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金莎:三十岁的我,就不能喜欢小说男主角吗?
在一次采访中,金莎说:“一线明星资源确实很多,但会有精神上的压迫感,只有糊的艺人才会有自由。”
也就是小说男主角的类型,他还说,知道这种男生很难遇到,但并不打算降低自己的要求。
01
虽然他已经步入了30+的行列,但是她的择偶观还是和20多岁的年轻小女孩一样。
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理所应当的认为女生年纪大了就要妥协,就要把自己的择偶要求往下调,就要选择一个没那么喜欢的人呢?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女生的价值要被她的年龄所束缚,年轻的女生在择偶市场上选择的面就比较广。
而年长的女生可以选择的面就比较窄,甚至很多大龄未婚的女生都要降低要求去找离异或者丧偶的男生。
那么在那个年代,年轻力壮的男人就能打到更多的猎物,也就是一个价值更高的对象。
连语言沟通都做不到的原始人了,我们在选择男友的时候,也不会要求他去树林里面打一只兔子来证明他自己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女生在面临择偶的时候,要用年龄这个标杆去丈量自己的价值呢?
大家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更别提什么文化什么思想了。但是现在大家生活在现代的社会,追求还和当初一样吗?
再问一个问题,有多少人选择结婚是为了繁衍后代?又有多少人结婚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呢?
婚姻在当代被赋予了更加复合型的需求,我们需要伴侣的陪伴、关怀、风险共担等等价值,而不是简单的找个男人生个孩子。
如果是那样的话,谁不能胜任伴侣这个职位呢?为什么还要去挑选呢?
所以大家要清晰地明白这一点:你个人的择偶要求,只与你一个人的未来相关。
你可以要求找一个三条腿的男人,四只眼睛的男人。
这个结局可能是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男人,你找不到,所以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但是要求找一个小说男主角一样的男生,是一个过分的要求吗?
如果是20多岁的女生有这个要求,我们可能觉得不过分。
如果是30多岁的女生,提这样要求,我们就会在想,她根本不是过日子的人吧,她在想什么?这其实就是一种年龄歧视。
摘下有色眼镜,尊重他人的择偶需求。
有道是各花入各眼,每个人都有资格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都有资格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
甚至他还可以选择自己过一辈子,不与任何人结伴同行,这都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我们的择偶要求前提是不伤害到别人,比如说我不是找已婚男人谈恋爱,那别人就没有权利指手画脚。
甚至觉得金莎有这样一颗少女心,想找一个小说一样的男生,恰恰证明了她一直都有一个非常纯真的生活环境。
一直对伴侣都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并且也没有因为年龄的上升而降低这个要求,她是一个非常有底线的人。
底线思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在生活中一个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我们去一个餐厅,店家上错了菜,很多人就会觉得算了,将就吃这个也行在择偶的时候。
很多男生,他也许并不符合我们的需求,但是很多女生觉得算了,先这样处处也行,反正自己年纪大了。
缺乏这样的底线思维,会让我们距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02
如何树立择偶观
1.你的标准越落地,你要找的人越清晰。
文章开始的时候强调了金莎要找一个小说男主角一样的男生,并没有问题。
但是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个小小的疑问,那就是小说男主角一样的男生是什么样的?这本小说是什么样的小说?这个标准非常的模糊。
模糊到除了她自己心里建立的形象,别人很难从这个标准找到适合她的男生。
如果我是金莎的朋友,听完她这个择偶要求,我就想象不到身边有什么男生是可以介绍给她的。
当然她也不需要我介绍男朋友,我只是举个例子。
如果想要快速的脱单,找到自己适合的人。
建立一个精准的,可以量化的要求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那什么样的体系可以说是精准的呢,我先来举一个不精准的例子。
他人要好,对家里人要好。我们相处起来要有感觉,最好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如果没有的话,我希望他是一个上进的男生。
这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择偶要求,模糊到好像套在谁身上都可以用,首先,这个定义就非常难定义。
什么样的人叫做好人?怎么样对家人算是足够好?上进也是一个非常难定义的目标,什么样的男生算上进?上十个小时班算上进吗?没有周末算上进吗?
这都无法具体的定义,所以用这样的择偶要求是注定很难找到相符的男生的。
如果我们用精准化的思维择偶,这个要求应该变成:
我希望对方的年龄在30到35岁之间,最高不能超过38岁,身高在一米七五以上,其他条件特别优秀也可以放宽到一米七零,我希望对方的收入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原生家庭没有太大的负担关系,成员关系基本和睦。我希望他最好有一项或者更多的户外运动爱好。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同时我希望他是一个温和,愿意跟伴侣讨论的人,因为我比较倾向和对方商量解决问题。
这样的要求就可以定位出一个收入不错,没有家庭负担,家庭和睦。
爱好运动且脾气温和的男生。我用射击这项运动来比喻一下,有精确要求的择偶条件,就像是狙击,一打一个准。
没有精确要求的择偶条件,就像是扫射,扫到谁就是谁。
哪一种更适合你呢?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2.你想要的越多,寻找的过程就越崎岖。
虽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伴侣,但是我们不能凭空臆造自己的择偶条件。
就是太过苛刻,很难有人能满足的条件。
比如说我需要一个男生个子在一米八五以上,同时精通八门外语,最好父母在国外。
这样的男生,不能说没有,只是可能非常少。
少到根本就遇不着。而且八门外语,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根本没有特别大的用处,非常的不现实,也不落地。
不能作为一个好的择偶标准。
所以在建立自己择偶标准的时候,最好是恰当的选择四到五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要求填写进去,其它的就抓大放小,轻轻略过就好。
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百分百满足另一个人条件的,如果有,那就是量身定制的骗子。
在这个时候,大家也可以运用底线思维,从而找出有哪一个特点是自己一定不能接受的。
把它加入自己的择偶条件内,比如我不能接受贫穷男生,比如我不能接受不专一的男生。
那么就要在选择的前期对对方刻意的进行筛选。但是专一的男生可能比较无趣,有钱的男生可能不够专一,择偶这件事永远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要了这一点,就要放弃另外一点,但我不能说哪一点是好的,哪一点是坏的,只能说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不要后悔就好。
3.见足够多的对象,才能建立更有效的机制。
有的朋友看到足够多的对象,可能觉得吓了一跳,你是要我们去谈很多次恋爱吗?
其实不是的,这个对象可以是相亲对象,相处对象而不一定是恋爱对象。
一个女生她只有在见了足够多的男生,有了一定和男生相处的经验,才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男生。
这并不是一个常识,很多女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活在偶像剧小说的幻想泡沫里。
不知道现实中的男生是什么样的,那她建立的择偶标准也只能是虚拟的。
要解决择偶标准的问题,本质上还是要打开门走出去,真正的和男生去聊,去相处。
才会知道哪些特点是自己无法接受的,哪些特点是自己非常喜欢的。
作者|凌芝 热衷思考进化心理学和两性情感的关系,和大家寻找真爱的路上一路同行,深信培养一段感情最好的时机,永远是现在。
点个【在看】,唤醒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