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筏重洋》读后感精选
《孤筏重洋》是一本由[挪威]托尔·海尔达尔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筏重洋》读后感(一):托尔,你是雷神,不是锤神。
海子自杀时随身带的四本书之一,我以前都觉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抱有希冀的,充满对生活热切美好的憧憬的,却不知道这首诗其中大多凝结的只是信仰的崩溃与灵魂的解离,写完这首诗两个多月后,海子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本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人”托尔·海尔达尔在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冒险以后写的纪实类文学,为了打破当时科学界的固化思想,也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托尔带着五位队友和一只鹦鹉,乘坐着用古代印第安人技术制造的轻木木筏历经三个多月四千多海里从南美洲秘鲁横跨太平洋到达了波利尼西亚的一座荒岛上,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壮举。
这本书除了开头和结尾的人类学部分有点难读之外,剩下的部分真的看得人心情澎湃而又欲罢不能,不但冒险过程趣味十足,也顺带可以了解很多知识点。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里也有了一片海,一片海子没有抵达的未竟之海,愿面朝大海的信仰不会崩塌,愿春暖花开的灵魂永世纯净,愿所有心存美好的人可以“诗意地栖居与世”。
《孤筏重洋》读后感(二):第一次和整体评分相左
感觉最多三星半吧,这个翻译实在太差劲,没用的注释标了不少,还有很多错误的注释误人子弟 。而且书中没有地图,很多场景读了好几遍也没脑补出来。尾声这部分加进来虽然多了一些成员后续,但是感觉不如不加,其他的完全可以在另一部书中提现。不过作者应该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这个读者多的书中加了这些话 。个人感觉第八章作为结尾已经很好。不得不说作者确实是个伟大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不过在我看来不算是个很好的作家。文章虽然有几处景色描写很亮眼,但是整体有点类似记流水账,关于海难时和拉罗亚环礁的描写实在是脑补不出位置。全书前面有点意思,到第八章算是个高潮,不过个人感觉应该更多描写途中的事,比如那个驱赶鲨鱼的神药后来就没再提。读完感叹作者经历的伟大,是幸运的,有那么多人帮助他,同时也是因为作者敢迈出那一步和执着于对权威的质疑才有后来的成功。作者就如同黑暗中的星星。感叹当时欧美就有完整的地图,可是现在百度上面的地名很多都搜不到,甚至有些搜到的还是英文版。同时知道了欧美科学家也有很多错误观点,正是有很多作者这样的人敢于反对质疑才推动科学发展。欧美崇尚科学,勇于冒险的精神和对未知的求知欲值得学习,如今科学如此发达这些人功不可没。美国当时的探险者小屋和对作者的无条件赞助还有那些友好的无线电爱好者也让我明白了美国的强大是有原因的。另外当时土著的友好淳朴在如今全球的大环境下恐怕很难见到了。
《孤筏重洋》读后感(三):书评自留
如果全世界都觉得你提出的理论是错误的,而你有一个证明自己对的机会你会不会去证明?如果这个证明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呢? 《孤伐重洋》是挪威历史上最畅销的书,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畅销70年。 在1947年,在经历了来自各种专家和出版社的拒绝和嘲笑以后,作者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太平洋中心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原住民也许来自南美沿海”的理论,决定完全模仿古代南美原住民的方法,用一只木筏从太平洋东岸出发前往波利尼西亚群岛。 这本书的简介写得非常夸张,仿佛是个竹筏求生的故事,但其实他们一行六人在这段百天旅行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 作者作为科研工作者却不着急在书的一开头就解释他的理论,反而放在了最后。书的开头就是他怎么组建团队,寻找木材,建造木筏的过程,然后他们就出海啦! 出海以后的生活作者也写得很有趣,展现了很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场景和知识;而且因为作者的乐观和对自己理论的坚定,所以全书都没太有对是否生还的焦虑感和身处大洋中的孤独感。
作者很幸运,可以有机会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 我觉得喜欢冒险的人,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人》,喜欢大海的人,喜欢鱼的人,喜欢地理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的! 这本书已经直接进入了我「喜欢到会重读」的书列表中。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不用拉扯什么对理论和梦想的信仰啥的,就是内容好看!这本书还是有进步空间的,如果配更多图片,效果应该会更好。 这个事件的纪录片在1952年的奥斯卡获得纪录片奖,2012年还有个同名电影。电影拍得不如书好看!真的太好看了!!!555555
《孤筏重洋》读后感(四):如果你的理论是正确的,那就开始行动吧!
