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长
这次作文批改我还发现,学生们写考试没考好不敢回家的占了一半左右。选择此类素材的学生,大都故意在学校或放学路上拖延回家的时间,害怕面对父母的训斥和唠叨。有一个孩子甚至通过放学后在操场上拼命奔跑来发泄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后来累得躺在操场上睡着了,被别人叫醒后才回家。还有的回家后被父母斥责、打骂,更加自卑!阅读这类作文时,我的心里亦不得轻松!
应试教育下,学生们上学最高兴的事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因为这样会带来种种令人荣耀的结果——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父母和亲友的夸赞以及顺利升学的喜悦等等,可谓学而优,然后百事可乐!然而,学习也是一门技能,不是谁都能想学好就学好的。再说了,学生们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各有不同,加之竞争的压力,必然要分出不同的等级。学而优者,固然可喜;学而弱者,也未必一无所得。干嘛非要用统一的标准去奢求孩子个个优秀,次次取得高分呢?这样要求本身就不切实际!况且,学习优秀的孩子大凡与家长的精心教导有关,你自己没有付出,又怎么能责怪孩子不争气呢?其实,家长们静心想想,也该明白:孩子每天起早贪晚的也不容易,考好、考差各有原因。聪明的家长总能帮助孩子从每次考试的失误中找到原因,理清问题的思路,进而明确方向,让孩子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迎接下一次考试。
从这些学生的作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附之以条件的,即,孩子只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才会去接纳和喜爱,反之便会打压和愤怒。完全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私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认同孩子本身已经与自己分离、独立,早已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个体。孩子有权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无条件的爱。即,你爱我,不是因为我学习的优劣,不是因为我给你带来了可以引以自豪的荣誉,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是你们的孩子,我的生命从你们那里衍生而来,我的喜怒哀乐会牵动着你们的心,这种亲情之爱是可以随时随地而生发,与学习和荣誉全无关系!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只有从小生活在父母无条件的爱里才会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信任感以及积极乐观、勇于挑战困难的良好品质。父母的信任与关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之源,当然也是促进孩子心智开发、取得优秀成绩的保障。由此说来,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与父母的对子女的态度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孩子是映照父母心灵的一面镜子,他们在成长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醒示。当孩子学习厌倦,成绩下降时,恰恰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扪心自省、调整心态、改变教育策略的契机。 衷心希望,我们的家长朋友也能够从孩子的作文中有所省悟,有所改变。当孩子遭遇失败和挫折时,能够敞开心怀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进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敢面对,与孩子一起分享成长道路上的苦辣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