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门开》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城门开》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2 11:11: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门开》读后感精选10篇

  《城门开》是一本由北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门开》读后感(二):洞开

(转)
       北岛的名气无疑太大了,在“城门”待开未开之际,《读书》杂志就忙不迭地登出了《城门开》的广告。想想当年诗人北岛的粉丝们也多变换了角色,大概都沦为散文家北岛的拥趸了。
  
  读完《城门开》,很难想象这是诗人北岛的出手,除了个别明显诗化的句子。60多岁的北岛大概对“诗人”、“散文家”等等称谓早已淡然。他在《城门开》里丝毫不炫技,静静地打开“时光机”聆听从前,也许他更认同“老人家”的身份。
  
  满头华发,重回北京,老年北岛忍受“故乡的一个异乡人”的疼痛,试图通过强悍的记忆力,回溯自己与老北京的一生交葛。此时,诗人天性里的偏执再度被唤醒,迟疑中他不再选择组诗去还原老北京,而是迂缓地在篇篇散文中温习过往的光影和气息。
  
  面对面目全非的新北京,北岛需要站出来辩驳和指认,冬天大白菜的酸腐味,董老师的柔爱目光,满是槐花香的巷子口……其实,北岛的“老北京”已经死了,他只是用文字试图去复活记忆。眼前大修土木高楼拔起的北京,显然与这个异乡人是无关的。
  
  北岛变了个魔术,像普鲁斯特回忆玛德琳小点心一样,一点点地将过去的好时光捉到眼前。他也是个拼图高手,哪一块是光影,哪一块是声音,哪一块是童年伙伴,哪一块又是父亲,拼凑后终于出现了内心完整的“北京地图”。随着年岁日增,靠近生命原点的那一块愈加清晰,心中不化的记忆印迹成了纠结。正因此,老年北岛不能免俗地陷入了一场怀旧的滥觞。
  
  很难说《城门开》的成就大,与早年的诗集与后来的一系列散文集相比,《城门开》也许是离“朦胧诗代表人物”最远的一本。于我看,此书的意义只在标志着北岛老年时代的到来。和缓篡改了激荡,急迫变成了沉静,温情替代了激情,他更加细心地补缀粘贴着印象的碎片,我们似乎能听到岁月河流向前的潺潺之音。那样一个动荡时代已过去了,北岛也来过了。如今又是一个更动荡的时代,北岛却故意绕过了。
  
  诗人已老,我尚不忍用“彩笔渐秃”去形容。40后的他与70后的我之间依然横亘着岁月的长河,我在彼岸默诵过那些不朽的诗作,一同见证了诗人的火热青春。如今,他大开“城门”,给大家讲故事,谈传奇,在记忆的胡同口神情回眸早已逝去的“老北京”。显然,他的语速明显慢下来,他的神情也渐渐安然了。他深知城门一旦打开,那些光影、气味、玩具和伙伴会一齐扑过来。当然,让他束手就擒的还有“老年”,气势汹汹地将他一下子就放倒了。
  
  阔别多年,北岛还是遭遇了眼前一个光怪陆离的新北京。北京变得触目惊心,人情早已离散,北岛清楚知道走到哪里都是异乡人。无论旅居海外还是重归故里,北岛都无改变自己“无根之人”的可能性。
  
  美人迟暮,英雄白首,千古一叹。老年的北岛偎在炉火边取暖,边执拗地重组构建心里的老北京,火花跳动着,忽隐忽现的是什么?诗人写完告别父亲的末一章,终于不舍地关上了城门。生命规律前,我们经历的轮回和变局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最后,我们和诗人都将将永远地关上自己的城门,尽管城门里珍藏着我们一生的爱恋和传奇。