《孤筏重洋》――托尔.海尔达尔 如果没有人相信你的理论,你愿不愿意亲自去证明它?1947年,本书作者找到五名伙伴,搭上土著木筏,漂流八千公里海洋,在大海中漂流101天,从南美洲秘鲁到达波利尼西亚。 什么样子的木筏呢?就是用九根刚刚砍伐下来的软木组成木筏的主要基础,然后用绳子捆绑,加上些竹子树叶,再搭上一个小船舱的类似古代的土著木筏。101天都在木筏上生活,木筏下就是深不可测的大海,鲨鱼常伴左右,巨大的乌贼,时常露出魔鬼的眼睛。暴风骤雨就像家常便饭。我们平常人光想起来可能就会吓出一身冷汗。 本书开始前两章,详细介绍了它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一起决定出海的,为了证明古代人类可以乘木筏横跨太平洋。海洋不是人类文明的阻碍而是很重要的交通枢纽,从古代就是。 既然是海洋探险类的书,肯定少不了在海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神奇偶遇。遇到一些神秘的奇怪的动物,看到船员竟然用徒手抓住鲨鱼的尾巴,抓起一条鲨鱼,巨大的乌贼露出两只恶魔般的眼睛,紧紧盯着船员,飞鱼每天都十几条的飞上木筏撞到船员的脸上,然后被剥掉皮,煎一煎非常美味。有的时候第二天早晨醒来,发现沙丁鱼就在身边。画面感真是棒极了。苦难我们读者感受不强烈,可是这些美妙的事情谁看了都热血沸腾,真想立马踏上一艘木筏去大海漂流。 其实本书最让人感动的,其实是准备阶段,本来在准备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看好,或者是打击,或者是劝他放弃这次旅行,可是一旦作者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去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上许多人许多事都在冥冥之中,仿佛在帮助他一样。从装备到人员到资金,竟然水到渠成。期间最大的困难就是去南美洲砍伐软木,这是一种特殊的木材,非常适合远洋航行。 面对大家都说不可能完成的事!你会做些什么来让它可以实现呢?
《孤筏重洋》读后感(五):狂风暴雨中的软木塞
木筏、大海、会说脏话的鹦鹉,六个人带着这些东西远航,竟然活着到了目的地。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浩瀚大海,陆地上看不见的生物和景象,最近距离的接触自大海和星空,对于多数普通人可能只能从文学影视作品中获得。
这是一本讲学术研究的书,一个科学家,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不惜亲自孤筏重洋,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实现了从理论要实践的闭环。
然而,在我看来,这更是一本讲人生的书。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蕴含着必然性:“古代的秘鲁大师心中有数,不然他们为何不选择舱体很深的船呢,因为船舱越深,风浪中涌进来的水就越多;又为何不选择很长的船呢,因为会一直处于还没应付完这个浪,船头就又遇上下一个浪的情况。软木质蒸汽压路机,就是轻木木筏的最佳定义。”“如果我们一开始使用干透且高浮力的轻木,可能木筏早已吸满水,沉入海底了。是新砍伐的轻木里的树液,阻止了海水浸入多孔且浸透性高的轻木。”谁能想到轻舟能过万重山,轻木筏更能漂洋过海呢?
这是一个随波逐流的故事,但是谁说顺势而为不是一种智慧呢?“身处狂烈暴风中的我们,看到轻木木筏如此潇洒地应对着暴风雨,像个软木塞般轻松地躺在海浪之顶,将狂暴海水的主要重量控制在它身下几英寸处,不禁觉得分外欢喜。”
乱世之中,如果能“永远不赶时间,总是有时间思考,随时享受美、艺术、音乐和哲学。”谁说不也是一种幸运呢?
