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房间里的云》影评精选
《她房间里的云》是一部由郑陆心源执导,jinjing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房间里的云》精选点评:
●老文艺青年了
●一场十分私人化的观影旅行。二刷感受<一刷,每个人看完都有自己体验和评价。不过我想defend的就是评论里说male gaze的那位,您理解什么是真正的male gaze吗…男性凝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传统中把妇女定位为被看者,置于男性凝视的主管操纵,宣扬男性的凝视权利,将女性角色建构成男权社会所希冀的具有“女性气息”的角色。那么这位朋友,您看过了全片,您觉得故事中这位您口中拍出“male gaze”的女导演是否把主角置于这样的视角之下?拍出了主角身体的部分和自我的表达就是您认为的学术上的“male gaze”?也许是我电影史没有您学的溜吧。
●@IFFR 又是一部为电影节而创作的拿腔作调的电影,电影简介写得比电影好,导演在电影外的解释也比电影本身精彩。中国新生代创作者总是想拥有娄烨一般潮湿深沉的微妙情感,又想模仿毕赣那样诗意的梦呓,但并没有文本本身的丰富厚度。电影用了手机拍摄和负片处理的多样化介质还是不错的尝试,但情绪总是在自我沉溺中不能自拔,沉浸于虚无痛苦并无客观审视,在空间上又充满对于故乡异化的文艺建构,失去了那种亲切自然的凝视,场景总是被不知所谓的沉默、莫名奇妙的床戏和一根接一根的烟给消磨地不知所谓。
●在平遥看的片段,既国际且个人。赞叹
●四月五日,道歉後的第三天。「還是沒能學會道別啊!」他說。如果說是這麼說,那就不說再見。
●用自由而流畅的镜头去表达这样私人的影像日记,实在太惊人了。你看到她在另一个身体里发泄自己的情绪,在梦中与母亲热烈地吻,在浴缸里凝视自己的身体,身下海草摇曳。那种遗失家园的疏离与孤独感,也太令我熟悉了。
●仿佛浇了双黄连口服液的枯柑橘树:死去的青年人,又重生了。
●女導演很大膽,流動的影像對女性身體坦蕩的呈現,也許導演不想深挖人物背後的動機及原因,僅僅展現那浮於表層的體現、感受力方面的東西。
《她房间里的云》影评(一):她的雲,還在飄
房間裡怎麼會有雲呢?
她房間裡的雲在哪呢?
她手上一陣一陣的煙如雲。
像雲一般飄著,也許飄著飄著就散了,也或許瀰漫不去佔據所有空氣。
也像她一樣,在這城市裡飄著。
雲是隨著風走的。
那她呢?能不能不隨風?
能不能不隨爸爸,不隨媽媽,不隨任何一個男人/他人,只隨著自己就這樣飄著?
在台北電影節看了《她房間裡的雲》。
關於鏡頭語言與畫面設計的前衛性,還有電影整體質感不需多說,有鹿特丹金獅獎背書。
讓我驚喜的反而是題材。
其實這題材也不算新穎,關於年輕人對前程甚至一切的迷茫,與原生家庭的羈絆,對性與異性的探索。
全部都在飄盪。
但是,這次是女性在飄盪。
我們看過小康在台北街頭騎著機車遊蕩,也看過安東尼在巴黎街頭閒晃,還有Ben在畢業後的迷惘....
但我們很少看到漫無目的的女性。
女孩要懂事,女人要實際,女性角色要有功能性。
青紅要上課,杜拉拉要上班,熟女要結婚,媽媽要回家,女性總有個明確的目的地。女性似乎總是穩定的甚至是要求停止飄泊的,男性或許為她停駐泯然眾人,或許繼續上路新的未知。但女性真的是這樣嗎?女性的房間能不能煙霧繚繞?
