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美元读后感1000字
《管理美元》是一本由【日】船桥洋一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管理美元》精选点评:
●了解广场协议的标准教科书,资料翔实,角度全面。
●权威记录胜于道听途说,对目前的中国有参考价值。
●此本写于80年代末,对于日本将要发生的巨变仍一无所知,所以看到对于广场协议及日本后续政策影响的判断并未太过悲观。相反地,主要的反思在于如何更好的协调国内及国际的政治力量,从而发展出来更加合理的协作政策。【关于副标题无力吐槽。。节操在哪里】三十年后,又是类似的保护主义压力,这次会结出怎样的恶果呢?
●因为副标题扣一星,不要什么都往国内热点扯,这是病,得治。对于广场协议的全记录,又是30年,广场协议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言的那样,是个XX协议,这是一种多国协调的产物,这种协调,总比打起来强啊。
●什么鬼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读好书,免于无知。中心观点,广场协议不是美国对日本的压迫,是大国政治博弈权衡之下的结果,甚至广场协议前的汇率调整会议,是日方组织开展的。坦白说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混乱的书,不知道是作者是新闻人,不是专业的经济学或者政治学者,还是日语转中文造成的混乱,看得太不知所云了。拖了大半年之久,可能吸收了不到20%。
●一国的贸易逆差或顺差,根本上反映的是该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以及消费水准与结构,是资源天然不均衡和国际分工的必然产物,这块西绪福斯的巨石会永远滚落,任何人为的干预因素都无法阻挡。各种强硬的政策干预,更多是政治性的(无论出于国内政治目标还是国家间关系),难以衡量其效用的正负。作为一名经济新闻记者,本书的故事性不敢恭维,有负这个绝好的题材;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没有对广场协议前几年的日美贸易走势和美元/日元汇率变动进行简略的背景介绍,使得广场协议的起因显得非常突兀。
●收到《管理美元》,作者是日本《朝日新闻》前总编船桥洋一。在东京拜访过他,说起我的研究题目,他还赠送了一本广场协议的论文集。这本书是他早年所写,记录了广场协议台前幕后,新闻人的记录和采访特点使得全书叙述非常流畅。额外多说一句,船桥洋一先生过去一直算是日本对中国友好派,但是这些年也因为外交对于中国也有不同意见,这点是中日关系中反思的一点。这本书也和我正在写的日本经济的书有关。提起广场协议,国人总是很多误解。日本经济泡沫经济破灭问题,并不在于广场协议,而在于日本自身结构问题。其实更正确的方式看日本广场协议,还是放在与当时德国的比较来审视。
●天气凉啦,突然有老人感冒啦,身体强健的年轻人没事,这也不能完全算天气的责任。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我只能说:打铁还要自身硬。
●读起来有点累,但基本还原了整个过程,最后还帮你总结了。细节不一定要记得很清楚,但是感受下整个拉锯过程还是很有帮助的。
《管理美元》读后感(一):一点看法
一、汇率调整要与国内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
二、美联储具有央行的属性和世界央行(世界各国央行的央行)的属性,美国国内的信用扩张或者收缩天然影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且其政策以美国利益为先
三、中曾根志向宏达,可惜日本国内政治环境不允许他的政策自由施为。广场协定等一系列国际间协调沟通固然不是阴谋,但日本的财团政治经济体制先天不足,美国又难以克制美元贬值缩减债务的诱惑,最终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化及以后的泡沫破灭。
四、国际间就汇率进行协调是布雷顿体系解体后,自由浮动汇率政策难以为继的现实需要。各国国内强力部门并未应对这一变化做出组织调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策国际协调的开展。同时,这种协调工作也事关各国权利的博弈。
五、本书与《时运变迁》讲的是一个主题,对广场协定前后脉络梳理得更细致。对于我这种非经济非国际关系专业的人来说读起来不怎么友好。
六、相信国际间关系都是阴谋,这无疑是一种弱智的表现。而相信国际关系是要严格按照国际法规和协议进行,又太过单纯。
《管理美元》读后感(二):且看历史是否重演
原版出版于29年前,1989年是昭和时代的终止曲,也是二战后日本经济景气的休止符。作者(译者)有意做类比分析(Analogy)。这个思路是可取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把副标题所无的人民币强造出来,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贸易冲突并非坏事,相反,有时候对福利很有改善,那么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即中国是否需要广场协议2.0版本?中国是否非要跟美国进行广场协议是谈判?
