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此即彼(上卷)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非此即彼(上卷)读后感精选

2020-09-12 20:2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此即彼(上卷)读后感精选

  《非此即彼(上卷)》是一本由[丹] 克尔凯郭尔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非此即彼(上卷)》精选点评

  ●四星给京不特。虽然已经是最好的译本

  ●克尔凯郭尔真的太啰嗦

  ●啊哈

  ●不懂,说实话

  ●“我像一株孤独松树自私与世隔绝,向上生长,站在那里,甚至没有一个投影,只有同样孤单的野鸽在我的树枝上筑巢。”

  ●成了我最喜欢哲学家,只有唯一,没有侄儿;没有读到他,我读到的哲学,都是科学讲义,读到了这里,哲学才真正的开始了,及其类似庄子的人。用诗歌和哲学的二律背反来下定义。从这里看到了海德格尔的那篇文章怎么来的

  ●“情欲”与音乐之间关系的那部分很有启发

  ●反省海洋我们无法向任何人呼救,因为每一个救生圈都是辩证的。

  ●怎么形容这本书呢?包罗万象思路清奇醍醐灌顶隽永幽默?真的是想不出词来了,老克牛逼就完了。 而且,上部的结尾实在震撼了,对下部炒鸡期待

  ●“在我每天早上起床时,我马上又回到床上。我觉得最舒服的是晚上,在我关灯、把被子拉上头的那一瞬间。我再一次带着无法描述心满意足从床上坐起来,环顾我的房间,然后晚安,钻进被子。“

  《非此即彼(上卷)》读后感(一):美好作品,不美好的翻译

  美好的如诗歌般的原文,不美好的生涩的中文翻译。虽说许多读者已经说明京不特先生的翻译已经比之前的各个版本好太多,但我一路读来还是感到完全未能将克尔凯郭尔诗意语言表达出来,再加上哲学类语汇翻译的混乱,以及对西方语言中的多重从句类长句子的翻译不,实在是盛名难副。四颗星都是给克尔凯郭尔的,原书是一本精彩好书。如果你实在既不能读丹麦语又不能读英文版,也就凑合着读读吧。

  《非此即彼(上卷)》读后感(二):关于此书的内容结构

  这本书里祁克果主要探讨浪漫主义所带来的道德隐患,以及所之对应的道德人生。 首先描绘审美的人生:渴望从情欲和艺术作品中追求最大限度快乐,而且对他人和道义都不负责。然而审美的人生的快乐和自由只能使人感到片刻满足,但欲望得到满足后厌烦空虚随之而来,而且审美的人从根本上总是要被命运左右—必须要依靠外在的人或事,才能得到快乐。因此可以说是外界环境牺牲品。在其章节诱惑日记揭示收获本身的丧失。 接下来是探讨了道德的人生:有道德的人认识到娱乐、审美、甚至其他外部事物去追求幸福注定是不能成功的。道德的人强调善良正直、仁爱的美德。其认识到如果缺乏这些美德,生活就会变得—肤浅、冷漠、冷酷无情、了无生趣。道德的人注重的是内在的灵的和谐,献身于自己认为正当的事业。在和他人的交往中—道德的人总是根据自己认可的道德规范对他人承担义务,摒弃满足个人欲望的自私心理。 祁克果认为:个体并不存在道德人生和审美人生比较的问题(不存在谁比谁更优越的问题)。审美的人生不等于恶,只是没有善恶观念而已。同样,道德的人生就不等于善,只是在个体人生中奉行善恶观念而已。这也就意味着放弃审美人生选择道德人生并不存在依据的道路,只是个体的主观选择(也就是采取一套过去所没有的善恶观念)。同样放弃审美人生而选择道德人生并不意味着审美人生的内容全部淘汰,只是说道德人生把生活的审美方面摆到了恰当的位置上,这样道德的人自己生活的主人。

  《非此即彼(上卷)》读后感(三):关于标题“非此即彼”