終於,2020年的木子,有了飄盪的自由和空間。
終於,女性可以漫無目的的飄盪,飄盪得很浪漫,浪漫得很美。
終於,女孩就只是一個也會迷惘的人。
《她房间里的云》影评(二):她的云
本影评首发自公众号【陀螺电影】
我觉得这是一部很私人化的电影,不论是观影体验或是感受评价。在写下这些文字时,耳机里无限循环的是《罗马的房子》里的配乐《Loving Strangers》,目光落向远处异国的车水马龙。一切都恰到好处。
生活里的瞬间很少有能够被记忆保存得完整,但第一次看《她房间里的云》,我至今都可以很清晰地回忆起当时那种低沉的心境,整个人似乎被一只无形而细密的网织住,动弹不得。正在进行一场私人情感体验旅行的我,在视网膜接收倒立的连续影像的同时,心脏如一艘被击中的船,无可救药的沉入深不可测的现实漩涡中。
用黑白的影像开启这个叫做木子的杭州女孩的故事是大胆而令人惊喜的,黑白世界里的一切都变得简单而疯狂,回忆,梦境,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观影者会更多的关注人物的情愫而非色彩。
这部影片有着直指人心的魔力,不断出现的镜面,对称和倒影,观影者被应接不暇的独特的影像风格冲击震撼。电影中粗粝的质感增加了某种不可名状的神秘感,镜头的运用也别具匠心,时而是推向人脸的,无处可藏的特写,时而是疏离人物的,冷静而克制的记录他们对话的远景,时而是主角自己和被采访的视角,像在诉说什么又像是在解读什么。
镜头背后的导演冷静地控制,策划着一切,她很善于用镜头语言表现情绪和感受,似乎她也悄悄的藏在影片的某个角落里观察思考着。也许她就是那朵不知所踪的云。
木子是当代中国90后的一员,年轻,独立,自我,有着和父辈不同的对于时代的思考。这是一部送给90后的礼物,关于记忆,家乡,父母,爱情和亲密关系,关于如何面对想要摈弃却身处集体主义,渴望自由却被环境禁锢的双重矛盾。
木子的故事不具有普遍性,但其中某些元素和特质是属于90后能够在情感和经历中轻易捕捉的。与父母的隔阂以及无法调和的矛盾、对于自我的认识和价值的追求、告别家乡去远方再归来的况味。我们就像火焰燃烧木材时慢慢浮在空气中的灰,渴望上浮,居无定所,享受漂泊的自由,又突然发现自身带有无法摆脱的重量,只能失落地坠落。
杭州的冬天,湖面尚未结冰,城市的风景和淅沥的雨声构成逐渐褪色隐去的背景,木子的心穿梭游荡于其中。
木子一直都在寻找,她在不同的关系中找寻意义,找寻自己。从家庭关系中延伸出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存在于记忆里无法放下的老房子,和男友有关的记忆,无法提供的承诺,生命里的人来来往往,过客或必然,她沉溺在自我的情绪中无法找到生活的出口,只能有一根接一根的烟表现平静外表下内心的波澜。
在观影过程我一直在想,究竟什么是作者电影,或是好的拥有灵性的作者电影?我相信这部影片给出了答案。
作者个人的风格十分鲜明,这部片子不是为了讨好观众而作的,这是一场盛大而漫长的,像梦呓一般带有私人情感的体验。它静静地等待能与它产生共鸣的观众,如一场对暗号的大型装置艺术。
电影的复杂性在于它时常可以从很多面的去表现抽象的概念,我们有些人欣赏叙事性强有社会意义的电影,有些人喜欢刺激反转的情节,有些人会在意人物挖掘的深度,有些人会强调摄影风格的先锋独特。一千位观众,就会有一千种对于《她房间里的云》的感受。有些人或许觉得无病呻吟,空洞贫瘠,太过自我沉溺,我们不否认这些观影者的角度和看法,但看过之后,这世上总会一双陌生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光芒。这可能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之一吧。
她房间里的云,云是什么?云去哪了?也许你需要一本自己制作的《梦的解析》来找到答案。
《她房间里的云》影评(三):《她房间里的云》,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黑白杭州别样美丽
郁郁寡欢的情人床上运动后点起一支香烟,床边衣衫零乱,这是典型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场景,而焦虑或多或少是因为爱或者不爱。这种上世纪60年代的情景出现在当下的杭州,不真实与疏远的感觉变化成更加模棱两可的新世界。
