃的孤苦。电影中,Mariana对性渴望的超夸张表现,也表现出女性对于性也是有需求和迷恋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就好像大自然的万千雌性生物对于求偶传宗接代延续物种生息一样,是一种使命也是凡物最接近神的一次,所以渴望于性爱并不恐怖,可怕的是被压抑的教化,并且还以这种说发为道德和人性的制高点,电影給被压抑的规则来了一下沉重拳头。
——心扉打开无药自治,Julia
慵懒的午后,斜阳的余光让大地都要进入沉睡的状态,老人们依排的坐在摇椅上,慵懒的在听着台上的人在发表演讲,打哈欠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习惯,他们就在这无聊的午后,在消耗着自己的生命度过剩下的余生,Julia是这一所老人院的看护。在这个午后任何的表彰都显得多次一举,Julia在上台领奖的那一刻,忽然晕倒也只是为此落下一个余下的玩笑话。Julia一个看起来年过半百的妇女,已然退去曾经的火焰,过着清寡的生活,一层不变的乏味,开始步入老年人的“哈欠状态”。那一次的晕倒,也让Julia与医生有了第一次邂逅,这一次邂逅也开启了Julia通往自己不熟悉的世界的第一层阶梯,世界开始流行一种病,当听到某些内心最不想揭示的词语时,就会当即倒下,而Julia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年轻时候因为对Sex的不理解,而铸成大错,Sex这个词汇更是让Julia在听到后,就地倒下。而当自己真的敞开心扉的去接受他人的爱意后,这些无药自治就好了起来。电影中,突然出现的怪病是一种很有趣的呈现手法,在现实生活中走在路上形形色色的人中,都有自己不敢面对的词语,揭示他们内心深处最不可见人的那一面,他们对于“它”有渴望却又把他压抑起来,当有人在大街上释放出这种能量时,就会因惊吓而昏聩。Elipido、Mariana还是Julia,他们内心都有自己内心一道不可逾越的海口,Elipido的母亲Cuba、Mariana的欲望和Julia的幸福都是他们一直在渴望却又极度压抑隐藏起来的那个秘密,最后三个同命人相遇在十字路口,既可悲又可笑,他们最后勇敢的踏出自己内心的一步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却又好像得到了全世界,而电影的结尾也是整部电影最魔幻的一霎,他们得到了真正的解脱吗?还是停留在原地打转,导演留下了最深刻的问题,在问古巴也在问观众。
最后,在这一整个学期下来看了许多部拉美电影,拉美的电影与很多欧美和中日韩台港的电影不一样,拉美电影更擅于利用自己的特殊性去表达一些很主观的当地情绪,与泰国等许多东南亚电影一样,可能是地域都是在亚热带地区的缘故,拉美电影和东南亚电影有着许多类似的风土人情,往往我们在这些电影中看到的是人物十分极致的表现形式,激情炙热的表演和灯光阴影,人物之间的冲突都比较张扬火爆。在拉美电影中,往往会在现实的场景和人物中出现一些不符合逻辑的事情,这就是固有拉美特色的魔幻现实电影。例如这部电影《口哨人生》中,Elipido家中会忽然说话的萨满、Mariana看见街道上都是裸体的男人和Julia得的怪病都是在一个现实的世界,发生了一些不符合现实逻辑或者符合逻辑的情况下却不是世俗陈规理性能够解释的东西,而这些元素都只有在拉美电影或拉美裔导演才会使用的炉火纯青且不会怪异,我觉得这也是拉美电影特别的地方,他们的故事往往都会刷新一些奇观使得电影能够以更多元的呈现在观众眼前,我觉得拉美电影是把实验电影和叙事电影最好结合的一个群像。
《口哨人生》观后感(六):古巴,古巴
加勒比海岸,炙热的阳光晒着赤裸的棕色皮肤。
