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的律动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经济的律动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8 02:10: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的律动的读后感大全

  《经济的律动》是一本由徐远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的律动》精选点评:

  ●最受教的几点是,汇率与利率的联动,户籍制度会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以及汇率涨跌与经济基本面的关系。

  ●书里把一些现象总结为理论的演化,或者把一些理论结合现象具体说明,都让人获益匪浅。我们这一代,有幸经历了gdp两位数增长,98房地产改革、2001WTO,回头来看庆幸于执政者的开悟。政策红利在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历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现在我们的增长模式面临革新,在这样的断层线地带,纠结彷徨都顺理成章。既然已经享受了红利的温存,那么就得有均值回归的觉悟。

  ●徐远,北大国发院金融学教授,此书是他的一本杂文集,分为上下篇。上篇集中于自己的求学经历、名家学说,占全书30%,有了解过经济思想史的朋友基本上可以跳过,意义不大;下篇围绕利率、汇率、SDR、城市化、房价、美联储、互联网金融、我国IPO改革进行了常识普及,其中SDR和IPO对我帮助最大。文章跨度在11-17年不等且质量不均,体例类似于专栏结集,这样的缺点除了重复过多以外,还有由于时间跨度导致的某议题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其实本书出版于18年,作者要是上点儿心把文章整理整理也不会这样。最后借用作者的话,政府要防范金融风险但不是防范金融,转变简单粗暴的监管方式和引导,我国改革还任重道远。

  ●写的挺好的,因为是专栏合集,缺乏系统性,不如持续关注作者的博客

  ●略读,很散很散,给老婆写的序也能自成一章,也是服了

  ●准4。还是有不少不错的经济学见解,比如越降越高的杠杆,一直上涨的房价。但过时的凑数文章略多了。

  ●让我理解了真正的经济学学者并非像原来自己想的那样只懂得理论。市场很重要,市场关系也很重要。感受颇深,谢谢香帅谢谢徐教授。

  ●喜欢香帅老师!也发现自己喜欢经济学,这本书给我做了很好的科普,作为门外汉,非常羡慕那些对经济现象可以指点江山的人,我却很难提出质疑。不过从写作手法上得到的启发是,要论证一个观点,需要重复说明,以123的事例来说明,看起来basic,实则很管用,在出分析报告的时候可以借鉴,不要散而乱地说一堆

  ●经济学写的这么感性,小目录写着;那些美丽的灵魂-诺奖获得者在说什么?看这本书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干货是没有的。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经济的律动》读后感(一):经济学思维框架

  坦率的说,中国经济学界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把随笔集结成书,一来缺乏统一的逻辑和必要的篇幅,很难深入剖析,二来随笔具有即时性,等成书时往往有炒冷饭之嫌。然而本书和金钱永不眠仍都是门外汉一窥专业思维的有效向导,跟越来越形而上的老一辈比,至少他们还坚持对真实想象做出解释,而不是执着于指点江山的策论

  《经济的律动》读后感(二):一个有良知的经济学家

  学习经济学,是为了不被经济学家欺骗。世面上的一些所谓“经济学家”,其功利化、夹带私货、为利益群体代言的情况层出不穷,确实不敢恭维。能通过本书认识徐远,幸甚!

  书中开头作者自述了在经济学道路上求学的经历,一个有情怀、有良知的经济学子的成长历程跃然纸上。

  后面讲各学派的观点,堪称大道至简,能深入浅出的讲出大师们的核心理论,不是一般的功力和修为。

  再后面是对一些问题的短评,论证严谨,体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感觉徐远堪称为新生代经济学家的翘楚。

