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新语·回乡偶记
南都新语·回乡偶记
当远赴他乡,家乡田园便在心底落下根;当定居外地,故土乡音就是摇动回忆的神经。好想回到两年前的麦收夏种季节,父母便会永远停留在我的心海里,父母为儿孙营造的“家”,就会生发出丝丝温馨的召唤。
1、麦收夏种成往事
两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九,接到干亲(新野本地有一种习俗,就是为了给刚出生的孩子消灾、压灾,给孩子拜个干妈、干爹,两家结成亲戚,互相往来。)的一个电话,他家孙子周岁喜宴,邀请我们回家做客,这需要提前做好安排,该请假的请假,该提前办的事提前办完,以便准时赴宴。
俗语说得好:“请客容易,待客难”,确实不错。现在请客,大都在食堂、宾馆或者酒店里举行,自己不必费心费力,比起以前自己亲手张罗,简单多了。这是当下农村的情况,更是现实。说“请客容易”,指的就是此;说到“待客难”,指的是现在社会,人们都很忙碌,各有各的事,不像以往,除了农忙基本上都在闲着,空闲时间较多;现在不管农闲农忙,农村农民大都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甚至在外务工成为主业,农活农业农忙反倒不被重视,一方面农业收入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机械化已经大面积普及,有些地方甚至农庄化,或者规模化种植养殖,请客不到也时常有的情况,这亦是实情。
回到农村老家,可以顺便回家乡看看父母双亲,感受一下麦收夏种的忙碌。走在路上,风特别大,还好,一路顺风,十年以前忙忙碌碌麦收夏种的紧张气氛都消弭无影了;在十年以前,这几天可能正是麦收夏种最为炽热忙碌的日子,就连空气中也荡漾着“战天斗地”的麦收夏种的“硝烟”。
这几年,麦收变成了“仪式”,夏种变成了“程序”,无需更多体力的投入,传统麦收夏种已成为过去时。
从南阳卧龙岗出发,沿着白河龙凤路一路向南,蔓延到岗头,放飞心情,更是一种难得的休憩,流连河景河色,避开纷纷扰扰的人世间,可以暂时摆脱工作带个自己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这和休闲消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十余公里的路程,一口气骑到家,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路上的风景给你不一样的感受。紧张有序的麦收夏种就收入眼帘,往昔对比,怎不让人心生感叹,想想以前,拼命上学、读书,不就是为了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吗?现在摆脱了一种体力劳动,反而心生一种向往与怀念之情思,做一个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是当下很多人成就的事业吗?
内乡的“猪馆”秦英林,有着几万人的员工,身价上百亿,自己致富的同时,造福当地一方,这是多大的担当和责任。遥想当年,当时辞去公职,该有多大的勇气和魄力!
这让我想起,南阳市工农路上的董作宾故居来,董作宾二十九岁之前以半工半读形式完成了学业,以自己的勤奋钻研成就成为一代甲骨文大师,被誉为“甲骨四堂”——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
“江山代有人才出”,还有以南阳四圣——智圣、科圣、商圣、医圣为代表的一代“风流”,谋圣,姜子牙也算一位杰出的人物,永远被后世铭记。这是南阳城的光荣,更是南阳人的骄傲,需要当代南阳人以此为激励,迸发出更为蓬勃向上的创造、创新动力,这也是南阳人文历史的魅力、光辉之所在。
3、频频回望“观音阁”
我的亲戚就安家在岗头村的观音阁,小时候带着妹妹到他家串亲访友,常在下边玩,抚摸秦篆汉瓦、脚踏青石板、攀登阁楼……岁月悠悠,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如今,居住在卧龙岗,牵挂的仍是家乡的那一块青石板、一片秦砖汉瓦、一梯楼阁。
秦篆汉瓦,是那个时代孤独的背影;青石板,是那个时代铿锵的韵律和节奏;阁楼的楼梯板,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歪歪扭扭的诗行……
