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村子里的传说十五:赵灵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村子里的传说十五:赵灵启

2020-11-30 18:51:41 作者:骑驴流浪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村子里的传说十五:赵灵启

  村子里的传说十五:赵灵启

  赵灵启在村子里可谓是一位传奇人物。现在他的孙子和我是邻居,和他传说中的爷爷相比,他各方面都是一个平庸的人。看来,人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对他们家的“聪明不过三代”也适应。

  喝胡辣汤不掏钱

  赵灵启年轻的时候,和村里的几个人结伴去山东梁山拉石灰。早上赶到一个集市,停下来喝胡辣汤。这时,赵灵启对大伙说:今天你们喝胡辣汤想不想掏钱?听了他话,大家都瞪眼了:想不想掏钱?不掏钱人家同意吗?这不是大白天在说梦话!不过大家就以错将错,也是想看一看他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含着看一看他的笑话的意思,就说:不想掏钱,谁怕钱咬手!

  赵灵启说:那——看我的!

  老板给每一个人盛了一碗胡辣汤,都端起碗喝。赵灵启趁着老板一时不留意,从破棉袄里撕出一团破棉絮,放入碗中,用筷子按下去。然后再用筷子挑出来,举向老板面前小声说:老板,你这胡辣汤是怎么烧的?看里面这是……

  这时正值饭时,顾客盈门,这一幕若使其他客人看到,势必会影响生意。老板急使眼色让他把那团破棉絮扔了,并偷偷地说:……你们几位客官的汤钱今天就免了!

  大家喝了不掏钱的胡辣汤,都夸赵灵启有几个鬼点子,是个智多星。

  卖馒头

  赵灵启家老辈子都是蒸馍匠,到赵灵启这一辈,还干老本行:卖馒头。这是一个穷生意,靠他注定是发不了家的,不过是赚点下面(磨小麦面时最后的次面)和麸皮,勉强糊口而已。确实,那时蒸的馒头真是好吃,小时候我吃过,酥香,甘甜……那味道是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同样是白面,现在的人怎么就蒸不出那个味儿呢?

  闲言少叙。在集市上,赵灵启的摊位和卖红薯、芋头的丁四的摊位相挨。赵灵启每天早上出摊,都要拿出一斤馒头让丁四吃。丁四不吃,他就热情满满,加倍地让。丁四推辞不掉,就接收了。天天如此,时间长了,常言“吃了人家的嘴短”,丁四感激不尽,两个人关系好的就如亲兄弟,像一个人。这样大约有一年的样子,赵灵启考虑,他的馒头丁四也吃得差不多了,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出手了,他就托媒人到顶四家去说媒。原来她看中了丁四家的姑娘,想让人家的姑娘做他家的儿媳妇。丁四觉得,赵灵启人厚道不说,家里做有小生意,有吃有喝的,向哪里找这样的人家去?不如就坡下驴——所以,媒人没有费多少口舌,这门婚事丁四就满口答应了下来。

  赵灵启和丁四结了儿女亲家。

  蒸年馍

  那时候穷人多,小门小户的买不起大鱼大肉,但只要揭得开锅,过年几斤白面馒头还是要预备的。既是买馒头的多,前面说了,赵灵启家是小本生意,有那么多小麦,有那么多面粉吗?没有,但他们有办法,就是让客户预交小麦。比如说一斤二两小麦换一斤馒头,客户预交十二斤小麦,到过了腊月二十以后,你就能换回十斤馒头。所以,一过腊月二十,赵灵启家是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蒸馒头连轴转,黑夜白天不停。

  ——这就是蒸年馍。

  那年是腊月二十五的后半夜,赵灵启带领儿子媳妇,揉面的揉面,团馒头的团馒头,烧火的烧火,一家人干得热火朝天。忽然听到村子里的狗叫声连成了片,街里还有杂沓的脚步声。赵灵启来到院子,隐约听到外边有人说:快躲一躲吧,队伍来了!赵灵启回到屋内,当机立断,告诉儿子说:快熄灯!儿子“呼”的一口气把灯吹熄了;又告诉烧火的媳妇说:把火拉了!一家人停止了劳作,在黑暗中大气儿也不敢出,听着外边的动静。

  不一会儿,听到有人敲门,问:有人吗?赵灵启一声不吭。又问,还是不吭。时间长了,赵灵启看躲不过,就装作刚睡醒的样子,说:谁呀?外的人说:有馒头吗?赵灵启说:拉火了,已经睡下了。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听是“八路”,赵灵启才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来。他知道:“八路”不抢不砸,不赖账,吃馒头是要付钱的。就告诉儿子说:点上灯……

  在腊月二十五那个寒冷的夜晚,我们的子弟兵吃上了赵灵启一家人蒸的热气腾腾的馒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