  《经济的律动》读后感(三):经济的律动

  1.如果波普尔是正确的,那么人类社会的演进就是一个开放体系,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并不包含对未来社会的所谓终极真理。如此,“大彻大悟”就只能解读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自我心理满足,一种类似于“古寺青灯”的心态,而不是对社会变迁的终极理解,因为这个终极理解并不存在。 2.经济学都是一门“国师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来源、性质、积累、分配这些大问题的,并不研究草根百姓如何生存。经济学不教人如何就业,不帮助人们怎么发家致富。 3.金融着眼点并不是抽象的“国民财富”,而是具体的张三或者李四的财富。从“国家”到“居民”的角度切换,是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4.把杠杆一词借用到财经讨论中,就是利用自己的资本金,借用别人的钱,放大收益或者损失。借钱的过程,就是加杠杆,还钱的过程,就是去杠杆。 5.纵观百年经济学说史,各类学派竞相粉墨登场,考校的并不是思考的深度和逻辑的严密,而是勤奋的程度和嗓门的大小,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最终决定谁占上风的,是当时历史浪花的颜色,而不是哪个流派更有道理。 6.相对于其他经济领域,金融市场的数据是很丰富的,但是依然不能识别很多重要的问题。统计和量化不能代替思辨,由此可见一斑。

  7.可是世间还是有早起的鸟儿,以及自以为起得早实际上起得晚的鸟儿,于是就有了赚钱和赔钱的投资人,这是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的现象。但是,这一点在自以为精细但是其实依然很粗糙的统计分析中,是根本无法识别的。

  8.我脑子里的经济学方法论,可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从现象出发”“约束条件”“真实世界”。

  《经济的律动》读后感(四):经济的律动,找到“律”太难,不然就仅在“动”

  

5月2日阅读打卡

1. 《经济的律动》(作者:徐远,全书阅读完毕)

2. 可能我的专业能力还不够,总得来说,本书的整体内容不够出彩,但也值得一读,算是徐远教授的过往文章合集,其中部分文章的预测内容(关于汇率和房价)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3. 有个说法,“我们为什么要降杠杆,因为我们穷啊”,关于这个说法我的理解就是国内经济虽然看上去繁荣,实际上就像一家公司,总资产高,但负债也高,所有者权益的总量占比低、增长慢。这种玩法的关键在于“利率”,如果利率过高,每年需支付的利息可能超过当年创造的利润,本书的下篇就重点讲到利率,本书用“利率是车”作为利率这一章的名称,我想其表达的更多是利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4. 紧接着本书就提出“越降越高的杠杆”,因为利率的高低,天然对接着杠杆的高低。这里面直接剖析了国内经济结构的关键特征,说明为什么杠杆越降越高?因为国内经济结构里面国企的占比高,当通过加息、缩银根来去杠杆的时候,资金天然流向信用更高的企业,在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社会,资金会向大企业集中,但是国内则都向国企集中,使得民营经济拿不到钱,在国有企业效率还比较低的环境下,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特别是后续的刺激政策往往效果也不好,因为所有的钱都优先流到了国企手中,只有大水漫灌,民营企业才能拿到钱。

5. 这个思路放到房地产行业,由于国企在资金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过于明显,地产又是一个大的蓄水池,这样就使得钱又大量的流向房地产,对于社会结构的负面冲击就很大。所以这也理解老板并不认同未来的地产发展会向国企集中的观点。实践来看,国企的去地产化的逻辑也来源于此,而且这个动作开展的也越来越快。

6. 本书讲到“汇率是马”,其中反复强调的“8·11汇改”,就是人民币不再只盯住美元,而是盯住一篮子货币,在今天看来实在是意义非凡。在疫情过后,人民币的地位不一定有大的提升,但是美元的地位一定在持续下降。

7. 本书讲到对于宏观的概述“增长是个长期问题,波动是个短期问题”,以宏观经济最经典的索洛增长模型,用生产函数描述经济增长产出(Y)=F(资本(K),劳动(L),生产技术(A)),经济的增长始终围绕资本、劳动和生产技术展开,本书从以上角度再进行了展开,实际上就是发展经济学的内容。

