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淮西独立团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淮西独立团读后感精选

2022-04-14 03:0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淮西独立团读后感精选

  《淮西独立团》是一本由秋文著作,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淮西独立团》读后感(一):在血与火中永生

  翻开装帧精美散发墨香的书页,一下子沉浸到那硝烟弹雨的战争年代。1942年6月,路西区党委决定将原在寿县活动的十八团四连扩编为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同年6月下旬,淮西独立团成立,淮西独立团战术灵活,克敌制胜,让我重温了那段湮灭在历史车轮中的峥嵘岁月。

  《淮西独立团》读后感(二):有真实故事背景

  这本书应该有真实的故事背景和原型。

  我老家也是安徽,和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地,一南一北。纵然相隔几百里,但当年的那个烽火岁月,在抗战时期,还是有不少共同记忆的。比如,其时在安徽的国民党驻军,主要是广西军队;比如,以合肥周边地区为核心的皖中抗日根据地,比较活跃。

  小说从皖南事变写起。当年,事变发生以后,突围出来的新四军主要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就是皖西南的山区密林,一个就是江苏北部的盐城、高邮等地区。好像新组建的新四军军部就在高邮。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许多那次事变后的传说。诚如小说作者所说,那时那地敌我顽伪匪,盘根错节,纵横交错,情势非常复杂。

  再说一句体外话,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也是以大别山区的抗日烽火为背景的。

  写一个地区的事,又是同一段历史,可以参详着看。

  《淮西独立团》读后感(三):血脉喷张的情节汇成英雄男儿的故事

  血脉喷张的情节汇成英雄男儿的故事,安徽版的《亮剑》。

  当年淮西独立团成立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利用游击战、运动战、麻雀战等生动活泼的作战形式,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经历了大小200多次战斗,粉碎了敌伪顽多次的“清乡”、“蚕食”、“围剿”、“扫荡”,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配合了地方党的工作,创建了寿东南抗日根据,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批干部和战士。到抗战胜利时,淮西独立团的武装已有一个连发展到6个连、1000余人枪的正规团。

  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阅读,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本好书。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了解过去,了解历史,记住曾经那些革命先驱们,是炎黄子孙的本分。

  《淮西独立团》读后感(四):壮丽的英雄诗篇

  八年抗战,日寇铁蹄之处,处处燃起抗战烽火。在淮西地区同样,活跃着一支抗日队伍——新四军“淮西独立团”。这支英雄的部队,在日、伪、顽、匪,夹缝围剿中,在敌众我寡、环境恶劣的敌占区,生存、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劲旅

  根据真实的淮西抗战历史,抗战老兵的口述,淮西本土作家秋文,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弘扬抗战精神的责任,对英雄的敬畏之情,创作了这部抗战纪实巨作《淮西独立团》(知识产权出版社)让读者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史,重回硝烟弥漫、血与火的抗战岁月。

  本书以小说演义式的模式,以时间的顺序,来讲述淮西独立团的抗战史。做为主角的独立团团长杨四虎,堪称是《亮剑》中的“李云龙”,有胆有识,智勇双全。与他配合的是“赵刚”式的政委“方正文”。他们带领80多人的新四军队伍,临危受命,挺进淮西,深入敌后,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大旗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顽强粉碎了敌伪顽多次的“清乡”、“围剿”、“扫荡”行动,建立了淮西抗日根据地,狠很打击日伪军与顽固反动势力,成为坚持抗战的坚强力量。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当这句话从一位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口中说出时,显得是那样豪迈。正是怀着“为国死忠、为国死战”的信念,抗战军人们用血肉之驱筑就了一道道钢铁长城,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壮丽史诗。同样的,八年抗战,淮西人民前赴后继,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涌现出一大批抗战英雄,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英雄诗篇。

  杨庙、涂拐、庄墓……在这些英雄的土地上,杨四虎率领淮西独立团的勇士们,打出一片天,打出了共产党、新四军的威名。三打扬庙小试牛刀、李家庙阻击战,国共两军合作痛打日寇,拔据点、破路杀电、抓舌头、击杀汉奸份子,有勇有谋,在战斗中成长、发展、壮大。作者用很大的笔墨重点描写了以杨四虎为首的英雄群体,以大田大佐为主的敌军势力。敌人的狡猾与凶残,英雄们无畏与牺牲,强烈的对比,更令人震撼。

