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100字

2022-04-13 03:3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100字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一本由托马斯·索维尔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一):值得深读

  这本书值得点赞。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企业类的书籍《华为营销基本法》,这本书以华为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100多个案例,分析总结出营销管理方面的一些实用的工具,对经营管理、营销体系都有探究,想给大家推荐一下。里边的案例也都很有启发性,值得探讨。这本《华为营销基本法》不管对于资深学者还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都是一部经典教科书和营销行动指南。 此外,书中也描绘了华为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绽放的生存之道。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二):还行叭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使用资源的人用不着支付资源最佳用途的全额机会成本,资源的使用就会比较随意和粗心。

  在社会中,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建立明确的、被普遍认可的并且执行良好的游戏规则或者法制。...............................................................................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三):很好的经济学入门书

  抛开复杂的公式图形和理论,这本书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来介绍经济学的原理:稀缺资源配置,自由交易,人力资源,工商业,政府,国际贸易等等,在广度及现实性上非常出众。在“思维方式”这一点上,把稀缺配置和自由选择的好处贯穿到每一章节,尤其是人力资源这一面上,给我的感受尤其深刻。但另一方面,广度之大却有点缺乏体系和严谨论证,不少章节挂着个标题,内里却还是在讲自由交易的内容,而且对于其他竞争性的理念,通通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打回去,对与外部性影响以及长短期决策相关的内容则是不提或是一笔带过。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四):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作者Thomas Sowell。

作者秉承自由主義,認為自由市場可以解決經濟的大部分問題,正如醫師相信大部分病可以不治自癒。 價格可以調節供需,從而達到資源配置的效果。 以行政手段控制價格,往往違背了經濟規律,結果是事與願違。其實,管制應該也不是不可以,問題出在只管制了價格,卻沒有改變供需。

但是作者恐怕有些一廂情願,世界並不僅僅只有經濟。比如,國家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不可逾越的最大的管制。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五):不要被经济自由主义忽悠瘸了

  

作者显然是故意在大力宣扬自由主义,他并非不知道自由主义的缺陷,可他只字不提。

只有价格在真实反映价值的时候推行自由主义才合理,但很多时候价格是不反映真实价值的。新冠肆虐的时候口罩被推到天价,难道真的维持天价让部分人群暴漏在危险中是正确的选择么?不,这个时候控制价格和产量保证大部分人都能受到保护才是对的,因为新冠肆虐后造成的损失对整个社会来说会更大,而这一点没法反映到当前口罩价格上,因为卖口罩的人只会考虑自己的短期利益。自由市场失效了。

但是除此以外作者其它方面,比如举例子,讲解复杂概念等等都做得很好。还是很值得一读。

读的时候记得不要被忽悠瘸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六):除了唠叨值得一读

  老娘居然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了!!!

  虽然是经济学本科,但实际上我确实没有好好学习过经济学。凭心说,这可能是我除了高中政治经济学之外认真阅读的第一本经济学读物,也是我个人阅读历史上的第一本经济学读物。

  除了唠叨,一切都很好。

  大家说我读书快,其实我现在读书追求的是读能读懂的,有需求的,我并不要求或者说奢望自己读懂每一句话,记住每一个细节,知道这个细节在哪本书里有,回头有需求再看就好了,不然没得用也是会忘记。

  对于这本书而言,

  1,我更多的理解了系统的思维。在阅读的某一个瞬间,我甚至想再去看一遍蝴蝶效应。凡事并非这么简单。

  2,我理解了经济学和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

  3,我从非人性,仅从经济学层面了解到了计划经济为什么必然失败。

  4,我居然被一本经济学书讲得爱国了。

  5,这本书实际上写的相对中肯,包括了哪些情况适用于市场经济,而哪些情况反而适合政府出面等,并非一锤子咬死自己所支持的观点。

  真的,除了唠叨都挺好。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七):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又可以说是一门选择学,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在牛的数量不能突然增多的前提下,如果拿牛用于产奶进而制作奶酪获得的收益更大,那么用于做棒球手套的牛皮就会减少,棒球手套的价格就会上升。奶酪和棒球手套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息息相关。

  作为消费者来说,我们痛恨卖方获得的巨大利润。但是利润又是种激励,因为竞争卖方才有动力去提高质量。在非营利组织中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不顾成本的问题。

  目前的高薪职业都需要前期投入很多的学习成本,也有“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的说法。对我们来说,报酬意味着收入,但放在整个市场中他是配置“劳动”这一资源的方式。

  时间这一因素对市场有很大的影响,要想在贫穷国家设立企业需要经过更漫长的政府审批程序,在漫长的审批过程中市场情况一直在变,这对投资者来说承担的成本和风险更大。政府政策通常在很远的时间以后才能凸显他的效果,然而许多政府内部人员的关注范围仅仅在下一届选举为止。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八):原来成本不只是我认为的那个成本

  按照评分找到的这本书。刚好微信读书有电子版,在疫情期间开始读。带着中学学的鸡毛蒜皮的经济学知识,还有为数不多的生活经验,翻开了第一页。

  这本书,通过正式地解释各种生活和网络中常见和你都会用到的经济学名词,来让读者明白,我们平时理解的经济学和真正的经济学不一样。例如: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成本?然后进一步通过历史上生活中出现的公司,政策,生活上的变化,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颠覆我们对日常生活想当然的简单的理解。比方说:第三世界国家是不是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没有外资的输入,是不是就能保护本国的企业经济?房屋管制真的能让人民又便宜又方便地租到房子吗?为什么在治安管理不好的地方,商店卖的东西很贵?