生命的年轮停止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下,岗头村的“观音阁”,一处被人遗忘的文化重镇,在岁月的沧桑之中越发显得矮小、低沉。时光催人老,流年正可叹,观音阁的被遗忘,正如文化的变迁,“观音阁”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和见证,更是那个时代独有的面影。
观音阁,活在父母乡亲老一辈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在河埠码头兴盛的年代,岗头村就是远近闻名的重要商埠码头,吸引了来自河东岸、三河寨、马庄、张庄、史营、黄营、前后林北、老庙等村庄的村民赶集,形成了露天式的集贸市场,对活跃农村、农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乡亲老一辈人的记忆,码头可以上溯南阳城区,下溯襄阳、汉江,唐白河流域是汉江流域的上游,然后汇集流入长江。境内有着数不清的小河沟渠,譬如:白河、十三里河、刁河、湍河、邕河、沙河、梅溪河等等,以前的河水汤汤,遇到大雨天气常常各村、乡镇、县市政府组织抢修河堤,以防止河堤溃坝危害村民生存安危。如今的白河,水很小,再也没有重现昔日大水漫堤、全村村民一起守堤护堤巡逻的惊慌之景。
因为岗头村地处歪子镇、上庄镇、樊集镇三镇交汇,毗邻南阳市卧龙区的英庄镇等,走南阳龙凤路直线距离40余公里,绵延到卧龙岗。白河贯穿宛城延续到岗头,形成了白河景观,现在南阳城区围绕白河两岸种花、植草,形成白河湿地公园,供游人观赏,成为南阳有名的一景点,夏季之夜,市民群众三五成群,消夏度暑,是个好去处。据说,市政协人大代表提案,力争把白河湿地公园延伸到新野境内,打造沿白河的生态观光游览区,确实振奋人心,我们拭目以待……
4、偶遇昔日战台寺
自歪施路向西走4公里左右,就到寺门的凤凰山,凤凰山有战台寺,这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个迷一样的存在。
我土生土长在岗头村,大学毕业以后又在歪子镇第四高级中学教书,与其朝夕相处近四十年。后来攻读公费研究生,又在外地游学奔波,当再次回首凤凰山的战台寺,以前的肤浅多多少少会沉淀下来一些,多些知性和理性的认识,甚至有一种窥见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点似是而非的“庐山真面目”。
民间称谓“站胎寺”,它源于民间传说,这是寺门村的一位耄耋老者之口,他这样讲述道:他听老辈人讲了,然后一辈人一辈人的流传下来,传说是这样的:“一天早上,战台寺上一位僧人,正在殿内扫地时,他不经意地对一佛像胎说,你坐那多碍事,还不如你干脆站起来,叫我把这里扫扫。说罢,这尊佛爷还真的跟着站起来了,从此,人们把凤凰山的寺院称为'站胎寺'”。这种说法广泛在当地流传,口传文学的通俗性,大概如此吧,大家可以一笑了之,不可过于较真。
战台寺,唐代曾是当时的中原四大佛教名寺。据说,名字众多,其中之一为“旃檀寺”,按佛教教意来讲,“旃檀”是对寺院的一种尊称。也有“崇兴寺”的称谓,很有可能是出于佛徒、信士们心理作用,认为寺院宏伟、殿宇辉煌,瑞气氤氲,灵兴气贯,八方有感之意。
据可靠的史籍记载证实凤凰山战台寺为申包胥与子蒲、子虎分兵之处,申包胥后葬于寺北,后人为纪念申包胥建成本寺。
5、“一捧雪”VS“蔓山晴雪”
位于歪子镇政府的西北方约四公里,有家喻户晓的大李营村流传下来的玉杯“一捧雪”。
传说,“一捧雪”收藏者系莫怀古后人李氏家族珍藏,从明代至今,已传世四百余年。“一捧雪”的杯底中心部分琢一花蕊,杯身外部攀缠一梅枝,枝身琢有十七朵大小不等的梅花,与杯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末清初剧作家李玉的《一捧雪》就取材于大李营村的传说;后来的京剧、豫剧、曲剧取材于李玉的传奇;《莫成替主》、《蓟州城》等丰富了戏剧的传统剧目。歪子街本土作者陈君昌著有《魂飞激荡一捧雪》等小说。好多年前,我还见过其本人,亲自到街头门店打印小说底本,比较潦倒,联系“一捧雪”,都是悲剧人生、血泪人生。
