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墨子閒詁(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墨子閒詁(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8 04:1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墨子閒詁(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墨子閒詁(上下)》是一本由孙诒让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7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墨子閒詁(上下)》精选点评:

  ●剩下了墨经和城守……

  ●消失在朴素的整体的逻辑中。

  ●墨子才不是功利主义呢~~从一开始我自己还并不是那么确定,但是论文写完他就一定不是了。| ू•ૅω•́)ᵎᵎᵎ

  ●愿提一剑,入公之门,有死无憾

  ●16.6.21读完两遍,经、经说、大小取、附录除外。

  ●粗過一遍,經、經說、大小取等名家者言及諸兵家言未讀。墨子立論三儀,上合於天志,中合於鬼神,下利於百姓。其曰天志必以兼相愛,交相利為善。立賢得利為多,故上賢。以天志為高,故里同於鄉鄉同於國國同於天子天子同於天,尚同也。及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都以其無利於百姓也。其書又多引詩、書,尤稱道三代聖王,足證其為儒家之支脈也。明鬼篇實無論理,但純以史事充之,多有災異祥瑞之說。非儒篇敘仲尼行狀多為謬說,註已辯之甚詳,然注以稱孔某為避諱,余有惑焉。

  ●墨子是我最敬仰的先贤,身体力行,改变世界。

  ●一群理想主义者啊

  ●但大师作品,读之仅得皮毛

  ●可以看看李哲厚对于墨子的一些评论,很有意思。

  《墨子閒詁(上下)》读后感(一):真心血,得之者少

  战国时皇权没落的时代,所以儒墨同为显学。

  之后,墨家思想不为统治者所容,加之修行者艰苦卓绝,后来就几近灭绝。

  现在,墨家应该可以复兴了。况且,墨家很实用。

  刚看完一点点,觉得作者真的很有才,很博学。

  《墨子閒詁(上下)》读后感(二):黄沙十万 劲风千里

  一是用人观念,悟出“凡是人,皆可用”。1基本机能可用。耳目眼鼻舌身意,凡是具备基本的感官机能,都可以成为用人者的感官延伸。(如“孟尝君”用鸡鸣狗盗之徒)。2加工后可用。发挥“用人四条”的功效,凝聚心灵爆发的强力(如刘邦团队、刘秀团队)。3纳入组织,赏罚分明,黄土也可成高墙,何况是人。 二是知行观念。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改进物质世界。不改进物质世界,等于知而行的过程没走完,就成了半成品。所以墨子讲“学以行为本”。实践的阅历和前人的总结是学问之一体两面。 三是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为才能统一。做思想统一,一定要做到决策正确。向读书和阅历要正确。墨子团体,全是普通劳动者,一经统一思想,竟形成干预诸侯政治的势与力。 四是用高悬的理想感召人。是为引领。引领是统制的高级形态,作用于灵魂。对理想的描述做到三点。1现实延伸。将理想与切身联系。2称赞美好。越美好,劲头越大,“核心价值”是团体凝聚的“雪球内核”。3行动挂钩。给出奋斗目标,造成奋斗的激动心情,紧接着给出行动纲领,操作规则。尽人之力。

  《墨子閒詁(上下)》读后感(三):墨子很象个“愤青”

  其实按照现在的观点看,墨子很象个“愤青”,对很多传统习惯的事物持批判态度,他的批判,在某些方面是可取的,例如说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等等,但细细看来,并不可行。

  例如说墨子认为忠臣应该直谏,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只是在《史记》中,直谏的忠臣往往死的很惨,正义的观点谁都会说,关键是怎么说,说的不好,没有技巧,是要掉脑袋的。

  再则,墨子说节用,节用是针对统治阶级的,节用当然好,但统治者爱听吗?听你两次是给你面子,听多了烦躁了,脑袋可是不保。

  对于节葬,我很赞同,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个似乎不可行。

  兼爱,这个有点天方夜谭。

  明鬼,这个有点雷人。

  对于非命,我个人很喜欢,但墨子所批判的儒家的“任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孔子所说的“命”,是尽力之后,生命中仍不可掌握的部分,而墨子的“任命”,则是“听天由命”。

  这本书读上半册,我比较失望,觉得他不过是个愤青而已,但下半册有大篇幅的守城功略,是具有实践性的,他的“非攻”是可实施的,这个让我很意外,但守城有苛刻的前提条件,小城人多,有地形优势,对于大国而言,这个也不实用。

