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摊”旧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地摊”旧事

2020-06-09 06:00:21 作者:大勇 来源:文学 阅读:载入中…

“地摊”旧事

  “地 摊” 旧 事

  作者大勇

  摆地摊由来已久,有深刻时代烙印,有浓郁的内记忆

  87年,高一暑假,我加入地摊大军,地摊分早市夜市,还有桥头、路边、学校公园单位门口的星摆摊。那时候东三省下岗大潮还没开始,地摊经济不像现在创城前那么普遍,有规模的主要集中在全市几个早市、夜市,所售物品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日用百货琳琅满目食品类以各种炸烤涮和特色小吃为主。记忆最深的是桥头路边烤的吱吱冒油的羊肉串。每下晚课回路过,总是被孜然羊肉串散发的浓烈香味勾住味蕾,却很少停下来品尝。

  开始我把家里过的旧刊物装满两个米袋,然后用自行车到家附近的桥头,摆地摊出售,其中当代、十月、啄木鸟春风、长城、萌芽意林大众电影作家故事会等伴随我走过青葱岁月伙伴,至今还一一能详。后来我还到其书摊采购,边看边出售,每天除了有免费书看,还能赚点零花钱,这对于工人家庭,家里孩子多,经济不宽裕的我来说,能给父母省下一点零花钱,当时着实让我欢喜一把,也就是现在说的“小确幸”吧。

  记忆最深的是我在桥头摆地摊卖书时,遇见一位“同行”大哥,他看上去24~5岁,戴眼镜,圈很多,个子不高,较胖,在我隔壁摆摊。他的书比我多的多,我经常看他的书,这样我们熟悉起来,交谈中,发现他读的书很多,很有文化,对当时的名人名作家和作品都很熟悉,如王蒙刘心武、方励之等经常听他谈起,还对他们的小说观点常做一番评论,其中很多作家和小说的名字就是我第一次从他嘴里听说的,甚至我对他有点小崇拜。他看我的书摊书少,又觉得我朴实比较喜欢看书,就建议我俩合在一起卖,然后利润分成,我记不起怎么分成了,总之比我自己买书挣得多一点。

  就这样,我俩约定时间每天一起出摊,一起收摊,我去过他放书的库房,是一间离我家不远的平房空房子),听他说,他和图书馆有关系,能进到便宜旧书,就这样我们在一起出了20多天书摊。这期间省去了我去进书的麻烦,还增加了点收入,我是何乐而不为,真不知道当时他是怎么想的,我还真着实琢磨了一阵子,一直没找到答案

  离开学的日子近了,我就不再出摊了,他仍继续,因为那时没有电话、BB机等联系方式,后来我们再也没见过面,甚至连他姓字名谁我都记不清了,但是摆地摊卖书这件旧事一直封存在我的记忆中,那位戴眼学问的不知姓名的大哥,偶尔会在在我的记忆中闪过,不知道他现在在做什么,还好吗?

  时光白驹过隙,那个30年前摆地摊卖书的少年已过了不惑之年,从那年摆地摊一路走来,走出学堂,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是商业,现在回想也许与当年的“地摊经济”或有或无关系吧。九十年代,国有企业转制,大量产业工人下岗,促使商品经济大潮如火如荼,万民皆商,地摊经济方兴未艾。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人口红利,也催生了市井经济、市井文化,地摊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近20几年空前繁荣,直到2018年沈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地摊经济受到严格管理和约束。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经济模式,经济模式反过来引领国家政策,今年非冠疫情下,民生成为首要话题。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保留地摊经济,给底层群众一点温暖,关注底层民生,发展地摊经济,重拾人间烟火”。

  打开手机,互联网头条热词“地摊经济”刷屏,看到一条条政策、消息、评论、建议,一幅幅熟悉带有烟火气息的“地摊经济”图片,仿佛自己又回到摆地摊卖书的场景,那个用自行车托着满满两米袋旧书,在桥头,路边摆书摊孜孜不倦售卖的少年,还有那个戴着高度眼镜,个子不高、微胖、记不清姓名却让我崇拜的大哥……

  愿你品味到所有的人间烟火,回来后仍是少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地摊”旧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