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热土荒丘五十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热土荒丘五十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10 0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热土荒丘五十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热土荒丘五十年》是一本由(乌兹别克斯坦)瑞德维拉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土荒丘五十年》读后感(一):热土

  回忆录。第一部分怎么走上科研道路,参加的各种考古考察经历,考察的特点,野外研究的条件等。作者瑞德维拉扎在基斯洛沃茨克一个温泉疗养中心附近成长,家里很有读书氛围,他很早就对考古很感兴趣,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田野调查,后来遇到了导师米哈依尔·叶甫根尼耶维奇·马松(中亚考古领域大佬),跟着他参与了梅尔夫古城、克什和纳赫沙布等发掘。第一次在乌兹别克斯坦考察(丘杨奇-帖佩和卡塔-库梅什肯特帖佩),和另一位导师加琳娜·安纳托利耶夫娜·普加琴科娃,也是对他整个学术、生活影响很大的一位。

  第二部分写了所在学校塔什干国立大学考古专业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各种课程以及对后续考古工作的帮助,理论教育与考古实践结合,丝毫没有形式主义,老师没有把学生视为被考对象,而是当做同行在对待,想想这些教育模式都是在六十年代……

  毕业后进入乌兹艺术考察队,一些考古经历,在巴克特里亚哈腾-拉巴特古城发掘挺有意思的……可是还是主要以个人经历为主的回忆,并没有太多学术性的扩展。

  最后,他计划写的“中亚考古在野外研究领域如何发展,中亚考古在苏联解体和新独立国家建立后的发展情况,以及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新东西,哪些传统被保留下来”,都没写!我还挺想看的,所以最好有第二部第三部,不然这回忆录烂尾啦。

  题外话,他们要记住彼此的名字真不容易,写致谢词的时候,就看到满纸的名字,我惊呆。

  《热土荒丘五十年》读后感(二):考古生涯回忆录

  这本书是由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瑞德维拉扎教授写的一本关于自己考古生涯回忆录,讲述自己是如何走上考古这条道路的,以及在考古道路上自己又遇到了哪些事。

  本来瑞德维拉扎教授是打算写回忆三部曲的,可惜写了两部就已经于今年2月份去世了,所以这本书也只收录了两部挺遗憾的。

  这本书的优点就是能够让你从瑞德维拉扎教授的回忆录中,一窥当时苏联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因为作者读大学时苏联还未解题,所以书中的内容可以说是苏联大学生回忆录。在作者讲述自己的回忆录生涯时候,有穿插当时的热点时政消息比如说赫鲁晓夫倒台和肯尼迪遇刺,就更容易让读者将时间与作者的时候对应起来。说实话挺佩服瑞德维拉扎教授的,他是在没有进入大学前接触了考古,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的考古学专业。虽然这其中有挺大一部分因素是瑞德维拉扎教授遇到了良师马松,但是也与他自己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从回忆录中看得出来瑞德维拉扎教授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像大部分专业只在教室里听课然后写作业什么的,瑞德维拉扎教授他所学的考古作业,是真真正正的去考古现场去学习,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中山大学修水管还是什么挖出来墓葬,然后中山大学的考古专业学生和老师直接去现场进行考古。很多网友发表了很有意思的言论,说这些墓葬不仅仅是文物还是中山大学考古作业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研究生的论文。瑞德维拉扎教授自己在去考古现场前会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去做功课,让自己能更快更好的知道考古出来的文物是什么。所以预习和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总体来说就是瑞德维拉扎教授的考古生涯没有想象中的枯燥反而非常的有兴趣,比如说在考古现场放摇滚音乐,还会偷西瓜被骑着毛驴的看瓜人猛追,非常的有意思,当然如果有老师在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当瑞德维拉扎教授跟随恩师马松进行考古时,行程安排的就满满当当没有那么的轻松,虽然作者少了些许乐趣,但是能跟老师马松学到很多的东西。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个亮点就是书中的配图,都是作者大学时期在教室的合照呀或者和老师一起考古现场照片等等都有,甚至连作者母亲的全家福都有,应该差不多距离现在至少100年了得。因为年代比较久远的问题,所以放书中做插图就没有那么的清晰。但是想想那么久之前苏联时期的照片也就释怀了。

