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读后感100字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9-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读后感(一):回归人文科学的想象力,不是可量化的才叫科学
前段时间看梁文道聊外貌焦虑,其中一点很有趣,他说“这个时代大家都是自卑的,每个人都想成为别人。”就联想到个体心理学就是以研究自卑感为起点的。但之前我也没有详细了解过个体心理学,于是就找了一本基础的《阿德勒心理学讲义》来看。
书里面从自卑感所引申出来的一系列观点都很有启发,ta会认为所有的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自卑,如果这个自卑能有一个良好的“出口”,人就会有奋斗和努力的动力,发展出良好的社会兴趣,形成健康的人格状态。
但如果当这个人初次体会到自卑时,找不到一个具体、适当的可以克服的目标时,ta的自卑感就会被放大,甚至会外在表现为不健康的优越感,通过幻想建立虚假的成功感以逃避现实,这种虚假的成功使个体无法忍受的自卑感得到了补偿。自以为战胜了困难,其实并没有。
人格中的缺陷在紧张和困难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一个人在社会兴趣的发展上出现了无法克服的问题,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模式和表现,其实都可以深入到个体人格建立的问题中去修正。
“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你把世界变复杂了。”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读后感(二):一种被长辈教育的错觉
第一次接触个体心理学,感觉这种理论更适合与社会相处,读下来有时候很像被长辈教育的感觉。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的。讨论的是个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更加自洽,感觉比较实用。
阿德勒虽然是从佛洛依德学派出来的,但他并不赞成潜意识的重要性。阿德勒主张因果论,任何行为都可以追求原因,有个指向目标,他更偏向于我们的心理状态是可以改变的,遗传只占很少的原因。他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你的“人生风格”一直指导着你的选择,强调了童年生活的影响。
他提出的“自卑情结”是他观点的核心部分,(自卑情结:当一个人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而自卑感会让一个人感到焦虑,因此,他就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所以,优越情结是第二阶段,时对自卑情结的补偿。)但有些话说的太过绝对,感觉脱离现在的时代了。
“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你把世界变复杂了”
“心理创伤根本就不存在”
“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选择的”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读后感(三):《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读书笔记
我因为先看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是我看的第二本阿德勒。
看完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话:
第一句帮我解释了我的口吃的原因:没有交际生活,认为别人跟我是敌对的。
第二句帮我解释了我不敢当中发言的原因,特别是一群朋友出去玩、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总是沉默寡言。
想要改变,那么就拿出勇气来,增加与人交际的机会与经验,表达就是用来与人交流的。另外增加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减少自我关注的意识。想着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本书建立起了个体心理学的框架。人皆有自卑感,自卑是奋斗和成功的基点,人人都是为了充满优越感的目标来行动。这种优越感的目标可能容易察觉,比如考试第一名;有些不容察觉,比如通过多次与自杀意识抵抗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强大意志力的人。如果为了追寻一些不具体、不适当的优越感目标时,自卑情结就会滋生。自卑情结是本书提出来的名词,可以理解为一种病症。自卑情结会导致人逃避,建立虚无消极的目标,通过虚伪的成功来满足自我。
本书提出一切问题都是社交的问题,聚焦在三个方面社会兴趣,职业,婚恋。可以通过增加对社会的兴趣来解决自卑情结的问题。童年需要特别关注和辅导。
这本书适合对阿德勒心理学有些兴趣人的阅读,每个观点在每章开头有阐述,但感觉论证不太充足,所以如果第一次接触,会觉得理由不够充分,很可能丧失对阿德勒的兴趣。而对阿德勒心理学有些了解的人,就像复习一样,可以把重要的自卑、优越等观点复习一遍,而且还有一些新的例证支持,算是不错。最后一章很重要,因为本书的核心观点在最后两页中得到总结。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建议从《被讨厌的勇气》开始。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也是。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读后感(四):阅读个体心理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
阿德勒相关的书已经看了5本,对个体心理学也有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其实阿德勒的这些书都是在讲“个体如何将破碎的自己逐渐拼成一个清晰的自己,然后拾起勇气去面对人生”。我会这么理解,比较带有自己主观情绪,因为看阿德勒各类书籍的时候,刚好是我的求职季,站在人生选择的路口,对未来人生不确定...这类情绪开始让我正视“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也就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里提到的”追求优越人生的目标“),其实大部分人都活得“不明不白”。
由于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选择回家三线城市还是去大城市工作),其实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不管做哪个选择,我都能好好地活下去,我适应能力很强。但我也不后悔我现在的选择。出于想要进一步理解自己,我在学校去咨询了心理医生(我们学校每个学生每学期有10次免费心理咨询,这也是我觉得北京教育做的好的其中一部分),刚开始都是我在巴拉巴拉讲我的故事,医生老师在一旁听着,偶尔给我补充,到后面第三次心理咨询的时候,那位医生老师总结了我和她说的这些零零碎碎事情,梳理了一遍我的各种心理反应。
但其实心理咨询对我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我仍然在“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这件事情上没有什么进展,也就是说,我仍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就业,于是我在最后一次心理咨询的时候和医生撒了个慌,大致意思是自己已经明白了,然后结束了心理咨询。
然后在我堂妹偶然的推荐下,知道了阿德勒。在学校图书馆借了阿德勒的第一本书《自卑与超越》,然后是《洞察人性》,接着又读了岸见一郎的《被拒绝的勇气》、《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次寒假回家买了这本《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书里的案例都反复出现过,所以我基本上是一遍又一遍巩固了个体心理学/笑。
其中最能影响我的应该就是阿德勒各类书里面所提到的“勇气”,很巧的是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缺乏勇气的,我很想拥有勇气去做出我想要的选择。书里提到“在所有自卑情节和优越情节的案例中,个体由于缺乏勇气,无法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也无法在积极有益的领域取得成果。”我有自卑感,但是还不至于发展到自卑情节。我家里的教育偏向“打压式教育”,小时候不懂,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别人可以那么自信,我总是顾虑很多,以至于长大后很羡慕那些“鼓励式教育”长大的孩子,总是游刃有余。
有太多写不完...
总之,在阅读阿德勒的时候,你会开始慢慢理解自己的一些行为、记忆、情绪,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拾起勇气,面对未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