如果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我愿意做那狂风暴雨中的软木塞,随波逐流,却顺势而为,也许能到达另一方净土。
《孤筏重洋》读后感(六):读后
这本书读得有点快,不写点什么东西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估计很快就忘了。本来以为是一个虚构的航海故事,后来发现是一个人类学的纪实。小说的前一部分内容很简单,作者用诙谐而轻松的笔调在将自己是如何找到造木法的木头的。奥尔巴赫宰《摹仿论》中讨论过文本时间和现实时间之间的关系。在阅读古希腊神话和悲剧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会将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中时间上,即完成一件事情真的只用了这么一些时间么?对于找木头的细节不必过多在意,又不是做文本考据工作。本来就是陌生的经验,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存在应用场景,快速地阅读反而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造船出海的决心和急切。第二个部分就是做这一行人在海上的经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本书只能说是航海日记的一个再创造。书中截取了航海日记部分原本,其内容是相当无趣的。因此,这本书更准确的说是作者的一个回忆录。就像是在海边喝着啤酒钓着鱼,不爱说话的挪威作者一点点地告诉你他曾经的传奇经历。作者笔下的海洋生活十分精彩,每日的奇遇都是精神上的收获。这样的体验类似于喝完茶与咖啡之后的回甘,是余韵的味道。前一阵阅读了一本讲北欧文化生活书(准确来说是生活体验,不是严格的学术书,但话说回来,人也不是按照学术的标准在生活呀),除了丹麦之外,瑞典、芬兰、挪威、冰岛的人民都是内向的,孤独的。似乎在他们身上对孤独的偏好是与生俱来的。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说,孤独是一种状态,抑或是人对世界感知的状态。在孤独中认识世界,也就是真正源出于自己内心的看法。《孤筏重洋》并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因为是六个人的旅程。但也确实是一个人的故事,因为这六个人在这之后的走向都不一样,就像大海中方向各异的洋流。最后说到海子。我觉得这本书并不比用海子来蹭热度。不能因为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跟这本书扯上联系。这本书写的不是乌托邦,大海并不一直美好,也不象征自由,也不是意指与现代城市所对立的自然,大海只是一个毕竟的阶段罢了。至于海子为什么把这本书带在身边,他从中读到了什么,我并不知道。《孤筏重洋》作为一个励志读物未必不可,但从中更应看出作者在学术上的勇气与执着。
《孤筏重洋》读后感(七):不盲信权威,不服从规则
强烈推荐。 阅读这本书只花了我不到两天时间,头天下午开始读,爱不释手,在夜里失眠的情况下,第二天一早七点半起床继续读,上厕所也捧着读,很快便读完。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The Kon-Tiki Expedition》,中文译名《孤筏重洋》,还有同名纪录片和改编电影。 为什么如此喜欢这本书呢?是因为很久没有一本书既不晦涩又能让我收获巨大信息量。当然,信息量大是因为我本身对书中所涉猎缺乏了解,换做一些对南太平洋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信息量可能就不那么大了。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1海里等于1852米;波利尼西亚的海域有四个欧洲那么大,但并未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复活节岛的位置(过去我认为它离智利很近);什么是贸易风,什么是洪堡洋流;干燥的轻木吸水后会沉入大海,新鲜砍伐的轻木因为饱含树液不容易吸水,所以在大海里能漂浮更久;人在高温下口渴时,其实身体需要的是盐分,而不是水分;浮游生物看着恶心,但营养很丰富,味道也不赖…… 并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者是一个挪威人,奥斯陆大学的动物学家,在波利尼西亚岛屿上收集动植物标本时听岛上土著老人讲述了当地人祖先康提基的故事,认为波利尼西亚的居民最早来源于南美洲。之前的理论普遍认为他们来自亚洲,因为当时南美印加人只有轻木木筏,没有能够久经风浪的大船。为了证明自己被学术界群嘲的理论,作者亲赴厄瓜多尔历经艰辛寻找轻木树,还原了印加人的史前木筏,并召集了五位帮手陪他一同航行,从秘鲁出发航行102天,8000多公里,最终成功抵达波利尼西亚岛屿,此后写了这本书。 我特别喜欢作者这样的人,不盲从权威,且极度固执。你们不相信我?OK,我自己做一艘木筏从秘鲁划到波利尼西亚去给你们看看。他很可能会失败,因为当年的印加人是成群结队出发,甲的木筏沉没,乙立刻就能前去救援,他们是孤零零地在没有航线的深海漂流,说这六个人是亡命之徒也不为过,这群家伙出发后离岸五十海里时,都还不知道如何操作舵桨。而作者本人,根本不会游泳。 读完书之后我便迫不及待看了电影。我有个私人的理论,一个故事如果有电影那就不必再看书了。但这是例外,因为你能从这本书中获取的信息量,在电影里是远远做不到的。 文学作品的力量太大了,因为这本书,我决定今年一定要学会游泳,并练习憋气,为今后去热带小岛生活和潜水做准备。还有半年,希望我能成功。
《孤筏重洋》读后感(八):一场孤注一掷的海上远航
《孤筏重洋》是挪威作家托尔·海尔达尔的代表作,讲述了一艘简易的轻木木筏,承载着六位同伴、一只鹦鹉从南美洲的秘鲁出发,在太平洋漂泊101天抵达波利尼西亚的故事。