  总体来说,墨子很直接,也很反动,这种精神可嘉,但是可行性有待商榷。

  《墨子閒詁(上下)》读后感(四):每节小注

  亲士第一 为君用人 为才自保 与儒之中庸 老之不争相合

  修身第二 自我提升 自保

  所染第三 环境的影响力

  法仪第四 以天为法 兼爱 与佛之因果 老之人法地 地法天相合

  七患第五 节俭 储蓄 储备

  辞过第六

  三辩第七

  卷二

  尚贤上第八

  尚贤中第九

  尚贤下第十

  卷三

  尚同上第十一

  尚同中第十二

  尚同下第十三

  卷四

  兼爱上第十四

  兼爱中第十五

  兼爱下第十六

  卷五

  非攻上第十七

  非攻中第十八

  非攻下第十九

  卷六

  节用上第二十

  节用中第二十一

  节用下第二十二阙

  节葬上第二十三阙

  节葬中第二十四阙

  节葬下第二十五

  卷七

  天志上第二十六

  天志中第二十七

  天志下第二十八

  卷八

  明鬼上第二十九阙

  明鬼中第三十阙

  明鬼下第三十一

  非乐上第三十二

  卷九

  非乐中第三十三阙

  非乐下第三十四阕

  非命上第三十五

  非命中第三十六

  非命下第三十七

  非儒上第三十八阙

  非儒下第三十九

  卷十

  经上第四十

  经下第四十一

  经说上第四十二

  经说下第四十三

  下册

  卷十一

  大取第四十四

  小取第四十五

  耕柱第四十六

  卷十二

  贵义第四十七

  公孟第四十八

  卷十三

  鲁问第四十九

  公输第五十

  卷十四

  �城门第五十二

  �高临第五十三

  �梯第五十六

  �水第五十八

  �突第六十一

  �穴第六十二

  �蛾傅第六十三

  卷十五

  迎敌祠第六十八

  旗帜第六十九

  号令第七十

  �守第七十一

  墨子目录一卷

  墨子附录一卷

  墨子篇目考

  墨子佚文

  墨子旧叙

  鲁胜墨辩注叙

  毕沅墨子注叙

  孙星衍墨子注後叙

  孙星衍经说篇跋

  汪中墨子序

  汪中墨子後序

  王念孙墨子杂志叙

  武亿跋墨子

  张惠言书墨子经说解後

  墨子後语二卷

  卷上

  墨子传略第一

  墨子年表第二

  墨学传授�第三

  卷下

  墨子绪闻第四

  墨学通论第五

  墨家诸子钩沈第六

  墨家诸子箸录

  随巢子佚文

  胡非子佚文

  田俅子佚文

  缠子佚文

  黄跋

  《墨子閒詁(上下)》读后感(五):墨子其书

  先秦人的观念,尤其是战国中期以前,并不像我们当代人一般有明确的版权和著作观念,当时的社会“政教合一”,思想与政治社会相互没有分离,所以大家只重视自己的思想能否实现,而不计较思想在名义上是否归属于自己。所以先秦典籍有许多是经历很长一个时间段,由许多不同的人慢慢编纂辑录修饰而成的。这点有些像元明之际的小说,在长时期的民间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粗糙的版本,后来经过一位大文学家,像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等人的修饰和整理,才登上文学史的舞台,成为文学经典。只不过先秦典籍,流传的过程本来不在民间,而是在知识人的手中,而最后的这位编辑者也不为世人所知。《墨子》一书,即是墨家门人弟子后学经过长时期的编纂辑录整理,融合进了墨子及其后学的思想后形成的一本书,因此学界在讨论墨家时有前期墨家与后期墨家的区别。《墨子》书虽然并非成于一时,最后完成当比较晚,但其所记叙的言行思想则不当全都晚出。

  《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七十一篇”,后代历有亡佚,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五十三篇,前人研究过程中多分组讨论,本书亦沿袭前贤,以分组排列篇目如下,并作简单的内容介绍:

  第一组:《亲士》,《修身》,《所染》,三篇。《亲士》篇言辞驳杂,兼收诸家,因此应该与墨家关系不大。《修身》篇文辞简净,多属于儒家。《所染》言当与贤士亲近,染于贤者,与《吕氏春秋·当染篇》多同,恐亦非墨家著作。因此将其分为第一组。

  第二组:《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四篇。《法仪》与天志相通,《七患》《辞过》言节用,《三辩》发挥非乐主旨。即此一组都是发挥申论墨家的主要主张与学说,相当于《庄子》书里的外杂篇。

  第三组:《尚贤》上中下,《尚同》上中下,《兼爱》上中下,《非攻》上中下,《节用》上中,《节葬》下,《天志》上中下,《明鬼》下,《非乐》上,《非命》上中下,共二十三篇。这二十四篇是《墨子》全书的核心,关乎墨家的主要主张,称为“墨子十论”,其言辞多繁复、浅近、通俗、朴质,因此成立应该较早。

  第四组:《非儒》一篇。此篇体例与其他各篇不同,历来多有争论,因此特立为一组。

  第五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共六篇。这六篇文字,历来争讼最多,虽然篇名看起来似乎相关,但成书时间应该不甚一致。《经》上下虽然文笔古奥,但其中讨论的多是名家的命题,以驳斥名家为主旨,因此不得早于公孙龙子和惠施等名家诸子,或许是墨家杂记墨子之言成书,或者是晚期墨家自著,不能定论。《经说》解《经》,因此比《经》稍晚,但与《经》成立的时期当暌隔不远。《大取》篇中两现“子墨子”,当出现较早;《小取》篇一气呵成,文思缜密,文体不同于《论语》《孟子》一般的语录体,因此必然晚出。

  《庄子·天下篇》所言:“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则晚期墨家当中确定有十分精通名学的,则此有关名学的著作必然出于他们。《韩非子·显学篇》言:“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墨”。结合《庄子》,则可以知道墨家学说分化之后,相互称为“别墨”,自称为“真墨”。而历来学者或以“后期墨家”之名进行讨论,或以“别墨”进行分别,又将墨家的名学一般称作“墨辨”。

  第五组:《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多以篇首二字或一章中重要二字为题,多记墨子生平言论与行事,因此无论是从文体还是内容看,都与《论语》、《孟子》相似,成书恐最早,也最能反应墨子自己的思想。历来争讼很少,也是《墨子》书中最可信与最有价值的一组,而研读《墨子》,莫如从此组入手。

  第六组:《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传》,《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这十一篇成书年代前后不一,都是言说守御之法的。守御之法也可属于兵家,但墨家既然主张兼爱,则必然有自己的一套守御方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