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读后感100字
《苔丝》是一本由[英] 托马斯·哈代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以后我写长篇小说,一定要和两位人物商量——不是模仿——哈代和陀氏,不断不断看他们俩的书。哈代可以教我的,是气度。
2 像《苔丝》这种小说,福楼拜、托尔斯泰,看了都会发呆的。福楼拜会说:“我还是写得太粗了,急躁了。”托尔斯泰,老实的骨头,也会说:“他的才是小说,我们写的还不是呢……”
3如果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他会说:“你注意到吗?我用的方法也是这样。他用大调,我用小调。”哈代,陀氏,是一种方法的两种用处。公平地说,福楼拜,托尔斯泰,是耶稣的衣服的一部分外在;哈代、陀氏,是耶稣心灵的一部分,重内在。
4,重读(《苔丝》)时,心就静下来,慢下来。他写苔丝早起,乡村的各种印象描写,无深意,无目的。就是这种行文,描写,了不起。
5排小说的位置,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第一流的。普鲁斯特、乔伊斯,不如他们。艺术家贵在自觉。
6他是真正的大家,大在他内心真有大慈大悲。他的行文非常迟缓,我读时,像中了魔法一样。文学家、画家,常会羡慕音乐家,而音乐家、画家,恐怕都得羡慕哈代行文的本领:如此长,温和。
《苔丝》读后感(二):读《苔丝》
《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充盈着威塞克斯风味。小说故事内容围绕着两个男人与苔丝的三角恋情,苔丝在这段理不清的感情纠葛中受尽了嘲讽、苦难与折磨。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或许打了引号的“纯洁”肯定了她在身体上受到侮辱的事实,但就是这样一个纯洁的女人,最后被逼迫地无路可退,杀死玷污她的亚雷克。
小说中两个男人:亚雷克和克莱尔,是“纨绔”和“双标”的代名词。亚雷克家庭背景无比优越,但是性格品质无比低劣。他看上了苔丝,喜欢上了苔丝,就要得到苔丝,强行与之结合。克莱尔一开始与苔丝爱得如痴如醉,他得知苔丝受亚雷克欺负的事情,无比介意,却对自己风流的过往毫不在意。
苔丝受到来自两个男人双面的压力,除此之外还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家庭与乡村亲邻的指指点点,她紧绷到极致的内心,在重新遇到亚雷克的时候绷断了,做出极致疯狂之事。
文章故事线发展得十分清晰,但文中铺陈了过多的景物描写。一开始读起来的时候,还兴致勃勃地感受英国乡村恬静、和谐的美丽,但是过多的描写不免产生了一些审美上的疲惫。
文学作品的最具有美感的部分就是它能够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引起读者无限的、独一份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想象力。看到文字的描述,读者能想象到苔丝、亚雷克、克莱尔三个人的爱恨情仇,仿佛能看到百年前的英国乡村景观浮现在眼前,这样抽象而又漂浮不定的美是具象化的图片和电影无法给予的。
《苔丝》读后感(三):不一样的烟火
一部优秀的小说,大体是可以以小见大、从小人物而窥见大环境的,作为名著则更可以见微知著且入木三分。
《苔丝》以女性视角,反映了一个当时社会对于“纯洁”、对于女性保护、所谓“贵族”的状况,坦白说,个人不是特别有共鸣,起码比中国的封建社会要好的多了,甚至比民国时期的女子自主独立性要高了。
个人最喜欢的还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都很有共鸣,很有中国特有的乡土气。
《苔丝》相比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女性独特的视角,相比太宰治同样女性视角的《斜阳》,《苔丝》更多的是歌颂爱情。
诚然,越是感受到苔丝对克莱尔的爱有多么热烈多么炽热,越是对于她被所谓“堂哥”侵犯的事情愤恨,就如小龙女被尹志平污染,读者无不恨之入骨;也越是觉得最后苔丝杀人的一幕感到悲壮无比,弱女子无力的一刀,却是对整个社会最有力的控诉。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结尾,也可能是对于苔丝来说,处于无奈的黑暗之中,最美好的结局了,像一束烟火,虽明知即将湮灭,却散发最绚烂的花火。
