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了它,你大概不会想结婚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看了它,你大概不会想结婚

2022-01-15 20:38:34 作者:佐伯俊 来源:佐伯俊推荐 阅读:载入中…

看了它,你大概不会想结婚

  1973年,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为瑞典电视台拍摄的六集电视迷你剧《婚姻生活》,不仅创造了瑞典电视史上的收视奇迹,甚至推高了当年瑞典、丹麦等国的离婚率。之后由长达5个小时的电视版剪辑出来的电影版《婚姻生活》也夺得了金球奖最佳外国影片奖。

  伯格曼拍《婚姻生活》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四次离婚。他曾经在自传《魔灯》中讲述过自己小时候,目睹母亲因为婚外情想要离婚,父亲以自杀为要挟大闹,最终两个人被迫和解继续捆绑在一起的全过程。成年后伯格曼的恋情和婚姻也一直游走在激情和背叛之间。

  这些真实的伤害和伤痛,都被他摁进了这部片子里面。人性的赤裸、自私、软弱,爱的亲密和虚伪,毫发毕现。

  今年,HBO翻拍了这部经典的大师之作,在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非电影单元展映后获得了一众好评。这不禁让人好奇,半个世纪前,伯格曼在《婚姻生活》中所讨论的爱、忠诚、安全感等话题,在新的时代是否已经有了不同的情境和解答?新旧两部《婚姻生活》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时代裂缝?

  文|兮则

  性转带来什么?

  伯格曼的《婚姻生活》,剧名直译过来是「一段婚姻的几个场景」。每个场景选取的都是婚姻中颇具讽刺或戏剧张力的段落。用类似舞台剧的简单设置和大段大段的对白来讨论婚姻中的核心话题。

  虽然伯格曼在冗长甚至晦涩的对话中金句频出的风格一以贯之,但故事的壳子不过是老套的中年中产夫妻遭遇婚姻危机。42岁的丈夫约翰是心理学副教授,35岁的妻子玛丽安是优秀的离婚律师,他们有两个乖巧的女儿。有一天约翰突然回家和玛丽安坦白他爱上了别人,然后不顾玛丽安的苦苦哀求和情人一起私奔离开。中间两人都经历了一些对彼此关系的反复和撕扯,但还是以离婚告终。多年以后,偶然的相遇又将两人联系在了一起,此时两人终于都成长到了旗鼓相当的阶段,可以以一种更加坦诚、达观的态度去对待彼此和新的关系。

  五十年后,我们的婚姻图景是否有所不同呢?在HBO的新版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家庭结构的变化。他们是美国的一对中产夫妻,哲学系教授强纳森负责照顾家庭、照顾四岁的女儿。妻子米拉则是科技公司的副总,用常年的出差、加班来支撑家庭主要的经济收入。当然,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女性成为了出轨的角色。也就是大家所谓的「性转」版。

  图片

  这种变化既基于现实,也有一些理论的支撑。来采访这对夫妻的女博士在做的科研项目就是想要论证妻子负责赚钱养家、丈夫负责养儿育女的婚姻较有可能成功,因为有研究显示婚姻中女方身心的满意度才是维持婚姻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

  性别理论的研究发展和性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对现实的影响在新版中也有非常细致的体现。明明是三个人面对面地在做访谈,但在开始之前,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进行确认:我是男的,我对自己的称呼是He、Him、His,而她是女人,她的称呼是She、Her、Her。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超越了二元性别的传统结构,英文辞典已经正式确认They、Them、Their可以作为第三人称单数来指代跨性别的个体,一旦叫错是要冒犯人的。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和离婚率的上升让这个研究性别和心理学的女博士感叹想要找到一对结婚时间超过美国的中位数8.2年的异性恋夫妻做访谈非常困难。

  不过,虽然性别意识和家庭内部结构都在转型,但传统与现代在每个个体身上的争夺和撕扯则一直没有停止。剧集开头,新旧两版的夫妻都在接受采访,被采访者要求确认自我的身份。不管是传统的一家之主约翰,还是新型的宜家男人强纳森,谈到自己的时候都表现得滔滔不绝、自信满满。约翰毫不吝啬地用成功、年轻、性感、多才多艺、全球性的头脑等词评价自己,一路从好爸爸、好儿子扯到尊重政府、热爱皇室,最后才象征性地问起妻子自己也是个很好的情人吧。而强纳森因为承担育儿的任务,所以父亲的身份在他自我认知的排名中更靠前,但也同样把犹太人、支持民主党、有哮喘等等有的没的都说了一通,却丝毫没有提起同坐在身边的妻子的关系与身份。