作者以职业记者的视角,通过时序展现广场协议的进程,巨细靡遗,大部看来只是起居注,聊备一观罢。现在回看这些细节,既有历史感,又有临场感,以美国为首的广场协议,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联合汇率调整,统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平衡,最大的功用在于拖垮苏联,取得冷战最后一击的胜利。其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对今天有所借鉴,如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学就像松本清张的社会流推理小说一样逼真。
书末所附年表,有提纲挈领之效。
装帧良品,书页淡黄轻薄,抚之绵软。羌脊胶装,展页到底,阅读感觉极舒适。
ug 1 处:作者的中文版序第一行就错了,其出版在1989,而非1998。
《管理美元》读后感(三):被摁着磨擦的命运
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懂中美贸易战,读完了以后果然没有看懂。
直观感受是:
为了把苏联干趴下了,扶持一众小弟,结果这些小弟变强了以后,老美发现自己再也没法一个人就把事情办完了,然后把弟兄们召集一块,让别人分担一下压力,当然背锅的主要是日德这两个发育好的。
德国小弟兄有点刚,平时生意都是跟欧洲的小伙伴做的,所以责任轻影响小,而日本小兄弟一直在老美身上赚钱,相对就比较怂,在汇率上被老美摁在地上磨擦,结果出口部门直接跪了。
老美还希望这俩货多花钱,再搞个降息什么的,让自己赚点外快,但是德国小朋友继续刚,说是原生家庭有问题,30年代的通胀记忆太惨,要平衡着过日子,降息什么的还会影响欧洲小团队内部的关系。
日本是满口答应了,但基本不兑现,老美一生气又在汇率上把日本摁在地上磨擦,结果日本的出口部门膝盖都肿了,最后迫不得已日本多花了点钱,还跟着大哥降息了。
对TG来说:
被磨擦的命运是注定的,虽然日本后来出口量还行,但是经济明显下去了,刺激内需什么最后估计会更惨,但是历史的潮流不能用合理性分析,只能分析压力和动机,而央妈终究是要背锅的。
《管理美元》读后感(四):从广场协议,推测特朗普贸易战的战略目标
从广场协议,推测特朗普贸易战的战略目标
特朗普的贸易战,跟广场协议有着相似的地方。
广场协议有2个目标是;遏制了美国贸易保护的扩大、阻止美国贸易逆差的扩大。
广场协议的方法是:日元升值,美元贬值。
广场协议要达成的基本条件:五国集体一致同意。
观察特朗普的敌人,也许能够目标他的最后目标。
首先亮出观点,特朗普贸易战的终极目标可能是:美元贬值。
1、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突破7,美国马上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为什么?因为与特朗普目标相反,人民币贬值,美元自然无法贬值了。
2.特朗普大力攻击美联储加息。为什么?目标相反,美元加息,美元必然升值。
3.美国不仅仅与中国开展贸易战,同时威胁对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欧盟、印度加征关税。为什么?美元贬值,需要这些国家集体同意。
因此,贸易战的结果;可能是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
《管理美元》读后感(五):浮动汇率制度的重大失败
难以想象豆瓣读者对广场协议的解读竟然如此狭隘。作者的确没有预见到日本之后的颓势,但忠实复原当时的政策意图不是更重要吗?读者只秉持自己从中美贸易战的立场来读广场协议会误解整个事件的历史意义。 广场协议是浮动汇率制度下第一次国际政策协同的重大失败。这次失败不止因为美国习惯让他国来支付本国的过错,也由于日本在80年代弥漫的自负。产权理论对于交易成本的期望太过乐观。事实是,当各国处于多主体多轮多重多利益冲突的博弈情况下,交易成本远高于任何人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市场究竟是什么样的生物,无论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没有认识清楚,只有沃尔克清晰地从始至终看到了一切风险。政策制定者对于敬畏二字几乎没有认知,即便那是供给学派盛行的80年代。 各国政策协同也在此为世人展现了是如何不可能。各国各怀心思,推卸责任的结局像极了西方左翼政治希望却无法实现的境况落空后的必然。 各国在货币政策中只在意货币这一能指,真正的本国经济问题却无法被协同解决,真是鲍德里亚一语成谶。货币主义者更像是唯名论者,让他们自己陷入了无力的深渊。 讽刺的是欧共体可观地认为区域协同会比全球协同更奏效,从而导致了30年后如今欧盟的窘境。 这本书的写作时期见证了英国、法国的衰落。很快,日本和意大利也衰落了。如今,欧盟整体也衰落了。人的自负何时能意识到,自负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