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摘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本由[印] 维卡斯·史瓦卢普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一):保持自我本色,登临奋斗巅峰
小说的精彩可能来自于很多方面:人物、性格、背景、情节、语言、结构。虽然并不是每一位读者都能擅长于文本建构与解构,但是能吸引人的小说,至少要具备以上方面的一种或多种。不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名至实归,拥有了以上所有因素。 初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因为自己在朋友的推荐下,对奥斯卡奖项的获奖作品有了一定的兴趣。或许与绝大多数门外汉一样,我也是先看电影后读原著的。有人说,电影所表现的内涵只有原著的十分之一,其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位读者,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部著作,也会有着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阅读体验。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并不是一部描写少年如何在竞赛中过关斩将的过程,与现代电视的综艺节目所表现的那样,编导故意设置障碍,让参与者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让吃瓜群众跟着乐呵乐呵。全书以竞赛为背景,采用了倒叙、插叙的手法,穿插了诸多故事线,每一条故事线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精彩惊奇的。如果不是通读全书,仅凭以往的阅读体验,你会发现自己可能进入了迷宫,理不清哪里是主要线索,哪里是次要线索。 故事发生在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熟悉是因为它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多、环境差,陌生是因为我们刻板地认为阶层是不可能逾越的,你拼命努力的终点不过是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之者的起跑线。社会环境的复杂,才能让故事更加好看,只是读者需要透过现实看本质,扪心自问是否能否在险象环生的挑战中保持自我本色,登临奋斗巅峰。也许运气会一时笼罩你,但是在预先设定的场景中,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少年的成功,并不能成为普遍的案例,但仍然能给与其一样身处底层的人,信心与力量。 为什么要参加比赛,这是一条隐藏至深的线索,虽然我们不一定要揭开谜底,但是一旦进入了故事的漩涡之中,你就会从少年的成长经历中发现心理动机的重要性,一方面那些答案源于他的真实生活,他虽然不坚定地认为苦难锻造了他,但苦难却雕琢了他的人格与品行,表面上看比赛的那些问题是专门为少年所设置,其实出题者的出意还在于让少年知难而退,博人眼球的寓义远大于提供让少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并不是为了身外之物——物质与钱财,而是为了心中的情感——与女主人公拥抱在一起,创造属于两个人的幸福。幸福不是说说而已,它需要太多的因缘巧合。难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也许,没有爱情、亲情、友情,故事会显得很单薄,但是我们毕竟不至于无聊时捐献一些眼泪,而是通过情感戏,去发现印度底层社会的不KAN,贫民、孤儿是不是在出生那一刻就注定要成为可有可无的符号,他们走向生命的终点,会发生哪些故事,同时这些故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二):人生竞猜,拼运气还是努力?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三):无数个偶然造就的必然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四):熬过了所有的苦,你才懂得人生最难的不是拿起,而是放下
文|琪雪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有些人,敢于直面死亡,却不敢活着。 10月13日大连理工某研究生,用一根麻绳,一个铁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原本以为,这样的人一定经历了不公的待遇,心里没有一丝亮光,才对生活失望,选择轻生。 可当我看完他微博留下的遗书,才发现我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他的遗书,满满的几页,却没有一个字在抱怨。就算他打算放弃自己,却依旧祝愿国家昌盛,祝愿他人身体健康。甚至想着自己死后,将器官赠送给有需要的人。 他善良得让我心疼。我不明白这样温暖的人,心里眼里应该满是星星,为何要选择死亡这条不归路。 直到,我看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本书才明白,促使他死亡的,不是对生活失望,而是放不下的执念。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印度小说家维卡斯.史瓦卢普的作品。2005年一问世,便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陆续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达千万册。这好成绩令维卡斯.史瓦卢普在国际上名声大噪。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本书讲的是生活在贫民窟中,一个目不识丁的贫民,因赢了一档电视竞猜节目,而一夜暴富成为百万富翁。可因为阶级的偏见,人们都认为他是作弊,对他百般折磨。后来,一个神秘律师,解救了他。他便像女律师讲述了自己神奇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也解开了他能赢的10亿卢比的谜团。 一个离奇的故事,揭露在黑暗中的人性,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最难的不是拿起,而是放下。  有一种痛苦,是放不下 托马斯是一个科学家,一个天文学家。他热爱他的工作,也以此为豪。可后来因为研究成果被一个天文学家同行窃取,而开始酗酒。最后因为酗酒误事,被赶出了研究所。积蓄花光的他,只能带着妻女住分租公寓。 为了谋生,他不得不找一了份工作,养家糊口。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他终日酗酒,让自己沉溺在失意当中。 当他放不下曾经的辉煌,不下过往的荣耀,心里的怨恨便与日俱增。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为了宣泄内心的愤恨,他开始将妻子和女儿作为宣泄的窗口。 一开始,只是喝醉了酒,骂骂咧咧,抱怨社会的不公,宣泄内心的不满。当怨恨逐渐累积,口头的骂骂咧咧已经不能够让他宣泄,他开始对妻女动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再次醉酒的托马斯竟将肮脏的双手伸向了自己的女儿。那一晚,顾蒂娅的哭声不停地从隔壁传入主人公拉姆的耳中,让拉姆心痛不已,可又无可奈何。 第二天晚上,拉姆在楼梯上遇到了喝得醉醺醺的托马斯。拉姆突然想起了昨晚的哭声,想起了往日的种种,最后他竟然鬼使神差的将托马斯推下了楼梯。 生活中,很多人也如托马斯一般,可以拿得起自己的星辰大海,却始终无法学会放下。最后,被失意、绝望拖入无底的深渊,迷失了自我。