  作为一本经济学入门书籍,作者的语言流畅风趣,不故作高深。举例子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片面的问题,但他的例子都很近代化,平易近人,不是什么经济史上考古的例子。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作者对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不满。例如:罗斯福政策,房屋管制,贸易壁垒等等。当然这和作者的流派有关。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美国当代杰出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所以,我什么他如此反感政府干预自由市场经济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作者观点有些地方有失偏颇,但是作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这对我而言,是新的思考方式。多了一个角度看事情,看待世界。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九):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所有的经济制度,不论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还是其他,本质上都是协调商品与服务生产和分配的方式,不论效率是高还是低,是出于自愿还是非自愿。个人或群体自然地都希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贡献能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是他们的抱怨或冲突只是余兴节目,真正的大事件是所有人共同努力,制造赖以生存的产出。不公平的比较与互相残杀的斗争只是社会闹剧,却成为媒体、政治以及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脉。 通过将合作性的活动——不论是雇主与雇员关系,还是国际贸易或其他合作——描述成零和竞争,拥有权力的人用文字或法律将他们的错误观念强加于人,并引致更糟糕的负和博弈。如今,一个既没有知识又没有金钱的年轻人会发现,几乎不可能通过长时间无薪工作,来得到对未来职业至关重要的知识;但是在过去,很多人都能够这样做,包括伍尔沃斯,他通过这种方式脱贫致富,并成为那个时代的零售业巨头之一。 那些持有零和思维的人,将产权仅仅看作富人的特权,而富人削弱、破坏了这种权利,并使第三世界中的穷人无法在现实中得到产权,进而剥夺了这些穷人脱贫致富的机制。然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同样贫穷的人正是通过这种机制富裕起来的。 不论经济学多么有助于理解诸多问题,它都不可能带来感情上的满足,媒体和政治经常对问题进行更个性化或者戏剧化的描述,但经济学做不到。枯燥的实证问题很少能够像政治运动或道德宣判那样激动人心。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关心众人福祉,而不仅是让人兴奋的事物或自身的道德优越感,那么就必须探讨实证问题。这里面最重要的区别可能就是,说得好听和做事实效。对于政治和道德宣讲而言,前者就足矣;但是对于社会大众,特别是穷人,要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说起来动听远远不够。对于那些愿意静下来思考的人,希望本书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工具,使他们能够从逻辑推论和经验结果上来评估政策和提案。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十):价值、稀缺、成本

  这本书看到一半,由于另一本书也非常吸引我,且是没有接触过的领域,转去看另一本了,先写点想法。

  首先,是我一直以来的感受,学科是相通的,当读的书越多,这种感受越强烈,尤其是这个领域在另一个领域得到呼应,会让人非常开心,这大概是读书的乐趣之一。

  然后,是价格的衡量。价值和价格其实是分离的,作为理性人愿意付出的价格是边际替代成本,不应是沉没成本,也不应期由于稀缺性决定的。

  当理解这一点后,再去看很多人追求和选择的东西,你会看到很多误区。

  这个误区,有可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用沉没成本和稀缺性衡量价值的思维定势造成的。

  稀缺,只与需求多少相关联来衡量价格,那无关对你个人的价值。

  沉没成本,大部分情况不应考量(我暂时没想到考量的时候,话不能说死),可以换一个思维考量的衡量标准是,替代成本,替代这个选择的成本。

  第三,真正的价值衡量来源于你真正的需求和选择项。

  其一,在饿着肚子时追求宝石,你是否真的衡量了真正的需求?是别人灌输的还是自己真心需求的,这是为什么对自我挖掘这么重要的原因,少了对于锚点的挖掘就如飘浮的船,风吹哪边就往哪边飘,有人用宗教信仰替代自我挖掘来做锚点,看起来会相对坚定一些吧,但有些舍本逐末吧;

  其二,当你的选择项无几时,做出的选择其实就会与需求偏差,选择项扩大会让选择更符合需求,这就涉及到信息不对称,解决的方式是让你看到选择,或者被选择看到。

  第四,系统性思考。我在读一本提到系统性思考的书时始终有点觉得模糊不清,就是你如何知道这个系统是这么运转的。其实经济学、心理学、生物、物理……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让你知道这个系统运转的原理。这个课题需要太多积淀,因此作者放弃了解说,直接告诉读者,这个系统是这么运转的。

  暂时写到这儿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