  抗战的伟大胜利,其实就是民族凝聚力、爱国心的胜利。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重温抗战历史,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与力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奋发图强,才是对抗战英雄最好的纪念。

  《淮西独立团》读后感(五):以小见大的抗战历史

  淮西,淮西为一地域名称,一般指今淮河上游地区,今安徽,湖北(部分)长江北部和河南东南部分地区为淮西。而淮西地区就是今天的寿县东南乡。东抵淮南铁路,西达瓦埠湖东岸,南起吴山庙、合肥西四十铺一带,北至淮河边,方圆200余里的区域。当时还是以庄墓河为界,称河南、河北。地形狭长,没有高山和峻岭,只有平原和丘陵,以及少数小山包。但是位置险要,它像一根狭长的木楔,楔在津浦铁路。这片地区是成立和战斗的地方。

  放到整个抗战的大宏观历史框架中,西接大别山根据地,东临淮南根据地。

  作为一个刚刚入门的军事迷来说,关于这块地图的政治军事斗争的研究书籍并不多,这本《淮西独立团》是淮西本地作家所做,真实还原抗战老兵的口述故事。为武汉会战之,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一本研究整个抗战格局以小见大的研究书籍。

  第十章里面,杨四虎队新来投奔的年轻人直接问道。

  :鬼子的马呢?然后随从的李二蛋直接让年轻人牵过来时。、

  年轻人说,杨团长,你收留我了?

  “当然了,独立团就是喜欢你们这样的人”杨四虎果断地说。

  整个对于淮西广大子弟兵的,接收和壮大的趋势,跃然纸上。

  而本书更是突出的记录了整个独立团的发展和壮大,以淮西地区为例在淮西的这片土地上,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日本侵略者,同国民党顽固分子相斗争。在斗争中坚持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瓦解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分子,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时,淮西独立团不仅为新四军二师输送了大批兵员,自身也发展到3个营、9个连、1000多人。寿县淮西地区设6个区,30多个乡,区乡都有抗日武装力量。

  横向的整个和国民党军作为比较,更是凸显了共产党军队讲究军纪,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

  只是本书最后结局,仅仅讲述到了独立团到抗战结束时期便戛然而止,还没过我我完瘾,期待更多的关于淮西独立团的故事。

  《淮西独立团》读后感(六):勇洒热血铸忠诚 ——读《淮西独立团》

  抗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中国的领土肆意横行,亿万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最终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用青春和热血守卫了这一方神奇而美丽的土地。这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战斗故事和战斗英雄,但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默默无闻的英雄,杨四虎和他的独立团就是其中的一例。

  皖南事变后,考虑到淮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941年夏,上级领导派杨四虎带着独立团仅存的80多人、30几条枪打回淮西,插入敌人心脏开展敌后工作。其时,他们在日、伪、桂等几股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救群众、打鬼子、惩汉奸,逐步开展工作,取得良好的群众基础,建立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令日伪军胆颤的武装,为我军的整体部署,乃至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任何的成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身处抗战前沿的杨四虎和他的独立团更是为自己队伍的发展付出了血的代价。从打回淮西之初的80多人,一直壮大到拥有1000多人和枪的抗日正规部队,他们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从开始的蛮干、硬拼,到后来的智取、巧夺,每一次的成长都令人振奋,每一次血的付出都令人心痛。战争是残酷的,每一次流血都使他们成长,他们在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加以改进,使队伍得以逐步发展壮大。

  对内,他们执行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不计较国民党顽军的多次骚扰挑衅,几次为桂军解围,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赢得了广西军官兵的认可和尊重,并主动邀请独立团一起对抗日军,共赴抗日战场。对外,他们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拉拢分化伪军中尚有民族正义感的力量为己所用,对那些死心塌地为日军卖命的铁杆汉奸和特务则给予坚决地打击和镇压。因为受不住敌人严酷的刑罚而投敌的叛徒董光本,给曾经与他有过联系的我党人士带来极大威胁,第一个受到牵连的是我地下情报站的联络员周善道,他被捕之后英勇不屈,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英勇就义……自古叛徒都不会有好下场,为了给牺牲的同志们报仇,杨四虎亲自带队铲除了叛徒。