8. 在讲到增长问题时,本书提到“十八大提出的经济翻番的最低要求(2010-2020)”,这就要求每年的GDP增长率的增速不低于6.5%。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文章提到“超越小学算术,考验政治智慧”,其中说到经济增长本来是果,现在变成了“因”,关于保增长在逻辑上本来就存在问题。所以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重点不是保,而是改革,数据是容易做上去的,但是遇到改革深水区是困难的,这就十分考验领导人的智慧,并且也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经济GDP增长也有没到4%的时期,但未后来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9. 宏观经济不得不提凯恩斯,作者对于现在凯恩斯主义的滥用很是反对,凯恩斯主义不应该成为观点的托辞,而是应该成为一以贯之的政策思路或研究方法,凯恩斯最为有名的论断之一就是“未来我们都死了”,特别是当前美国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到底对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到时候我们可能也还没死,但也可能被搞死了。

10. 作者关于房地产的论断,总结来说,就是在当前约束条件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健康的。重点就是在这约束条件上,作者认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很多约束条件上存在差异,所以市场上常用验证泡沫的指标“房价收入比”、“房租比”等国际值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我部分赞同这个观点,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特殊性,但是经济规律总不会骗人,每个高歌猛进的泡沫都不是泡沫,只有大家觉得它是泡沫的时候它才是泡沫。所以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经济的律动》读后感(五):大师理论简述,经济与金融时事评论:3.5星|徐远《经济的律动》:

  全书是作者2010-2017年之间的文章的合集,分上下两篇。上篇简单介绍经济学界一些著名大师们的理论,下篇是经济与金融的时事评论。

  个人觉得上篇非常有价值,作者用及其简单的文字概括了大师们的思想与贡献,有许多是我有误解或不了解的。比如说:斯密强调的是分工和市场的重要性;纳什认为市场是很重要,可是市场机制很多时候是不适用的,比如“博弈”的时候。

  下篇的时评,有不少已经过时了,作者要是对读者认真负责的话,至少应该重新改写一遍这些时评,注释以下写文章后文中的事情的发展。另外专业性比较强,有不少内容我看不懂跳过了。

  总体评价3.5星,其中上篇4星,下篇3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102

  2:很多企业在2009—2010年借到了钱,杠杆率已经上升了,这时候又来了宏观调控,结果只能是加重企业的利息负担,同时压缩了企业的营销和盈利,所以才有“越降越高的杠杆”。#106

  3:波普尔的论证过程非常简单,其实就是三句话。第一句,人类社会的演进,是由知识的增长驱动的。第二句,知识的增长是不可预知的。第三句,因此人类社会的演进也是不可预测的。#130

  4:分工在斯密的理论中的确非常重要。稍微往后面读几页的话,斯密强调了“分工的程度是受到市场的约束的”。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中,分工是很不发达的,所以斯密强调的是分工和市场的重要性。#666

  5:纳什的贡献在哪里?斯密说市场重要。纳什加了一句:市场是很重要,可是市场机制很多时候是不适用的,比如“博弈”的时候。#668

  6:既然市场能够带来繁荣,为什么在这么多落后国家难以建立有效的市场呢?建立了岂不就一劳永逸了?问题问到这份儿上,答案也就不难了:市场的建立,也是博弈的结果。换句话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市场或者是繁荣的结果,而不是繁荣的原因。#675

  7:科斯教授的真正贡献,在于指出通向繁荣的“市场”不是“免费”的,而是有“成本”的。否则,如何解释在落后国家建立市场如此之难?企业的存在,不过是这一洞察的实证注脚而已。市场运作成本很高的时候,就会被替代,比如被“企业”替代,或者被“政府”替代。#728

  8:其实麻省理工学院的掌门人萨缪尔森曾公开承认自己的方法存在逻辑上的谬误。各位看官,掌门人说自己的方法有逻辑谬误,相当于公开举白旗认输。然而,这毫不妨碍他们的方法后来继续大行其道。#745

