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守望者》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守望者》读后感精选

2021-03-06 01:1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守望者》读后感精选

  《守望者》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望者》精选点评:

  ●让人心生敬畏的小说。

  ●前两篇关于知青的,后一篇关于学者的。 知青返乡的消息如同暴风雪一般,席卷了北大荒寂寥的大地。知青们悸动的灵魂失去了理智。不难想象,十年的压抑然后释放,一片混乱的结果。一代人奉献出青春和热血,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热爱? 学者的死去,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吗?世俗眼中对于学者,对于成功的定义。人言可畏,殊不知,言论也是可以杀死人的!为了生活的重担为了家庭的责任,妥协也是一种选择。

  ●本书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小说,又像是一部纪实文学传记作品,身为兵团知识青年的大作家梁晓声老师好似在写他的日记,前半部《今夜有暴风雨》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两篇小说向我们深情而又真实的描述了七十年代末期北大荒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的真实生活和情景的写照。第三部的《学者之死》是在讲述作者的一位研究历史文学的真正的学者在生活中悲哀惨淡的一生。本书像是一部留声机电影把我们带到了当年那个真实的故事情景中,深感震撼!触动心弦!

  ●好的故事带领我们走入那个时代,让我们在书中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无奈。一向不太爱读这类书籍的我也是第一次体会到知青文学的魅力,在一点点被知青们的欢笑与泪水感染。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去学习去反思的地方,他们是时代的标杆,是理想和生活的守望者。

  ●上一次读梁晓声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大学往事了,如今新版重读,我自己也已置身边疆。“最北最冷最忠诚,最偏最远最放心”不再只是边防哨所的誓言,也成了我要为之奋斗的承诺。对于知青岁月不由地生起了心有戚戚焉的感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就是以战天斗地的方式表现出来。知识青年大把大把地挥洒着热情,无暇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的青春是那样纯粹,心中激荡着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的幻想,对美的向往,对爱的渴求。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出版社,20181029。20181101读完。收录了《今夜有暴风雪》,初中时看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是时间久远,已记不得电视剧的内容,但只是印象中里面的人物都是轰轰烈烈的存在。今天重读,感受很多,无论是在北大荒开荒,还是集体回城,那一代人都显示了毫不犹豫的决心。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

  ●以前读过梁晓声的散文,觉得一般。第一次看他的小说,还挺惊艳的,是被那种简单、朴实、真挚的故事情绪惊艳的。就算是很久远的小说背景,读起来也没有隔阂,真心被知青的执着与对理想的坚持所感动

  ●《守望者》是梁晓声先生的中篇小说选集,囊括了《今夜有暴风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学者之死》三篇文章,前两内容是关于“知青”的。

  ●这本书由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学者之死,三篇小说组成。

  ●知青文学,热血青春。因为信仰,所以执着。这是一本令人心怀敬畏的小说合集。

  《守望者》读后感(一):相仿与偏离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最早提出“整体文学观”的概念,大意为批评文本要将其置入文学传统中去观察。 若从这个角度看“知青文学”流派的衍生,梁晓声、孔捷生和韩少功的早期作品的确70年代末期文学景观中,呈现出一种“相仿而偏离”的叙述重心。(这里,丁帆将梁一代作家的写作表述为知青身份“主体性”的确立。) 我们看到,《今夜有暴风雪》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再现历史时,与“伤痕”、“反思”的情绪不同。一是更加注重私人经验的表达。兵团知青的政治身份与遭遇不再是叙述的重心,作者坦诚的选择了知青间亲情、爱情与战友情渲染,笔触回归到“人”本身,政治和历史成为了隐藏角色;二是矛盾结构的移置。暴风雪、鬼沼、大林莽与兵团战士战斗精神的矛盾,更迭了70年代弥漫出“政治牺牲品”的悲观。然而吊诡的是,在公共认知中“知青边缘人”和“政治伤痕”的二元对立,却在知青作家的笔下呈现出一种热血、温情、感动而不失理性的表述,他们尝试表达着曾经窥见的“政治人格”的背面,如《土地》中“我”看到副指导员哼唱“禁忌歌曲”、战士们附和着苏联歌曲《三套马车》、大家围炉夜话畅想着“忘忧果”等等…这些真实的情感,则拜残酷自然环境所赐。 在这里,批评者似乎没有断言创作者“偷换概念”的权力,然而“历史经验”这种东西,谁又能在现实与虚构中摘的清呢?

