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向阳而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向阳而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1-16 00:18: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向阳而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向阳而美》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 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阳而美》读后感(一):你怎么看待事物的美与恶,就拥有什么样的审美感

  文/吴呱呱

  嗨,你好啊,我是吴呱呱。

  沈从文先生在《致张兆和情书》里,曾经说过: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每每读到沈从文先生这句话,内心深处总是情不自禁地觉得好美,好有意境。

  说到,沈从文先生我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沈从文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他虽然不像很多民国时代的大作家那样,从小就饱读诗书。

  他14岁时,便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22岁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成为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老师。

  他一生一共出版了80多部文学作品,47岁时,突然转身投入文物收集,撰写。

  最近,阅读了沈从文先生的《向阳而美》后,被以下这2句话深深的打动:

  “你爱“人类”,他怕“变动”。你“热心”,他怕“变动”。”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在感情里,我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者是遇到想要交心的朋友时,总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对方。

  可是,你却害怕你对对方的好,非但得不到回报,反而还会让对方一边享受你的好,一边早已变了初心。

  你也害怕自己的热心,把对方吓走。

  所以,人人都知道,但未必知道爱的意义。

  这本《向阳而美》主要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风俗之美,生命、语言之美,以及器物之美。

  在风俗之美这一部分,沈从文先生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昆明的冬天景色,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会,以及在云南看云等等不一样的地域美景。

  而在生命、语言之美这一部分,最让读者感慨万分的便是《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在器物之美这一部分,沈从文先生向读者一一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古物。

  众说周知,陶瓷是我们国家发展最为迅猛,又代表着在源远流长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条胖腿的鬲。

  在遥远的古代,要烹饪食物时,并不像现在的我们这么幸福,方便。

  因为没有锅炉,所以只能用鬲在火上煮东西。

  比较原始的鬲,近于用泥捏成,做法也极其简单。

  进入历史时期,鬲依然被广泛使用,却已经有另外两种可以代替它的陶器产生,也即是彩陶和黑陶。

  合上手中这本《向阳而美》后,脑海里还是不停地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体验不一样的美景。

  难怪,朱光潜先生会说:“目前在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从文和老舍,我相信公是公非,因此有把握地预言从文的文学成就,历史将会重新评价。”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

  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

  《向阳而美》读后感(二):用阳光的事物,感受生活的美。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边城》被誉为“中国第一美文”。沈从文一生经历坎坷,虽然文学成就卓越,作品众多,但是创作时间却不是很长。解放后,沈从文就转到了中国传统服饰研究领域,成为了一名历史研究学者。

  这本《向阳而美》是沈从文的散文作品集。里面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风俗之美》《生命、语言之美》《器物之美》。

  我是为了其中的《风俗之美》买的这本书。谁都知道沈从文的散文是非常美的。这种美不仅仅表现在描写的风物上,他文中描绘的地方不仅有优美的景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和谐淳朴的。

  我们一般认为沈从文的作品一部分表现了他理想中的湘西,《边城》就是此中的代表。这本《向阳而美》中写的虽然不是湘西,但也透露出浓浓的地方特色。云南那自由自在的尤加利树,微风拂面,山花照眼。有童言童语的稚子,有单纯可爱的姑娘,连市井中的争执在沈从文看来也是一种人间烟火。

  除了各地的风物之美,沈从文还擅长对某些人物和现象进行讽刺。沈从文写文章主要集中在解放之前,在社会剧烈的变迁中,他见惯了各式各样的人和事。他对都市中的冷漠和虚伪极为看不惯,常常写文进行抨击。比如著名《八骏图》,就是讽刺内心匮乏的学者。

  在《生命、语言之美》中,沈从文说: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所以能看出,“美”就是沈从文写文的动力。

  在这一章节中,沈从文从生命、金钱、女子教育等等出发,探索这些事物在不同时期中的意义。这是一个文人对于社会,对都市道德的观察。他仿若一个人自言自语,想通过文字的思考来理清自己的思路。他所展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思考的结论,你能够在文中清晰地看到沈从文的思考过程。这不由得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如果是自己身处沈从文的位置,又是否能像他一样时刻关注社会的进程,发现人们心灵上的缺失呢?

