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3 02:36: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是一本由张沛超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读后感(一):一个值得读的小册子

  

本书内容体量并不多,是一本小册子,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性质上属于心理学书籍,但也不是专业型的。整体内容较为易懂。有不少的知识点可以吸收,每节前会有要点总结,每章后也会有一些表格,算是蛮人性化的设计。总体上来说,还是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对自己、世界对话,作者推荐了一些不错的方法。心转向、七情、六欲、自在,这些专有名词总会和哲学连接起来。

缺点是内容较为简短、缺少一些生动的案例。

算是一本不错的书,毕竟每个人都需要深入了解自己,而不是浑浑噩噩一辈子。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读后感(二):不知道为什么写了短评不能显示

  真实感受写的短评,都没有显示,这里再写一遍。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好,但是书的内容实在是很失望,写得不吸引人。好的书应该是入门读者和行业同门都觉得好,深入浅出的类型,比如欧文亚隆的小说或者书籍。但是这本书讲得东西太浅了,对于同行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观点或者有领悟顿悟的感受。非常平庸。好吧就算你是中规中矩,但文笔却不引人入胜,举个例子武志红的书就属于讲得很浅,对于同行来说内容平庸,观点也没有新意。但是他文笔好,让人有读下去的渴望。很遗憾我在张沛超博士的书里看不到这点。也算是他第一本书吧,也许是我对非常期待的人期望很高吧,所以看完后挺失望的。客观来说中规中矩,但这就是最好水平,恕我不能接受。新手之作也情有可原,希望以后的书能写的更好。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读后感(三):自在的生活-《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前段时间看到朋友圈中推荐一本书《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初看此书名,感觉有点被人指教的不爽感,何以作者能站在另一个高度来对大众来进行宣教,还是觉得书名应该由你改成我说了不算的人生,作者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即使再有才华与经验,也还是人,很难脱离俗世的限制。下面我再从我的角度来看看此书,冗余性文字有点多,指出了问题但解决方案缺乏,过于强调自在,是否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嫌疑呢?文章对情绪的管理认识还是有值得参考的价值。总体说来说是一本入门级心理参考书。

书中重点聚焦在原生家庭对自我的影响以及对七情六欲的综合性分析,原生家庭的影响方面这里不涉及过多讨论,在这一点上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中更能有深刻的感悟,家庭的影响不是父母或家族一方面的作用,更包括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不应过于强调外部环境,人物影响的主体性,凡事凡物都是在互相作用下所形成的结果。而对于如何修复,作者指出在通过重建一段一依恋型关系,获得正向感情,并在关系中修复自我,也有主张从距离上远离进行自我释放。但是可操作性,获得真正的效用,我表示怀疑,在这里沟通的艺术一书更具备实际指导操作性。这一方面书中综合性分析较多,但是细化性分析及解决方案较少;情绪管理方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极必反,把握好度,人总是趋利避害,追求正向情感体验,畏惧失落、悲伤、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根源在于无法接纳世事无常。在这里引用一句台词:Is life always this hare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 Always like this.在这里需要讲究的是一颗平常心,自然而然的对待平常的生活以及社会关系,如果一开始抱着功利心,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平常心不是指对事对人没有情绪,也不是以被动性或主动性无情来压抑自己的情绪,人是情绪化动物,要控制情绪确实很难,要讲究情绪的流动,杯满则溢。当然这里只是指生活,但对于特定事业的追求则应是另一种态度。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读后感(四):做不了生活的甲方也可以活出自在?秘诀都在这本书里

