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读后感1000字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是一本由李可著作,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4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精选点评:
●兼容并包不偏激。不像后来被诓上“火神派”战车时候的言论。
●厉害
●懂中医的去救人,不懂中医的去教人
●中医的复兴才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此书中的各类方剂均是拿来就可以用的,这更凸显出李老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医的复兴需要更多的如李老先生一样的中医大家将一生的治病方剂、治病思路、治病经验传承下去,而不是带进坟墓里去。中医的复兴才刚刚开始。
●非常好的医案,现代中医三大家之一
●崔晓姗于2010年5月21日捐赠
●大赞,古中医复原
●书中用药与时下流行不同,作为外行人读一读还是很有必要的。如对附子、半夏的观点,可见老中医的真知灼见。
●民间老中医挽救生命的宝贵经验
●只可惜当代医患环境和医疗制度下,难出第二个李可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读后感(一):对中医的新认识
对于中医,印象一直一般,因为没有遇到过好的中医。
但读到李可老先生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不是中医不好,是没遇到好中医。
李可老先生坎坷的一生,宽大的胸襟,对病人的慈爱,对医术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我。
在李老先生这里,我了解到人要有阳气,所谓夏天空调是对身体的一种伤害,冬天过于温暖大汗淋湿也是对身体的一种伤害。这些虽是常识,但现在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竟然不知对身体是一种伤害。
李老先生推荐的破格救心汤是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方子,李老先生用这个方子拯救了许多垂死的病人。我不是医者,不会评论方子。但先父曾到李老先生弟子张涵先生处求诊,几剂汤药,原来咳血的父亲竟不再咳血,少受许多痛苦。
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免费受病痛。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读后感(二):善学者当学其思维
其实早在03年我已经得到了此书校样稿的复印件,老C给我的时候,十分慎重,言此书中字字句句都是李老先生的心血所寄。我在教书两年期间,不时击节赞叹,又深感时世造化英雄,李老确为不世出之人才。
02年我即有缘面见李老,当时请他替我诊疾,效果并不佳,但先生之风,令我印象深刻,犹记得他后来写信与我云,若此剂不再起效,则君疾非我所能治也。我求医多处,此信于我震动极大,少有医生敢于直言自己无力治疗疾病。
当时此书与《思考中医》几乎先后脚面世,影响中医学子甚多。犹记得当时跟老C谈起来,兴奋莫名。近日整理书架,发觉当年的复印件,密密麻麻打满了问号和一些注释,不由嗟叹,一晃十年已过。李老后来有缘多次面见,他倒不记得我人了,却还记得我的病,我提起来他便道,是啊,你的病我要好好想办法,然而当时病已愈大半,并且已经渐渐不需药力扶持。
L老当时翻阅《思考中医》和该书后,下一评语,两者临床功力不可比拟,李老乃实战出身。后刘拜师于李老,而临证水准增加多少呢?尚不可知。不过他后来又投入卢崇汉门下,其实,与其多方求医,不若专于一门的好。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读后感(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自序
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本书初稿曾蒙邓铁涛老前辈审阅,抱病约见,并亲笔题词,嘉勉后学,不胜感激!有生之年,当铭记邓老鼓励教诲,为中医事业克尽微力。
感谢原山西省卫生厅蒋天佑副厅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在落实中央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多次屈尊下访,给我以多方面的关怀、鼓励与鞭策。感激之余,反思一生医事的成败得失,凑成了这本医学杂录,自知先天不足,根底浅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复兴中医,任重道远,原与青年一代共勉,尚望前辈及同仁不吝斧正。