郑陆心源令人赞叹的低成本电影,有一个令人迷惑云雾缭绕的名字《她房间里的云》。这部电影赢得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虎奖。这种有着东方特色的慢热现实主义与欧洲的艺术电影风格的作品,让两者完美融合在云端。
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是来自比利时的马蒂亚斯·德尔沃,他的作品柔软而中性,经常白多于黑,美丽而直率的性爱场景、纠缠在一起的肢体、肤色的轮转,偶尔也会变成黑色为主调。如果个性的突显强烈到等同于导演对首部电影的雄心,那么故事讲述的方式会由摄影师尽情的发挥,更何况摄影师比导演名气大好多。
《她房间里的云》很难用文字来描述,除了一些现象级的偶遇。木子(金晶饰)22岁的学生回到家乡杭州,离异的父母都已有了新欢。木子的摄影师男友也偷偷跟着她来到这里,而木子又被当地的一位酒吧主吸引。
影片中有类似纪实电影般的对角色的采访。这种简单设计的背景乐是曾韵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为了体现这种真实性,还有切实的现场声音,木子异父异母的妹妹在上课外培训,孩子们学着像T台模特那样摆姿势。木子和她的好基友经过废弃的建筑,看起来像史前的山洞,还有木子与男友的争吵,他说她怀了他的孩子。这样的场景在背景的流逝中变成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轮廓。
城市建筑的状态也是对木子忧郁的心理状态的反射。交通与建筑在流动中扭曲着自己。这种无序的状态清晰地回顾了木子童年时代的公寓,虽然已经不住了,仍是她父亲的资产。当她独自来到这个小房间的时候,或是后来和男友一起来的时候,这种疏漏的气氛是明显的。当她试图打开窗户的时候,整个窗框都掉了下去。
这些剧情中的突然时刻,掉落的窗户、性爱场景、酒吧间的讨论、KTV唱完后母女间的争端,在半透明的情绪中有着实打实的冲撞,这让《她房间里的云》新鲜而真实,不会流于无关的细节。也就是说这些细节的推动力,让电影不至于无限制地流动,让观众有片刻的惊心动魄。
兼具偶发性与实验性,清晰又慵懒,《她房间里的云》从开始到结束都秉承着这样的艺术标准,它似乎还没有结束,在你看完之后的路上,那些电影中的一幕一幕似乎都跟着你一起走了出来,这时万一有人轻拍你的肩膀,请先不要正面回应,且看他的下一个动作。
不知道木子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了杭州的寄生虫。这部电影会不会在国内上映,或者是什么时候在国内上映,还是个未知数。喜欢艺术电影的盟友不要错过。
《她房间里的云》影评(四):《电影评论》影评:浪潮与烟雾【译】
作者:Jonathan Romney
译者:csh
校对:123
来源:《电影评论》
你可能会将郑陆心源的《她房间里的云》,看作是某种连环画中的思想气泡:它基本上是一部沉思性的作品,但偶尔也会有轻快而抽象的时刻。当然,它们可能也只是点燃烟草时产生的气体。这部华语处女作的角色们,抽掉了如此之多的烟——它们大多数都细长而典雅——这不禁让你深思,导演究竟是在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的习惯,还是在回望法国新浪潮时期那种洋溢着高卢风情的岁月。不过,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她的作品与那种法国电影(以及许多类似的青年创作浪潮)存在着某种相通之处,它们都让我们体认到,青春是一段漫不经心,却又极度焦虑的时期,一位做着美梦、或是躁动不安的年轻导演,可以吸吮一个镜头,然后将它丢弃,那不过是一个烟头罢了,他们很快便会点上新的。
《她房间里的云》与数代青年独立电影、实验电影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有一种自由联想的、日记化的、甚至是剪贴簿般的质感。郑陆心源往返于不同的想法与影像,这让观众只能尽可能地把握这种蜿蜒的思绪。乍听之下,这似乎是一部即兴创作、或是全无定型的影片,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如此,它的结构也绝非显而易见,它的叙事——一位年轻女子受困于过去、现在、亲情与爱情的难题之中——以一种悠闲的节奏,在不同的图像之间出现。这部《她房间里的云》,在一月份获得了鹿特丹电影节的老虎奖,这部影片的质感非常独特,也颇为引人入胜。它原本要在林肯电影中心的「新导演/新电影季」进行展映,不过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这个计划还是被推迟了。不过,这确实是这部郑陆心源的处女作值得等待的亮相平台。
