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哑学校语文课语言运用随想
在北稍门向西的一个角落,有一所很正规的学校,学校里有一群非盲即聋的特殊孩子,这些孩子,在今天教育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形里,他们得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这就是我在西安市盲哑学校一个上午所见所闻留下的深刻影响。
他们得到了尊重。老师们极有耐心,面部表情丰富而又平静,即使有公开课任务在身的老师,也不急躁,他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表情手势。他们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要超过一般学校。老师们一点都不急于求成,能学到多少都是好的,只要学生有进步就鼓励、就认可。
他们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些孩子中的一部分,已经参与“御品轩”蛋糕屋的工作,我们品尝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毫不夸张的讲,蛋糕真的好吃极了。课堂上也一样,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站在讲台上和老师同学对话。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彬彬有礼的,谦恭的,感恩的。这是通过他们在课堂展示结束时敬礼的姿态和眼神里发现的。
他们有很好的校园环境。卫生间干净,犹如在家。水池旁边放着洗手液,这是我看见的西安市中学里的首例。
他们的老师都富有创造力。“盲哑学校老师的魅力在于不停的创造”这是校长的话。盲哑儿童认识事物是模糊的、片面的、不确切的、难的。哑生都得以目代耳,一切都要视觉化。
比如云彩,盲孩子怎么认识呢?老师们想尽了办法,最后通过塑料薄膜造型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发现,语文老师在讲《爬山虎的脚》,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读文本,看图片展现,观察实物,上台演示,再回到文本,孩子们对动词“触,巴,拉,贴”接受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孩子们读的过程中,很难听到真正理解的声音。从表情上观察,认知也是有点模糊。为什么不让孩子模仿造句呢?先试着用“触”造句,如果不会运用,就按照课本上的模仿着造,再回到社会生活里运用,这样,在他的个人词汇储备里,就有关于这些词汇的积累,运用时体验成功感觉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生活。
他们在学校里学的是生存。他们不必要做精英化教育。他们没有太大的压力。今后的人生路上,他们手语口语交流很有限,运用书面语交流,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很好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个窗口。
我在看这些孩子的作文时发现,他们有语言,但不完整,仅仅是语言片段。老师改的很辛苦,怎么寻求突破?只有关注语言,积累语言,也能在日常生活里使用常用语言。
想起来白天看到的盲哑学校的学生座右铭:“我要把别人眼里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把别人耳朵听到的音乐当做我的交响乐;把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幸福。”觉得,特殊教育真的是一朵奇葩,师生在这里,都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