不但毁了自己,还毁了家人,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有一种自我惩罚,叫耿耿于怀 做了坏事的拉姆四处逃亡,几经辗转,最后来到了悲情女王“倪丽玛.顾茉莉”家中做工。 倪丽玛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因出演众多悲剧而被人所知,人们称她为悲情女王。她热爱电影,也热爱演戏。她精湛的演技为她赢得了很多国际大奖,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逐渐没落,渐渐在众人的视线当中。 可她不愿意相信自己已经过气,始终把自己当做舞台上的女王。她看不上女二号,又无法以女一号的身份重新站在舞台之上。日渐空虚的他,只能通过保养自己的皮肤来维持自己的尊严。 正如她说的:“我们这些演电影的人会变得非常的虚荣。我们看惯了自己在电影中化妆的样子,所以一旦我们上了年纪,甚至不再有勇气照镜子,看到我们真实的面孔。电影可以结束,但演出还得继续。” 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变了,一路上看多了太多的幻想,渐渐的便不再愿意相信真相,宁可一辈子活在梦里。  可梦终究会有梦碎的一天。 有一天,她醒了,她不想再活在梦里。可同时,她无法接受自己逐渐老去的事实。为了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世人,她换上了礼服,画上了美美的妆,在自己房间吞安眠药自杀了。 倪丽玛过于执着,使得她无法从饰演的角色中剥离开,无法将现实与戏剧割裂。悲情女王最后将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场悲剧。  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走不出的心。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发现前面有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却始终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 结果等船撞上后,他才发现原来这船竟是一只空船。原本满肚子的怒火,一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就是著名的“空船理论”。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引起你情绪变化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糟糕的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主人公拉姆,经历了很多不幸的事情,可他依旧怀揣着希望,也依旧相信世间的美好。 出生在贫民窟非他所愿,看到人性的丑恶非他所想,可是他该如何面对生活,却是他自己可以选择的。 有些经历,无所谓,好与坏。可当你改变对这些经历的看法,你会发现,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 阿拉姆之所以能够赢得10亿卢比,靠得就是他这些不美好的经历。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这世间,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走不出的心。 愿你能放下心中执念,已经另一片星辰大海。 —今日话题— 现在的你,是否走过了那道坎呢? 【我是琪雪,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理工女。如果喜欢我的文字,那就关注我吧。】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五):所谓运气,就是一枚两边都是正面的硬币
提到印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泰姬陵,世界级文豪泰戈尔,还是人挤人爬火车的乱象,污染严重的恒河,卫生条件极差的贫民窟?这是印度,但并不是印度的全部,这些表象只是印度的一个缩影,真实的情况远比我们了解到的要复杂得多。
维卡斯·史瓦卢普,这名外交官出身的小说家,以一本《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印度”。之所以给印度加上引号,旨在说明这本书中的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印度。只要我们认真想一想,或者在百度上搜一搜,就知道,这样的故事几乎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而这也正是本书冲出印度、走向世界,根据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大获成功、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句话,是维卡斯史瓦卢普的世界眼光、永恒而超脱的价值心态,让这部作品充满了长久的生命力。
真的是运气吗?
从这档节目所选的题目上看,每一道问题的答案恰巧都是托马斯知道的;但我们只要从头到尾认真把本书看完,就知道托马斯获取答案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甚至是一场生命的历险。从这个角度来讲,托马斯的胜利,又不是运气使然,是他自己不屈的努力,让他在这个既混乱不堪又阳光明媚的世界上获得了成功。
如果说本书是一部社会肿瘤的透视仪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里,维卡斯·史瓦卢普外交官发挥了他游历多国的巨大优势,在曲折坎坷的情节设计中凸显了多个的重大而深刻的社会主题,它在增强读者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引发了读者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深度关注。
这本书体现了多种社会现象。
在种种社会乱象的重压下,人性的扭曲成为一种必然。
托马斯的父母在他一生下来就不知所踪,自己被遗弃在圣玛丽教堂;照顾他长大的神父,私底下又是一个已婚男人和一个父亲;住在他隔壁的邻居,一个失意的科学家因为研究成果被窃取,控诉无门变成了一个酒鬼,一个试图对亲生女儿图谋不轨的人;阿格拉最富有的王妃,却狠心抛弃了亲生儿子,任他遭受狂犬病的折磨而死去,只因为儿子发现了她与丈夫弟弟偷情的场景;而尼塔在母亲指派、哥哥监督下出卖身体赚取金钱以供家中男人抽烟喝酒、坐享其成。阅读这本书,一种对命运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会油然而生。难道这应该就是人类的命运?
“太阳也无法照亮的人生,废墟也无法遮蔽的心灵”。
好在,命运并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实现命运的翻盘完全有可能。
尽管在处处幽暗的环境中,脉脉温情还是丝丝透露出来。不必说托马斯赢得了10亿大奖,不必说托马斯2次被迫谋杀(其中一次未遂)居然没有进入官方通缉名单,也不必说托马斯和萨利姆历经艰辛逃离“丐帮”的迫害,还不必说尼塔的命运在遇到了托马斯之后惊天逆转,单是司蜜妲这个帮助身陷囹圄的托马斯而言,就足以说明,命运固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司蜜妲,也就是那个酒鬼的女儿,托马斯试图拯救的女孩,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维护正义的律师。而这正义,最终照在了托马斯的头上。可谓好人有好报。
这篇充满黑色幽默的小说,让人在泪与笑中品味人生的无常同时,作者以假、恶、丑彰显出了真、善、美的光辉。人性的光芒,社会的进步,终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伟大力量。这不是运气的事,它与运气无关,因为“运气来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