古巴岛上,等待,祈愿,命运……内心是一位失散很久的老朋友,在水底长发浮散,独自说话……
但每个鲜活的人物,都象是盛产在这片富饶国土上的金枪鱼、甘蔗、雪茄或者海盗,洋溢着加勒比特有的热烈、多情、散漫和甘甜,伤感而严肃地,吹着口哨,期盼着生活。
也许是能看到的古巴电影太少,因此,对于我,《口哨人生》实在是一部了解古巴再好不过的影片了。
~~绚丽的阳光晒着古巴棕黑色的神秘,加勒比海滨的艳阳,灼燃印着格瓦拉头像的哈瓦那雪茄,味道啊,穿透心脾~~
一、血液里流淌着醇厚的歌谣~~
节日里——古老亲切的古巴音乐,印加人朴实的歌手,醇厚迷人的民谣,——起舞,小Elpidio的童年有妈妈的手——带着印加传统图案的手链,温暖的妈妈手拉着小Elpidio,在歌声中跳舞。古老而亲切而舒缓而悠长……妈妈的疼爱和灵歌手的歌声,浇灌着小Elpidio的内心家园。
追随,动感激情的鼓声,眼前,长大了的Elpidio黝黑粗壮,包在艳红花头巾里的,是满头浓密的小辫子,面庞狂野,胡须粗犷。(我一直以为《加勒比海盗》里杰克船长的造型够野,但和地道英壮、洒脱散漫的Elpidio相比,杰克船长太单薄和做作了,以至于那份海盗的无赖也不是骨子里的,而是耍出来的。都说健硕的黑人性感,这一次感到男人的性感,应当就是Elpidio在海滨抓着大马哈鱼时棕黑油亮的样子~~)
Elpidio的生活并不如意。妈妈因为对他的失望抛开了他,成年的Elpidio孤单中将内心对母爱的怀念和等待刺青在肩头,等待和妈妈温暖的手重逢。这个刺青对他很重要,是他的痛和最深切的呼唤——即便是邂逅了火热爱情,也不能填满和替代。
现在,Elpidio的生活里,满是热气球带来的茂密的爱情绿色植物,而那个祈求母爱的火红萨满面具,还是没有给他关于妈妈信息的征兆。妈妈依然没有出现,生活像河流在流淌,Elpidio期待中逐渐对妈妈绝望了。他自己烧掉了刺在他肩头的对妈妈的记忆和等待。血肉模糊……
内心的家园,妈妈没有出现,时常响起的,就剩下那些古老而亲切的歌声。每当Elpidio做出违背道德的言行,那些古老的歌手,就伴着怦怦的鼓声,在他面前无声地歌唱着纯净的善良,那是岁月里无法磨灭的教导,在Elpidio的血脉里用歌声谴责着丑恶。
于是,Elpidio按照内心的指引,敲响了怦怦的血脉鼓声~~
Elpidio说,Cuba!(古巴,妈妈的名字)……你若没有给我指引,就不要出现了……
期待中,绝望中,希冀中,寻找中,流淌的音乐就是生活,推动着Elpidio的人生。
二、相信上帝,还是爱?~~
男人是性感的身躯?印第安人,白人,黑人……这片古巴土地上混合了太多的血统,释放了太多的文明……他们赤裸着行走在加勒比的海边,穿行在玛丽安娜舞动的生活中。玛丽安那充满激情和活力,迷恋着人赤裸的肢体和纵情动作。然而,她严格的舞蹈老师总是警告她:舞蹈里,过火的激情,会压垮她的。
为了取得表演芭蕾之冠的舞剧《吉赛尔》的机会, 玛丽安娜在上帝面前许愿:如果上帝给她这个出演吉赛尔的机会,她就再也不和男人上床了。上帝眷顾着执着者的虔诚,玛丽安娜终于取得了扮演吉赛尔的机会。当吉赛尔的男舞伴,闪烁着忧郁的双眼,舒展着激情的舞蹈,笼罩着天使般的沉默和俊美——玛丽安娜无法抑制自己对他的迷恋。
对上帝的承诺阻挡了她,玛丽安那痛苦地掩藏着自己的澎湃的激情,躲避着阿尔波特迷惑的眼睛。
压抑的激情,让玛丽安那将吉赛尔的爱情演绎得疯癫而浪漫,玛丽安那束缚着爱情,换得了演出的成功。然而,玛丽安那的心,却和吉赛尔一样,沉入了坟墓。她痛哭着,对上帝的诺言挣扎不过爱的涌动,自己到底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哪一个才是她最需要的生活……
生活像眼泪,流淌着,挣扎着,哗啦啦地,打湿了吉赛尔的海报,苦涩地湿润了玛丽安那的生活。
三、胡莲那,人有病,天知否?