  《城门开》读后感(三):历史是一块拼布

北岛,提到这个词儿第一个映入我脑海的是“海子”。久闻其名,未见其文。或者说是道不明那一句句新诗的所有者。
一个诗人的散文集,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的?
我做好了跟他一起虚无缥缈蒙太奇意识流的准备,却没曾想竟然文笔熨帖,低调坦诚,偶尔迸发的几个词句才让人记起这朦胧派的代表。
也许是时间的味道,岁月的味道,年龄的味道。冲刷了棱角,剩下的都显得柔和而温吞,不自觉弥漫着怀旧的哀伤。
初读的时候不时觉得乱了年代。“块”这个单位出现得太多,和那个“分”为主流的时代格格不入,工人月收入20块的日子,如何把一顿饭吃成26。于是不禁感叹,任何时候文学都和贫寒无关。
北岛这一代人的回忆录,无论出生在哪一个角落,穿的是毛呢桑蚕丝还是补丁摞补丁,都绕不过那段特殊的岁月。《往事并不如烟》、《城门外》,还有小时候看过早忘了作者的《长大不容易》,正好三段补全。勾心斗角与脉脉温情是生活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为了一个位置,还是一块猪肉,而永恒平等的只有无尽的饥饿和欲望。长大的确太难,这个时代给予的磨难太多,困惑太多,无法弥合的伤痕太多。
太多的相似与不同,拼贴成了这段破碎的历史,也拼贴成了这代人破碎的童年和青春。
读书无非为了舒服。读者的电波恰巧能和作者的电波透过这薄薄的纸张对上,那就是万幸。若有所得,不过是锦上添花。
只是害了《乡关何处》。阅读乱了顺序,于是后者读到外婆,便没有兴味看他父亲了。两书相较,高下立现。
也许缺一味时间,也许是其他。

  《城门开》读后感(四):【新书过目】大时代面前,我们都是小人物

  《城门开》读后感(五):打开记忆中的城门

他用文字记录下他的北京。我读着他的童年故事,看到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尽管时代不同,但人的想法似乎差不了太多,尤其是童年感受:我竟然在他的叙述中闻到了自己的童年味道,以致读着读着会走神儿,自己童年的场景唰唰唰地在眼前过。这令我感到神奇。
他惊叹他的家乡面目全非。这种感受可能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了吧,因为人们每天都在看着家乡各种变,早就习惯了吧。有人觉得以前好,可是真让他回去过以前的生活,还未必能适应。也许只有在记忆中,童年和家乡才是永恒的和美的,因为有距离,因为模糊。打开记忆中的城门,穿梭其中,的确是一种享受。
最后,装帧很好,翻阅时的感受很棒。

  《城门开》读后感(六):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句话怎么理解,其实不太好说的清。[其实我是真不理解(摊手)]
不过相对这么沉重的诗句我更喜欢这一首: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这首诗我是深有体会,举个例子,微信上有个公众号咪蒙,天天写鸡汤,获得了一大票粉丝的追随,但是是谁还记得早年的咪蒙大学中文系读着昆德拉卡夫卡安德兰度过的漫长岁月?
这就是生活呀!我觉得,多年以后,当你站在为生活奔波劳碌的十字路口时,准不会想起小猿给你讲过的昆德拉卡夫卡马尔克斯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谈起诗,我们总会觉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诗歌的繁荣时期,那个时候海子,顾城,北岛,汪国真都很火呀!那个时候追女孩都流行写诗!
而刚刚说的,这几位诗人就剩下北岛了,他已经67岁了。
我看过他的一本书《城门开》,我们在之前讲到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里提到过这本书:
当时只提了两句:
北岛写过一本书叫《城门开》,他是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
其实我也不属于这座城市,在这里我也只是异乡人,只不过那本书讲到的是一些北京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原汁原味,是一种这个时代很难营造出来的。
《异乡人》,阿尔贝·加缪写过这本书,没准以后会讲这本书,这里先立个flag,万一以后讲到呢!
这本书已经看过很久了,其实我们对故乡都有一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近乡情怯这个词说的就特别好。
三毛有句话也说的好:
一个人穷毕生之力也不足以完全了解一个地方,包括我们自己的家乡在内。
如果你读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这本书一定不会陌生,因为这同样是一部回忆之作,只不过这本书更深刻,北岛试图“用文字重建北京”,他否认了《城门开》的自传性质。那些午夜梦回的片段、异国羁旅的思绪、隔海相望的怅惘,以文字的形式重新建立。它不仅是北岛个人的北京,也是那一代共和国同龄人的北京。
如今北京这座城市已经不属于北京土著的北京,其实更属于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他们奋斗着,建设着,改变着,北京早就不是最开始的北岛印象中的北京。
但是故乡历来都是个文化价值大于地理价值的一个载体,如果你愿意,恰好你又离开故乡许多年,那么你尽可以在其中从容甚或恣意地填补想象,来慰藉你无穷的乡愁。
北京土著“诗人”冯唐这样描述北京:
长安街是一支筷子,平安大道是筷子的另一支,它们南北夹击,合伙架起了故宫这道大菜,秀色可餐的后海则是平安大道外侧的汤汤水水,等待人们的拂袖而来,或者拂袖而去。
关于北京就讲到这里吧,我们来再来看看北岛的浪漫。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白日梦》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青灯》
最后,可以点击 《看不见的城市》这里回味一下。
http://www.yuantiku.com/daily/#/detail/3761?_k=5jklqc