  记得脱口秀大会第2季有一期主题是《做生活的甲方》,很鸡汤的题目。 张博洋一上场便坦诚说「我就是生活的乙方」,细数被生活毒打的各种遭遇,引起共鸣无数。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面前都太卑微了,别说甲方了,乙方咱都快做不下去了。 那如何能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呢?答案就在《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这本书中。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8.3张沛超 / 2020 / 花城出版社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沛超博士,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书中提供了一份清晰实用的「思维指南与训练手册」,当我们遭遇「不自在」的时候,可以跳脱开事情本身,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情绪和欲望系统去体验自己和感受自己,也可以利用「ABCRS」模型,站在更高维的系统角度去看见自己和调整自己。 1、看见「原生家庭」,修通自己和家庭的关系 我们常说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家风」,其实就是底层的价值观和潜意识不同。 · 有的人花钱扣扣索索,剩饭剩菜不舍得扔,往往在他的家族中「节约」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 有的人做事不偏不倚,容不得半点差错,往往在他的家族中「认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 有的人遇事喜欢自己一个人抗,不愿意麻烦别人,往往在他的家族中「不求人」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的起点,深刻塑造了每一个人的情绪、行为和认知。 根据「表观遗传学」最新研究,父母的情绪是可以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 一个家庭如果父母的脾气暴躁,经常有负面情绪表达,这种情绪会通过DNA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影响到自己的子子孙孙。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视角: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理问题的种子很有可能在自己出生之前就已经埋下了。 家庭中「权力斗争」无处不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 两个人结婚其实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一旦有了孩子,两个家庭又开始「争夺」孩子。 最典型的是谁来带孩子这件事。之前我儿子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了带孩子的事情没少吵架。最后协商下来,各带一周,方才罢休。 家庭中这种「权力的游戏」比比皆是,有的在长辈之间,有的是在夫妻之间,也有的是在孩子之间,有时候这种斗争是不同传统和文化之间的斗争,当一个人陷入权力斗争中是很难获得自在的。 家庭中的「角色混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界限不清」 现代家庭典型格局是「一个缺位的父亲、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失控的孩子」,其实讲的就是家庭角色混乱。 当父母亲缺失的时候往往孩子就会成为「替补」,去承担本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这也是很多离异家庭孩子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在父母离异后缺失父爱,过早承担起「父亲」的角色,希望自己做一个「懂事」的小孩,凡事选择隐忍压抑,最终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在看清原生家庭真相后,本书也给出了一些修通的建议。 · 在家庭之外寻求他人的帮助,例如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重建自己和亲人的「依恋关系」 · 访问在世的亲人,了解自己家族的传承和故事,记录属于自己的家族传记,在记录的过程中更深的和家族联结 · 找一个和自己生活传统差异较大的地方旅行,感受当地的传统和气氛,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出家」仪式 2、理解「七情六欲」,不做情绪和欲望的奴隶 每一天我们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在不同情绪的驱使下经历着「上天入地」的内在体验。 识别和认识每一种情绪才有可能获得自由。书中介绍了同一种情绪的不同的层次和面向。 以“愤怒”为例,愤怒就是生气。 第一个层次的愤怒是「原发性」的,当我们遭遇外在的某种威胁和挑战的时候,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加速,就会进入「战斗」模式。 第二个层次的愤怒是「继发性」的,往往是为了掩饰其他感受和情绪,有的人愤怒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脆弱,有点「狐假虎威」的意思,因为在他自己看来脆弱是「不好」的,不被喜欢的,只有一个人「强大」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久而久之,「愤怒」就变成了皇帝的新装,而那颗脆弱的心则被层层包裹,无法得到真实表达和抚慰。 第三个层次的愤怒是「工具性」的,最典型的是职场上的PUA。 老板发怒有时并非就事论事,只是为了控制下属,让下属感受到「老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乎就会乖乖听话替老板卖命。 那么如何才能不被情绪控制呢? 第一步:情绪的整合 无论「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当它发生的时候其实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就像你的胳膊、你的眼睛一样。合适的方式不是把情绪和自身隔离开,而是把它视同自己的一部分看待。 这就是一种整合的思路,不排斥,接纳你的情绪。 第二步:情绪的转化 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我开心的时候,我有没有可能一辈子都开心?」 答案很显然是No! 情绪在发生的当下是我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拥有情绪,情绪只是一个「过客」而已。 当「喜悦」来临的时候,它会穿越你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验到「喜悦」的感觉,当它离开时,「喜悦」的感觉也随之而去。 当你不执著于做情绪的「主人」,而用「过客」视角来看待时,情绪的转化已经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在情绪背后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欲望。 通常一提到「欲望」,人们会本能地产生很多负面构想,「贪婪」、「淫荡」......诸如此类。 试想如果一个人什么欲望都没有了,那估计离死也就不远了。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让我们要看到欲望的正面意义,是欲望驱动人类社会进步,让我们有爱和工作的动力。 同时,也要看到欲望的局限性,如果一个人被欲望所困,不断的「纵欲」,就会被欲望所折磨。 波斯诗人鲁米说过: 「我们应该迎着欲望而去,然后让它像河水一样漫过我们的身体,在一波一波的欲望中间,让其转化为无形。」 说到欲望,作者不由提到了自己的精神偶像---北宋文豪苏东坡。 贬谪黄州期间自创「东坡肉」,被贬惠州期间「日啖荔枝三百颗」,在海南儋州时又研究出了「东坡鱼」的烧法,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凶险,始终不忘享受美食的乐趣。 《蝶恋花》里面那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毫不掩饰苏东坡对于美丽女孩的向往和多情,真诚却不失格调。 当然,苏东坡除了享受生活之外也着力改善了很多真正的民生问题,他疏浚西湖、建造苏堤,解决了杭州人民「吃水问题」。流放惠州时,他教当地人使用新农具种稻,以减轻辛苦提高效率。 苏东坡对待「欲望」的态度是:不禁欲,不纵欲,坦然率真的面对,尽情自在的享受。 3、善用「ABCRS」模型,系统思考调整自己 本书除了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还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模型和互动练习。 「ABCRS」是一个便于自己理解自己心理的模型。 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圆,内接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外边再画一个同心圆。三角形顶点A,左角是B,右角是C,内圆是R,外圆是S。

  简单归纳一下整本书的内容: 1. 人生无常,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控制,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 2. 原生家庭是我们的来处,它也许无法决定我们的人生,但确实塑造了我们。家庭中的「权力斗争」、「角色混乱」让我们受困。尝试重建自己和亲人的「依恋关系」,记录属于自己的家族传记,完成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出家」仪式。 3. 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情绪有「原发性」、「继发性」和「工具性」三个层次,情绪到来时是自己的一部分,让情绪穿越自己,情绪只是一个「过客」。 4. 欲望是情绪背后的动力,看见欲望的积极意义,同时不被欲望所困。 5. 利用ABCRS模型找到心理困扰集中的「维度」进行调节,寻求相对平衡的自在。 老实说,看完这本书让我释然了很多,最大的收获是看待自己的方式一瞬间打开了。 原来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更长久的时间线上去追溯和看见自己,我面临的问题并非只是当下的一时一事。同一个「我」存在多种「面向」,每一种「面向」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大系统中的一个「节点」,系统中任何一次「扰动」都有可能会影响我们。

  放弃主宰自己命运的「执念」,提升自己思考的「维度」,在「微改变」过程中完善自己,你准备好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