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电影院》影评摘抄
《盲人电影院》是一部由路阳执导,刘园园 / 王劲松 / 周一围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人电影院》影评(一):推荐一部好片_盲人电影院
名字确实不吸引人, 老实说, 我只是机缘恰好进了这场电影.
喜欢片头的引子, 喜欢镜头丰富而朴素地摇移.
喜欢女主角和女配角,
喜欢情节的梳理和流淌,
剧本很赞!
低成本的好作品.
但是和大多观众一样, 节奏显得有些慢, 高潮不够突出.
片子波完了,赫然发现是用暴风影音播的, 有趣~
主创见面会见到了导演和两个演员. 很和蔼 很谦逊~ 相信他们会走红的~
还有, 有机会一定拜访东城区那个盲人电影院~
《盲人电影院》影评(二):<<盲人電影院>> Jau ,28th.2012
=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在晚上燈管比較暗,或者黃色燈光下,50元的RMB和10元的RMB折叠后(折叠后有四面)看第二面,你會覺得很難別憋出來,不相信的話可以自己實踐一下。
用心感受世界,其實觸覺和想像力要比肉眼真實,很多創新能力的缺乏不僅僅是想像力不夠,更重要的是大量信息干擾、誤導 讀書視覺,是我們麻木,甚至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爲了什麽而活著。爲了享受世界的色彩給心靈帶來的啟迪,爲了能信心心相映,產生共鳴。
《盲人电影院》影评(三):感人,却让人遗憾的电影
这个题材的最大魅力在于看上去不可思议,实际上确实真实存在的。如果是个虚构的东西,便会沦为矫情、狗血,刻意煽情之流。这就要求导演在影片中最大程度的凸显故事的现实性、真实性,实际上,从盲人电影院的整个故事背景和旁支脉络,甚至是男主角陈语的故事线上,导演确实也是这样强调的,包括每个演员的表演导演也都强调了生活化、自然化。然而,那段“逼真”的梦境,却与影片的整体风格脱节,大大减弱了影片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这也就直接导致后来盲人老外进来看电影时,观众的笑声,因为大家觉得挺矫情,虽然这可能是真事,但是导演的处理的逼真梦境,已经给观众造成虚构、编造的印象了。再者,导演将陈语找到新工作之后,老高、老横等人令人信服、赚人情感的悲惨结局处理成一场梦,无疑是在暗示观众,电影当中所流露的一切看似真实感情都是假的,是幻觉。这样一来,把观众活生生的从戏剧情境和情感体验当中拽了出来。再者,陈语做梦也不能做到细节那样真实,细节那样全面细致,这也让人觉得很假。这个噱头终于是一部好电影沦为不伦不类。
《盲人电影院》影评(四):别惹我,我疯起来男神的电影都骂
前几天看周生的一个访谈,他说他把《盲人电影院》演砸了。 某种意义上讲,这并不是没有道理。周生演得确实有点过,过分执着于小表情小动作而让角色失了真。其实我太懂得周生的心境了,电影需要演员的表情和动作符合大荧幕的要求,但第一次难免会。不懂得把握度而让表演不自然。 但是说实话,路阳的本子也不算是尽如人意。这并非站在周生粉丝角度的落井下石。其实这部电影就是以盲人电影院为主线讲述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但由于剧情设置的问题导致了电影的拖沓和碎片化,于是让观众找不到重点产生倦意。除了和编剧功底有关之外,盲人电影院本身就很难改编成一部好电影,如果,我是说如果改编成电视剧让每个角色的故事慢慢发生,大抵会好很多。 盲人电影院是个好题材,导演同样是有情怀有理想的好导演,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即使有喜欢的导游和演员加持,我依旧无法说这是一部好电影。
这部片子确实不尽如人意,但我看到的是尚且不成熟的电影后面,有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年轻导演。
这才是除了电影之外,最让我欣喜的地方。
《盲人电影院》影评(五):不神圣的朝圣
我喜欢,很喜欢,干干净净,不煽情,却叫人感动。
虽然是为了周一围看的,最喜欢的一幕却是他们排队去摸刘梅的脸,他们说,想知道什么叫漂亮。然后排着队,像一场朝圣,期待,神圣,老横伸出手,收回在衣服上擦了一下,再伸出去,又收了回去。突然一张脸也变成了神圣的,纯洁的,不可触碰的,会被亵渎,于是,知道美好在身边就行了,别扭的像个小孩子,冲陈语发了火,也谢了他,还偷偷叮嘱别泄漏自己的秘密,可不就像小孩子嘛。