  《城门开》读后感(八):轮回

1.看着北岛记述自己童年的事情,点点滴滴,那么清晰,自己也想要回忆自己的童年,可是能记起来的只是很少的片段,我纳闷甚至怀疑过他的记忆力,但是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的童年是缺失的;
怀念和回忆的,不管是快乐的还是疼痛的,但都是美好的。
2. 他描写的那个年代,对于我已是历史,可我却对那个年代充满各种好奇,牵扯到各种人物命运,都让人觉得那是谜,谜就容易让人陷进去;
3.由于自己的离经叛道,和父亲正面的冲突,碰撞,到后来离开家乡,亲人,长期客居异乡。在父亲弥留之际,因为回国时间限制而不得陪父亲到最后。当父子相拥,说出“我爱你”的时候,我已是热泪盈眶。
“当我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时,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这股血液来自文化深处,根深蒂固,离经叛道如我也在所难逃。
我神奇的想到了轮回。我们年轻无知,斗志昂扬,总想逃脱老一辈思想的枷锁,且以为,我们定会成功。记得上大学期间,由于思想迟钝,到大学开始思考人生的时候,就放出豪言:绝不成为我妈那样的人。可我仔细想想,有些东西我终究是改变不了的吧。
当我们想要挣脱枷锁,想要改变世界的时候,一心往前冲的时候,不知道我们冲撞的是这个社会,还是伤害了自己和亲人?任何的行动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城门开》读后感(九):寥记读北岛《城门开》有感

有幸在南京的古籍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只一眼就决定要买,因为最近不太喜欢那些遣词酌句、太过精致的内容,反而是讲述型、平铺直叙的看来更有意思。

现在离读完这本书也有十余天了,详细的也记不清楚,就从记录下的语句中回忆读时的感慨。“日光灯的出现是一种灾难,夺目刺眼,铺天盖地,无遮无拦。其实受害最深的还是孩子。在日光灯下,他们无处躲藏,失去了想象的空间,过早迈向野蛮的广场。”手机的出现,各种代步机器,各种工具的出现,也未尝不是灾难,我们失去品味生活的机会,失去了在自然中寻找乐趣的能力,我们交流的能力也变差了,见了面却相顾无言,只埋头“爱抚”手机的情况不消枚举。我们的乐趣更多的来源于网上的信息,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一没有多大用处,二离我们相距甚远,丝毫没有实际的意义。我觉得未来一定会有一种店,规定好了大家都不许碰电器,回归自然,回归声音信息和肢体信息的交流,不是未来,可能现在就有。我不了解那些早就普及手机的发达国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与手机这类东西相处的,不过看了终结者,应该状况也不会比我们好。但在英剧中已经有了先觉者,比如《误打误撞》里,男主一直用的是老头机,说明这也是一部分人的常态了,可能也是我们国家之后一批人的发展趋势。