虽是小说,然而这个故事却真实发生过,书中探险家主角也是作者本人,他也是一位民族学家,深入研究,想找出波利尼西亚的部落之神提基的血统与出生地,最后提出假说:波利尼西亚岛上最早的人类是由南美洲的秘鲁白人、乘原始木筏,漂洋过海到达那里的。
很多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人类不可能凭借一艘轻木木筏横渡太平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海尔达尔召集了5位同伴,制造了一艘极为还原当时工艺的轻木木筏,撇下妻儿,孤注一掷地踏上这次海上航行。
《孤筏重洋》的优点和缺点在我眼里非常明确,不可否认这是一次伟大的冒险,是人类挑战自然的壮举,这趟航行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所以充满着一些人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细节,这些故事写出来非常吸引人,但作者的价值观和我的极为不和,在我看来这场航行背后充满矇昧与残忍。
这本书被译成156个版本,畅销70年,是海子自杀时带在身边的四本书之一,有人认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灵感就源于此书,很多人读完后也向往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大海本身就是神秘、令人向往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探险家、水手冒着生命危险漂泊于海上,那个蔚蓝的世界和我们陆地的世界不同,陆地的世界有多丰富,海洋的世界就有多瑰丽。
很多作家也喜欢描写海上的故事,比如梅尔维尔的《白鲸》,他就曾是海上的一位捕鲸人,康拉德也曾当过水手,写出一些航海题材的小说。他们是把个人的经历融合在小说中,虚构的成分还是多于现实的成分。然而《孤筏重洋》这本小说本身,就是这场作者筹划已久的经历。不说这经历举世震惊,也实属难得。
马尔克斯有一本纪实性的书《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也是讲述海上的真实经历,海难事件的主人公贝拉斯科漂泊在一个小筏子上,没有天降大雨让他解渴,在饿极的情况下拧断一只海鸥的脖子,对抗着无边无际的空虚,凭借顽强的力量活了下来。这段经历虽然真实,但是“被迫”的,贝拉斯科不会选择主动遇难,《孤筏重洋》的经历却是自己制造的,这令这本小说的地位显得很独特。
海尔达尔把他们这艘木筏称为“康提基号”,到达海上鲜为人至之处,目睹了海洋上很多奇幻景象,也为动物学家发现了一些罕见的鱼类。他们有一个小厨房,木筏上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客人鱼、蟹变为果腹的食物。他们带上船的椰子在海上发芽、坏掉,遇到成群结队的鲨鱼,还要面临轻木被海水侵蚀的危险……
这些独特的经历引人入胜、值得一读,正如毛如称赞“一部难以置信的冒险故事!”但有时候,我又不能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冒险故事去看,作者身为白人的傲慢也不会让我仅仅这么看。
这艘木筏航行的初衷是为了验证作者的结论,是打着为了科学的旗号,这个噱头也是感动了不少人。然而科学家们反对他也不无道理,你真的自己乘坐和原始人类一样的木筏从秘鲁抵达波利尼西亚,就能说明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是从秘鲁过去的?严谨点说只是增加了这种可能性,但并不一定能证明,或者说明二者有交流,谁先谁后也不一定。
《人类六万年》这本书中说:海尔达尔的实验使很多人相信,波利尼西亚人来自美洲。1987年,在海尔达尔实验50后,“线粒体夏娃”出现了,仅仅经过几年,几批科学家的DNA检测结论轻而易举地推翻了人们的观念:海尔达尔错了,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亚洲而不是美洲。
海尔达尔虽有冒险精神,但其科学态度非常不严谨。他之所以非常笃信波利尼西亚人来自美洲,是因为那是白人,那可是美洲白人!他对土著的态度也充满歧视,所以他很矛盾,一边借助于被他歧视的土著,一边歧视土著,为了掩盖这种矛盾,有些地方就表现得模棱两可。
这次航行开始于1947年,离二战不远,列强瓜分世界,也善于寻找新的大陆当殖民地,难说这次航行没有这层原因。19世纪文学作品中的旅行叙事是为什么流行的啊,还不是冒险探索殖民地。挪威是个小国,看看这次航行对谁有利、怎么站队?秘鲁总统接见,没有美国背后撑腰?我对政治了解不深,但觉得这次航行没这么简单,背后水很深。
海尔达尔别说是为了科学献身了,他的朋友劝说他不要去冒险的时候,他说自己不能再等了,都快坐吃山空了。这趟航行唯一跟科学沾边儿的,可能就是发现了许多罕见鱼类。
在海上,他们残忍地杀害陪伴了他们的木筏两天,并未伤害他们的鲸鲨,杀海龟、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杀鲨鱼取乐,怡然自得。为了展现自己作为人类征服了大海。后来他们在浅滩上发现两个空罐子,上面有“凤梨”字样,作者大言不惭地说这正是他们从“康提基号”上吃完最后一餐,扔到海里的,这些都让我产生深深的愤恨。
读完这本书,我又去看了同名电影,下载的不是作者当年拍摄的纪录片,是2012年的电影。电影为了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基本上剔除了种族歧视的部分,也给屠杀鲨鱼找了个看似合理的借口,看得出导演很想把这趟海上航行拍得美丽动人,风景很美,但是海上的六个人太过平淡,像是去度假,丝毫没有一点儿对未知的畏惧和孤独。
大海固然很美,却不需要这样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