  由此可见,不管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好像都并不影响男性对自己持有清晰而正面的定位与评价,以及结婚多年之后对妻子和丈夫身份有意无意的忽视。

  图片

  米拉和强纳森接受采访

  另一方面,女性的情况也同样没有明显的改观,玛丽安是承担家庭、职业双重责任的现代女性,但说到自己的时候,还是会以丈夫和他们十年的婚姻作为定义自己的首要维度,除了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之外,她好像非常茫然,无法用其他的特征来界定自我,新时代的女强人米拉也同样对「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有些犹疑,首先亮明的也是自己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公司副总这样重要的事业打拼结果在她嘴里就是一句轻描淡写的「从事科技业」给打发了,反而反复强调的母亲身份暴露了她潜意识里因为工作而对女儿的亏欠感。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挣脱繁重的家庭劳动,在职场上和男性一样竞争打拼,实现自我,但这好像并未天然地减少婚姻家庭对女性外在和内在的要求与束缚,女性想要摆脱性别身份的维度而单纯从一个人的角度去自我认知、自我发展,总是比男性要来得艰难而缺乏底气。

  同样,在面对婚姻问题的过程中,新旧两版的处理也保持了某种一致性,仿佛只要婚姻制度和婚姻关系还存在,与之相关的背叛、出轨、离婚的戏码还是会一一上演。只不过在新版的《婚姻生活》中,出轨的变成了那个女主外的妻子,接下来的情节,新版的呈现不过就是旧版的男女对调。事实证明,对婚姻不满的女人也一样出轨私奔,被背叛的男人也一样要经历漫长的自我怀疑、修复和成长,离婚的过程一样的拉扯和惨烈,之后再相逢也都有可能再续前缘。如此总结下来,不管科技如何炫目,性别理论如何精进,人还是在爱与欲的沼泽中沉沦辗转,不分男女,仿佛都逃不出原地打转的魔咒要把前人走过的路重走一遍。

  这种性别对调的设置也在一些细节中引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旧两版的《婚姻生活》中都有妻子意外怀孕最后选择流产的情节,这个情节在两个版本中都是导致两人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不同之处在于,旧版中的玛丽安明明想要留住这个孩子,而且因为第一个孩子的早夭对主动流产的选择充满了内疚,可她被教导、被规训的顺从本能又使她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为了维持既有的婚姻关系而不得不违心地按照丈夫的意愿流产。新版中的丈夫强纳森反而是想留下孩子的那个,妻子米拉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流了产,可米拉最后还是像玛丽安一样独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痛哭。

  图片

  痛哭的米拉

  流产当然只是婚姻积攒问题的一个爆发点。两位女性都试图用这一点来挽救婚姻。但因为生理上的客观差异,不管女性是否有对生育和身体的选择和掌控权,最后由生育功能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还是必须由女性来承担。

  同样,由于生育而和孩子之间特殊的身心连接使得母职对于女性的份量更重、牵扯更多。旧版中出轨的丈夫在亲子关系中一直缺席,即使抛妻弃女之后他仍然可以毫无愧疚地指责妻子教导无方,抱怨女儿对自己的疏离,可新版中出轨的妻子事业失败源于离婚后对女儿的内疚而拒绝加班、出差,她与情人关系的破裂也因为拒绝再次生育,哪怕是同样犯一个出轨的错误,女性因生育、母职而承担的代价和情感负担也远远超过男性,这样的现实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

  另外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新旧两个版本都有念日记的情节。被背叛的那一方,依靠日记来记录自己的痛苦,试图获得拯救和心灵的成长。在两人再次发生亲密关系后,他们念给对方听,旧版里的男人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他固然还爱着,但对前妻的成长并不关心。而新版里,听到前夫念起他那么细微的痛苦和挣扎,那位作为背叛者的妻子听得极为认真,甚至流露出母性的那种宽阔和不忍。

  这大概也是差别,作为女性,感同身受似乎更为容易,不舍和不忍也更容易被唤起。

  图片

  婚姻与爱

  伯格曼版《婚姻生活》的开头,来采访的女记者天然地认为支撑幸福婚姻的是爱,因此请玛丽安为爱来下一个定义,玛丽安却面露难色,推脱不过才含蓄地回答说,保罗在《圣经》中所描述的「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等等太过稀有,几乎不可能有人会经历过,对她而言,爱当然重要,但是,只要你对和你一起生活的人好,也就够了,「幽默、友情、宽容,以及合情合理的期望,如果你有了这些,爱就不是必须的」。女记者从这样的回答中感觉到了一种悲观,玛丽安解释说这是因为从她离婚律师的工作中看到的都是失败的人,是深受不现实的感情需求困扰的人。