  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用这么一个容易让人误解的标题了 黑格尔的《小逻辑》版序中 黑格尔有提到: 「一个人最好是完全不谈哲学,如果他有了下面的情形:即他在一切情感的深处仍陷于抽象理智的片面性,只知道对原始根据的“非此即彼”的看法,依这看法不是个人的存在和他的自由仅是一幻象,就是个人有了绝对的独立性,而且对这各偏一面,如托鲁克所叫做危险的两难的“非此非彼”的看法,他又毫无所知。虽说托鲁克先生在该书第14页提到一些精神性的人(Geister),这些人就是真正可算作哲学家的人,这些哲学接受那第二命题(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第一命题),但又提出消融一切对立物的一种无差别的原始存在,以扬弃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存在的对立。但我们察出托鲁克先生没有说,那无差别的足以消融对立的原始存在与那必会扬弃其片面性的无限存在,完全是同一的东西,反之,他一口气说出了对于片面性的扬弃,却仍然陷于恰好同样的片面性,于是他不仅没有扬弃,反而保持了片面性。」 用这个非此即彼命名著作时恰恰就是在反对片面性 (不管是原始无知的片面性还是像托鲁克这样扬弃所谓的“非此即彼”的片面性) 当然祁克果这里所做的只在于标题的另一个解读方向,实际上他只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因为非此即彼上下两卷 在开头就表面这是作者捡到的一份书信 有A与B两个主人公 作者觉得他们谈话的内容很有意思 虽然书信没有署名 但是足以从中看出哪些是A写的哪些是B写的 由此判断A与B是两个在各自的人生阶段中相互对立两种人 所以这个作者觉得他们的人生阶段“非此即彼”。上卷代表了审美主义者A 下卷代表了大法官B 有些人 只看了标题就不屑又兴奋地指出这标题就是个悖谬 更不用说内容了。 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愚蠢的 非此即彼的判定。

  《非此即彼(上卷)》读后感(四):贴一下约翰纳斯克里马库斯的评论

  感性的人是一种生存的可能性。他年轻,极有才华,一个对自己和生活一试身手的相当有希望的人,“人们对他不可能真的动怒,因为他身上的恶与中世纪关于恶的观念一样,都加上了一种孩子气”,还以为他归根到底不是现实性,而是“一切可能性”。这就是感性的人在威廉法官家客厅里的行事方式。注:甚至《诱惑者日记》都只是一种可能的恐惧,它是感性的人在对生存的探索之中虚构出来的,正因为他没有真正地成为什么,他必定试图穷尽一切可能性。/.../作品本身潜在地表明,尽管有一种柔和的光照射其上,就像它本质上总是光彩夺目那样,感性生存是沉伦。/.../告诫已做出决定的感性生存者已经太晚了,想告诫维克多艾莱米塔、康斯坦丁康斯坦乌斯、时尚设计师或者诱惑者约翰纳斯,这会使自己显得很可笑,而且会带来喜剧效果,就跟我曾亲历的情景一样:一名男子在紧急情况下,从他的孩子手中夺过一根玩具棍,用它来打一个闯入房间的高大强盗。

  /.../

  “年轻人”靠近一种可能性,因此他还有希望。他本质上是忧郁的思想。康斯但丁康斯坦乌斯是理智的冷静无情。维克多艾莱米塔是共感式的反讽。时尚设计师是在激情中的恶魔般的绝望。诱惑者约翰尼斯是冷冰冰的沉伦,一个有死亡气息的和精神已死的个体。所有人都与死亡保持一致。人们可以从《非此即彼》的下卷中找到对上卷所有错误观念的回答和校正;同样,人们也可以从伦理者身上找到解释,只是伦理者本质上是在自我表达,而且根据作品的设计,没有任何地方直接涉及到他被认为不会知晓的东西。于是一切都交给了读者本人/.../

  诱惑者约翰纳斯以这样的命题结束:女性不过是瞬间。这个命题在其普遍的涵义之下本质上就是那个感性的命题:瞬间就是一切,就此而言它本质上什么都不是,就像诡辩论者“一切皆真结果无物为真”的命题一样。总体观之,时间观念对于通向悖论的每一个立场都具有决定意义,悖论以悖谬的方式在强调时间。时间被强调的程度与感性、形而上向着伦理、宗教以及基督宗教的运动程度相同。

  /.../

  对这部著作的内容我不想进一步涉及了。这部著作的意义----假如它有意义的话,就在于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生存观的内心性是以激情、反讽、悲情、幽默和辩证法具体表现的。大学编外讲师们会礼貌地在句子之间,在体系中的一个段落的注解处顺便提到这位作家,说他是内心性的代言人。于是作家和无知的读者群体获知了一切。激情、悲情、反讽、辩证法、幽默、热情,凡此等等,它们是大学编外讲师们眼中次要的东西,是人人都拥有的东西。/.../