  因为缺少对中亚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俄罗斯文学的阅读,所以在阅读本书的人名和地名时稍稍有一点点吃力。以后肯定好好恶补一下这段不熟悉的历史和俄罗斯文学。

  阅读体验还不错,对于对考古感兴趣的同学阅读此书还是挺不错的,这本书能满足许多你对考古的幻想。

  《热土荒丘五十年》读后感(三):每一个考古人都是令人敬佩的

  这是一部考古人的回忆录,《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那片热土荒丘上,也许二三十个世纪之前也是一片沃土,也是一片绿洲,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在这片土地上只剩下了大片大片的沙漠戈壁,那一群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还在繁衍,还有如今那一群怀着一忱热血的考古学家,致力于保护与挖掘数世纪以前的文明遗迹,致力于弄清那片土地上的历史。

  瑞德维拉扎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个。热土荒丘不只指的是那一片土地,也象征着他对考古事业的一片热忱之心。如此,才能真正热爱这份工作,如此才能把考古当作是一生的热爱。

  《热土荒丘五十年》,读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这是一部三部曲,但读完之后才发现整本书只有两部,第三部不见影迹,随后才听到,原来作者于今年2月份已经过世,第三部尚在创作中。由此也是一片唏嘘,既遗憾于一部佳作未得圆满,又遗憾于中亚考古史上少了一位前辈与领头者。

  对于对考古非常好奇的我来说,最渴望看到的应该是第三部,关于中亚考古的内容了(这部分内容是作者终其一生都在探索的考古工作内容)。古丝绸之路上,中亚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更别提心向往之罗布泊的神秘,楼兰古国的繁荣与谜一般的兴衰。

  如果说,这是对于历史的好奇,那么具体的考古工作在做什么、如何挖掘文物并对其编号、田野研究到底在研究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便是对于考古本身的好奇。也许,还会去探究世间是否真的会有鬼神,以及无论北欧神话、希腊神话,还是中国上古神话体系,这些留存于神话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吗?他们真的会腾云驾雾法力无边吗?功夫真的存在吗?如今的世界会是小说体系中存在的末法时代吗?

  尽管建国以来不谈牛鬼蛇神,精怪不许成精,但这些问题一直是很多人都在好奇的。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将之寄托于考古挖掘,是否会有史料、文物真正证实真伪。

  这些,也成为了对考古好奇的原因之一。《热土荒丘五十年》作为瑞德维拉扎院士考古回忆录的前两部曲,更多的叙述了出生到1967年从塔什干国立大学毕业期间的人生经历。这是一段瑞德维拉扎院士少年立志、青年探索,并确定终生探索目标的时期,如果再给他一段时间,相信我们会看到更精彩的终生探索时期的事迹。

  作为一部回忆录,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来排序,其选取的经历也并非全部都和考古相关,本书有很大的篇幅用来写对瑞德维拉扎院士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与人,一级瑞德维拉扎院士考古之外的生活,而描写这些事件的篇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瑞德维拉扎院士是如何走上这条考古科学探索之路的。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其回忆录是否会想其学术著作一样枯燥无味?《热土荒丘五十年》这本书的写作中,字里行间透露着做着的真诚、谦虚,以及对考古事业的坚决与追随的勇敢。写到考古挖掘及成果时,他从未吹嘘自己在考古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及重要性,也没有通过贬低同伴的成就来抬高自己。同时,当他回忆起考古中发生的种种趣事时,他性格之中的温和、幽默与快乐,也在字里行间与读者见面。

  第三部的缺失成为了遗憾,但前两部依旧值得一读,如果说第一部侧重于瑞德维拉扎院士少年时期走上考古之路的开始及青年时期参加各种考古考察的经历,第二部则在此之余,更加注重理论性的问题阐述一级自己对于考古的思考。在这本书中也描写了诸多考古学者,他们对于考古事业的热忱及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钦佩,正因为他们的工作,给了我们了解世界与历史的机会。他们也成为了瑞德维拉扎院士一生中的名师,让考古史中再次出现了一位大师!