郑陆心源的这部黑白电影,是在她自己的家乡、中国东部的杭州拍摄的。其自传性有无值得商榷,但是,影片中采用了即兴而松散的爵士乐、有着跳轨的倾向,而且紧密地聚焦于那位忧心忡忡的年轻女主角,这肯定会给人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观感。我们可能会假设,这部影片的主角是开场段落特写镜头中的少女,她讲述着一场公寓楼中的邂逅——她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人在镇上建造的那种公寓楼。事实上,我们会在很久以后才看到她,而真正的女主角,却是她故事中的另一个女人:二十二岁的木子(金晶饰)。木子回到家乡庆贺信念,并与如今已经分居的父母,共同重温她那复杂生活的脉络。她的父亲曾是一名艺术家,如今以爵士乐鼓手的身份维生。他已经再婚,并有了一个更年轻的女儿。而她那迷人的母亲,将木子视为同龄人与酒友,这位母亲正与一个日本人约会,但后来又与一位更年轻的荷兰男友托马斯来往(他教授木子妈妈一些基础荷兰语的场景既滑稽又温柔,当然,它们都笼罩在烟雾中)。
《她房间里的云》是一部由片段与轶事构成的影片,其中充斥着突如其来的、有时令人费解的变化——无论是影片的氛围,还是人物的情绪,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有一次,木子与她未曾上床的摄影师男友于飞(陈轴饰)来到了她的故居,她曾经与父母住在那里,但那幢公寓如今已经空无一人。这对情侣进行了初次的、温柔的性爱,摄影机用坦率而欢快的长镜头捕捉了这一幕。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释放情感的时刻。而在紧随其后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一同躺在床上的美妙场景,他们沉浸在午后与事后的、幻梦般的疲惫之中,聆听着窗外城市里的嗡鸣。但是,突然之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对男女后来坐到了出租车的后座上,于飞喜怒无常地沉浸于琐事之中(头发蓬松、身上散发着艺术家的气质。事实上,他那悲哀的样子非常迷人)。
与此同时,木子还喜欢上了一位年长的男人,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酒吧老板。她偶尔会在他的酒吧里度过一个酗酒的夜晚。有一次,她以一种玛丽莲·梦露的姿态,为她吟唱了一首笨拙而轻浮的《生日快乐》。此外,她还要花上一些时间,陪伴她那位同父异母的妹妹。我们可以在妹妹的学校里,看到她与班上的同学一同排演一些T台式的舞蹈动作。她还与父亲在暴雨中的屋顶上交谈,她斥责他过于频繁地参加音乐会,没有在妹妹身上花费足够的时间。然而,木子与她母亲之间的关系,似乎是最复杂的。这位母亲在电影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时刻——荷兰语课程、与她那位日本男优的沉闷时光、忧郁地玩着轮流接木球的游戏、「杯和球」比赛等。母女俩会一同去喝酒,然后醉醺醺地爬上楼梯。她们还参加了一个卡拉OK俱乐部——马蒂厄·德拉里夫的摄影机,探索着那未来主义廊道的繁复迷宫,这仿佛是一系列老套的科幻电影布景。在影片中有一系列明显被标识为幻想、假设或是诗影像的超现实段落,其中有一个段落突然转变为负片,而我们看到女人们在超特写镜头中接吻——后来,我们还会看到同样的影像形态,譬如黑色的太阳在苍白的天空中灼灼发亮,或是银幕分裂为镜像双联画的时刻。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与「烟」同等重要的「水」:夜班巴士车窗外的暴雨、庞大的建筑工地或是采石场的水滴(木子曾经来访过这些场所),还有我们跟随木子在桥梁或码头漫游时途径的广阔水域。此外,我们还看到了一场沐浴戏,镜头悬停在她那赤裸的胯部,接着继续靠近,我们看到水拍打着她的阴毛。郑陆心源导演柔情地沉溺在女主角那放松的、身体性的坦率之中,当然,我们也共同体认到了她的另一个自我。而在播送片尾字幕的时刻,水也在正片与负片的影像中沸腾着,伴随着曾韵方创作的配乐——在这部影片中,这是一个罕见的、流露出侵略性或动荡感的时刻。此外,在这部影片中最令人不安的瞬间,是那个巧妙而诡谲的水下段落,木子与另一位泳者浸在极为清澈的水中,像人体浮标一般蜷缩在一起。但是,这幅画面是颠倒的,所以他们仿佛漂浮在水面上。接着,他们短暂地呼吸了水上的空气。