与“一捧雪”的浪漫传奇不一样的是,“蔓山晴雪”就是当地的一道景色,就是当地人称的“蒺藜鈎”,之前我在家乡干农活,常常捡拾玩赏,有时候不小心被扎了手指、脚丫,都是极为稀松平常之事。因其遍身是刺,饱满圆润,因其集中生长在白河滩边的沙窝村,特别在冬天被大雪覆盖,俗称蔓山晴雪,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村民的一道风景。
后来因为那里开辟出桃园,蒺藜鈎慢慢消失、萎缩。
6、汉桑城之板面
提到桃园,自然想起闻名遐迩之三国故事、三国演义,据说现在的韩国人已经以三国为模本,作为商战的经典案例。
刘关张三结义的故事天下流传,关羽成为“义”之化身,全球各地祭拜武圣人,也算是个传奇。
汉桑城和关羽有关,一棵一千多年的桑树,竟然成了关羽的拴马桩,现在依然矗立在如今的汉桑城小学校园内,想来也算是神游古今,这也许就是文化的穿透力所在吧,阐释着永久的魅力和光芒。而且成就了世界上最小的城——汉桑城。
大抵能让历史留下记忆的,仍然和群众和生活息息相关吧。传说中新野板面也和三国历史、文化有连接,和猛张飞密不可分。如今大街小巷,新野板面、新野臊子名扬天下,我们真得感谢前辈筚路蓝缕为我们留下来的珍贵的物质、文化财富。
7、文物之中窥历史
对于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三线城市而言,南阳难道不应该有自主自觉的使命意识、担当抱负?
南阳,随便一个地方,夸张一点,踢一脚,就能踢出来一个古董或者文物,存在就是一种无言的抗争历史,好像在倾诉着什么。
南阳,可称之为宛城,在春秋战国时代宛地就是冶铁的中心;南阳或可称之为南都,因为大汉王朝刘秀曾建都南阳,可谓名正言顺、言之凿凿,不可辩驳。
文化如何恢复发声状态,而不是保持沉默;话语权的掌握,从来就是敢于发声者的权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2017年6月1日,南阳主流媒体刊发了鸭河工区党工委书记白振国的一篇文章,可谓石破惊天——“不见冢”里“见”什么。
这篇文章根据考古发现,初步判断中国历史上的周王朝,在公元前520年,也就距今2600多年,周景王去世,因为继位问题引发内战,周景王庶长子王子朝与王子丏(嫡次子,被立为周敬王)内斗失败后,携带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后来滞留南阳西鄂,也就是现在的鸭河工区一代,虽还有待考古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文化传奇,一个或将改写中国历史记述的发现,也许会在南阳徐徐展开。(见《南阳晚报》2017年6月1日,白振国《“不见冢”里“见”什么》)
对文物的考古发现,对文化的认识深化,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南阳重新认识自身,重新定义自身的机会,更是南阳创新创造精神弘扬的最佳时机,也是南阳人奋发有为的最大机会,当下的南阳名片,需要当下的南阳人民自己去书写、擦亮。
以文塑城带动城市,立足突出楚汉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独山玉文化、月季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通过开展城市文化形象营销推广,大力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讲好南阳故事,树好南阳形象,南阳正在昂首阔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张勇,男,河南新野,文学硕士,文学评论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签约作家。创办《黄河会》《草庐文学》等刊物。曾参与编纂《南阳历史文化大辞典》、《赢在中国》《大国律师》《向公正致敬》等系列丛书,现任职于某大型企业集团。作品多发表于《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中国地名》《文学报》《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宁夏大学校报》《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江苏作家》《青年文学家》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