  在第三章《器物之美》中,则展现了在解放后,沈从文的一些研究成果。那些古代镜子的艺术,古代陶瓷,扇子,建筑,剪纸等等,这些在沈从文的后半生,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

  这些古物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之美”,是沈从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热爱。他把这些从古流传下来的艺术与文化总结起来,也是在收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和力量。

  读完这本《向阳而美》,有些感慨。沈从文的文美我是知道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你能清楚地感知沈从文的心路历程。他的文字也从开始的有情绪和温度到后来渐渐地成熟。

  他在写散文的时候,文风细腻,自然,有一种民国文人的温文,但他又不介意用一些市井的语言。比如说在文章中的市井吵架,沈从文就全盘搬到了文章里面。读者会觉得有反差,但也会觉得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身边经常会发生的一幕。这些场景让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对于沈从文来说,只要是美的,根本不需要拘泥于是什么样的文字。

  沈从文的这句话大约也是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向阳而美,向着阳光的事物,感受生活的美。

  《向阳而美》读后感(三):沈从文:我在一切有生中发现美

  一片铜,一块石头,一把线,一组声音。其物虽小,可以见世界之大,并见世界之全。人亦相同,一微笑,一皱眉,无不同样可以显出那种圣境。——沈从文

  沈从文的一本《边城》,向我们展现了纯美的湘西世界。流水潺潺的茶峒渡口、天真单纯的翠翠、淳朴厚道的爷爷以及同样爱着翠翠的天保和傩送,整个故事充满了恬静纯粹的氛围,即使是三个人的爱恨纠葛,也只会让人为他们的命运叹息而已。

  是怎样的经历造就了沈先生这样干净与充满灵性的文风?读过这本《向阳而美》,或许你会有所体会。《向阳而美》是沈先生关于美的体验的一本书,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风俗之美、生命语言之美和器物之美,其中既有他对于美的见解,让我们在鉴赏方面有更深的体会,也有对于人生意义、理想的犀利教诲,让人如梦初醒。

  沈先生认为美是无处不在的,凡是能引起情绪并感到舒服的都是美,美存在于一切有生之中。即使是一片铜,一块石头,也显示出造物者的巧思。而人更是造物者最大的杰作,人的一颦一笑,人的痛苦欢乐,都彰显着生命的华彩。

  美如流星闪电,刹那即逝。时间会带走一切,即使有些事你自以为好好的保留在心上,可是你没有注意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心变硬了,你的心变钝了,因此,人的心是不可靠、不作数的。唯有将那些美转化为文字、音符或形象,让它们以另一种形式凝固下来,得到生命另一种的存在与延续,这样,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即使换了时空,其中的精神依然会鼓舞着新一代的人与物。

  书里面,沈先生说了很多的道理,有些甚至是振聋发聩的。他痛心于世人的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痛骂世人都只顾眼前利益。他说:“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可是国家的明天没有希望可言。”他号召艺术家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要以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己任,在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处,都要迎难之上,不断向前。

  在教育这方面,他痛斥教育负责人的不作为。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于是开放了千年禁令:男女同学同教。可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男女同教,并没有得出什么总结的结论,也就没有进行更多的调整。也就是说只是开了那个门,之后就什么都没有再做,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

  他提到有些艺术学校,既没有藏本丰厚的图书室和展览颇丰的艺术陈列室,又不聘请研究艺术的专家指导教学,因此学生自然眼界狭隘,无的放矢,艺术教育只能在一种鬼-混中存在和发展。这真的说到了点子上,学习艺术本没有路径,但坚持真听真看真感受,最后总会达到质变、融会贯通的一天,那时,也许就是出师的时候。

  《向阳而美》这本书里的内容比较杂,往美主题上靠,稍微有些牵强。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沈先生的为人和他的胸怀,确实让我顿悟,也让我警醒。老实说,这书看的有些吃力,除了白话文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有些别扭,沈先生的有几篇的表达也有些隐晦,因此我猜想,沈先生最终还是性格不算强硬的人,就算一开始强硬,最后也会因碰了钉子而软弱下来。第三部分器物之美,没有时间参考且分类比较乱,因此让人看起来不是很专业。我还是最喜欢看沈先生的小说,既易读易理解,又充满了美,那确是无人可及的。