《她房间里的云》是即兴质感与巧妙技巧的奇异结合:一方面,它是粗糙的,它呈现为那种典型的、青年浪潮中的「现在性」作品。譬如,我们可以看到木子化妆的手机影像,也可以看到屏幕上闪烁的文字。另一方面,在一艘驳船沿着河水漂流时,或是当我们看到黑钢般闪烁的夜空下沉寂的河岸时,我们又可以看到那种精确的构图。这是一部出人意料的影片,它在微小与浩渺之间摇摆不定,我们既可以看到那些勇敢而紧密的面部、身体特写,又可以看到三人站在巨大的洞穴圆顶下的奇景。这部影片呈现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而郑陆心源探索了其中的每一个角落。不过,无论这个世界被看作是当代中国的一角,还是被看作这位中国导演自己生活或是心灵中的一角,都是要由我们观众自行遐想的东西。
《她房间里的云》影评(五):华语片蝉联三年金虎奖,它何以拥有独特而迷人的气息
文/笑意(书本海外特派记者,常居柏林)
公众号“抛开书本”
在鹿特丹看完拿了金虎奖的《她房间里的云》。电影中的木子,让观众们不约而同地想到娄烨片中的余虹。
而模仿经典并非导演郑陆心源的本意。
心源是在Instagram上挖掘到女主角金晶的。金晶眼中闪烁的脆弱,一下击中了她。于是立即给金晶发消息,问有没有兴趣做她电影的演员,聊了几句后就直接从杭州去北京见面。她们变成了朋友,互相诉说彼此的经历,双双眼泪汪汪。她们保持着非常个人的情感交流,一边拍着一边讨论着自己身上发生的真实事情,交换彼此对人的看法和观察。在拍摄过程中,她们对人的理解、对情感的理解同步成长。
我们找郑陆心源聊了聊她的电影,探寻她如何创作这些具有独特质感的影像。
动因:在此刻做
一部筹备好多年的片子,在哪个节点拍出来其实挺重要的。对我来说,写一个特别规整的剧本,然后特别充分地把它作为一个故事表达出来,意义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我过去在杭州的一些感觉,或者说激发我想做这个片子的一些东西,再等下去可能就会消减掉了。为什么做不如在此刻做来得重要。
我14年开始写这部电影的剧本。那个时候刚到美国,在国外呆了一段时间,再回去看中国的一些事情,看它的维度会跟以前不一样。
在某种程度上你像角色一样,生活在这个国家里,当你跳脱的时候,就像看电影一样看待过去的生活。那些影像组成一个流动性的电影,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些影像可能是一些画面。可能是某个时刻,坐在一个餐厅里看到的光影,遇见的人随意说的一句话。可能是一瞬,不一定是一个特别抽象的记忆,不一定是一个成片的故事性的一个集。可能是点状的,可能是线状的。可能是一些印象,深深浅浅,有一些跟个人特别相关,也有一些只是路遇的风景。
碰撞、再创作
遇到演员之后,我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想法,然后重新推敲原来的剧本。
剧本写完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它的生命,按剧本拍摄只是把它的生命历程用影像再重新讲述一遍。于我而言重要的是让电影本身保持自己的生命力。
遇到演员,然后遇到场景的时候,我会将他们自己过去的经历,他们身上的特质,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融入到重新的书写中。
我采用素人演员是考虑到电影戏剧表达中的可能性。试镜时一个人走进来的一刹那,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判断出,他是否是你想要的方向。也许很难确定是不是那个人,但可以确定他/她合不合适,然后看演员之间的搭配组合。
即使觉得一个女演员特别优秀,也没有办法一定采用。好演员有各种各样的,无论是职业的还是非职业的。选角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说,带着剧本里的某种情绪,当你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你是否能想象他/她存在于一个共同的氛围之下。