看到克莱尔重新回来找苔丝,苔丝表现出来绝情的时候,可以明显感同身受,两个相爱的人儿,该有多么痛苦啊!没想到苔丝敢于刺出那一刀,内心一阵舒适,亡命天涯,只要能在一起,又何妨?突然有种浪迹江湖的快感哈哈。
当然了,被发现是很合理的,在那位老太太闲置房子里的时光,也许是他们此生最美好的瞬间了。而发现之后,克莱尔请求等到苔丝睡醒,这最后的温柔,很暖,很甜,很美,如同全书所有对爱情、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绘一样,细腻如丝,比上述名著都高一线。
如上所述,越美好,越残忍,克莱尔已经是他们家庭里的“离经叛道者”了,尚且不能接受苔丝的“不纯洁”;苔丝的父母,尚且对于她被侵犯,生下的孩子甚至不能埋入教堂,是不管不顾的态度,更别说旁人对她一个受害者的恶意了。
正是这样一个社会,才有了这样一对儿可怜人;而也是这最美好的爱情,才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烟火。
《苔丝》读后感(四):她行走在光彩之中,但她知道,在背后,总是存在着黑暗的阴影。
我喜欢苔丝的每一个阶段。
乡村游会,为陌生的男子没有第一个邀请自己跳舞而恼羞的拿着柳枝的乡下白裙少女。
夜间赶集,老马被车梁杀死而不得不利用德贝菲尔这一“古老姓氏”承担起为困窘家庭谋福利责任的亚雷克眼中的丰满羔羊。
在德贝菲尔那幢冒名老宅里为帘下的尖头皮鞋而心惊,在亚雷克不厌其烦的讨好下被诱奸而立刻离开的一个初经世界残酷的女人。
在漫长的躲避议论的黑暗里洞悉“世界不过是心灵的表象”“她的痛苦多半出自世俗的偏见而非自己本能的感觉”,摒弃宗教为哀愁做死前洗礼的神母。
塔尔柏塞奶牛场上散发着自然魅力的挤奶女工,雾气里克莱尔眼中的希腊古代仙女,抱所有人只为抱你的心动桥段,为爱情心折饱含羞怯与对过去不断重提的自我负罪感缠身的强颜欢笑的有心人。
不停地拒绝求婚再而是订婚后不停地推迟结婚,烈火焚身般对吐露真相的勇与怯进与退,偷情事与罢工的黄油机器、真情实意的同住三姐妹、结婚那日的不详鸡鸣,克莱尔眼中的那个“苔丝”。
婚宅也即德贝菲尔老宅里阴郁的前人画像,新婚丈夫听到不堪过往后的“我要出去一下”,克莱尔梦游时光着脚走过冰冷石桥、天亮后就是生别、脆弱而心碎的新娘。
干瘪严酷的弗林库姆岑上的大风大雨,现代机器上捆麦穗的遮住美貌那“受难的原因”的平平无奇小妇人,打碎亚雷克的宗教狂热而又一次陷入骚扰的漩涡的无助的女孩的倒影,一个世俗最津津乐道的“守寡者”。
城市公寓里打开门说“太晚了”的穿着华贵的女人,披散着头发睡袍在她弯腰时拖到脚跟,天花板上的小点,被杀死的亚克力,追赶克莱尔的苔丝。
向远处逃亡、在待售豪宅里偷取相爱时光,在石头上睡着仿佛睡在圣坛上的苔丝,升起黑旗被判处死刑的苔丝。
她行走在光彩之中,但她知道,在背后,总是存在着黑暗的倒影。
这本小说还有很多可品之处,比如哲学宗教与伦理道德,心灵与物质的内外部世界的交织、所谓的纯洁与真善的评价标准;
比如性别差异与女权话题,克莱尔和苔丝对爱情的不同意象、受害者得到的那句“美貌是被迫害的根源”、婚姻结合里的物化式的“占有观”;
比如自然原始与知识;情感与理性;乡村与工业的时代过渡;还有很多点我都觉得值得深思并且希望能在将来的反复阅读里有新的感触。
尤其喜欢哈代对自然风情的笔触,超喜欢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在自然上的那种交织感,这点主要是在小说第二部我印象最深刻,因为最早看这本书就是在高一的图书阅览室里,只看到了那里却因此自己写文字也受到很大影响,“枝头的寒意颤动”“墓碑静穆的微笑”什么的。没想到自那以后高中生活就再没看过这本书,到现在大一的寒假才又看完一整遍。不过我觉得换做高一的我来读完,照样会为苔丝心醉,但恐怕根本不能有什么共情心的触动和感受吧。要到了解了许多这个社会上的种种心碎,为女权等等敏感话题产生自己的态度后才能算有所启蒙。
最喜欢的当然还是苔丝这个角色,这篇书评本来一开始只是想回环往复恋恋不舍地再重复一遍她的形象罢了。我对太多矛盾气质的人都充满眷恋,对苦痛充满眷恋,对为什么所累而美充满眷恋。那种苦雨恋春风的消磨啊。
《苔丝》读后感(五):女孩子年轻貌美,难道是一种原罪吗?