张老师情绪失控的时候,是因为他脑海里已经没有了画面。对比眼前一片黑暗,混沌的光与影好像会扰乱本来的记忆,美好与自己无关,残忍也无关痛痒。得到了再失去,恐怕才是最难过。
陈语刚去电影院,第一次电影散场以后,老高说“你看他们多高兴”,他们多高兴,用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去快乐着,甚至包括当中的不满,委屈,愤怒,自卑和有口难开。因为看到的简单,于是仇恨也很快终结,愤怒就被惦记取代。
影片的色调是我最喜欢的,没这样搭过的时候没有觉得,看到之后才觉得舒服,绿色,白色,甚至是灰色,都成了纯粹的体现。老头衫的周一围,大短裤的金士杰,都是这场朝圣中的大山,小河,白云,微风。
《盲人电影院》影评(六):文艺不在,情怀尚在
鼓楼区的这家盲人电影院,我正好也是在盛夏路过的。即使钟鼓楼周围挖土机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着,但是周边小巷子那干净的光线,清透的槐树,依然描绘出超然物外的画面。
电影里也记录下了这样的巷子,虽然色彩饱和度调得略高,画风还是一致的。
真实的盲人电影院已经与时俱进地装修过了,更像一个简洁的会议厅,与电影里贯穿始终的文艺气息没有交集。但是运作模式并未被打断,精选电影,志愿讲解,情怀犹在。
故事很简单,充满斗志的大男孩闯入了另一个世界,仿佛时光倒流,这里的节奏缓慢而悠长,人们有心而无力,大男孩最终完成价值观的逆转。
遗憾的是,在此过程中,导演却未能通过捕捉那些闪着温暖光芒的小细节,并以这些细节去推动人物内心变化,在碰撞交融中重塑价值观。
路阳是个很真诚的导演,在《盲人电影院》中,他把镜头投向了一群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不是用怜悯的目光,而是充满了理解与尊重。
在《绣春刀》中,导演的镜头也没有用于炮制所谓的视觉盛宴,而是投注于强弩之末的国家机器中的三个小棋子。
但是,我还是要说,怎么让故事说得更自然,更浑然天成,导演做得还不够。
惊梦,本来是极具艺术美的桥段,但是这种桥段在缺乏铺垫和艺术渲染的前提下,直接套用,就过于戏剧化了。导演前面的细节推动做得不够,结局仅仅用面试惊梦来完成逆转,未免生硬,缺乏说服力。
这种戏剧化的逆转,韩剧中经常出现:各种不对付的两个人,突然知道原来对方就是怎样怎样的那个人,于是感情大逆转,前面坚持了多年的取舍彻底推翻…等等等等。所以这部电影可以在釜山获奖。
在这一点上,日本电影要更水到渠成更有张力,比如入殓师,在最后的推动力发生作用之前,人物内心一直在持续变化中,最后的稻草或者导火索即使永远不能到来,人物内心也一定会继续在推倒中重建。
最后我要说打动我的两幕。一是大家排队想要触摸“漂亮”,人们的脸上流露出期待,憧憬,惊奇,还有小心翼翼的珍重,以及不敢亵渎的虔诚。那时候刘园园的脸上有着空谷幽兰的宁静美好。
另一幕当然是金老先生的表演,当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在电影院里观看恋人年轻时候的录影,惊奇却又无比熟悉,感动却无从追忆,眼角却点一点泛起泪花。我也被触动泪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为了新导演的真诚,也为了金老先生的表演,多打一星。
《盲人电影院》影评(七):平凡中的珍惜和意义
看完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用两个词可以形容,一是珍惜,二是意义。
先说珍惜,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对于别人可能却难如登天,所以不要轻易对别人说,“这多容易啊”,对于不了解的人与事,我们应该谨言慎行,这是所谓的一种善意。
影片中的张老师,“失明”前是个摄影师,用他的话说,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可如今,让他从敏锐中生出一种钝感力,他还需要学习和适应,盲人电影院是为他“失明”后打开的一扇门,一扇通往色彩和影像,以及人生的大门,他如此珍惜,每天必到。可是他的司机却没有来接他,他便自己开车冲了出去,为了那唯一的念想,就这样出了车祸,这也是必然的意料之中,进了医院,还被警察训斥,盲人怎么能开车,他一言不发的背对着警察,是刘梅帮他抱不平,随后,当房间中只剩下张老师和刘梅两个人,刘梅用空洞的双眼目视着前方,说:“您知道我有多羡慕您吗?我不到10岁就失明了,而您有40年的时间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如果我可以用生命去交换,哪怕一天再让我看看这个世界,我都愿意,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这无疑是对张老师最好的安慰和说服,或许命运是有那么一些不公,但是对于另外一个人,或许我们的不公平也显得稍有些逊色了。不是我们不可以蜷缩和受伤,而是当我们必须去接受眼前的一切,或许换种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挑战是严峻残酷的,可是当我们渡过了,他便会在另一处开出一朵花来。