  《热土荒丘五十年》读后感(四):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

  在一片茫茫沙海中,一轮红日在地平线的尽头缓缓升起,那光芒从暗红色慢慢转为玫瑰色、血红色,最后化为万道金光,照耀着胡八一一行人疲惫的身躯。在这金黄色的光芒下,一片古老而又恢弘的废墟呈现在众人面前,断壁残垣,各种房屋建筑歪七扭八地斜着,仿佛已经伫立了很久很久,等待着世人前来发现。此时,Shirley杨拿出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看着眼前同照片里一模一样的景色,热泪盈眶:“这就是精绝古城,我们找到了……”

  这是《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里的一个片段。在小说里,主角胡八一等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深处找到了传说中的精绝古城。

  精绝古城,这个连名字都透露着玄幻气息的遗址,真的是个真真切切存在的考古遗址吗?

  回答是:真的!

  自从1900年,一位名叫斯坦因的英国考古学家,从印度经过克什米尔地区进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第一次中亚探险……

  中亚考古的书有很多,而考古回忆录的书却少之又少。而《热土荒丘五十年》终于弥补了这一遗憾。

  1

  从北高加索的切格姆出发,穿越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古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城,直抵帕米

  尔西部的巴克特里亚。单纯的考古的故事,是非常乏味的,考古毕竟不是《盗墓笔记》,亦不是《夺宝奇兵》,所以,写一本能让人保有阅读的兴致而又有着真知灼见,若再带着些幽默的考古回忆录是有难度的。读至本书的末尾,个人以为作者做到了这一点。

  本书以中亚考古学的发展史,地域文明和中亚两代考古学家的青春岁月相结合为主线,串起考古发现的故事,让读者领略到考古是一门结构严谨的学科,绝非靠洛阳铲“掘出来的”。

  考古发现的最大作用,正是为了对历史进行已知的验证和未知的补阙。考古学不仅仅是打开和记录,它仍然是可以充满想象的,它不是“历史的尸体”,这正是考古学迷人之处。

  2

  书中不止介绍了从古典考古发掘出的诸多遗址。让读者对中亚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更有考古学家及其师友们的趣味日常:

  比如:

  “考古可不是蹲在土坑里磨洋工,马松导师一天的行程安排会严格到连学霸都偷偷叫苦。

  就算导师是世界闻名的考古专家,学生也会忍不住偷偷送他一个外号。

  当画了三天三夜的古城遗址平面图被白蚁啃得七零八落时,谁都

  会被气到只想在床头痛哭。

  在被导师抓到睡懒觉之前,捏着牙刷冲到考古场地需要几分钟?

  未来的考古学家也会抱着偷摘的沙地西瓜,被骑毛驴的看瓜人一路狂追!

  当天气变得寒冷,野外的考古学家,不要犹豫,像猫一样睡到厨房的灶台上去吧!”

  每一座城市都会消失,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过去,每一个土壤断层都是一个新生文明和城市,它曾经辉煌却又可以瞬间毁灭,我们的灰飞烟灭也是我们今后将会说给后人的故事,是我们这个宇宙中的一颗星球不断发展、变化、进步所创造的多种文化与文明更迭前行的足迹。

  所有的足迹正是被考古所呈现,它发现历史、书写历史、预示未来。有了考古学的多种研究才能让我们了解人从哪里来,人类行为有着怎样的关联,这是历史书所不能全面论证的,或许历史的书写都应从考古举证开始...

  沧海桑田之过往,拨云见日之来时。我们会在脚下的土地上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动情故事?

  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

  那些尘封的中亚往事和古迹,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又值得读者深入的思考些什么?

  这一切,都将在《热土荒丘五十年》中给出答案。

  3

  每一次的考古现场。都会有所发现。而那些古物之美,钱币之古,是乃万物有灵。

  物周为器。器物之上,常见匠人之心,常怀生活高意。每一件古物,每一枚钱币,都是生命的延续,不仅连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每一件古物,都是时间的沉淀……

  考古学家终其一生,就是为了复原古代的社会,将发现的那些事实和现象转化成对过去有意义的解释。

  中亚人类文明在遗迹,遗址中一一展现出来,它曾经是如此的辉煌,又可以瞬间的灰飞烟灭在时间的长河中。而考古就是把当初的过往故事说给我们后人来听。

  史书并不会把每一段历史给我们一个全面论证。当考古出现后,我们终于有机会了解真正的过去,了解自己,而过去,对现在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考古的意义。

  考古并不是为了出土的诸多文物。他们更在乎的是挖掘出历史的遗迹,城市的规制。正因为有了考古学家们,我们才得以知道考古学的意义在于还原,在于修正,在于溯源,并最终帮我们找到我们是谁,来自哪里的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