  有斗争就会有牺牲,即便如此,也挡不住他们抗日的决心,相反,战友们的鲜血更激励着他们前进。日军的兽行激起他们对敌的仇恨,而这种仇恨则成为他们战斗的动力。他们终于迎来了日本投降的好消息。其时,在杨四虎的带领下,独立团不顾国民党的阻挠,积极组织受降,机智地粉碎了日伪军对我军假投降的阴谋,并最终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投入新的战斗。

  淮西本土作家秋文,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多方奔走考证,并得到有关部门及部分抗战老兵的大力支持,努力还原一段我们不曾了解的史实,为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献礼,才有了我们所见的这本《淮西独立团》(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

  放眼神州,英雄的故事遍地都有。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相同的却是他们对这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正是无数个杨四虎们的热血才成就了我们如今的和平美好,我们可能记不住英雄的名字,但历史绝对不会忘记曾经的伤痛。笔者以诗为引,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军国铁蹄逞兽行,

  神州处处哀鸿声。

  中华儿女不畏险,

  勇洒热血铸忠诚。

  《淮西独立团》读后感(七):一包抽过的烟-《淮西独立团》

  《淮西独立团》是一本特别的书。

  它是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以显微镜般的写作触觉,结合种种真实史料,凝练成的一本有血有肉的微观叙事文学著作。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941年的淮西抗战区,大致在今天合肥市以北,瓦埠河以东,定远县和古寿县部分。当时淮南铁路部分穿过,而此地西边是我党大别山根据地,东边是淮南根据地,打通之后,便可连成一线,实属战略要津。

  数月以前,也正是在安徽界内,1940年底,41年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刻意制造摩擦,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九千余战士在国民党七个师共计八万余人的突然袭击下几遭灭顶之灾。抗日事业,尤其是安徽地区抗战事业,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故事登时开始。翻开书页,烦闷抑郁的淮西独立团团长杨四虎,正躺在床上呆望着房梁,仿佛间又回忆起了牺牲的独立团李政委。师部突然急令开会,安排了新政委后,杨四虎临危受命,带队重返淮西。

  杨四虎本想找师部要些枪炮装备。师长斩钉截铁地拒绝,斩钉截铁地塞给了杨四虎一包烟,一包放在口袋里的,抽过的烟。

  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这包烟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一穷二白,困难重重--缺钱缺装备,当地日寇、伪军、国民党敌对势力盘根错节。

  从另一个角度看,通篇书所写的,也是个关于群众路线的故事--什么都没有,但好的斗争方向,好的政策,紧密团结群众,就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跟老百姓心连着心,即使步步惊心,也能步步成功。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很快,故事很多。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就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里发展壮大--联系老乡、消灭伪乡长、镇压恶霸、打击日本人、建立根据地--在读者眼皮下快速成长。

  《淮西独立团》的文风不同于一般的抗战小说,并不全是英雄主义,而更像是在说身边发生着的千千万万个普通故事,流畅、亲切、代入感强,看故事般,读时觉得过瘾。但指示代词用得稍多,可适当删除些许,以便表达更简洁。另外,本书内容是以长丰县新四军研究会、县党史办和部分老战士口述史料为基础,98%为真实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但作者可能考虑到篇幅长短和可读性,并没有在页脚和篇尾标注其史料来源出处,稍显遗憾。

  但当时,近代日本现代化程度远高于中国。钢铁产量、军队配置、航母数量等,其时的中国更是难望其项背。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雷霆易帜,而后中国军队抗战,屡战屡败,节节后退。

  大部分人,又何来的远见与才识,拨过种种表象之迷雾,自信于中国之前途?

  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正是像杨四虎一样的,乐观、机智、勇敢的人民,即使暂时看不见前路,也砥砺坚持,用每一次小胜,积累成中国人民之大胜,每一次小进,换来中国抗战之大进。

  正如作者秋文在扉页里写道,“献给浴血抗战的淮西英雄们!”

  感谢曾经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战先烈!千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