  希望婚姻中有爱真的是「不现实的感情需求」吗?在剧集的另一个场景中,玛丽安和一个前来咨询离婚的客户谈话,这个结婚超过20年的家庭主妇执意要离婚的原因就是觉得她和丈夫之间没有爱,而且,「在一个无爱的婚姻里,你会感到更寂寞」。玛丽安不明白,她已经拥有了想要的一切,为什么还想得到爱,友情、忠诚、稳定,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玛丽安甚至怀疑,爱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位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非常肯定地说:「我有能力去爱,但爱,被困在瓶中了。」婚姻将一切爱的机会都抹杀了,甚至连她的感觉,视力、听力、触觉也都因为无爱而干枯逝去了,「一切看起来都微不足道,黯淡,了无尊严」。

  图片

  《婚姻生活》(1973年)

  这个女人的坚定让玛丽安对自己本来满意的婚姻产生了怀疑,让玛丽安思考婚姻是否必须以爱为前提。而在新版的《婚姻生活》中,主创从更加理论化的高度继续挑战这种要把婚姻与爱捆绑在一起的观点。

  新版中的丈夫强纳森非常不满意采访者问出「婚姻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种俗套的问题,借着他哲学系教授的训练熟练地运用着现代的文化理论去批判西方文化对婚姻的错误认知,把婚姻都变成了项目,动不动就说得经营,因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商机和产业:自助读物、伴侣治疗、研讨会、播客、APP、影视剧,这些都源于西方文化、消费主义刻意营造出来的对于婚姻的不合理的期望,「说婚姻必须建立在激情、性爱、持续强烈的情感,整套概念都是谬论」。因此强纳森理直气壮地将婚姻看作是一种途径,而非目的,是让个体能够安心发展事业、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手段,非要附加上爱,好像是多此一举。

  这些看似理智、自洽的观点最后都被伴侣的激情出轨打了脸,让玛丽安和强纳森开始反省自己将爱和婚姻分开的看法是否只是自己面对无爱婚姻现实的一种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进而重新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展开自我的成长,这些都帮助他们在面对出轨的伴侣求复合的时候有勇气坚决拒绝,也让他们在多年后与前任重逢的时候有能力重新去认识爱,建立爱。

  在故事的结尾,新旧版本有一些不同的处理。新版中米拉离婚后一直保持单身,与已经再婚生子的强纳森约会时问起他是否爱自己的妻子,是否对出轨感到内疚,强纳森「接受自己不必非当个品德高尚的好人」的解释并不能使米拉信服。最终强纳森「我无法再像爱你那样去爱别人」的表白,让两个人似乎怅然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图片

  《婚姻生活》(2021年)

  反而是半个世纪前的伯格曼,处理得更加洒脱通透。旧版两人再相遇的时候已经分别再婚,各自都可以轻松而无挂碍地向对方谈论自己的现任,玛丽安的再婚由性的欢愉而起,当她发现自己无法用性来控制丈夫的忠诚之后,对所谓爱和忠诚的问题都不再纠结,「我坚持自我,又享受自我,我依赖常识,也依赖自己的直觉,它们共同作用让我对自己生活的方向十分满意,时间给予我第三个伴侣,那便是我的经历」;约翰也很实用主义地谈起自己喜欢的是和现任吃早餐,现任喜欢的则是和他在一起的安全感。他们仿佛都不再谈爱,因为生活中并不仅仅只有爱这一件事,他们又仿佛终于能摆脱一切的规则和束缚确认了对彼此的爱,而且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了爱与婚姻的切割和分离。

  当然,在这兜兜转转中,这也不过是两个人此时此刻的所想。在两部《婚姻生活》里,可以看到不管在婚姻里,还是婚姻外,两个人因为所处境地不同,在爱里面不断有权力的反转。你爱得多一点,你痛苦多一点。你试图保护自己,爱抽出一些,对方会因为这抽出而愤怒和不知所措,不管谁是背叛者,似乎都无法接受,对方不爱了。

  被消磨的爱,一直持续的婚姻。不安于平静的生活,跟随激情之后又留恋婚姻的纯粹和无间。人就是如此的自私和矛盾。

  伯格曼的《婚姻生活》有一集的题目叫做「盲」,约翰反省两人婚姻的失败,说起「我们在感情中都是盲流,我们在非洲学习过解剖和一些耕作方法,我们也用心学习数学公式,但对于心灵,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维系人们生活的感情世界,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我们一无所知。我们反复在激情和欲望中寻找自我存在的证明,然后再自虐般地拿规范和道德自我折磨,我们在《婚姻生活》中看到自己,看到其他人也一样脆弱、残缺。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们原谅了剧中人,同时也就原谅了自己。图片

  图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