第二个让我体会深刻的词语是意义,我相信每个人都说过类似的话,我要做我自己,我要活的有意义。可是意义是什么,恐怕少有人真正会花时间思考,不过是人云亦云,或许是拿别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也说不定。
而影片中的陈语,一个偶然闯进盲人电影院的年轻人,从一开始的玩世不恭,到后来在与盲人和高老板的相处中,慢慢的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想这跟我们很多人都很像,初出社会,总想有所作为,为了名和利,不惜代价的奔波劳碌,甚至违反自己原则的“攀附权贵”,每天累的像狗,却依然要光鲜亮丽的安慰自己,这只是个过程,等有一天我有钱了,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可是有多少生命甚至都来得及等到那一天,就已陨落在星河中。我们曾经问过自己吗?这个就是我来到这座城市想要过的生活吗?这是我离开家所要过的自己的人生吗?吃过的所有苦,是可以化成人生的阅历,可以变成故事讲给别人听,然后呢?只为了证明我是一个有故事的同学,讲完故事仍然需要面对生活的琐碎。当陈语在女朋友爸爸的安排下去了知名公司面试,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做了一个梦,梦里老横因为赌博欠债被打死了,高老板老年痴呆症严重,早已忘了当初的一切,再也起不起盲人电影院和他,这所有那么的真实。当陈语醒过来,发现原来只是一场梦,他终于明白,那些善良的人们所在之处,才是他今生所有的意义,因为那里每个人都需要他,爱他。他扔下所有的面试资料,奔下写字楼,奔向那些真心为他打气加油的人们,他满足、开心,因为这些人要求的很简单,而这一切都不是金钱可以解决的。
最终,他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今生所依。
这部影片不能说在编排上很巧妙,也不能说故事尽善尽美,但是处处流露出的真情却也是发人深省。其中除了几位主演,老横的扮演者王怀臣可圈可点,尤其在陈语梦里的那场戏,拿着打断的拐杖,赤着一只脚,带着满脸的伤口,唱着京腔,看似潇洒的背影,逐渐远去,直到屏幕转黑,声音依然不绝于耳,背影里透出的落寞,孤独,绝望和假意洒脱,演的很妙。
《盲人电影院》影评(八):浅说慈善
第一篇影评,献给亲爱的路阳导演······
先评价下表演吧。
主演金世杰,周一围,热扎依,王劲松等等。金世杰老师的演技毋庸置疑,已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从《绣春刀》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魏忠贤便可见一斑,片中他饰演了一个有点严肃古板,又不失那么点可爱的老电影解说员。虽已年老,但他身上散发的对电影的挚爱,又仿佛我们都不曾年轻过~
周一围,从绣春刀开始注意他,他有张力的表演方式让我突然发现华语影圈竟还有这样一位默默沉淀自己只待一朝惊人的好演员。他也让我发现浓眉大眼的男孩也可以这样好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周一围从某个角度看和马頔很像)。
和两位主演相比热扎依的角色则成功扮演了花瓶形象,我爱她的古灵精怪,但无奈演技还有待提高,在老戏骨和新生代实力派对戏明显有些招架不住,相比于前两位的动情演出看到热扎依是着实让我十分出戏(尤其是医院内两段)。
再来说说王劲松,这位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看之前一直很期待他的演出。结果事实是他和热扎依一样让我出戏,矫揉造作的表演让我在泪点时都没有流泪的欲望,反而让我觉得他也就演演粗制滥造的喜剧片行,王院长,以后咱拿产量说事儿吧~
本片取景于北京的一个四合院中,片中也出现了许多北京特有的元素,让对北京胡同有特殊情怀的我很快对影片有了好感。抛开片中社会普遍的问题不谈,例如:丈母娘瞧不上外地女婿,特殊人士间的感情纠葛,天真女爱上忧郁男······
我反而对片中老横的一句话感触很深~当陈语决定要离开盲人电影,老横像他喊出一句:不是你抛弃我们了,是我们不要你了!
