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读后感摘抄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是一本由余戈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6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精选点评:
●进攻,再进攻。如果有美方的报告就完美了。
●比战争的胜负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会有战争的发生。人之所失,我之所得,零和博弈会是永远的主流吗?
●资料汇编式写作。
●非常棒的一本书!唯一缺陷就是地图应该单独附一份,大大的!好让我们读者可以随时了解战况!回望这一段历史,实在是惨烈!希望暴虎冯河的鲁莽傲慢不要再出现!每一个战士都是生命不是棋子!每一个战士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不是无根之木!
●一寸山河一寸血
●很多细节,很多细节,颠覆了对历史书籍的认识。
●“战场失踪者”这一概念的潜台词是统计学上的“糊涂账”。对军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个概念更具杀伤力。“无名烈士”这个由此引伸出的概念,对于一个具备统计能力的体制来说,也是一种反讽。正如电影《集结号》中,那位主人公连长谷子地面对墓碑时的悲鸣:“生下来爹妈都给起了名字,怎么就无名了呢?”在这个问题上狭隘的“唯物论”将遭到有良知的人们的谴责。“人死如灯灭”,“化作一缕青烟飘走了”,请不要对牺牲者这样残酷的话。否则何谓英名不朽?何为精神长存?
●作者对于书中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有记载的历史来描述,这一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止令人钦佩,更是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们的尊重,是纪实文学的一个典范。每当读到文字中远征军烈士们在敌人的枪炮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不顾个人生死存亡,一个个冲入敌阵,前赴后继时,自己也禁不住想痛哭着发出怒吼,而书中壮烈的场面就是真真实实发生在70年前的滇西。正是为此,我还和父母一起到了松山的抗战遗址,如今山上松林茂密,如果不是有爱国人士们建立的纪念遗址,如今已看不出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曾被烈士们的鲜血浸透。感谢作者提醒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去缅怀用自己的生命缔造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那些远征军烈士们,一个民族的希望取决于对历史的铭记。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读后感(一):永远铭记
永远铭记 松山战役是我看过还原战场最用心的一本书。这场战役我军和日军的实力对比颠覆,我军配备了美式装备,用源源不断的轰炸和TXT炸药将山头削平。而日军靠着坚固的堡垒和必死的意志殊死对抗,日军方面称为全体玉碎。啊呸!你们这么无耻的侵略者还好意思用中国的词,玉碎?你们这叫找死,既然你舍得死,我们就舍得埋[骷髅]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读后感(二):他们化作青烟,萦绕在松山
今天终于读完这本大部头,第一本严肃的纪实史料。最后有一段史迪威将军关于战争的论述:
前半段不能完全赞同,战争是摧毁人类精神意志的活动,失去精神力量并不说明人们脆弱或者失败,而是战争太反人类。战争成果的意义也不决定于精神是否依旧昂扬吧?士兵看到凄凉和悲惨是因为善良,并不是否认了自己战斗的意义。所以今天的我们才能热泪盈眶地享受的他们流血牺牲的成果。后半段史将军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战争是人类最浪费最不道德的设计物。
读这本书的日子如此漫长,其中想记住的一些片段都已经记在笔记里面了。书里说不要对老兵说“人死如灯灭”“化作一缕青烟飘走了”这种话。是的,每一个牺牲都希望有价值,所以像《团长》里面所写的那样,滇边常年不散的云雾,就是那些赤膊黑皮的弟兄们的灵魂,萦绕在松山。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读后感(三):国之大事,唯戎与祀——关于国家祭祀的思考
这本书,的的确确给人以压抑感,看的满纸血与火,看的满眼的泪,但要说真正给我思考和震撼的,反而是美国,日本对于英烈遗骨的收集,对于牺牲将士的祭祀。我们国家一直是个儒家传统的国家,官本位思想严重,任何事情都是上官在,你莫言。在战场上,我们的正史,我们的记录一直都是强调将帅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对于战场上的普通士兵,同化于一个名字——无名英雄。谁会没名字呢?你让后人怎么去祭祀你们这些英烈?