每个角色要求也不太一样。比如说电影中“男朋友”这个角色,原来在写的时候是挺简单的人物形象,但是他的扮演者本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带有自己的能量,本身也是个创作者,理解创作的过程,所以他能够激发我的一些想象。
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基于一个角色找演员,找到一个演员对成就一个角色也很重要。
不为惊人,坦诚表达
我不会去考虑影像是否惊人。其实我觉得电影并不属于我,当然它是从我身上的某个地方生长出来的,我和演员在场景上的合作,一起去完成一个情境的时候,取的是情境中最能忠实表达当下内容、情绪或者剧情需要的东西。
从创作者本身来说,我们要对自己非常的坦诚和诚实。我觉得当你对自己足够负责,足够坦诚的时候,观众就自然感受到。我并不会从观众角度上来说服务于观众,或者说去构想他们会做何反应。
美国 -中国
去美国之前,我都是一个人做电影。在美国学电影那时候开始有合作,不同于以往,所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实施,而是选择和别人共同抵达一个地方。你如何去忠实的维护你的初衷,同时也接纳别人带来的新的东西,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学院派的教育让我不害怕电影工业,让我知道工业是怎么回事。我可以选择不那样操作,但是我也知道什么是有效率的操作,或是过分饱和的操作会有怎样的利弊。我也在慢慢探索,什么是适合我的一个工作方式。
我在美国还遇到了特别有趣的人们。大家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特别不一样。如果没有遇见他们,没有深入地参加他们非常个人的创作,我可能永远没有办法那样去触及到一些生活。
比如我跟一个朋友去墨西哥拍过一个片子。我的这个朋友也一无所有,当他在谈论贫穷的时候,不会带有任何俯视的眼光,却也敢于辨识俯视的眼光。他结识了当地的一些艺术家,接触到的生活层次其实很不一样。如果没有认知的话,无法预期生命中什么时候还会以这样的形式发生。
在以电影为前提的情况下,其实你能特别深入地进入另外一个人的生活,几个月以后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电影,但你更多的是经历了一些东西,所以这是挺珍贵的一种际遇。
在美国与中国拍片很不一样。回到你生长的地方,很多东西就像是有很多触角慢慢地自己伸出来。在美国,其实很多时候是一个割断的状况,我也经常拍短片,很多时候是关于在异乡漂泊的人。
回到家乡以后,你曾经特别熟悉的城市,很多东西表面开始发生变化。某些时刻,可能在深夜,在一个车站等公交,或者在雨后,要出门买个东西。就是在这些特别微小的时刻里,曾经对这个城市熟悉的感觉,有时候会慢慢地爬出来。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交织,整个创作心境都不太一样。
但我都是用比较小的团队拍摄,基于剧组演一个场景,会有很多东西相互发酵,这个工作方式在中美两地都是一样的。区别是在美国,所有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是有一个统一的语汇的,所以工作起来会比较有共识。在中国,很多时候还是有一些具体的事情需要解决和沟通。
影片本身的气息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电影,但我觉得对我的电影产生影响的不一定是电影本身。
当代艺术,文学、绘画,还有个人的旅行,独处的寂寞时刻,可能都会对电影产生影响。我在拍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寻找参考,包括与合作者合作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片大概是什么感觉。
我觉得导演的创作,如何去获得属于你影片本身的气息,不是参照别的电影来的。那个气息是很重要的事情。去参照一些电影,然后拍出一个让大家在观影体验上熟悉又舒适的东西,并不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