李可 2002年元月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读后感(四):转载:徐文兵《拜会李可老中医》
感谢梁冬的热心引荐和款待,使我得以有缘拜会仰慕已久的李可老先生!一起共进晚餐,深入请教问题。
业内的朋友都知道,李可老先生是当代中医临床大家,有胆有识,擅长是用经方治疗危重病和疑难病。他使用所谓的剧毒中药艺高胆大,得心应手。在山西省灵石县当地,急重症病人不是去看西医输液打针,而是直接送到李可先生的中医院。
我在去年反复阅读买了《李可医案》,禁不住击节赞叹,大丈夫治病当如是,雷霆万钧,霹雳闪电,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顷。也禁不住把书推荐给同道,反复购买了好几次,我因为周六去王府井出诊,路过王府井书店,买书方便。
2006年有个机会,去太阳宫旁听李可老先生的小型座谈会,匆忙之间提了几个问题,没能尽兴。这次得以拜见真人,真是喜不自禁。
2007年12月25日,梁冬把晚宴安排在李可老先生驻地附近,我和妹妹文波,四川厚朴山的地主孙贵安一起驱车从东南三环赶往西北三环苏州桥。林之溪大夫和他的助手李春雨先到了,不久梁冬陪李可老先生进来。李老鹤发童颜,穿着一身红色夹袄,带着自己的三个助手。
寒暄之后,我奉上自己写的《字里藏医》,老先生很高兴,称赞这么下功夫研究是正路,很高兴中医后继有人。梁冬安排大家吃火热辛辣的川菜,借此话题就向李老提起使用附子的问题。李老说自秦汉以降中医就逐渐没落,后世腐儒庸医心虚胆怯,根本不敢用麻黄、附子、细辛,称之为虎狼药。而急重症非虎狼药不可。这与金元医家误读误解《内经》有关。林大夫询问到底是哪些内经原文被误读,李老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阴虚自汗”,大家都解释为肾阴虚导致烘热汗出、或盗汗。其实《内经》的阳泛指六腑,阴泛指六藏,所以阴可代表太阴和厥阴,比如肺虚,卫外不固,可以出现自汗。脾虚也会出现动辄汗出。后世医家一见阴虚就误以为是阴液不足,不考虑人的阳气功能衰微,直接给患者大量阴寒的滋阴药,结果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重病情。李老的一席话说的我恍然大悟,马上想到(心包虚的人经常会脸红心跳出热汗,心虚的人经常会受惊吓、出冷汗,心气大衰濒死的人会汗出如油)。而这些人是需要温补阳气,回阳救逆的。
李老接着说另外一个例子,就是“阴虚内热”的问题,很多人同样误以为是肾阴不足,出现低烧。其实手太阴肺虚一样会出现低烧,肺结核,林黛玉就是例子。从古至今,医生们一见低烧咳血就用寒凉滋阴,结果中医治疗肺结核几乎没有成功的。我曾经研究过《红楼梦》的医案,给那些金枝玉叶看病,大夫们唯恐惹祸,用药只求稳当,让人挑不出毛病,用个柴胡还得用鳖血拌了,生怕升举了阳气。哪敢用毒药?有人戏问,如果林黛玉用附子会如何,李老笑而不答。我看过李老治疗重症,耐药的肺结核的医案,不仅治愈而且快捷。想想多少人死于非命,死于不治,起因就是对经书的误解。
李老还说足太阴脾虚也会导致低烧。李老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对中医治疗这种稍微劳动就发热,休息之后就退烧的症状用“甘温除大热”的方法不理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玉屏风散经常用且有效,就是不理解,莫名其妙,以前也有人扯七拉八地解释,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得要领。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一语惊醒梦中人,真是醍醐灌顶,酣畅淋漓。
我这厢喜不自禁,林大夫也乐得手舞足蹈,兴奋劲儿还保持到了次日,林大夫来讲印石赏玩课,特意从家里带来了好茶让大家分享,说昨天幸遇明师,今天把玩美石,品尝好茶,真人生一大乐事。
李老吃的不多,抽烟很凶,自述吸烟60多年,写文章的时候一晚要抽5包烟。我们大学的王绵之教授也是烟不离口,号称抽烟补肺气。哈哈,在北京这个乌烟瘴气的都市,大家每天都在抽烟,呼吸的是汽车尾气、粉尘颗粒。抽烟权当是打预防针了。李老提醒大家,有吸烟史而又突然戒烟的人,往往会出现大病。
众人提问,李老做答。李老的弟子说,李老平时没这多话,今天奇怪了这么高兴。最有意思的是,有人问李老,如果天下没有附子,您会用什么药?我还正沿着提问这的思路往下想,也许是吴茱萸、细辛什么的。李老却回答说,如果天下没有附子,人们也不会得这种病了。众人错愕之余,不禁为李老的禅机灵动深深折服。
散席之前,大家与李老合影留念,影像留在磁盘里、像纸上,教诲留在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