听到这让我的心为之一震,仿佛不愿承认的东西被人扒开心缝揪了出来······
现在的社会做善事仿佛成了流行,做善事来净化自己的心灵也好,来寻找自我的存在感也好,总之大家前赴后继的涌向孤儿院,老人院····去孤儿院给孩子们拍照,施舍他们自己不要东西·····一切的一切都让受助人觉得自己是弱者是受施者,抱着一种卑微的心态卑微的生活~
内种我不敢面对的东西就是在偌大世界中,我们在他人身上寻找到的一种优越感~
我知道做好事当然是好的,也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精神的,物质的,在这我只是说一个方面。
我们与被帮助人的平衡,而他们又给予了你什么········
《盲人电影院》影评(九):《盲人电影院》:文艺片不能一文遮百丑
《盲人电影院》:文艺片不能一文遮百丑
马庆云/文
最近几天,有学者在中青报刊文批评韩寒,于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其实,中青报刊载那篇文章的版面上边,是一篇更有意思的文章。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北京东城区的一家盲人电影院。五年前,新人导演路阳以这家电影院为故事模板,联合编剧陈舒创作了文艺电影《盲人电影院》。导演路阳和编剧陈舒近来风头很猛,他们编剧导演的电影《绣春刀》无疑在暑期档的尾巴上兴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浪。
影片《盲人电影院》2010年于内陆公映,次年,路阳凭借该片成功获得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作家导演处女作称号。该片在韩国也获得一个不大不小的奖项。借此,我们不妨追问,《盲人电影院》的成色如何呢?
该片讲述了一个落魄青年混迹“盲人电影院”经历各色盲人之后面试五百强企业最终又回到电影院做盲人们的讲解员的故事。该部电影作为文艺片,值得拿出来评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代表了“中国文艺片”创作上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我的片子只要打上文艺的旗帜,就是一文遮百丑的了。
《盲人电影院》在面对批评声音的时候便可能会说,我是一部反映盲人对艺术追求状态的电影,本身便可歌可泣,你怎么能批评我呢。过多的影评声音,也因为影片看似(看似两个字很重要)的内容而不忍批评,仿佛一旦批评,就要动了不尊重盲人的念头一样。实际上,对该部电影的批评,正是建立在以后类似电影能更真实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我们便引出了文艺片的最重要的基调:真实。必须承认,任何的艺术作品都是经历了人为加工的,我们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以艺术的方式无限接近这种真实。借此,文艺片分为两种真实,一种便是镜头原原本本的叙述,不做过多导演感情的介入,如《小武》等,另一种,便是韩杰的《hello!树先生》一般,故事本身的神魔气质,并非原本生活,而是导演面对现实的无奈感造成的一种艺术气质。
《盲人电影院》最缺少的,就是真实,无论是原原本本的真实,还是艺术气质的真实。刻意的故事,加刻意的煽情,呈现出来的,均为刻意,而非现实。这种电影的坏处在于,我们一旦观看完毕,理直气壮地认为,北京东城区的“盲人电影院”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候,会被现实碰得灰头土脸。换句更直接的话说,多少盲人慕名前去,就有多少盲人失望中离开。这就是伪现实主义的坏处,它比商业片更具备欺骗性。
编剧陈舒和导演路阳的基本问题正在于,有现实主义的态度,而无现实主义的真实。他们力求在现实中找寻一种合理的表述方式,以求展现自己的情怀,可他们找到的,永远与最大的真实隔着一层玻璃,虽然透明,但却格格不入。
他们的创作模式,逼迫他们放弃用电影的方式关怀当下的故事影像,不能再拍现代片了。所以,走到《绣春刀》的明朝末年来,是其创作风格的必然。电影《绣春刀》并非真实的锦衣卫生活,但却承载了中国酱缸文化的情怀,也因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当下较远,影迷根本没有生活体验进行对比,所以可以直接面对导演的情怀态度,而不是通过“真实”去跟编剧导演较真于剧情某些桥段。
很多文艺片要解决的,依旧是真实性的问题。我们不能拿着虚假的情怀态度来制造虚假的故事。优秀的文艺片,至少应该是编剧、导演“感同身受”式的情怀介入的,它首先应该是编剧、导演的生活故事或者生命体验,这样才能保证影片的纯色。