  《向阳而美》读后感(四):读沈从文:一字一句,均是照进灵魂深处的皎洁月光

  杭州的秋,早就悄然结束,到了一个不秋不冬的过渡期,这时期的杭州,有几分江南独有的惬意,晴时日光暖暖,雨时微风习习,但怎么样都不会让人想起寒冷,如果不需要上班那更好了,一份闲适可以赶走所有疲惫。周末的时候喜欢在阳光美好的时间出门去看云,平原上的云,在秋天特别美,看多少次都不觉得腻。不似沈从文先生写<云南的云>那样:生活在云南的本地人看云已经是习以为常,但来到云南游玩的人却觉着云南的云,美轮美奂。对此我却不觉我会对杭州的云习以为常,即便每天都看过无数边的云,即便被生活琐事占用太多的时间,也会在晚霞最美的时候,云朵最为洁白的时候,抬头看看挂在天边的云。

  杭州的云,摄于2021年10月6日

  大理的云,摄于2017年7月底

  说到沈从文先生,不得不提到他的作品集:《向阳而美》。这是一本集合他对于美的定义的作品集,从风物、生命、语言之美,再讲到艺术之美,每一种对于不同事物美的看法, 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讲解与定义,他说:“美是不固定无界限的名词,凡事、凡物,对一个人能够激起情绪、引起惊讶、感到舒服,就是美。”于这句话我深觉赞同,美是什么,之前在读朱光潜先生的《静静欣赏》时就有所体会,但在沈先生这里,于美的定义却有所不同。

  沈先生认为的美,是一种切身的体会、用身体、感官可以体会到的舒服、惊讶的是美,没有固定的形态、固定的事物,只要能够让人惊叹起伏的就是美,好像这样的解释更加直观一些。而这也是为什么会去读沈从文的原因。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便是讲述了包括<云南的云>、<昆明的冬>在内的“风俗之美”,这里的风俗与我们所理解的民间习俗不同,这里的风俗,更是指代着一个地方的人文、自然之美。他笔下的云南,和我所见到的云南有所不同,我见过的云南是已经充斥着各种商业气味的云南,已然没有了沈先生的笔下那种恬淡、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的美,沈先生笔下的云南,有着可爱的孩童和姑娘,也有着笔直的树、万化的云,这些云、树、人都有了一种美的寄托。

  但也不是单纯的只描写自然之美,更是在自然之美上,展开一些寓意描写:不管云南的云有多美丽,对于那些个有了铁饭碗就有了出路,不再会动用脑子的人来说毫无意义,他们脑子里成天在打算些什么可想而知。他们有了出路,就不再考虑明天,也不关乎他会写到:“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

  第二部分是关于讲解沈先生对于“生命、语言之美”的感悟。这一部分,也是我最为喜欢的部分,在“风俗之美”中就写到人们缺少了能够发现身边之美的心。而这篇章,更是升华了这一主题。从生命、女人等方面去去探寻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他的笔下,女人不再是一个“自然物”,而是应该被做为一个“人”,一个不是被当做了生育工具的“人”,一个可以用自己做为人的资格去好好利用头脑,运用学到高文华知识,去追求成为更高层次的人。

  这更高层次的人,不是说资本雄厚的高层是,而是阐述女人也可以如同男人般,可以去放大自己的生命与人格,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篇天空。而这,正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而今多少的女孩儿,“物化”了自己,把自己明码标价,幻想嫁入豪门去做为一个生儿子机器会拿到多少的奖励,这真的就是女人一生的追求吗?却也不是,沈先生在用他的方式,去教育女子学会自我尊重,学会自我的表达与追求,是颇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一部分。

  第三部分则是关于器物之美的描写。这一部分是沈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老器物的见解,是从器物方面去提起人们对于艺术美的培养重要性,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保存下来的精美器物,不仅仅是我们民族古老的文化展现,更是一种我们民族的情感寄托。如果说前两个部分是在讲述人与自然、人与人文之间对于美的看法不同,去引导人们“看见美”,那这第三部分完全可以上升为是人与时间、人与历史之间的协调、传承之美。

  在凉风瑟瑟的杭州,读完这一本关于美的作品,也是生活中的一件美事。沈先生是一个能够将“丑”化作“美”的人,他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何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呢?可以说,沈先生的作品,不管是文学还是其他作品,都是算作是中国文学海洋中一块坚实有力的铭砖,它的光辉,犹如皎洁月光,熙熙皑皑的照进每一个读他作品的读者灵魂深处,为文学高坛添一份活力,为沉睡的世界燃起一把生机之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