  《守望者》读后感(二):《守望者》读后感

  即便生活充满磨难与艰辛,我依然守望着那片土地。守望着心中的自己。这是《守望者》这本书扉页上的话,也是作者内心的剖白,作为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梁晓声也曾是其中之一,定能深刻感受体会知青的所思所想。也使得他得知青文学更能打动人心,更加真实。

  《今夜有暴风雪》描写了北大荒的知青在得知返程手续有可能拖延不给办,出现一系列的事情,书中用倒叙及插叙的方式描写了一些知青,他们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

  曹铁强可以说是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他是工程连的连长,一个正义凛然的形象,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得一些做法,但是在那个时代,真的就存在这样高尚的人,尤其是郑亚茹费尽力气才给他争取的大学名额,他竟然在别人一句话的质问下,就放弃了。真的让人匪夷所思。可以想象,当初这些热血青年,肯定也是抱着报效祖国,改变北大荒落后面貌的思想来的,但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的,他们毕竟是从城市里来,比如上海 北京,在北大荒,生活 饮食方面和城市是天壤之别,而且,远离父母亲人,不知何日是归期,大多数知青也是渴望回城的。

  郑亚茹,应该是这部小说最真实的一个存在,我们在书中可能觉得她自私,妒忌,但正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人,才显得作品丰富。她可以为了爱人低下身来,带着曹铁强走访领导,托关系,换得一个大学名额,妒忌裴小芸,不安排人和她换岗,最终导致裴小芸牺牲在第一次站岗的地方。为了回城,不考虑泄露会议内容可能会造成的不可控制的局面,打电话通知别人,说了会议内容,其实想来,她的这些做法,换做在自己身上,是不是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呢?

  上山下乡,特殊时期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心里的酸甜苦辣,可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想他们现在看到这些文学作品,心中定是感慨良多,在自己曾经洒下汗水和泪水的地方,一定也有许多故事在心底久久不能忘怀。

  《守望者》读后感(三):谁在守望他们的青春 ———《守望者》

  人类发展到快餐时代,很难停下脚步总结人生又是多么矫情的事儿,可曾经人与事真得要缄口不提,落于尘埃吗?有位有过“知青下乡”经历的书友说,自己是哭着读完这本书的,我想其中的缘由莫过于在这本小书中,回望了自己青葱岁月,而后陷入深深地感伤。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春里那些稚嫩的执着也许会在生活渐渐褪去,但那些爱情与信念却仍旧历历在目。《守望者》给所有的知青一扇窗口,打开记忆的那一瞬间,眼泪再也忍不住…… 有着为祖国建设奉献一切的精神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向着这一主题迈进,知识青年不再以脑力劳动为国出力,而是依靠手中的农具来改造这个国家。“北大荒”这三个字,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更代表着千千万万知情人共同的回忆。《今夜有暴风雪》选择这里铺开整个故事,生动而真实可信。寒冷的北大荒象征着冰封的时代,在这个天寒地冻的天地间,一批又一批等待着归乡的契机,茫然而无能为力,年轻的一代用自己青春支撑着渺茫的希望。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刺骨冰冷的雪夜,一群群知情围绕篝火狂热的歌舞。想象这样的图景,不禁由衷赞叹热血沸腾的青春,更为知识青年保护火种而感动不已。 在那样一个红色掩盖一切颜色的时代,爱情也用一种朦胧不清的姿态显现。爱情这条支线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曹铁强、郑亚茹和裴晓芸三个人感情纠葛让整段故事多了一份惆怅。这份愁肠百结来自于那个时代,没有苛刻的成分标签,又何来对生命的不甘心。但这份愁肠百结也不全来自于那个时代,因为时代只是促使人性显现的加速计,一切还都来自于人本身对爱执着与焦虑。故事的结尾没有人得到了期望的爱情。但所幸,他们都已成长,少了一份狂热,多了一份释然,就想郑亚茹归还的那一捧雪水,面对青春里的爱情,微微一笑,永不回头。 合上书本,拿下眼镜,书中的文字幻化成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场景,远远离去,淡淡消散……对于那些曾经青春年少,知识青年们不提,或许是因为它已然成为身体中的某种隐秘,永远不可忘怀。

  《守望者》读后感(四):长歌当哭

  我几乎是全程哭着读完梁晓声先生的《守望者》的!想先生写此书的时候是不是泣血而成呢?