  9:诺斯的博士论文,写的是美国人寿保险的历史。正如诺斯自己所说的,历史的演化是“路径依赖”的。#801

  10:尤金·法玛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研究中,确立了资产的回报率在短期内不可预测这一结论。所谓短期,就是一天、几天、一周、几周、一个月、几个月,直到一年这样的时间跨度。#904

  11:这个有趣的逻辑,通常被称为“市场不可能完全有效定理”,由另外两位金融学者赛佛·格罗斯曼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现,后者也是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前者更是金融界公认的天才。#936

  12:罗伯特·席勒的主要贡献,是发现股票的回报率在长期,比如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上,是可以预测的。#944

  13:然而70年代发生的新情况是,通胀没有换来就业和增长,以前的分析哪里错了?错在以前的实证分析里没有考虑预期的变化。#1020

  14:想想古今经济学大师,靠着经济学发财的,还真想不出来有谁。凯恩斯可能是一个,可是主要靠的是投资。大名鼎鼎的欧文·费雪、保罗·萨缪尔森等人,在现实世界里的投资和预测,都是一塌糊涂的。#1086

  15:这样一来,经济和金融的区别就清楚了。经济学是“上帝”的学问,讲的是“国民的财富”。金融学是“百姓”的学问,讲的是你我他的财富。#1119

  16:但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与“政府主导”是有本质区别的。需求管理是在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基础上,对市场的运作进行“微调”。基本的逻辑,是萧条时期的总需求不足。#1208

  17:2015年夏,A股的一个奇观,是好几次的“千股跌停”。背后的力量,无非是人们急于卖出股票筹集资金降杠杆,却缺乏交易对手方,因而导致流动性枯竭。#1295

  18:看数字的话,“二战”以来,美国的总体杠杆率,也就是社会总债务和GDP的比率,从125%增加到250%,翻了一倍。注意,这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发生的。我国的杠杆率也从1980年的50%左右上涨到目前的250%左右,上涨了五倍。2008年以来上涨尤其快,从150%上涨到250%。#1309

  19:比如日本,其外汇储备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但是日本居民和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拥有大量的海外资产,并通过这些资产获得投资回报,这就是“藏汇于民”的实质所在。#1871

  20:这个体系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算过分。这是有史以来大家第一次坐下来,协商建立一个国际货币体系。“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人类的日子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功不可没。#2132

  21:就像后来的特里芬悖论(TriffinDilemma)指出的那样,“怀特计划”有内在的逻辑不自洽。简言之,这一计划依赖于美国的贸易赤字,只有这样其他国家才能拿到美元,国际货币体系才有流动性。然而,美国的大量赤字,却会给美元带来贬值压力,让其他国家不愿意持有美元。#2149

  22:25年之后,当“怀特计划”破产,IMF设立特别提款权时,几乎是照抄了凯恩斯当初的计划,更加证明了“凯恩斯计划”的优越性。#2161

  23:最后,倘若拉长历史的视角,“二战”以后很少有国家(地区)能够保持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地区)行列。除去富于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国家(地区),亚洲四小龙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从这个角度讲,四小龙是无愧于“奇迹”一词的。#2694

  24:要想让农民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就要让农民对现代经济的主要载体,也就是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农民先进城,做城里人,充分参与城市经济生活,这样蕴藏在人体内的巨大潜能才能生长、爆发。#2883

  25:国际经验上,日本、韩国的高速增长,都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而随着城市化的基本完成,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2890

  26:我国的财政体制下,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吸引工业并获得长期的税收,是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果真的改成商住用地,长期的收入怎么办?#3215

  27:私人之间的借贷、专门的“抬会”、民间的高利贷等,一直都是存在的,在江浙等地还很盛行。这些金融形式,也是对现有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反应,在这个意义上,和互联网金融并无不同。#3952

  28:其实,不管怎么看,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也都是“民间”金融,只不过利用了“互联网”的手段而已。你看P2P、众筹、第三方支付,哪一个不是“民间”的?#3973

  29:回头看2009—2012年这一轮【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令人唏嘘。市场化定价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却迫于压力半途而废。#4459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