昨天和班主任的儿子相处了一个下午,觉得他是一个挺不一样的孩子。之前一直听别人说他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果然耳听为虚,这孩子我挺喜欢的。不为别的,这位小朋友考虑问题的思路和大家不太一样,比如他说想要跳楼,他妈妈说,要跳也是要有绝顶的勇气,你去跳我就佩服你,然后他说,我会像什么什么电影里一眼,跳下去超能力再把我带回来,但是我的记忆消除了,然后再跳下去,又被带回来,一直循环。关键是这段话是在他们吵架吵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说的,说明他的想象力一直持续的非常活跃,在什么时候都有着对事物的遐想和好奇。他妈妈说,我一直要求你说话正常点。如果他变得像我们一样正常,他妈妈又该哭了,那他的钢琴天赋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卓越。

但让我特别喜欢的这本书的,还是北岛先生在平淡的文字中那充盈的想象力,让人不由感叹他文字的灵性和文章的生命力。很多话会让读者惊叹,怎么会有这么巧妙的联想,这与生具来的能力,真是羡慕不来。比如:“大雪是城市的幻想,像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在我的想象中,音乐是从红红绿绿的指示灯中流出来的,淹没了我们,生活变得透明,好像住在玻璃房子中。”“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地平线。”这精妙的想象,一定是与自然对话后的灵感。

感谢北岛为我们敞开的城门,感谢他接纳我们这些“四海漂泊的游子,无家可归的孤魂和好奇的客人们”。

最后记一首北岛的诗《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城门开》读后感(十):杂感

      离开自己的家乡,就像一只流浪的风筝,不管云上风外多少阳光或多少雨雪,心灵的深处,总有一根敏感的神经,仿佛是牵绊风筝的绳索,那一头系在家乡的一颗树上。
        
      太多的时间,心门是关闭的。不停的脚步不断的红尘,无暇去拨弄这浅埋的心弦。可一旦重回故里,才发现走了这么多年,慢长的告别始终是进行时,始终不能过去,始终无法停止。惊喜而外是些许的失落。中国发展得太快了,遗忘的也快,更没有时间反思。那棵树还在吗,但已不是记忆中储存的光影、味道和感觉。北岛的北京,当他回来的时候,也是这种异样的感觉吧。
      北京,对于北岛,不仅是故乡,更是一个象征——这个前半生住了许多年的城市,是中国的首都,是时代的缩影。北岛觉得这么多年,这个城里应该保留一些当年那颗树上的落叶。在落叶上面,可以看到寒风的刀,可以看到冰霜的剑,以及太阳炽烈的烧痕和惊雷藏在纹路里的回声。
      熟悉的北京变得陌生了,北岛找不到这些叶子,但这些叶子在他的心中飘,在他的心中烧。所谓“城门开”,其实有两重含义吧——北京的城门开,深藏的心门开。
      北岛自己捡起了片片落叶,沿着叶脉的丝路,从枯萎的美写起。儿时的残章,生活的碎片,我读到的是朝花夕拾的莞尔,是青春懵懂的青涩。仿佛这就是那片夹在古旧相册和日记本里面的香山红叶,岁月啊岁月,当年的耀眼血红已经沉淀成泛黄的洇湿。
      书的前半部,都是这样娓娓道来的回忆,文字平实中透着精明和狡黠,北岛收拾得干净利落,读起来顺畅自然。我以为这就是一本忆旧的散文了,但隐隐中又觉得“我不相信”。所有的回忆,从忆物起,到忆人终。忆物只是眼眸湿润,忆人才会涕泪滂沱。北岛把最深沉的藏起来,但偶尔的文字点缀,已让人心有所动。
      当那句“寡妇半夜在隔壁独自啜泣。那留在历史深处的哭声,除了我还有谁能听见”出现的时候,当那句“一个小人物冲向大时代,有多少伤害埋伏左右”出现的时候,当那句“用客套与外人保持距离,用沉默抵抗风暴”出现的时候……这本书募地重了!诗人,你的诗句可以砸出火来。
      书的后半部,从温柔的浅滩一下子掉进汹涌的激流,人就像落水的树叶,随时代的浪浮沉。北岛只是匆匆记录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对父亲的追思缓慢地关上了心门。总觉得城门刚刚开了一条缝,肥胖的我们溜不进去。
      也许,这本书只能这样了。前半部是生命的轻,后半部是生命的重。只有了解北岛想告诉你的那个时代,那个北京,你才能掂量出它的分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