  《非此即彼(上卷)》读后感(五):写给雷吉娜的情书——非此即彼的爱情

  《非此即彼》出版于1843年,是克尔恺郭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书分为上、下两卷。其中上卷是关于“那审美的”,也就是诗人A的生活观。而下卷则是关于“那伦理的”,即法官B对于诗人的“审美的爱情”的评价和否定。通过诗人和法官、审美的和伦理的、罗曼蒂克的爱情与婚姻性的爱情这种对立结构,作者呈现出了对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的描绘和分析。如果按照现在的结构阅读,那么我们将会认为作者试图是希望说服用法官B的“伦理的”人生观以及婚姻性的爱情,来取代诗人A的“审美的”人生观以及罗曼蒂克的爱情。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法官的理论建构于对诗人生活的批判和否定。然而,如果我们了解作者的成书方式和个人经历,也许会不那么肯定作者的最终意图:作者是先写出的下卷法官B的理论,然后创作的上卷诗人A的篇章。如果我们足够细心,阅读完毕再回到全书的开头部分,作者以直接说明了:“A和B其实是一个人”。(p11)所以并不存在B对A人生观的反思,而是在显示同一个人思想的往返路程。也因此,当作者明确说明“读者是用这样一种“另一个人被说服”的历史性的结果来丰富自己”。(前言)以及“最令人感兴趣的阅读是读者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创造力的阅读。”(下卷,p113),他无疑指出他并未给出指引和结论。而此时的我,并未被法官B说服,更多地是被诗人A诱惑。我们稍后再回到这一主题。

  在评价本书的内容之前,应当对本书的成书背景,或者说促成作者写作出这部作品的直接原因,有所了解。这部作品是作者第一部献给他的爱人雷吉娜的作品。“你知道我根本不是作家而且只是为了你的缘故而写下这些文字。” (《非此即彼(下卷)》p240)既是“法官B”对“诗人A”说的话,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克尔恺郭尔对雷吉纳曲折地告白。1837年,24岁的克尔恺郭尔遇上了少女雷吉纳。1838年对他性格影响最深的“阴郁性格的”父亲去世,克尔恺郭尔返回神学院学习,于1840年7月以最佳成绩完成神学考试课程。两个月后,27岁的他与雷吉纳重逢,克尔恺郭尔没有犹豫多久就向少女求婚,并且在日后的日记中写出,他并没有一丁点儿诱惑她,她就同意了。在订婚的第二天,克尔恺郭尔开始反思并后悔,在一年之后,于1841年与雷吉纳解除婚约。之后雷吉纳与他人结婚,而克尔恺郭尔则终身未娶。

  这部作品是在解除婚约后两年出版,从全部内容可见它的成书原因就是为了解释他的“不成功”的爱情。首先我们从作品结论开始分析,作者通过法官B给出了“应当选择伦理的”生活,也就是成为“应当成为的那个人”,而不仅仅是此时的“直接的”“是其所是”的这个人。他强调“选择”的重要性,强调在普通生活中维持婚姻性的爱情。但是,作者本身并不是他笔下“结婚了的法官”,他没有需要他去维持的婚姻,他就没有开始过婚姻生活。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建构了关于婚姻生活的全部想象,正如同在上卷作者完全没有诱惑经验的前提下,写出了超乎想象的《诱惑者日记》一样。他是个天才,不需要经历生活而写出生活的天才。

  如果理解作者少年时代以及主要的教育经历,可以理解作者的结论,即法官B的生活观,是基督教伦理。它是严谨、克制、博爱但对配偶绝对忠诚的婚姻观。不同的是,他通过写“审美者的爱情”,即直接的、瞬间的、感官性的爱情,来解释“历史性的婚姻”。全书典故颇多,想象丰富,是了解西方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思想观念的富矿。

  如果跳出作者的结论,仅仅从阅读感受而言,可以说上卷写得更加生动有趣,更体现了作者的全部热情。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作者既希望成为又无法成为“审美者”:他无法放任自己如唐璜或浮士德一样地获得爱情,他因为太尊重女性而无法让自己有“抛弃她”的观念。他希望像法官B一样有一个普通的妻子,然后如宗教般地爱她到老。那为什么不选择雷吉纳呢?也许从他对《最初的爱》的评价可以看出端倪,他认为他们不合适。他当然爱着雷吉纳,但是他有秘密无法向她坦诚——在写法官B的伦理的爱情时,他明确写到婚姻的实质性的东西是爱欲,是理解,“诚实、坦白、公开、理解,这是婚姻中的生命原则,如果没有这种默契理解的话,婚姻就是不美的,也就在事实上是不道德的” (下卷p119),而他无法向雷吉纳做到他所希望做到的这些——他可能对自己的出生秘密,或者对于“上帝的诅咒”(他的父亲诅咒过上帝,结果7个子女有6个夭折,克尔恺郭尔一直认为自己活不过33岁)的恐惧,或者是对自己无法好好照顾雷吉纳的愧疚(克尔恺郭尔除了写作没有工作,他并不需要工作,而是依赖父亲的遗产过活),总之,他选择取消婚约。

  然后,他写出了这部作品。非此即彼,如果不是“伦理的爱”(当然不是,因为他并没有像法官B一样结了婚),那么就是“审美的爱”(也许是的,即便是并未对雷吉纳进行诱惑)。或者,作者只是用这部作品写出了一件事,那就是他深爱着她,非此即彼,都是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