老了,累了,倦了,争斗着,内心的火早已熄灭,清寡的生活,衰老着遗忘,胡莲娜开始打哈欠。
谁都有心里的门槛。
没有完美的人。
不要苛求自己。
有时候要遗忘承诺。
胡莲娜搭乘的命运之车,搭载着寻找幸福的游客,在加勒比海滨不时晕厥的人群中,打开了内心之门~~在尘封的激情被忆起,胡莲娜逐渐唤醒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复苏了记忆和情感。
寻找古巴妈妈的Elpidio,寻找真爱激情的玛丽安那,寻找幸福解脱的胡莲娜,大雨洗涮着英雄广场。他们,在雨后的口哨中相遇……
生活很有趣,交织混杂,机遇巧合,不可预测~~在你寻找一件事情的时候,另一件事情却轻轻地降临在你身上……
世界上,作为主义政权,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所剩无几。很难将古巴这么热烈而哀伤的拉丁国家和朝鲜、越南、老挝,以至于中国相提并论。和同样倾诉对祖国情感南斯拉夫悲情的《地下》一样,影片确实充满了隐喻。但《口哨》轻松激荡,明快直接,就像那里炙热的阳光。如果我们也想逃避,不愿意解读那份厚重的话,那就只记得:——轻快的口哨,古巴的血肉~~
注一:古巴音乐
[古巴,到处都是鼓声、琴声、歌声,真是个音乐的国家。
哪怕你是一个对古巴音乐一无所知的人,听到了《乐满哈瓦那 Buena Vista Social Club》里那些仿佛自然流淌出来的音乐,也会爱上这片土地。古巴音乐的配器大多很简单,比如最基础的沙锤和木吉他,沙锤定节奏,吉他出旋律。钢琴演奏往往受爵士乐风的影响,铜管乐器则是较为轻佻的元素。古巴音乐的旋律性和节奏感结合的非常之好,被乐迷奉为“打击乐的麦加”,音乐里又兼有难得的轻柔感,同时兼具微妙宁静和强而有力的双重品格。
在古巴,音乐就像河水一样流淌。古巴音乐有时候很伤感,但不是爵士乐孤独的伤感,而是有点情节剧式的,旋律简单又辗转反侧。音乐在古巴,像化石一样被保留下来。
在哈瓦那自然绮丽的海湾,听着来自最民间的古巴音乐,抽上一口雪茄,你就会更明白这些终身的音乐斗士是怎样用生命来谱写音乐~~~]
注二:芭蕾《吉赛尔》
[《吉赛尔》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德国冬日的故事》。
它是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赞美。这部舞剧第一次使芭蕾的女主角同时面临表演技能和舞蹈技巧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舞剧是既富传奇性,又具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一个半世纪以来,著名的芭蕾女演员都以演出《吉赛尔》做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第一幕:美丽、单纯的农村姑娘吉赛尔和母亲住在一个山村。看林人希来里昂一心追求吉赛尔,但吉赛尔并不喜欢他。
阿尔伯特伯爵扮成农民模样来村里游玩。吉赛尔爱上了他。
柯特兰公爵带着女儿巴季尔德和家人们来山谷打猎,路过吉家,受到吉赛尔的热情接待。为了答谢吉赛尔,巴季尔德赠给了她一副珍贵的项链。
为了阻止吉、阿相爱,希来里昂从小屋里搜出阿尔伯特的剑和号角,证明阿原是贵族,企图说服吉赛尔不要受骗,吉赛尔却向大家宣布她已爱上了阿尔伯特。但巴季尔德出示订婚戒指,告诉吉赛尔她早已同阿尔伯特订婚了。
意外的打击使吉赛尔神魂癫倒,她扔掉了巴季尔德送给她的项链,悲愤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幕:寂静的林中墓地林中墓地,冷月凄风。一群生前被负心的夫婚夫遗弃的薄命女魂(传说中的维丽丝幽灵)在四处寻觅复仇的机会。她们曾多次围住走近森林的男青年,强迫他们跳舞,一直跳到力竭而亡。今夜希来里昂来到墓地即被以米尔达为首的维丽幽灵们围住,惩罚至死。无比痛悔的阿尔伯特也来到吉赛尔幕前倾诉心曲,幽灵们又欲置之于死地,由于善于的吉赛尔全力相护,才得以幸免。
黎明的钟声响了,吉赛尔和幽灵们消逝了。阿尔伯特心里无限悲伤,从此,他永远失去了一个少女纯洁、坚贞的爱。]
注三:古巴的宗教
[古巴的宗教在古巴的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对古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曾受过巨大影响。
古巴最普遍的宗教是天主教,85%的居民信天主教。目前古巴有500多座天主教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有哈瓦那大教堂。
随着哥伦布的脚步,天主教传入。古巴岛肥沃的土地和印第安人的善良激起了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和垦殖海岛的欲望。古巴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者用血与火镇压了土著人的抵抗,又以非人的虐待和无辜的伤害,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深山老林。于是不得不从非洲引进黑人奴隶从事种植园的繁重劳动。
天主教中就包括一种非洲部落的信仰和天主教混合的分支。古巴非洲教是由奴隶从非洲引进古巴,又同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的天主教融会而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被称作非洲、西班牙和古巴文化融为一体的宗教产物。
赋予艺术和宗教美好解释的非洲奴隶对古巴民族文化不仅在宗教上,而且在诸如烹饪和衣着等重大生活问题上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从而也在做人方式上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