对于靖国神社的参拜,我原来也是觉得愤慨,愤怒,觉得日本军国主义贼心不死,死灰复燃,
从近年来看,国家应该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精神寄托的民族,能走多远,很难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唯愿我们的英雄以后不要又流血又流泪,唯愿我们的英烈在地下能有地方可待,在地下能好好安息,也让后来者能有一个祭祀英烈的地方。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读后感(四):不能忘却之祭奠
故国山河在,纵使万劫不复,斯人早已义无反顾。
战争是残酷可怕的,死与伤只是表面;更深层次的是,无休止失去,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前仆后继,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绝望又看不到曙光。坚守却要玉碎而亡,盲目的忠皇精神,丧失人性,沦为蝼蚁,甚是可悲又可恨。
松山战役,是远征军滇西抗战其中之一,以绝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优势攻克日军坚固的堡垒,为此付出惨烈的代价。在正面战场为数不多攻坚战中,虽是一次彻底的胜利,却看出两军军事能力的差距,尽管国军得到美军的物资,武器支持,还有军事训练。一昧地撤退防守,缺乏正面交锋的反攻经验,亦是毫无主动攻击民族意识有关。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这个民族,即使强盛如秦汉时代,也还是以修长城为基本国防政策,说是一个心理上呈守势之民族,一旦提到攻这个题目,总会引发种种慌乱。这一战役,暴露了国军种种缺点,本可免去许多无畏的牺牲,最后却以6:1的伤亡人数,悲怆收场。
最让人难于释怀的画面:前方战友在与日军拼刺刀时,尽管我军士兵多于日军,拼刺技术却大不如日军灵活凶狠,后来一半以上的士兵被日军刺倒,日军还不断从其他堡垒钻出来拼刺;面对这形式,指挥官挥泪下令炮兵向阵地开炮。此万般无奈,以其被敌军刺死,不如同归于尽。览时倍感心痛不已。
战后碑文悼念,言之凿凿,何足道哉。为死立义?岂不悲哉。多年之后缅怀而不知所记,后人无所感,尽毁之,赋之嬉笑怒骂,岂不心寒。
引一碑文,以表怀伤:忘云山之苍莽,抚战地之瘴疠,知必有低徊咏叹、深长以思不徒嘘噜凭吊者矣噫!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读后感(五):请继续努力!
今天终于把松山战役笔记读完了,确实有颇多想说的。
首先是,因为之前也读了不少描写战争的书籍,但大多属于大战争,宏观的,很少有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战役甚至某场具体的战斗的。比如王树增先生,他的《远东:朝鲜战争》和《解放战争》写的都很好,我十分喜欢。但与余戈这本书却是聚焦点不同。首先要说明,这并不是说聚焦于大就是不好的,而聚焦于微观就是佳作。二者各有优劣,应当相互补充参照,方能让人看到真实的整体。因为个体的人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一定是处于一个微观的视角,而这时补上宏观的大局,就可以让后人有更清晰的认识。而结合微观的细节,则让人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说到细节,不得不说,本书虽然引述了大量的文献,包括日本学者的著作和大量亲历者的口述,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有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的感觉,似乎有些太过枯燥乏味了。是不是有些文学性的笔法会更加吸引读者?但是那样会不会背离了纪实文学的初衷?这些我是不知道的。但是在让人一口气读完这一点上,我觉得这本书并没有做到。
之前也读过些关于中国远征军的作品,对于相应的史实有些许了解,但是从来没有如此这般的聚焦于一场微观的战役。以至于让我觉得,作者的那些关于战斗激烈的描写似乎是夸大其词。直到我看到最后,伤亡统计的数据,才感觉到那也许是真实的。毕竟考虑到当时国军的军兵素质和日军的强悍战力,确是不易。
书中大量引述品野实和太田毅的作品,能感到他们两个的作品中饱含着强烈的主观个人色彩,作为一个日本人的立场。而余戈似乎全程都在努力压抑自己作为中国人那种要喷薄而出的强烈的感情,为了做到客观真实。说实话,这个在写作纪实文学上应该很重要吧?不过这个过程想想就觉得实在是太痛苦了。想说却不能说。
不管怎么说,本书确实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微观战史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和作者去涉足其中,并写作出更多的好作品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