  读书会这次推荐梁晓声的书,知道他、读他应该是在中学时代,现在感觉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文学对于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领。

  当取到《守望者》这本书,工作原因晚上临睡前才开始翻阅。可是,刚刚才几十页,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了……我放下了它,怕会睡不着,明天还要上班。

  《今夜有暴风雪》没有读完的时候,小憩了一会儿。此后,变一发而不可收!

  《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学者之死》!我在哭泣中读完了它!

  及至现在写这些文字,我才发现,我对于最后一篇的误会,我落下了后面两个字。读到吴谭死了的时候,我竟然大哭起来!

  《今夜有暴风雪》里那些在艰苦生存环境中依然保有温暖人性的人们让我的眼泪刷刷地流着:第一次领到枪去站岗、以神圣的责任感坚守岗位、在暴风雪中被冻死的姑娘裴晓芸;为了公共利益保护国家财产而英勇地献出宝贵生命的刘迈克;暴风雪之夜,阻止了砸军务股档案的行动,组织了扑灭烈火的战斗的曹铁强;小瓦匠单书文兄弟俩;总是在关键时候及时出现的老政委孙正泰;还有秀梅,还有那只通人性的黑豹……我留着眼泪在暴风雪中与他们的命运一起沉浮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们依然没有泯灭对于美的渴望与追求,抑或正是这样的渴望与追求,才让他们依然保有美好的人性!

  《学者之死》则是在哭泣中看完的。一个学者!一个要食人间烟火的学者!一个死于人间烟火的学者!悲哉!悲哉!

  读到他因为孩子读书进不了学校的时候,忽然想起早上吃早餐的时候,那个在早餐铺做葱油饼的妇人的无奈:女儿在实验学校读九年级,儿子在私立学校读走读,她无奈两个孩子不能够一起读书,女儿是从罗河直接并入实验学校的,儿子想进实验学校,必须买实验学校学区的房子才可以,而学区房是很贵的,要几十万,做不到的。这,真的无能为力!如同吴谭,他的孩子上学,托人还要八万!而且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梁晓声先生在《学者之死》中,不仅仅是写了吴谭的死,那些隐含着背后的诸多问题很值得人深思呢!

  我不知道编者为什么把梁晓声先生的这样三篇小说放在一起。在我看来,那是知识青年与知识中年对于国家与社会的一种奉献!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祖国这片神奇的土地!

  呜呼哀哉!长歌当哭!

  《守望者》读后感(五):微爱

  看到裴小云和刘迈克死去,看到知识青年相继离开北大荒,我便放下了《守望者》。 这本书好似一部电影,开始便用一个镜头将东北平原的冰冷展现无疑。 紧接着出现人群躁动,慌乱,茫然,无助,凄凉;继而切入另一个对比的场景,沉寂的夜色里,有晶莹剔透的月,空旷的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雪,一个孤独的身影埋在分不清是月光还是雪色里;回忆由远及近的拉伸。 书中的人物形象在我这里似乎很明确了,如果我不继续思考,那么所有人物的好坏如同我喜欢的旋律,已经有一槌定音般的确定了。 人性的高尚,与人性的软点好像也已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当然,这些仅限于是我从书中看到且不需要去探索那时候生存的概念的。 裴小云是个玲珑秀气的女孩,一开始我认为她的懦弱,经常遭人排挤,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在读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她只是看起来软弱,其实她比知青队任何一个人都要内心强大。独自在北大荒成长的十年,不管有没有爱,她都是那样坚定。她是个最值得我喜欢的一个人设。 曹铁强幸运儿,是不是所有男主角的角色都是幸运儿,既走桃花运又要做英雄,而且主角的品质都是高尚的。 郑亚茹并不是心机婊喔,只是把人性里比较自私的一面演的炉火纯青罢了,她始终还是善良的,比如她最终可以选择什么也不要说出来,逃出北大荒就是,如果她真的足够自私又怎么会担心遭受良心的谴责。 小瓦匠,刘迈克,老政委等众多个人物,在故事里演绎最普通的一员,有的正直,有的胆怯,但更多的是,他们都非常的善良,有血性。就如生活中的我们,虽然都向往美好,虽然也会非常自私,但是我们都是善良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