为什么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为什么到了2018年,好看的女孩子遭男人毒手的时候,我们居然一遍一遍又一遍的看到这样的言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你裙子为什么穿得这么短?
你怎么不明确拒绝?
怎么没见长得丑的人遇到这种事?
圣经里说得好,太阳底下无新事。
对完美被害人的苛责,常常成为犯罪的合理化辩解。而这其中最为弱势的受害者便是性侵。托马斯·哈代早在127年前,就告诉大家:世界上一直都有房思琪,但人们为了心安理得,只能装聋作哑。
他写关于女孩们因美貌带来的遭遇,写漂亮女孩和温柔女孩最后的遭遇,写人们对女孩要求的“温顺”,不过就是慢性阉割,还写性侵和它周围的种种话题,那本小说就是《苔丝》。
“有一个姑娘,走进了一片可爱的绿林,出来的时候完全变了样儿。”
很少有人没听过说过《苔丝》,就算没有读过,恐怕你也能通过这句话猜出这个故事的大概。
苔丝本来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像游丝一样敏感,像白雪一样纯洁”。在一个雾气蒙眬的月夜,苔丝跟着冒充贵族的“堂兄”亚雷克走进了一片狩猎林,从此人生便遭遇了不可挽回的巨变。这段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苔丝,哪怕她的毕生挚爱克莱尔也不能驱散。苔丝经历了甜蜜的爱情,又遭遇了痛苦的分离。在丈夫离开、生活艰难的时刻,亚雷克的再次纠缠把她拉入了更深的泥潭……
127年前,《苔丝》刚出版的时候,作者托马斯·哈代为这个故事取了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掀起了轩然大波。贞操与纯洁之间的联系讨论不断,甚至到了1996年,还有学者召开会议,讨论苔丝到底是被强奸,还是自愿发生了性行为?
到了今天,居然还有人在说这个故事“恶心”。
我不知道因这个故事感到不适的人,到底是在害怕苔丝的遭遇,还是害怕亚雷克人性中根植的恶,是害怕苔丝性格中的缺陷与懦弱,还是害怕现实中的种种,依然像这个故事里一样,悲惨得无法挽回?
我不知道你在害怕什么,但我希望你不要逃避。千千万万个苔丝的故事还在发生,请你不要做沉默的旁观者,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创痛,我们需要一起来面对。
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或许你现在还记得林奕含,还记得阿廖沙,还记得李悠悠,或许这些名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淡去。但是那些遭遇,永远不会被当事人自己遗忘。
如果这个时代不再阅读《苔丝》,那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me too”运动终于刮到中国,抑郁症,恋童癖,性侵犯,性骚扰……如果你还记得“汤兰兰”这个名字,你就该知道苔丝们,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此地还是他方,都是我们不可闭眼装瞎充耳不闻的人群。
苔丝们也是人,是每一个单纯善良,对世界充满好奇毫无戒心的人,但是危险就是这么降临了,一如皮肤上的一道伤口般停在那里。
人们可以说“我不敢看,我不知道”,但不能说:绝不会有这样的事。今天的房思琪,昨天的玛丝洛娃,以及我们都无法绕开的苔丝,她们存在,且离我们很近。正因如此,无论《苔丝》遭到了多少误解、多少谴责,它就顽强地挣扎到了今天,在每一个为了真正自由,公正的灵魂的心里,变成一盏自我关照的镜与灯。
受到伤害的人,内心到底会有怎样的痛苦,她们的伤疤,在以后的人生中还会怎样被一次次揭开?这种伤痛不是小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了解和理解。
苔丝人生中的第一个悲剧或许是命运使然。可故事中最令人悲痛的地方,并不是苔丝的第一次遭遇,而是这之后同一遭遇给她带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和更多次的伤害。如果第一次悲剧的源头是亚雷克这个男人的欲望,那么之后接二连三的悲剧则是复杂的多种因素所造成,有苔丝自身不完美性格,更有男性群体的狭隘和虚伪,还有虚伪的道德枷锁,甚至有整个社会的推波助澜……我们需要从一个苔丝中思考千千万万的“苔丝”,才能让将来的世界变得更好。
我想,以上就是我们仍该阅读《苔丝》的意义。
最后附上胡适先生曾说的话,假如你身边有苔丝,请告诉她:人渣毁不掉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