文艺电影,也不能因为自身叙述故事中的某些感人事迹而给自己做挡箭牌。故事人物的底层、弱者、偏远等等,并不直接等同于文艺性的强劲。而要实现优秀的文艺,别无他法,只能依靠“真实”二字。
本文发表于北海晚报•马庆云文艺点评专栏。
《盲人电影院》影评(十):看不见的那点儿疯狂绚丽
看完《盲人电影院》,我的第一反应是到处去找电影里面的曲子。我特别喜欢里面的音乐,私下以为,如果换了音乐,故事和画面的感染都要不一样。可惜,我没有找到原声。一搜,出来的都是天堂电影院之类的,欧,不爽。
这部电影就像这些我找不到的原声一样,被悄悄掩埋。
如果不是因为《绣春刀》,我不会认准路阳这个牌子。如果不是因为路阳,我也不会去找《盲人电影院》,也不会获得今晚这种悄然的、秘密般的澎湃感受。
之前看的一些访谈里面,路说过,盲院是一部小清新电影。于是,我就抱着看小清新片的期待去找这部片子看了,然后就有点儿超出预期的惊喜。个人认为,电影里面的情绪,不是小清新这么个形容词就粗糙概括的。何况,那年还没有流行小清新这个词,电影也完全不是裹在小清新露珠里做出来的。主角陈语是有很多茫然和挣扎的,用那年里比较流行的形容词来表述他,可能会是“如困兽般在生活的牢笼中,困顿而窒息”吧啦吧啦。不过,在这部“掀起了一股清新之风”的电影里,他的困顿被表现得比较乐观。
虽然陈语被生活所困,找不到好工作就会被甩掉,面试了N家都不成,不得不成为“专业卖碟”的。但是,除了偶尔羡慕一下别人的生活、唾弃一下自己的处境之外,他似乎并没有太多抱怨。他甚至接受了每个月800块钱的讲电影工作,和一个老头子每天招待一群盲人。
嗨,多随遇而安。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看起来的确get了“随遇而安”这一技能。不仅如此,这个拥有相当人性闪光点的年轻小伙子还能在借钱去和女票约会的境地下,还为电影院的观众付了几百块钱的赌债。
难怪,他会被不谙世事的小卖部女大学生看中。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为片子里的爱情元素讲两句好话。老高那将忘不忘、最终凝结成一朵小花儿的往期爱情,刘梅和张老师的同病相怜日久生情,小欧傻傻很单纯的暗恋,还有陈语岌岌可危无比现实建立在月收入X千上的恋情,每一段都让我觉得亲近。大概因为每一段都在身边见到过。无论是好是坏,每一段展开来都是一个好故事,东塞塞西补补,又是一部小清新呢。
好吧,说正经的。
我是真的很喜欢老高那段。一朵反复出现的花,就凝住了半生的记忆。回想老高一开始看到陈语的吊坠,看到里面的花纹,脑子里闪现的旧时光......是了,老高说自己不会忘记想记住的事情,他把那些事情都凝成了琥珀,安在脑海深处。
直到他在影院里说“想不起来了”,我真是惆怅啊。
愁死我了。
但爱情不是这片子的重点。那种兵荒马乱吃饭都担心下一顿的拮据日子,谁还能把爱情捧在手心里。我猜,路也有因为窘迫而委屈了爱情的日子。虽然他在这部片子里对陈语的爱情危机表现得比较轻俏,不是那么重要。也许,因为,陈语是个很理想化的人物。
他的现实是无奈的,他的态度和际遇,都是理想的。
我们都是小人物,小人物就是茫茫人海里一翻一堆,但不重样儿。于是,陈语就集合了这些不重样,成了一个理想。理想地冲进了盲人电影院,理想地被留下,理想地适应了给盲人讲电影,理想地展开了后面的温情好故事。
但我觉得,在故事之外,和电影不分离才是路当时的私人私心。电影是路当时的渴望。所以,陈语际遇的理想化,是他那份渴望的一个小小寄托。这是电影的个人情结。除此之外,路还在很多细节里有意无意表达了自己对电影的看法,抒发着自己的期许。我本来想八一八这种个人情结,可是又觉得没什么好八。这是第一部啊,怎么能不允许人家投射自己的理想。
路很会讲故事的,尤其是这种无奈的故事。明明惨兮兮的,还乐颠颠地过。陈语是这样,那些盲人也是这样。唯一不快乐的张老师,也找到了快乐接受生活非难的理由。所以,电影里最美的,是希望。看不见也好,没有工作也好,被甩了也好,老年痴呆了也好,人和人彼此照顾惦念,就有很多希望。生活不必太光芒四射,不非得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生活里面,自己身边的人都拥有温暖的好意,就很好,就有动力,有意思。
故事嘛,那么认真干嘛,有意思就够了啊。暖烘烘地把胃都捂舒服了,那不是很绚丽吗。
最后,此片很好,虽然个人情结蛮有的,但是不青涩。棒棒哒。四星半推荐咯。
(我也惨兮兮的,明明困得睁不开眼睛还打开电脑写这个,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为了看起来乐颠颠,我也是蛮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